关于丁克家庭教育的调查_第1页
关于丁克家庭教育的调查_第2页
关于丁克家庭教育的调查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丁克家庭教育的调查

一、提倡其“丁克妇”,以减轻人口负增长为主要动力经过20年的生育率,中国的生育率几乎回到了父权制。即使农村的教育水平下降到3以下,也远低于经典意义上的高生育率。然而,尽管每个妇女生育的孩子数在下降,但人口的增长量却不断上升,甚至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每年出生的婴儿从80年代初的2000万上升到80年代末的2400万,几乎相当于一个加拿大的人口。中国目前每年增长人口达1300万左右,未来几十年,人口总量还要增加近4亿才能稳定下来。现在每个妇女一生中平均生育的孩子数已降到了很低的水平,所以在90年代我们国家出现了一种人口增长量很高而人口生育率很低的局面。当然,增长量高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是由于过去的人口惯性,过去出生高峰时生育的婴儿现在陆续进入成年时期,即使一个妇女只生一个孩子,也是一个很大的数量,所以这是一个很难处理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90年代的人口形势比起70年代、80年代的人口形势显得更为严峻了。所以对于中国来讲,在目前和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控制人口数量的总量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实行一个比较严格的人口政策,恐怕是难以改变的。我们国家也提出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政策。在这种“高增长量,低增长率”的形势下,要考虑提倡不育政策,使庞大的育龄妇女人群相对减少出生婴儿数,对于缓和这种严峻的人口形势无疑是一帖良药。自愿不育的夫妇有一个美称“丁克”(英文缩写DINK的译音,即双收入、无小孩的夫妻),丁克夫妇的要旨是提倡夫妻二人世界,不要生育孩子。据美国人口普查局1994年5月公布的年度分析报告表明:1993年美国有6180万个家庭,其中3480万家庭无子女,即占51.1%,丁克家庭已超过家庭总数的一半以上。在我国上海市区1979-1989年间共有113.34万对男女登记结婚,其中约有16.48万对夫妻没有生育过孩子。除去一些再婚不生孩子和由于生理原因不能生育的人数,有生育能力而不愿生孩子的夫妇占全市家庭总数的3%。进入90年代以来,这样的夫妇人数有增无减。南京市抽样调查表明,已有4%的夫妇自愿结成丁克夫妇(1)。据对天津市部分市区新婚夫妇的调查显示,有6.4%的夫妇表示终生不要孩子,自愿作丁克夫妇。可以预测,未来这个比例还会上升。由此可见,丁克家庭在中国扎根定位,慢慢伸展,似乎已成长为一种新型的家庭模式。那么,自愿终生不育对控制人口有何作用呢?就中国目前的人口状况而言,一个不生,应该说对国家的贡献比生一个更大。从人口学的角度看,由于自70年代以来大力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已经减缓了人口增长,但是人口成年型年龄结构所产生的惯性力量仍将持续半个多世纪。1998年我国人口已经达到13亿,这样庞大的基数,即使严格执行节育政策,每年仍要净增1300万人以上,何况超生现象还无法避免。所以至少要21世纪40年代高达16亿人口时,才能实现人口的负增长,而上海市则于1994年在全国率先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出生率6.5‰,死亡率7.28‰,负增长率为0.78‰。其中应该有16.48万对丁克夫妇的一份功劳,甚至可以说他们作出了特殊的隐性贡献(2)。如果丁克夫妇家庭数量有所增长,岂不是可以弥补超生和人口的膨胀?可见丁克家庭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社会所需要的。应该积极鼓励,热情支持,适当的提倡。二、从社会的角度分析假如我们将生育文化的类型大致划分成多育文化、少育文化和不育文化这三种,那么所谓生育文化的现代化就是指在社会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多育文化逐步消亡,而少育文化和不育文化逐步上升为主流生育文化形态的一个过程。可以说,中国现在已经具有了少育文化、不育文化的经济社会基础。多育文化所对应的经济社会基础则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为了追逐利润不断采用新技术,资本的技术构成日益提高,在此基础上资本有机构成也随之不断提高,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与此相适应,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一直降低到维持更替水平的低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降到很低的水平,甚至为零增长,逐步形成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而目前中国在建设过程中逐步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少育文化甚至不育文化的经济社会基础逐步形成。因此许多人口学专家学者在对完善生育政策的建议中提出要鼓励终身不育,即“0一二三工程”,所谓“0”,即鼓励终身不育,所谓“一”,即继续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所谓“二”,即允许生育二孩,所谓“三”,即严格杜绝三胎。不育文化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有之,而在中国的经济较发达地区,不育文化也已悄然兴起,即便是在农村,在生育意愿的调查中,“不想生育”者也有一定的比例。