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2009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0608_第1页
武汉市2009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0608_第2页
武汉市2009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0608_第3页
武汉市2009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0608_第4页
武汉市2009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060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009年度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分析报告武汉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〇一〇年五月目录一、2009年标准时点地类数据成果分析 1(一)武汉市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1(二)标准时点土地利用结构 21、土地利用构成情况 22、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特点 3(三)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数据与2008年变更调查数据对比分析 41、数据对比 42、差异情况 53、原因分析 7二、2009年度全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 13(一)本年度各地类变化情况 13(二)耕地数量增减变化情况及分析 131、耕地减少去向分析 132、耕地增加来源分析 153、建设用地增减变化情况分析 16三、检查抽查情况 19四、有关措施和建议 19(一)二调成果的更新与应用 19(二)用地管理建议 20PAGE17武汉市第二次土地调查自2007年开始以来,经过近2年的资料准备、底图生产、外业调绘、内业处理、数据建库等工作以后,于2009年初完成了全市13个区8569平方公里的二次土地调查1:1万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通过省级内外、国家级内外业核查等四轮核查结果,相应进行了四轮复核整改工作,于2009年8月完成了复核整改后的土地利用数据库。2009年11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工作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09]30号)文件要求,我市在复核整改后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展了全市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和200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核查整改工作。在工作中,我市有关单位积极配合,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建立良好的质量监督制度,对外业调查截至后以及2009年度土地变化情况进行了补充调查和数据库更新,圆满完成了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工作。一、2009年标准时点地类数据成果分析(一)武汉市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其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二)标准时点土地利用结构1、土地利用构成情况依据武汉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数据库,截止2009年12月31日,全市总用地面积856914.59公顷,其中耕地占37.44%,园地占0.96%,林地占11.44%,草地占0.4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占15.16%,交通运输用地占2.8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占29.84%,其他土地占1.86%。(不含新洲飞入麻城的表1全市土地利用结构表土地类别土地面积(公顷)所占比重(%)耕地320542.2837.44园地8246.910.96林地98003.5811.44草地3975.820.4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29919.4615.16交通运输用地24317.222.8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55682.3029.84其他土地15927.021.86辖区总面积856914.59100.00图1.全市土地利用构成情况2、土地利用结构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对应关系表,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转换为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数据显示,我市农用地占全市域总面积65.83%,建设用地占17.95%,未利用地占16.22%;农用地中以耕地、林地、坑塘水面为主,建设用地以城镇村用地为主,未利用地以河流水面、湖泊水面为主,耕地后备资源比较匮乏。图2.标准时点统一更新土地利用结构(三)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数据与2008年变更调查数据对比分析1、数据对比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对应关系表,将2008年变更调查数据转换为二次调查土地分类,其土地利用面积与2009年统一时点数据对比情况详见表2。