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杂记文《世说新语》(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杂记文《世说新语》(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杂记文《世说新语》(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杂记文《世说新语》(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杂记文《世说新语》(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杂记文《世说新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允无复入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查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戒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早知尔耳!”门人欲藏其儿,妇曰:“无豫诸儿事。”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又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选自《世说新语·贤媛》)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主可以理夺夺:改变B.举尔所知举:全都C.勿忧,寻还寻:不久D.早知尔耳尔:(会)这样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妇有四德,卿有其几?②有蒋氏者,专其三世矣B.①新妇所乏唯容尔。②子为父死,无所恨。C.①许允为晋景王所诛。②窃为大王不取也。D.①夫百行以德为首。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验证许允妇料事无误的一组是()①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卿宜查之。”②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③允有惭色,遂相敬重。④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⑤作粟粥待。顷之,允至。⑥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早知尔耳!”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许允妇容貌奇丑,以致在拜堂之后丈夫竟然不肯入洞房。然而她凭自己的准确判断和机智应对,赢得了丈夫的尊重。B.许允担任吏部郎时,大多任用同乡,魏明帝为此派卫队将领去逮捕他。许允听从妻子的告诫据理力争,最终无罪获释。C.丈夫被晋景王杀害,是许允妇早已料到的事,所以当事情果真发生的时候,她镇静自若,照旧织布,神色不变。D.许允被害,门生担心他们母子的安全,想把许允的儿子藏起来。后来全家迁到许允墓地居住,孩子才免遭祸患。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须极哀,会止便止;又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下面的语段均出自《世说新语》,阅读并回答下列小题(1)林道人诣谢公。东阳时始总角,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世说新语·文学第四》第39则)(2)张凭举孝廉,出都,负其才气,谓必参时彦。欲诣刘尹,乡里及同举者共笑之。张遂诣刘,刘洗濯料事,处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张欲自发,无端。顷之,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未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真长延之上坐,清言弥日,因留宿。(《世说新语·文学第四》第53则节选)(3)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犹存。”世林既以忤旨见疏,位不配德。文帝兄弟每造其门,皆独拜床下。其见礼如此(《世说新语·方正第五》第2则)(4)郭淮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当并诛。使者征摄甚急,淮使戒装,克日当发。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至期遣妻,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既至,淮与宣帝书曰:“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则无五子。五子若殒,亦复无淮。”宣帝乃表,特原淮妻。(《世说新语·方正第五》第4则)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未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B.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未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C.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未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D.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未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负其才气负:依靠,仗恃B.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薄:轻视,看不起C.坐凌事,当并诛坐:正,恰好D.