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西藏林芝一中生物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西藏林芝一中生物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西藏林芝一中生物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西藏林芝一中生物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西藏林芝一中生物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西藏林芝一中生物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有关测交用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不能用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B.能用来判断某显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C.能用于显性优良性状品种的纯化过程 D.能用来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信号分子构成了一个复杂网络。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信号分子通常既不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B.有些信号分子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从胞内释放C.信号分子受体只能存在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D.信号分子只有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才可发挥作用3.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与细胞膜上的ACE2蛋白结合从而入侵人体细胞。对新冠肺炎患者死亡遗体病理解剖发现,新冠病毒不仅损害了肺还包括免疫系统及其他器官。日前没有发现针对该病的特效药物,专家呼吁痊愈者捐献血清,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危重患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新冠病毒的受体ACE2蛋白存在于人体多种细胞的表面B.感染者体内的效应T细胞能引起病毒入侵的靶细胞发生凋亡C.痊愈者的血清中含与新冠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D.痊愈者体内的新冠病毒被消灭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4.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其遗传物质是()A.蛋白质 B.氨基酸C.RNA D.核糖核苷酸5.人体载脂蛋白apo-B基因在肝、肾细胞中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有4563个氨基酸,但在小肠细胞中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仅有2153个氨基酸(此两种蛋白质起始段氨基酸序列不变),原因是小肠细胞中的脱氨酶将apo-BmRNA上的一个碱基C胞嘧啶氧化脱氨基编辑后转变成了U,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脱氨酶能识别并结合RNA的特定序列B.脱氨酶导致apo-B基因发生基因突变C.UAA是终止密码子,导致翻译提前终止D.该机制导致同一基因控制合成不同蛋白质载脂蛋白分子(含2153个氨基酸)6.下列人和动物体内的生理活动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A.丙酮酸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B.基因表达过程中的转录和翻译C.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D.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下图表示神经元之间兴奋传导的过程,分析回答问题:(1)图中的③④⑤共同构成_____。(2)②结构中所含的传递信息的物质称为_____。(3)构成⑤结构的基本骨架是_____。(4)静息时,⑤结构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当⑤结构接受刺激后,由于对_____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膜两侧电位发生改变,产生兴奋。8.(10分)已知小麦低产(A)对高产(a)为显性,抗病(B)对不抗病(b)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利用纯合低产抗病小麦和纯合高产不抗病小麦两个品种,通过多种育种方式培育出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型AaBb的小麦自交后代有4种表现型,需要选择表现型为___________小麦进行自交和选育,直到后代不再出现___________为止。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高产抗病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的显著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④过程能产生___________种花粉,⑤过程可用___________处理,经花药离体培养和⑤过程的育种方法的原理是___________。(3)⑥过程的育种方法需要处理大量种子,其原因是___________。科学家利用该育种方法培育出许多新品种,如___________(列举两种)。9.(10分)(一)如图为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1)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需要建立如图所示的____________(填“数学”“物理”或“概念”)模型。(2)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________型曲线。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处于________段。(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___________(填“K1”或“K2”)。(二)某一草地生态系统,图甲表示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图乙表示某同学绘制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图丙表示此生态系统中的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1)图甲中在离小路远近不同的地方,杂草的分布和种类是不一样的,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_。(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__________、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3)图乙中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__;图解可以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丙中的_____________表示b的同化能量,______________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10.(10分)下图为某个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图中甲病由T、t基因决定,乙病由A、a基因决定,I-2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请分析回答:(1)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2)II-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Ⅲ-4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Ⅲ6的甲病致病基因来自第I代的_________个体。(3)如果Ⅲ-2与Ⅲ-6结婚,后代中理论上最多会出现__________种基因型,他们生育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生育正常女孩的几率为__________。(4)如果Ⅲ5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TXTY,__________(填“有可能”或“不可能”)是其父亲产生异常生殖细胞导致的(不考虑基因突变)。11.(15分)下图甲是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图,图乙为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参与免疫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免疫系统能消灭侵入体内的病菌,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功能。物质Ⅱ的化学本质为___________。(2)细胞B、C、D中分化程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3)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辅助性T细胞外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辅助性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的功能。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DC细胞外还有图甲中细胞__________(填字母)等。(4)DC免疫疗法是通过采集患者自体的外周血液,在体外诱导培养出大量DC细胞,使之负载上肿瘤抗原信息后再回输给患者。这些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还可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迅速产生__________精确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还能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具有防止肿瘤复发的功效,该免疫过程属于__________免疫。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测交是指杂种子一代个体与隐性类型之间的交配,可用于测定F1的基因型,也可以用来判断另一个个体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详解】A、测交是指让某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当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未知时,测交是不适用的,A正确;B、测交能用来判断某显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若后代中只有显性性状,则被鉴定的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出现,则被鉴定的个体为杂合子,B正确;C、显性优良性状品种的纯化过程是连续自交,直至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为止,C错误;D、测交法能用来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故选C。