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洛阳十中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9月份)(解析版)一、选择题1.(2分)寒冷的冬天来临,导致北极狐换上了白色的厚绒毛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温度 B.阳光 C.水 D.空气2.(2分)鱼必须生活在水中,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依赖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3.(2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①实施计划②表达和交流③制订计划④提出问题⑤得出结论⑥作出假设。A.②③①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③②①④ D.④⑥③①⑤②4.(2分)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水稻和稗草 B.猫和老鼠 C.人和猪 D.蚂蚁和蚱蜢5.(2分)在探究实验“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变量应该是()A.温度 B.湿度 C.光照 D.水分6.(2分)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是()A.黄山松的根部能够分泌酸性物质,使岩石分解 B.鼠类对农作物、森林和草原都有破坏作用 C.在金鱼缸中放入水草 D.兰花的唇形花瓣与雌黄蜂的外形相似7.(2分)如图是两棵植物,植物甲的分布环境应是()A.干旱地区 B.湿润地区 C.寒冷地区 D.温暖地区8.(2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在适应及影响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影响生物 C.生物对环境无影响 D.生物的分布受环境制约9.(2分)树木具有很强的降尘能力,下列哪一项不是树木能够降尘的主要原因()A.枝叶茂盛,能减少风速,使大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降落地面 B.植物的叶表面粗糙,而且多生有茸毛 C.能分泌油脂和黏性物质 D.叶表面生有大量的气孔10.(2分)以下可以称为生态系统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B.烧杯中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11.(2分)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必须具有下列哪些成分()A.生产者与分解者 B.空气、水、阳光、适宜的温度 C.非生物环境与生物 D.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12.(2分)自然界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成分13.(2分)如图是某草场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图解描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牛、细菌、真菌是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中,属于非生物部分只有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 C.草是牛的主要食物,它在牛体内被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是胃 D.若草场上放养的牲畜太多,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使土地沙化,草场就难以恢复原样14.(2分)下列叙述中,能增强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是()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增加生物的种类 C.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D.减少生物的种类15.(2分)为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采取的措施是()A.喷施农药消灭害虫 B.不准放牧 C.建立草场防护林 D.严禁割草16.(2分)如图所示为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B.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 C.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 D.乙是生产者,甲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17.(2分)在“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你认为数量最少的是()A.草 B.食草昆虫 C.食虫鸟 D.猫头鹰18.(2分)指出下列四条食物链中,正确的是()A.阳光→草→兔→狼 B.草→昆虫→青蛙→蛇 C.蛇→青蛙→昆虫→草 D.草→蝗虫→细菌和真菌19.(2分)1935年澳大利亚为控制甘蔗害虫而引入的有毒蔗蟾如今已成为新的生物灾难.面对泛滥蔗蟾,科学家打算利用与蔗蟾活动时间不同的食肉蚁来控制蔗蟾数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蔗蟾之所以能大量繁殖,是因为食物丰富、天敌较少 B.蔗蟾泛滥成灾表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食肉蚁是一种分解者 D.蔗蟾泛滥成灾警示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20.(2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陆地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生物圈21.(2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对该食物链表述正确的是()A.蝉→螳螂→黄雀 B.蝉←螳螂←黄雀 C.柳树←蝉←螳螂←黄雀 D.柳树→蝉→螳螂→黄雀22.(2分)下列不属于生物圈的是()A.大气圈的底部 B.水圈的大部 C.岩石圈的表面 D.地壳23.(2分)海洋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A.浮游植物 B.肉食鱼类 C.浮游动物 D.大型鱼类24.(2分)海洋深处没有绿色植物生存,是因为那儿缺少()A.适宜的温度 B.阳光 C.空气 D.水25.(2分)下列对各类生态系统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但其调节能力差 B.草原上生活着多种动物,其中主要是两栖类动物 C.天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可循环流动 D.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4分)生物圈是指地球上适合生存的地方.它的范围包括、和.27.(9分)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内,与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能通过制造有机物;是消费者,他们直接或间接地以为食;是分解者;这三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部分.28.(2分)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素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是生态系统.29.(2分)进入秋冬季,我们很少能看见蛇、青蛙等动物,它们都进入了昏睡状态.这种现象叫,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30.(6分)根据以下材料填空:材料1:松树、柳树需要较强的光照,冷杉需要较弱的光照.材料2:灯光诱杀昆虫.材料3:鸡能在短期内忍受﹣40℃的低温约3小时.材料4:水稻生产1克干物质,需消耗400﹣700克水.阅读以上材料,可以知道生物生存需要的条件有、、.31.(5分)请你根据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一百多年前,有人将20多只英国的家兔带到澳大利亚饲养,在一次火灾中兔舍被毁,再加上那里缺少兔的天敌,这些幸存者就以惊人的速度繁殖起来,它们与绵羊争夺食物,破坏草原植被(1)在此材料中,野兔属于影响澳大利亚地区其他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中的因素。