表2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数据与2008年变更调查汇总数据对比表单位:公顷用地类别2009标准时点统一更新2008年变更调查数据差值耕地320842.28336107.85-15265.57园地8246.9113154.43-4907.52林地98003.5887766.8510236.73草地3975.8210975.78-6999.9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29919.46120632.249287.22交通运输用地24317.2223304.521012.70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55682.30238223.2417459.06其他土地15927.0224743.92-8816.90辖区面积856914.59854908.832005.762、差异情况(1)耕地差异-中心城区差异较大的主要是洪山区(-1280.91公顷);远城区差异较大的是蔡甸区(-1748.56公顷)、黄陂区(-4257.61公顷)(2)园地差异-中心城区差异较大主要是洪山区(-282.17公顷);远城区差异较大的是东西湖区(-16(3)林地差异10263.73中心城区差异较大的是武昌区(-363.93公顷)、洪山区(620.88公顷);远城区差异较大的是蔡甸区(2874.98公顷)、江夏区(3219.99公顷(4)草地差异-中心城区差异较大的是洪山区(-108.12公顷);远城区差异较大的是江夏区(-19(5)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差异9287.22中心城区差异较大的是汉阳区(621.32公顷)、洪山区(2660.69公顷);远城区差异较大是江夏区(1539.09公顷)、(6)交通运输用地差异101中心城区差异较大的是洪山区(266.79公顷);远城区差异较大的是东西湖区(358.38公顷)、汉南区(-228.90公顷)(7)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差异17中心城区差异较大是武昌区(-1621.09公顷);远城区差异较大的是新洲区(8133.87公顷(8)其他土地差异-8中心城区差异较大的是洪山区(-1538.30公顷);远城区差异较大的是蔡甸区(-2319.49公顷)、江夏区(-(9)辖区面积差异2005.7江岸区差异238.46公顷、江汉区差异559.72公顷、硚口区差异695.96公顷、汉阳区差异313.15公顷、武昌区差异1602.16公顷、青山区差异919.46公顷、洪山区差异417.12公顷,中心城区共计差异149.80公顷。远城区中,东西湖区差异224.35公顷、汉南区差异3.02公顷、蔡甸区差异766.67公顷、江夏区差异372.62公顷、黄陂区差异3、原因分析(1)共性原因①土地分类体系的不同由于2008年土地变更调查采用的是《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适用)》,而第二次土地调查采用的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两种分类体系中部分地类可“一对一”或“多对一”,部分地类存在“一对多”的地类转换关系,不能直接转换。两种分类体系进行地类转换过程中,会造成个别地类面积差异较大。②技术手段的不同2008年全市变更汇总数据是在第一次土地详查汇总成果的基础上,通过2002年更新调查衔接以及2002年后历年变更调查形成的汇总统计成果。第一次详查时采用了航空影像,但技术手段采用的是外业调查和内业手工转绘形成的纸质图件,面积计算是依据网点板手工量算出来的。该图件在2001年进行了数字化成图,形成了数字化版本,在2002年更新调查时进行了建库,其后历年的变更则是在2002年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更新。2009年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数据是第二次土地调查截至2009年12月31日的数据成果,采用了2006-2007年1:10000DMC数字影像数据,并辅助实地补测、GIS建库等技术手段,实现了调查成果的及时更新和快速建库。③汇总方法的不同2008年变更调查汇总数据是在第一次详查数据于1996年省级汇总后,经2002年更新调查、历年变更数据形成的统计成果。而第二次土地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数据是在第二次土地调查汇总数据基础上进行补充调查以及2009年变更调查而形成的数据库汇总成果。④比较基点不同2008年变更调查数据截止于2008年12月31日,而第二次土地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数据截止于2009年12月31日,两者比较基点相差一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数据包含了2008年二次调查汇总数据和2009年土地变更数据二部分。(2)辖区差异原因1995年一次土地详查省级汇总时,省厅下达我市的辖区控制面积为8549.08平方公里,省级汇总后,我市并没有将接边的界线落实到图上;2002年更新调查后,经更新数据库统计,我市实际土地总面积8578平方公里,而每年的变更调查汇总仍然采用省厅下达的控制面积(8549平方公里)进行上报。第二次土地调查时,各调查区范围与周边县市接边对界线进行了调整,根据省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下发的市域界线,我市二次土地调查控制面积为8571平方公里(实际由我市调查上报8569平方公里,土地利用数据库不包括新洲区飞入麻城,由麻城进行调查的2.35平方公里范围)。(3)重要地类差异原因①耕地面积差异原因与2008年变更调查汇总数据相比,2009年标准时点统一更新耕地少15265.57公顷,其中2009年变更引起的面积减少量为3242.69公顷在统一基点为2008年12月31日的基础上,中心城区实际减少耕地707.21公顷,远城区中东西湖实际增加耕地83.14公顷、汉南区实际增加耕地123.34公顷、蔡甸区实际减少耕地1318.45公顷、江夏区实际增加耕地674.74公顷全市差异较大的区域为新洲区和黄陂区,主要原因是远城区城郊农业生产的需要,部分耕地用于苗木种植,在年度变更中未变更,导致部分耕地转为林地,这也是我市林地增加的原因之一;另外,部分耕地变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中大部分属于可调整坑塘用地,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部分耕地用于水产养殖,在年度变更中未变更,这也是我市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增加的原因之一;以前的“有变则更”的变更调查原则积累了一部分占用耕地的已批准建设用地未实际动工,在年度变更中未进行变更,在二次调查中按批准用地进行了调查上图,这是我市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的原因之一。