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材料题专项_第1页
七上历史-材料题专项_第2页
七上历史-材料题专项_第3页
七上历史-材料题专项_第4页
七上历史-材料题专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题专项复习PAGEPAGE2历史专项复习材料题姓名:班级:【识图类】1、战国七雄P33DDAACCBB〔1〕图中A、B、C、D、E代表国名,填出图中齐______、赵______、楚______、秦______的所在地。〔只填字母〕〔2〕图中F、E、H代表战役地点,请问: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是图中______地,孙膑用减灶计诱敌深入的战役是战役,在图中______地。东方六国再无力抗秦的战役是,在图中______地。EDABCFEDABCFGHI〔1〕秦完成统一的时间:〔2〕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3〕秦修筑长城的目的是抵御E:长城西起F:,东到G:〔4〕秦朝的疆域东到A:;南到B:;西到C:;北到D:。〔5〕I处是秦朝开凿的著名水利工程,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它是水利工程。〔6〕秦朝的都城H是:。西汉疆域图DABCE西汉疆域图DABCEF〔1〕A和B被称为东西二京:古时候称A是;今天称A是;古时称B为;今天B称为〔2〕年,西汉政府设置C:,管理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3〕E和F是著名的两大河流,E在古时候称为,今天称F古时称为,今天称〔4〕三国时期吴国的船队曾到达D,D在古时称为,今天称为。4、丝绸之路示意图P83EEF〔1〕上图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请指出它的出发点

A:_______。经过地B:____________。两关: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2〕E〔政权〕、F〔政权〕。〔3〕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绩最大的是。ABCDE5ABCDE请完成以下问题:〔1〕、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填出国名。A.;B.;C.。〔2〕、D和E是东汉末年两场著名的战役,请填出战役名称。D.;E.6、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P109EDBCABEDBCAB〔1〕请列举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A:BCDE〔2〕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民族灭亡了西晋政权。灭亡时间是:0〔3〕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和建立政权,实现了我国北方黄河流域的统一。【材料分析类】1.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左传?中记载:“昔武王克商……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儒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二“秦王扫六合〔扫六合:指统一中国〕,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1〕根据材料一答复,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2分〕哪些人有可能被分封为诸侯?〔2分〕这一制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2〕材料二中所说的“诸侯尽西来〞发生在哪一年?〔2分〕根据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来判断,“秦王〞有没有再分封诸侯?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是什么?〔2分〕

〔3〕分封制和秦朝实行的制度虽然不同,但在当时都起到了稳固统一的作用,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2分〕答案:〔1〕分封制。周天子的亲属、功臣。开发了遥远地区,加强了统治。

〔2〕公元前221年。没有。郡县制

〔3〕国家制定政治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2.文化教育对于治国安邦有很大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答复以下问题。〔12分〕〔1〕秦始皇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但他建立的秦朝却仅仅维持了14年的时间就灭亡了。他采取的哪项措施严重破坏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展?〔2分〕

〔2〕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到达了鼎盛时期。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推动了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展?〔6分〕〔3〕你认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开展文化教育事业?〔4分〕

答案:〔1〕焚书坑儒。〔2分〕〔2〕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2分〕大力开展儒学教育,〔2分〕在长安兴办太学。〔2分〕〔3〕尊师重教,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开展的战略地位。〔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4分〕3.假假设时光倒流到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孙武、孟子、孔子四人到某电视台应聘节目主持人,招聘的栏目有:教育观察、法制园地、军事天地、自然与环境,按照他们的各自主张,你认为他们分别应当去应聘哪个栏目?韩非法制园地;孙武军事天地;孟子自然与环境;孔子教育观察4.阅读以下材料:霸道通宵论,强国先富民。令规传万户,徙木赏千金。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称雄当做首,变法古标今。〔1〕这首诗歌赞颂的人物是?〔2〕说一说使诗中划直线局部现象出现的原因。〔3〕最能证明划波浪线局部历史事实的是?〔4〕诗中哪一句评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答案:〔1〕商鞅〔2〕商鞅变法奖励耕战。〔3〕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最终秦灭六国统一天下〔4〕强国先富民。5、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生长繁殖〕。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材料三:“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汉书?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请各举一例。②“汉与匈奴合为一家〞发生在哪个朝代的哪位皇帝在位时期?③从上述史实中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关系的开展趋势是什么?答案:〔1〕战争、和平战争: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平:昭君出塞〔2〕西汉、汉元帝〔3〕我国民族关系友好交流占主导,民族融合是主流。