(2)家兔能在澳大利亚迅速繁殖成为野兔,并对当地的畜牧业造成危害,说明生物能够环境,同时也能环境。(3)野兔与当地绵羊之间的关系是,与牧草之间的关系是。32.(10分)今年4月,我市雪野旅游区发生山林大火,大量树木、杂草被毁(1)雪野旅游区森林生态系统由和两部分构成.(2)树木和杂草等绿色植物通过作用固定太阳能.松毛虫、食虫鸟等动物属于该森林生态系统的.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一条由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3)树木燃烧后的灰烬能为绿色植物的生长提供;生态系统中的也可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4)雪野旅游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人人有责,我们中学生也不例外.请为恢复重建工作提一条可行性建议:.33.(12分)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全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碳在无机环境与各种生物之间以的形式进行循环。(2)图中的①是指(填生理过程),完成过程①的生物是。(3)图中缺少的一个箭头是从到。(4)近些年全球气候呈现变暖的趋势,这与图中(填序号)过程加强有关。(5)低碳生活意味着低成本、低消耗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提倡的。从低碳生活的角度看,我们应该多吃食物。A.甲B.乙C.丙D.丁。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2分)寒冷的冬天来临,导致北极狐换上了白色的厚绒毛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温度 B.阳光 C.水 D.空气【分析】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生物具有保护色可以不易被其它动物发现,有利于躲避敌害,有利于掩护自己捕食猎物.【解答】解:北极狐的体色一般都是白色,是一种保护色,其中光照的影响更强,光照时间变短,北极狐受其影响开始慢慢换成白羽,以适应冻原地区的植被颜色,主要是受寒冷温度的影响造成的。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保护色特点和作用2.(2分)鱼必须生活在水中,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依赖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分析】由所学知识可知:(1)鱼的呼吸器官是鳃及其特点.(2)鱼吸收的是溶解氧,而在水中鳃丝展开,鱼离开水时,鳃丝则相互黏结在一起,鱼会缺氧窒息而死.据此可以解答本题.【解答】解: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鳃是由许多的鳃丝组成的,水由鱼的口流入鳃,完成气体交换,鳃丝就相互黏结在一起,鱼会缺氧窒息而死,原因是无法呼吸。故选:B。【点评】知道鱼的呼吸器官是鳃和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3.(2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①实施计划②表达和交流③制订计划④提出问题⑤得出结论⑥作出假设。A.②③①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③②①④ D.④⑥③①⑤②【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是否成功,取决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是否科学合理。【解答】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包括选择材料。按照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所以、作出假设、实施计划、表达和交流。故选:D。【点评】关键是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4.(2分)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水稻和稗草 B.猫和老鼠 C.人和猪 D.蚂蚁和蚱蜢【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解答时可以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来切入。【解答】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寄生关系等,相互争夺阳光、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猫和老鼠,属于捕食关系,人吃猪肉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蚂蚁和蚱蜢,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5.(2分)在探究实验“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变量应该是()A.温度 B.湿度 C.光照 D.水分【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解: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唯一变量是光照,其它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故选:C。【点评】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6.(2分)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是()A.黄山松的根部能够分泌酸性物质,使岩石分解 B.鼠类对农作物、森林和草原都有破坏作用 C.在金鱼缸中放入水草 D.兰花的唇形花瓣与雌黄蜂的外形相似【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影响环境的特点方面来切入.【解答】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水、空气。生物因素是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兰花的唇形花瓣与雌黄蜂的外形相似;选项A、B。故选:D。【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适应环境又能生物影响环境.7.(2分)如图是两棵植物,植物甲的分布环境应是()A.干旱地区 B.湿润地区 C.寒冷地区 D.温暖地区【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图甲中的植物根比地上部分长许多,可以吸收到土层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解答】解:植物根系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和无机盐,还有固定植物体的作用,吸收能力强。根系不发达植物,因此适于生活在水分较多的湿润地区,该植物的根非常发达,形成庞大的根系,适应于干旱少水的地方。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与环境是相适应的.8.(2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在适应及影响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影响生物 C.生物对环境无影响 D.生物的分布受环境制约【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涵三个方面:环境影响生物,生物能适应环境,生物也能影响环境.【解答】解:判断属于生物与环境的哪种关系的方法是根据影响结果而定。生物适应环境:一般是生物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或生活方式,鱼有鳍。环境影响生物:指由于环境改变是生物受到影响,水果味道发生改变,如种树可以产生阴凉环境,这个事例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选:B。【点评】解答此类题型的关键是结合具有的实例分清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影响结果.9.(2分)树木具有很强的降尘能力,下列哪一项不是树木能够降尘的主要原因()A.枝叶茂盛,能减少风速,使大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降落地面 B.植物的叶表面粗糙,而且多生有茸毛 C.能分泌油脂和黏性物质 D.叶表面生有大量的气孔【分析】本题考查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森林的功能1.调节生物圈的CO2和O2的平衡2.净化空气3.