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农村,不育作为一种生育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以不育来减少人口出生总量,即减少人口增长量,无疑有一定的潜力可挖。不育文化的经济基础前已论述,下面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不育文化的社会基础。我们知道,家庭有多种职能,在家庭的各种职能中最主要的是生产、生育、消费和教育的职能,这些是看得见的职能,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家庭职能,即满足人们的感情需要。随着家庭功能的外移,孩子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减弱。在城市里,生育孩子的主要目的是满足感情的需要,享受天伦之乐。在农村,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也逐渐削弱,随着农村养老保障的推广,社会保障制度的加强,农村的子女效用逐渐开始下降,人们普遍能够接受少生少育甚至不育。我们知道,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社会保障程度对生育率的影响极为重要,在生产力不发达,家庭仍是老年人生活基本保障的条件下,人们必然倾向于多育,社会生产力比较发达,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社会保障程度高,人们就会倾向于少育甚至不育。稳定良好的养老、退休保险制度,无疑解除了不育人的后顾之忧。家庭结构理论认为家庭结构就是家庭成员的角色分工,其间具有某种性质的联系,他们相互配合与组织、相互作用与影响,这种相互作用和影响即形成一定的家庭模式类型。依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观点,家庭结构重心与核心在于家庭结构中的基本三角,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在婚姻契约中不只包含一种关系,而是包括两种相关联的社会关系———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夫妻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妻关系为必要条件。这是三角形的三边,是不可或缺的。而“丁克”家庭是建立在婚缘基础上的,只包含一种社会关系,即夫妻关系,只是单纯的横向家庭关系。它是在主干家庭与核心家庭为主流的大背景下对家庭结构的有益探索,而后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三、丁克家庭的大量出现,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我们知道,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有大批人群自愿不生育,并且呈越来越多的趋势,而在中国,五分之四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社会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行为规范又是特别地强大,整齐划一,人们无形中沿袭了几千年来传宗接代的思想,从未意识到要选择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国一些都市化、工业化地区,个人的选择空间多了,出现了一批与中国传统观念相距甚远的自愿不育者人群。他们以个人现世生活的幸福快乐为重,珍视夫妻关系,轻视亲子关系,具有明显的现代意识,但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值得争议的社会问题。许多学者认为,稳定的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而丁克家庭的大量出现,使离婚变得容易,也就带来了潜藏着的不稳定因子;丁克家庭失去了生育与抚养后代的职能,只剩下夫妻双方,会对人们的生理健康产生影响,进而带来人情冷漠;不生育家庭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知识和教育水平较高的阶层不愿生育,而文化素质不高的却超生滥生,会导致人口质量的下降,影响中华民族的发展。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探讨,也是丁克家庭会带来的社会问题。但正如独生子女政策实行时有许多学者也提出异议一样,新生事物的产生总有它的正效应,也有它的负效应。丁克家庭的产生及增多十分值得我们去探讨、去分析。因此,笔者认为上述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他们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人口基数庞大而且正快速增长这一特殊的国情,没有把丁克家庭放到社会发展及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去考察。因此对丁克家庭的出现与发展,不要大惊小怪,不能歧视、非议,更不许横加干涉。因为丁克家庭不可能被我国大多数人所接受,100年内绝不可能成为我国主要的家庭模式,因此也不可能造成人口结构失衡,素质下降,社会不稳定等社会问题。面对不育,你可以不赞成他们的观点,但必须也应当承认:尽管他们的选择有悖传统,他们的行为与多数人迥异,但选择本身是他们正当的权力,尊重、理解和宽容他们的选择,毫无疑义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我们应该探索这种以核心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