6.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16分〕

材料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材料二“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早已有病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军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曹操舰船〕,延及岸上营落……北军大败。〞──?资治通鉴?〔1〕材料一中的诗句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2分〕〔2〕材料二记载的是一件什么历史大事?交战的双方分别是谁?它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6分〕〔3〕为什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于少?〔8分〕

〔1〕南下统一全国。〔2分〕

〔2〕赤壁之战,〔2分〕孙刘联军和曹操的军队,〔2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2分〕

〔3〕战术不得当;北方人不习水战;水土不服,许多官兵生病;曹操骄傲轻敌;南方军民的誓死抵抗等。〔只要答出其中四点即可,每个要点2分,共8分〕7.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过屡次变法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开展与进步,请观察下面的图片,然后答复以下问题。〔18分〕〔1〕图一A、B两处的人物分别是谁?图一中的辩论结束后,秦国开始了哪一重大活动?最终促成了哪一社会制度确实立?假设你是商鞅,你会用什么样的观点去说服秦孝公和那些守旧的大臣们?〔10分〕

〔2〕图二中的姓氏改变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再举出该事件中的两项措施。上述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3〕结合上面两幅图片和所学的历史知识答复,你从上述两件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答案:〔1〕A:秦孝公;〔2分〕B:商鞅;〔2分〕商鞅变法;〔2分〕封建制度。〔2分〕任何事物都是开展变化的,人们必须根据事物的开展变化进行调整,治理国家同样如此。〔2分〕(2)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迁都洛阳、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用汉制、学汉礼、尊崇孔子等。〔答复两点即可,2分〕促进了民族融合。〔2分〕〔3〕变法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变法改革要适应时代开展的需要;变法改革要制定适当的策略。〔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2分〕8.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答复: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分〕〔2〕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4分〕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机构?〔2分〕它设置的职能和意义分别是什么?〔6分〕答案:〔1〕事件:张骞通西域。〔2〕作用: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3〕机构:西域都护。职能:总管西域事务。意义: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局部。9、材料一“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汉书?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那么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③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展有何历史影响?答案:〔1〕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人民的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富裕的人。原因:汉代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2)魏晋南北朝以来,江南地区经济得到了很大开展,成为全国繁荣兴盛的地方。变化原因:①江南地区有优越的开展经济的自然条件;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拟安定;④人民的辛勤劳动;〔3〕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根底。10、阅读以下材料:〔18分〕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史记?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假设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请答复:〔1〕材料一是?史记?引用的战国时期哪一政治家的言论?他的改革措施的作用是什么?2分〔2〕商鞅“不法古〞的改革中对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有直接作用的措施是哪一项?有关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哪一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又是哪一项?〔4分〕〔3〕材料二表达的是哪位皇帝的改革内容?〔1分〕“北俗之语言〞是哪个民族的语言?〔1分〕你还能举出他改革的其他措施吗?〔3分〕〔至少举出三项〕〔4〕从社会开展的角度,你怎样看待上述二人的历史作为?〔2分〕答案:〔1〕商鞅。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省略封建也可以〕〔2〕北魏孝文帝;鲜卑语;迁都洛阳、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采汉制、学汉礼等。〔其中任意三项即可〕〔3〕国家成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建立县制。〔4〕如:他们的作为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开展;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11、秦始皇以其雄才大概,缔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被称为“千古一帝〞。秦朝虽然只存在了14年,但对中国历史的开展影响深远。根据所学知识,答复以下问题:【一统天下】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一一李白(1)秦灭六国实现国家统一是在哪一年?【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二:赢政26年,皇帝尽兼天下诸侯,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发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货币一统。—?史记?(2)阅读材料二,填写下面的空格:(3)秦始皇规定的颁行天下的标准文字是什么?统一后的货币是什么?【秦灭亡】材料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农民起义,请写出两位起义领袖?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5〕秦亡的史实给你的启示是?答案:〔1〕公元前221年;〔2〕皇帝、太尉;〔3〕小篆、圆形方孔铜钱;〔4〕陈胜、吴广;根本原因:秦的暴政;〔5〕得民心者得天下,减轻赋税、刑法、休养生息等。12、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见右图)材料二魏主下诏,魏之先(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开始)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古地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除此以外请你再写出两条其他改革措施。(3)这次改革有什么意义?答案:〔1〕北方人南迁;〔2〕北魏孝文帝;改汉姓;迁都洛阳、讲汉语、穿汉服、与汉婚、采汉制、学汉礼;〔3〕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开展。13、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材料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请答复:〔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皇帝指的是谁?〔2〕根据材料一你能说出他为什么要迁都吗?〔3〕根据材料二的故事,你有何感想?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4〕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答案:〔1〕北魏孝文帝。〔2〕北魏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阔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所以北魏孝文帝要迁都洛阳。〔3〕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有遇到旧势力的阻碍与反对。启示:在遇到阻碍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到达自己的目的。〔4〕材料三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经过各民族融合,表现在洛阳经济、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更大的开展。14、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见以下图表材料二:“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进行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假设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资治通鉴?〔1〕两那么材料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两那么材料各自反映的中心问题是什么?〔3〕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4〕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作用?答案:〔1〕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1〕材料一的中心问题是改汉姓。材料二的中心问题是说汉话。〔3〕北语指鲜卑语,正音指汉语。〔4〕促进了汉与鲜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15.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魏主日:“国家其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材料二“……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快速改变)。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假设有故为,当加黜(降职或罢官)。〞〔1〕两那么材料都可能出自哪位皇帝之口?〔2〕两那么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3〕材料一中的“平城〞指的是哪个城市?后迁都到哪里?〔4〕根据材料一说出迁都的原因有哪些?〔5〕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6〕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存在,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的立场上对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答案:〔1〕北魏孝文帝