减低噪音4.涵养水源,保持水土5.调节气温、降低风速、增加降雨量.【解答】解:树木具有很强的降尘能力,主要体现在枝叶茂盛,使大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降落地面,而且多生有茸毛。然而气孔是由保卫细胞之间形成的小孔。被称为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不是用来降尘的。故选:D。【点评】森林具有物质生产功能、生态防护功能和社会公益功能.10.(2分)以下可以称为生态系统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B.烧杯中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解答】解: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没有环境部分,故不符合题意。B、烧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即包括生物部分,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也没有环境部分,故不符合题意。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也没有环境部分,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只要熟练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仔细分析选项中的内容是否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11.(2分)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必须具有下列哪些成分()A.生产者与分解者 B.空气、水、阳光、适宜的温度 C.非生物环境与生物 D.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据此可以解答本题.【解答】解: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有两部分组成: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即包括空气、水分、温度等。所以A、缺少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B、空气、水、适宜的温度是非生物部分,B错误。C、非生物环境与生物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生产者,缺少非生物部分。故选:C。【点评】生态系统的组成,即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以及非生物部分.12.(2分)自然界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成分【分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他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解答】解:自然界中的细菌和真菌的体内没有叶绿体,靠分解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尸体飞边为生。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故选:C。【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分解者的概念.13.(2分)如图是某草场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图解描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牛、细菌、真菌是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中,属于非生物部分只有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 C.草是牛的主要食物,它在牛体内被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是胃 D.若草场上放养的牲畜太多,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使土地沙化,草场就难以恢复原样【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生态平衡。可以从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吸收、生态平衡的意义方面来切入。【解答】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水、温度;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A、该生态系统中,牛是消费者、真菌是分解者;B、生态系统中、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阳光。故不符合题意;C、草是牛的主要食物。故不符合题意;D、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草场就难以恢复原样;故选:D。【点评】生态系统具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过度放牧往往会破坏生态平衡,甚至造成生态灾难,是使土地沙化。14.(2分)下列叙述中,能增强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是()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增加生物的种类 C.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D.减少生物的种类【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解答】解: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自我调节能力减弱;B、增加生物的种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C、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相对平衡,但不能增强自我调节能力;D、减少生物的种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15.(2分)为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采取的措施是()A.喷施农药消灭害虫 B.不准放牧 C.建立草场防护林 D.严禁割草【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解答】解:根据生态平衡的定义,即: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即这种能力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限制,在输入到一个营养剂的能量中。因此建立草场防护林,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A、喷施农药消灭害虫,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不准放牧,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建立草场防护林,C正确;D、严禁割草,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故选:C。【点评】类活动只有尊重生态规律,才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6.(2分)如图所示为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B.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 C.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 D.乙是生产者,甲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分析】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非生物部分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解答】解:由图可以看出:丁是二氧化碳,图中乙既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又可以产生二氧化碳,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物质和能量的源泉;图中丙生物为细菌,为分解者。甲生物为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释放能量、尿液等物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乙是生产者。