②园地面积差异原因与2008年变更调查汇总数据相比,2009年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成果中园地少4907.52公顷,其中2009年变更引起的面积减少量为173.97公顷在统一基点为2008年12月31日的基础上,中心城区实际减少园地293.25公顷,远城区中东西湖实际减少园地1603.58公顷、汉南区实际减少园地499.85公顷、蔡甸区实际减少园地115.71公顷、江夏区实际减少园地376.49全市差异较大的区域为东西湖区及新洲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变成耕地、林地,在历年变更调查中未进行变更,这也是我市林地增加的原因之一;另外对于部分套种的园地,在变更调查时被认定为园地的,而在二次土地调查时被认定为耕地。③林地面积差异原因与2008年变更调查汇总数据相比,2009年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林地多10236.73公顷,其中2009年变更引起的面积减少275.21公顷,实际多在统一基点为2008年12月31日的基础上,中心城区实际增加林地201.87公顷,远城区中东西湖实际增加林地213.25公顷、汉南区实际增加林地102.65公顷、蔡甸区实际增加林地2899.97公顷、江夏区实际增加林地3243.50公顷、黄陂区实际增加林地全市差异较大的区域为江夏区、新洲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近年来的退耕还林增加了林地,大部分属于可调整林地;另外,由于城郊农业生产的需要,部分耕地用于苗木种植,在年度变更中未变更,二次调查中作为林地调查,从而造成林地的增加。④草地面积差异原因与2008年变更调查汇总数据相比,2009年标准时点统一更新草地少6999.96公顷,其中2009年变更引起的面积减少117.91公顷,实际少在统一基点为2008年12月31日的基础上,中心城区实际减少草地11.78公顷,远城区中东西湖实际增加草地78.55公顷、汉南区实际减少草地30.86公顷、蔡甸区实际减少草地1710.14公顷、江夏区实际减少草地1884.92公顷全市草地变化比较大的区域为黄陂区、江夏区,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为农民自发将草地开垦为耕地及种植树苗,在历年变更调查中未进行变更。⑤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差异原因与2008年变更调查汇总数据相比,2009年标准时点统一更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多9287.22公顷,其中2009年变更引起的面积增加4522.70公顷在统一基点为2008年12月31日的基础上,中心城区实际增加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311.86公顷,远城区中东西湖实际减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34.77公顷、汉南区实际减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91.31公顷、蔡甸区实际减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62.57公顷、江夏区实际增加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13.94公顷、黄陂区实际增加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955.99全市变化较大的区域为江夏区、黄陂区,主要原因是由于二次调查土地分类与变更调查土地分类的内涵发生改变,如公园绿化用地在变更调查中按林地调查,而该部分用地有些已发证,在二次调查中认定为建设用地。⑥交通运输用地差异原因与2008年变更调查汇总数据相比,2009年标准时点统一更新交通运输用地多1012.70公顷,其中2009年变更引起的面积增加656.52公顷,实际在统一基点为2008年12月31日的基础上,中心城区实际减少交通运输用地220.28公顷,远城区中东西湖实际增加交通运输用地360.38公顷、汉南区实际减少交通运输用地228.89公顷、蔡甸区实际增加交通运输用地76.25公顷、江夏区实际增加交通运输用地220.32公顷、黄陂区实际减少两者差异较小,基本属于调查精度引起的数据差异。二、2009年度全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一)本年度各地类变化情况2009年度变更调查数据显示,全市范围内本年度耕地净减少3242.69公顷,园地净减少173.97公顷,林地净减少275.21公顷,草地净减少117.91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净增加4522.7公顷,交通运输用地净增加656.52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净减少1374.53公顷,其他土地净增加5.09公顷。(二)耕地数量增减变化情况及分析1、耕地减少去向分析2009年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度全市耕地减少3277.23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2936.17公顷,占89.59%,其余为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及其他原因造成耕地减少情况。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状况表3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情况统计表单位:公顷行政单位建设用地合计城镇村及工矿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用地武汉市2936.172629.93305.670.57江岸区83.5583.55硚口区17.3917.39汉阳区240.66239.131.53洪山区292.55193.4199.14东西湖区323.44323.44汉南区170.93170.670.26蔡甸区427.67394.8032.87江夏区568.01475.4492.000.57黄陂区569.96490.5679.40新洲区242.01241.540.47从表3可以看出,全市建设占用耕地较多的依次是黄陂区、江夏区。