〔2〕材料一的中心问题是迁都,材料二的中心问题是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3〕山西大同,河南洛阳〔4〕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5〕“北语〞指鲜卑语,“正音〞指汉语

〔6〕立场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开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立场二:使鲜卑族丧失了自己的独特的风俗。16、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日都护……王莽篡位……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苛,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十六年,明乃命将帅,北征匈奴……西域自绝六十五栽,乃复通焉……以超为都护……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贡内属……〞(1)文中“西域〞指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3分)(2)文中“武帝〞、“北虏〞各指谁?“超〞又指的是?(3分)〔3〕“宣帝改曰都护〞是指哪件事?有何意义?(7分)(4)此时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被人们称为什么?起点在哪里?(4分)(5)请写出一个促进西域地区与汉朝经济文化交流的人物。(1分)答案:〔1〕今天的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2〕汉武帝、匈奴、班超〔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意义标志着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局部。〔4〕丝绸之路、长安〔5〕张骞17、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揭发,那么十家连坐。

材料二

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限20个字以内〕

〔3〕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

〔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商鞅变法。时间:战国时期〔或“公元前356年〞,或“秦孝公在位时〞〕。目的:富国强兵。〔2〕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编定户口。〔3〕奖罚清楚〔奖勤罚懒,奖功罚罪〕。〔4〕说明变法成功:“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开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方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送。〔答出三点即可〕18、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

“天子为治第〔指建造住宅〕,令骠骑〔将军〕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资治通鉴·汉纪十一?材料二

“今……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但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都要加以禁止〕,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1〕材料一中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是谁的名言?表达了他的什么精神?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其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中的“天子〞和“上〞都是指西汉的哪一位皇帝?概括指出他对历史开展做出的奉献。答:〔1〕霍去病。精神:志向高远的爱国主义精神。

〔2〕思想主张:“独尊儒术〞。目的:稳固大一统局面。〔3〕皇帝:汉武帝〔刘彻〕。

奉献:使西汉王朝到达空前繁荣的阶段;使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开展。〔答出其意即可,假设只罗列史实酌情扣分〕19、阅读以下材料,请答复: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引自?资治通鉴?材料三: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什么变法?(1分)

(2)根据材料一指出变法的主要内容。(2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