故选:D。【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图确定甲代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又可以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17.(2分)在“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你认为数量最少的是()A.草 B.食草昆虫 C.食虫鸟 D.猫头鹰【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有关知识点.【解答】解: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指各种动物,食草昆虫、猫头鹰都属于消费者,属于初级消费者,属于次级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因而猫头鹰体内的能量最少。故选:D。【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能量是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递减的.18.(2分)指出下列四条食物链中,正确的是()A.阳光→草→兔→狼 B.草→昆虫→青蛙→蛇 C.蛇→青蛙→昆虫→草 D.草→蝗虫→细菌和真菌【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解答】解:A、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A不正确;B、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C、蛇是动物属于消费者,C不正确。D、细和真菌菌属于分解者,D不正确。故选:B。【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19.(2分)1935年澳大利亚为控制甘蔗害虫而引入的有毒蔗蟾如今已成为新的生物灾难.面对泛滥蔗蟾,科学家打算利用与蔗蟾活动时间不同的食肉蚁来控制蔗蟾数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蔗蟾之所以能大量繁殖,是因为食物丰富、天敌较少 B.蔗蟾泛滥成灾表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食肉蚁是一种分解者 D.蔗蟾泛滥成灾警示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分析】本题主要涉及了盲目引进新物种对某一地区带来的危害,并利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来维持生态平衡的知识进行解答的一类题型.外来物种的入侵,即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解答】解:A、本题中有毒蔗蟾就是外来物种,但是也带来泛滥成灾的弊端,并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严重危及本地的生态安全。B、在生态系统中,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联系就是生态平衡。C、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应该属于消费者而不是分解者。D、生态系统中的任一环节若出了问题,即使对人类有害的老鼠,那么与老鼠相关的食物链就会遭到破坏,可见。故人类任何生产活动都必须尊重生态规律。故选:C。【点评】不同生态系统不同物种的引进给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工作应引起人类的足够重视.20.(2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陆地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生物圈【分析】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中即有生物部分又有非生物部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解答】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既有生物部分又有非生物部分、海洋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故生物圈是地球上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故选:D。【点评】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1.(2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对该食物链表述正确的是()A.蝉→螳螂→黄雀 B.蝉←螳螂←黄雀 C.柳树←蝉←螳螂←黄雀 D.柳树→蝉→螳螂→黄雀【分析】从食物链的组成和书写方式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且以生产者开始,箭头指向捕食者,螳螂捕食蝉。它们组成的食物链是:柳树→蝉→螳螂→黄雀。A、B,D项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至最凶猛的动物结束.22.(2分)下列不属于生物圈的是()A.大气圈的底部 B.水圈的大部 C.岩石圈的表面 D.地壳【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圈的范围.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圈的概念、范围方面来切入.【解答】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包括大气圈的底部。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亦有人称之为“硅铝层”,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区,是不连续圈层,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在岩石圈中,但大多数生物生存于土壤上层几十厘米之内。故选:D。【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23.(2分)海洋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A.浮游植物 B.肉食鱼类 C.浮游动物 D.大型鱼类【分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作用有关知识点。【解答】解: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两大部分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海洋的面积约3.62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浮游植物属于生产者、浮游动物,属于消费者,由于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是单向,因而食物链最前端的生物数量要多于后面的营养级中的生物。故选:A。【点评】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能量流动的特点,此题便能理解。24.(2分)海洋深处没有绿色植物生存,是因为那儿缺少()A.适宜的温度 B.阳光 C.空气 D.水【分析】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深处几乎没有光线。【解答】解: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利于绿藻利用;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再往下,最深处没有光,只有一些硫化菌。故选B。【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光在海水中的分布,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25.(2分)下列对各类生态系统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但其调节能力差 B.草原上生活着多种动物,其中主要是两栖类动物 C.天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可循环流动 D.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特点.解答时可以从生态系统的分类、自动调节能力、能量流动等方面来分析.【解答】解: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调节能量越强,越弱,成分复杂、食物网复杂,因此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强。