其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占地较多,如黄陂区的北编组站、合武、石武铁路等新增铁路用地,江夏区新增的武广高铁、京广铁路等交通用地等新增建设项目,其跨度大,占地面积大。(2)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状况表4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情况统计表单位:公顷园地林地坑塘水面设施农用地总计汉阳区1.711.71洪山区0.610.61汉南区16.616.3923.00蔡甸区1.091.09江夏区2.23179.846.5920.42209.08黄陂区0.7529.4330.18新洲区16.6513.2910.5840.52全市2.23196.4938.9568.52306.19由表4可以看出,全市范围内由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引起的耕地减少面积共计306.19公顷从各区情况来看,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耕地主要集中在江夏区和新洲区,主要调整为其他林地、设施农用地及坑塘水面。(3)生态退耕状况武汉市2009年无生态退耕情况。(4)可调整地类状况全市范围内2009年可调整地类变更量为172.47公顷,全部在江夏区,主要是(5)灾毁耕地状况武汉市2009年无耕地灾毁情况。(6)其他原因造成耕地减少情况武汉市2009年由其他原因造成耕地减少34.87公顷,主要是耕地变为农村道路2、耕地增加来源分析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度全市共增加耕地34.54公顷,其中水浇地增加19.26公顷,旱地增加15.28公顷。其中,由园地变为耕地22.23公顷,林地变为耕地8.39公顷,草地变为耕地(1)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等补充耕地状况本年度武汉市耕地增加情况均由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引起,具体情况见表5。表5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补充耕地情况统计表单位:公顷名称耕地增加小计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武汉市34.5425.651.597.30东西湖19.2619.26江夏区13.716.391.595.73新洲区1.571.57(2)农业结构调整变为耕地状况武汉市2009年无农业结构调整变为耕地情况。(3)其他增加耕地原因武汉市2009年无其他增加耕地情况。3、建设用地增减变化情况分析武汉市2009年新增建设用地5157.12公顷,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4609.49公顷,交通运输用地546.63(1)建设占用农用地、未利用地情况2009年度武汉市农用地及未利用地变更为建设用地有5157.12公顷,其中占用耕地2936.16公顷。本年度以前批准本年建设用地96.35公顷,其中占用耕地36.37公顷;本年度批准本年建设用地1971.05公顷,其中占用耕地面积1026.57公顷;本年度批准本年未建设耕地2855.92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756.09公顷;本年度未批先建用地233.8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17.13公顷。详见表6表6新增建设用地变更汇总表单位: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建设用地

合计201011本年度以前批准本年建设的面积建设占地面积96.3596.35占用耕地面积36.3736.37本年度批准本年建设的面积建设占地面积1440.63530.411971.05占用耕地面积727.88298.691026.57本年度批准本年未建设的面积建设占地面积2850.395.532855.92占用耕地面积1754.661.431756.09本年度未批先建的面积建设占地面积222.1110.691.00233.80占用耕地面积111.025.540.57117.13合计建设占地面积4609.49546.631.005157.12占用耕地面积2629.93305.660.572936.16说明:交通运输用地包括铁路用地、公路用地、港口码头用地、管道运输用地

水利设施用地包括水工建筑用地从各区情况来看,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较大的为黄陂区及江夏区,分别为1042.48公顷和(2)建设用地变为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类型,数量及分析本年度全市建设用地变更为农用地及未利用地2.68从变化类型上看,主要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变为耕地0.59公顷,农村道路1.95从各区情况来看,建设用地变为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情况主要位于江夏区。(3)建设占用农用地、耕地的数量与年度的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差异分析武汉市2009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2009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执行基本吻合。(4)耕地总量平衡、占补平衡及年度用地计划执行情况分析我市耕地资源有限,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全市不断加强对各类非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导,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区完成耕地补充义务的基础上,增加补充耕地任务。在建设用地审查报批时,严格落实“占一补一”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对于实在无耕地补充来源的地区,即委托省国土资源厅进行异地代补。①耕地总量平衡状况根据《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全市到2010年耕地保有量是338300.00公顷。依据二次调查数据库成果,截止2009年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