帝乃表特原淮妻原:宽恕,赦免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廉,汉代以后选官的一种科目,州郡每年可举荐孝顺父母和清廉者各一人,经考核后授予一定的官职。B.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一般指童年。C.床,古代的卧具。最初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都在床上进行。D.宣帝,司马懿的谥号。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谥号有表扬性的,也有批判性的,还有同情性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家有名士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清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9.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肃:恭敬B.绝难乘,少能骑者绝:非常C.唯当就蚁封耳就:留下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谓:评价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④唯父昶异焉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⑤浑曰:“何如我?”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美痴⑥卿家痴叔死未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11.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参考答案:1.B2.B3.C4.D5.你们不必过度哀伤,钟会不哭了,你们就不哭。可以稍微问及朝廷的事情。儿子照母亲的吩咐去做。钟会回去,把情况回报景王,许允的儿子终于免祸。【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全都”错误,译为推举、提拔。句意:举荐你所了解的人。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代词,代指前面的“四德”;代词,代指捕蛇。B.放在动词或动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C.介词,被;动词,认为。D.介词,把,用;介词,因为。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②句是说许允妇有所预料而采取的做法;③句写许允在妻子诘问之后的表现,与许允妇料事无关;⑥句写许允妇遇事镇定自如。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后来全家迁到许允墓地居住,孩子才免遭祸患”错误。结合“母曰:‘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又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分析,许允的儿子并非因迁居墓地才得以免祸,而是由于许允妇料事无误,教给儿子们恰当应付,才最终得以免祸。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极”,过度,非常;“少”,稍,略微;“从”,听从;“反”,通“返”,返回;“卒”,终于,最终。参考译文:许允的妻子是阮卫尉的女儿,阮德如的妹妹,相貌无比丑陋。举行交拜礼后,许允就不想再进去,家里人为此忧心如焚。这时,正好许允来了客人,新娘叫丫环去看客人是谁。丫环回来回答说:“是桓公子。”所说的桓公子,就是桓范。新娘说:“不用担心,桓范一定会劝他回到洞房来。”桓果然对许允说:“阮家把相貌最丑的女儿嫁给你,必然有其用意,你应当仔细观察她。”许允于是重新回到洞房,见到新娘后,就立即往外走。新娘料定他这次出去就没有再回来的道理,便拉住他的衣襟让他留下。许允便问她说:“女人必须具备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你有其中几样?”新娘说:“我所欠缺的只是容貌。然而读书人应该有各种好品行,夫君又有几种呢?”许允说:“全都具备。”新娘说:“在各种好品行中德行居首位。夫君好色不好德,怎么能说全都具备呢?”许允面有愧色,从此就敬重她。许允在当吏部侍郎期间,起用了许多同乡为官,魏明帝派武士来拘捕他。临去的时候许允妇追出来嘱咐许允说:“君主是贤明的,可以用分辨道理来争取(他收回成命),不要用情感去哀求。”到了朝廷上,魏明帝审问他为什么要起用那么多乡党,许允回答:“我只是在‘举尔所知’罢了。我用的那些同乡,都是我所了解的人。请陛下去查查这些人为官称职与否?如不称职,我甘愿领受罪名。”后来一调查,许允的这些同乡都是称职的,于是就释放了他。许允当时的衣服破了,明帝还下诏赐给他新衣。当初许允被捕时,全家人都吓得号哭起来,只有许允的妻子神态自若,说:“不必担忧。许允不会有事,不久就会回来。”还亲自煮米粥等着他。果然不出她所料,一会儿,许允就重新回到了家里。许允后被晋景王所杀,消息由家中门生传回来的时候,许允妇正在纺织机前织布,但是她的神色一点都没有改变,说:“我已经料到这步了!”门生打算把许允的孩子们藏起来,许允妇说:“现在还不关孩子们的事情,用不着躲藏。”后来他们搬到许允的墓地上居住,晋景王派钟会去打探,要是孩子们的才识比得上许允,就将他们抓回来。孩子们去问母亲怎么办,母亲说:“你们虽然都很好,但是现在的才识还不是很多。只要和钟会坦诚说话就不会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事情:你们不必过度哀伤,钟会不哭了,你们就不哭。可以稍微问及朝廷的事情。”儿子照母亲的吩咐去做。钟会回去,把情况回报景王,许允的儿子终于免祸。6.A7.C8.C【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未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这段话是说“长史王濛等名流来清谈,主客间有不能沟通的地方,张凭便远远地在未座上给他们分析评判,言辞精炼而内容深刻,能够把彼此心意表述明白,满座的人都很惊奇”,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长史”“诸贤”“客主”“张”“之”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不通处”是指“客主之间”,故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判之”的主语应是“张凭”,故应在“判之”后断开,排除B项,故选A项。