B、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草原上的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由于降雨稀少。那里的动物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草原上啮齿目动物特别多,草原上视野开阔,是对草原环境的一种适应,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不符合题意。C、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输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光能沿着食物链的单向传递叫做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不符合题意。D、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促进了物质的循环。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4分)生物圈是指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它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生物圈的相关知识,思考答题.【解答】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空气、水,适合生物的生存、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故答案为:生物;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表面.【点评】生物圈的内容在考试中经常出现,注意掌握.27.(9分)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是消费者,他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细菌、真菌是分解者;这三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部分.【分析】此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思考作答.【解答】解:在自然界,任何生物群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共同形成一种统一的整体.换句话说,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物包括植物、细菌真菌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动物植物死后的遗体遗物被细菌、无机盐等、水、无机盐又被植物体利用.故答案为:地域;生物;植物;动物;细菌;生物部分.【点评】明确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要重点掌握.28.(2分)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素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是湿地生态系统.【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解答时可以从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方面来切入.【解答】解: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降雨量高.其气候稳定,因些整年基本上都很热.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是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湿地具有净化水源.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调节径流、调节气候,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故答案为:森林;湿地.【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29.(2分)进入秋冬季,我们很少能看见蛇、青蛙等动物,它们都进入了昏睡状态.这种现象叫冬眠,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首先应该明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一些行为方式有重要关系.【解答】解:冬眠是休眠现象的一种,是动物对冬季不利的外界环境条件(如寒冷和食物不足)的一种适应,心跳缓慢.常见于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无脊椎动物、爬行类和许多哺乳类(如蝙蝠、黄鼠.在冬眠过程中.有些种类动物在此期间进行排泄或进食,但进行某些生理平衡的调整,是由于有充足的能量储备,为活动时的1~2%,大多数集中于皮下.所以.故答案为:冬眠;适应【点评】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可从生物的行为方式去分析.30.(6分)根据以下材料填空:材料1:松树、柳树需要较强的光照,冷杉需要较弱的光照.材料2:灯光诱杀昆虫.材料3:鸡能在短期内忍受﹣40℃的低温约3小时.材料4:水稻生产1克干物质,需消耗400﹣700克水.阅读以上材料,可以知道生物生存需要的条件有光、适宜的温度、水.【分析】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是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分析答题.【解答】解:分析材料如下:材料1:松树、柳树需要较强的光照,说明不同的植物都不同程度的需要一定的阳光.材料2:灯光诱杀昆虫.说明这种昆虫需要光.材料6:鸡能在短期内忍受﹣40℃的低温约3小时.时间再长就会死亡.材料4:水稻生产8克干物质,要消耗400﹣700克水.由上可知生物的生存需要光、适宜的温度和水等条件.故答案为:光;适宜的温度;水.【点评】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的内容是考试的重点,要注意理解和掌握,并会分析材料根据题意总结答案.31.(5分)请你根据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一百多年前,有人将20多只英国的家兔带到澳大利亚饲养,在一次火灾中兔舍被毁,再加上那里缺少兔的天敌,这些幸存者就以惊人的速度繁殖起来,它们与绵羊争夺食物,破坏草原植被(1)在此材料中,野兔属于影响澳大利亚地区其他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中的生物因素。(2)家兔能在澳大利亚迅速繁殖成为野兔,并对当地的畜牧业造成危害,说明生物能够适应环境,同时也能影响环境。(3)野兔与当地绵羊之间的关系是竞争,与牧草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解答】解:(1)野兔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2)家兔能在澳大利亚迅速繁殖成为野兔,并对当地的畜牧业造成危害,同时也能影响环境。(3)野兔与当地绵羊生活在一起时为争夺食物、水分;野兔吃牧草。故答案为:(1)生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教版(2023)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流程图描述算法 教学设计001
- 遵守交通安全班会课
- 四年级数学上册 1 大数的认识第4课时 练习课配套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三年级体育上册 快乐呼拉圈教学设计
- 间质瘤的护理查房
- 深圳管线测量合同范本
- 船舶节能设计重点基础知识点
- 正式劳动合同二零二五年
- 保密协议医院
- 物业公司安全管理制
- (高清版)DZT 0203-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稀有金属类
- 心理测量学课件
- 中小学必背飞花令诗词-(春、月、风、花、山、江、人、日、动物、颜色、数字)
- 2024年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电厂机组UPS装置安装、调试项目“三措两案”
- 社会工作本科毕业论文2
- MCGS网络版访问指导书
-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表现
- 隐患排查整改台账
- 卧床患者四肢关节功能锻炼(优化版)课件
- 2023年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语文第八单元《世界之初》大单元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