7.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坐凌事,当并诛”中“坐”如解释为“正,恰好”,与语境不合,且在语法上讲不通,从文中来看,“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当并诛”,这段话是说“郭淮的妻子,是太尉王凌的妹妹,因为王凌犯罪事受株连,应当一起处死”,句中的“坐”是动词,意思是“因……获罪”。故选C项。8.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床,古代的卧具”错误,床,古代指坐具。故选C项。【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参考译文:僧人支道林去见谢公(谢安),东阳(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好,身体不堪劳顿。他和林公清谈,说的很累。东阳的母亲王夫人在隔壁听他们辩论,两次让人叫东阳回去,都被谢太傅留住。于是王夫人亲自出来,说道:“我早年守寡,一生的寄托,都在这个孩子身上。”随即哭着把儿子抱回去了。谢公对同座的人说:“家嫂言辞感人,你们可以到处传颂,遗憾不能让朝中官员一见。”张凭察举为孝廉后,到京都去,他仗着自己有才气,认为必定能侧身名流。想去拜访丹阳尹刘真长,他的同乡和一同察举的人都笑话他。张凭终于去拜访刘真长,这时刘真长正在洗谬和处理一些事务,就把他安排到下座,只是和他寒暄一下,神态心意都没有注意他。张凭想自己开个头谈谈,又找不到个话题。不久,长史王蒙等名流来清谈,主客间有不能沟通的地方,张凭便远远地在末座上给他们分析评判,言辞精炼而内容深刻,能够把彼此心意表述明白,满座的人都很惊奇。刘真长就请他坐到上座,和他清谈了一整天。于是留他住了一夜。宗世林是东汉末年南阳人,与曹操同一时代,但瞧不起曹操的为人,不愿和他交往。等到曹操官至司空,总揽了朝政大权,对他说:“现在我们可以交往了吧?”他拒绝说:“我和松柏一样,意志不会改变。”就因为世林冒犯了曹操,故被冷落,官位一直不高,与他的德行极不相称。曹丕兄弟每次登门拜访,都跪拜在他坐榻下,行晚辈礼。他被礼遇就像这样。郭淮出任关中都督期间,很得民心,也多次建立过战功。郭淮的妻子,是太尉王凌的妹妹,因为王凌犯罪事受株连,应当一起处死。派来逮捕她的官吏要人要得很急,郭淮让妻子准备好行装,限定日子就要上路。州和都督府的文武官员和百姓都劝说郭淮起兵反抗,郭淮不同意。到期打发妻子上路,百姓号陶痛哭、一路跟着呼唤不舍的有几万人。走了几十里路后,郭淮到底还是叫手下的人去把夫人追回来,于是文武官员飞跑传命,好像救自家性命那么急。夫人追回来以后,郭淮写了封信给宣帝司马懿说:“五个孩子哀痛欲绝,恋恋不舍,思念他们的母亲。如果他们的母亲死了,我就会失去五个孩子。五个孩子如果死了,也就不再有我郭淮了。”司马懿于是上表魏帝,特准赦免了郭淮的妻子。9.C10.A11.A12.(1)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有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2)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了(一遍)。(3)武帝每次看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13.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就”应该是“趋向、靠近”之意。句意:只有在靠近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比试才行)啊!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②是王济感叹王湛高深莫测。④是父亲王昶了解王湛。⑥是武帝不了解王湛,武帝不是家人。①③⑤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有误,原文“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脱”是偶然之意。句意:王济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因”,于是;“剖析入微”,(王湛)分析精微;“所未闻”,所没有听说过的。(2)“故”,缘故;“具”,详细;“如此”,像这样。(3)“每”,每次;“辄”,总是;“调”,调侃。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魏舒不善于和常人交往,年轻的时候擅长射箭,进入山林或川泽打猎,常常收获很多,担任后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常和部将参佐们玩射箭游戏,魏舒在旁边给他们计分。“不”是副词,那么“修”就是动词,“修”是“学习”的意思,要带宾语,因此“常人近事”作宾语,其后要断开。“工”有擅长的意思,后面要有宾语,因此到“射”作宾语,其后要断开。“入”的宾语只能是“山泽”,故“泽”后要断开。“大获”是“猎”的结果,因此在“大获”(谓语)后要断开。“为”是动词,“后将军钟毓长史”是其宾语,“长史”后应断开。“与”是连词,“毓与参佐”是主语,“射戏”(动宾短语)作谓语,“戏”后应断开。故断为: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参考译文:汝南内史王湛守孝3年期满,脱下孝服后,便留在墓地结庐居住。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扫墓,几乎不去看望叔叔,叔叔也不等候他来。王济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后来姑且试着问问近来的事,答对起来音调悦耳,言辞华美,出乎王济的意料,王济非常惊愕;继续和他谈论,转而进入到了精深微妙的境界。王济原先对叔叔几乎没有一点晚辈的敬意,(与叔叔谈论后)从外表到内心都变得庄重恭敬了。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