2、C【解析】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激素作用于靶细胞,调节靶细胞代谢,之后激素会被分解;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之后神经递质被分解或重新利用。【详解】A、信号分子通常既不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只是起调节细胞代谢的作用,A正确;B、有些信号分子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从胞内释放,如性激素,B正确;C、信号分子的受体可能分布在细胞膜上,如神经递质的受体,也可能分布在细胞内,如性激素的受体,C错误;D、信号分子只有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才可发挥作用,D正确。故选C。3、D【解析】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①能够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防止疾病的产生、维持人体健康。②能够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细胞,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③还可以随时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防止肿瘤细胞的产生。【详解】A、由题意可知,新冠病毒侵染了肺、免疫系统及其他器官,因此其受体ACE2蛋白可存在于人体多种细胞的表面,A正确;B、效应T细胞引起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C、痊愈者的血清中含与新冠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对危重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C正确;D、机体消灭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以新冠病毒为载体,主要考查机体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目的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够结合背景材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4、C【解析】核酸包括DNA和RNA,其中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只有一种核酸。【详解】结合题意可知,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只含有RNA一种核酸,故其遗传物质RNA。故选C。5、B【解析】1、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可分为:①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②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③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2、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3、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控制细胞代谢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详解】A、小肠细胞中的脱氨酶将apo-B的mRNA上的一个碱基C转变成了U,故与RNA结合的脱氨酶能识别并结合RNA的特定序列,A正确;B、根据题干,脱氨酶将apo-B的mRNA上的一个碱基C转变成了U,没有改变apo-B基因,B错误;C、由于只有apo-B的mRNA上替换了一个碱基,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氨基酸数目就减少了,故推测UAA是终止密码子,C正确;D、图示机制导致人体同一基因控制合成不同蛋白质,D正确。故选B。6、C【解析】内环境成分总结: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均属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O2、CO2、葡萄糖、氨基酸、递质、激素等),以下两种情况不属内环境成分:1、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2、只存在于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详解】A、丙酮酸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发生在线粒体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A错误;B、基因表达过程中的转录和翻译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C、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碳酸钠和碳酸在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C正确;D、分泌蛋白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C。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突触(2).神经递质(3).磷脂双分子层(4).外正内负(5).Na+【解析】据图分析:该图为突触的结构示意图,①表示轴突末梢,②表示突触小泡,③表示突触前膜,④表示突触间隙,⑤表示突触后膜。【详解】(1)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构成,即由③④⑤共同构成。(2)②表示突触小泡,其内包裹着神经递质,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3)⑤为突触后膜,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4)静息时,⑤突触后膜结构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当⑤结构接受刺激后,由于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膜两侧电位发生改变,产生兴奋。【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突触的结构,意在强化学生对突触结构的识记、理解与运用。8、(1)①.高产抗病②.性状分离③.育种年限较长(2)①.4②.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③.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3)①.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②.高产青霉素菌株、太空椒【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③是杂交育种,①④⑤是单倍体育种,⑥是诱变育种。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小问1详解】育种的目的是培育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即获得aaBB的纯合子,因此基因型AaBb的小麦自交后代中应选出表现型为高产抗病小麦进行自交和选育,直到后代不再出现性状分离为止。①②③过程为杂交育种,缺陷就是育种年限较长。小问2详解】④过程为AaBb产生的配子,可产生AB、Ab、aB、ab四种配子。⑤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可用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处理,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经花药离体培养和⑤过程的育种方法为单倍体育种,该过程涉及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和染色体变异。【小问3详解】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因此诱变育种需要处理大量种子。通过诱变育种获得的新品种实例有高产青霉素菌株、太空椒。【点睛】本题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①.数学②.J③.d④.K1⑤.速度和方向⑥.传递⑦.D1/W1×100%(D1=A2+B2+C2+D2,W1=A1+B1+C1+D1)⑧.单向流动,逐级递减⑨.甲⑩.乙【解析】1、据上图分析,曲线a表示J型曲线;J型曲线: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2、分析图乙: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1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1代表未利用的能量,C1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1代表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3、分析图丙:图丙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其中甲表示b的同化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丙表示呼吸作用散失;丁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散失;图中d为分解者。【详解】(一)(1)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需要建立如图所示的曲线图,属于数学模型。(2)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J型曲线。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处于动态平衡,即图中的d段。(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且处于动态平衡,即K1。(二)(1)图甲中在离小路远近不同的地方,杂草的分布和种类是不一样的,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3)图乙中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D1/W1×100%;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丙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能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和种群特征,并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的功能;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具体过程及特点,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0、(1)常(2)①.AaXtY②.aaXTXt③.Ⅰ-1(1号)(3)①12②.1/18③.2/9(4)不可能【解析】据图可知,Ⅰ-1和Ⅰ-2不患甲病,Ⅱ-2患甲病,可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且Ⅰ-2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可知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和Ⅱ-2不患乙病,Ⅲ-1患乙病,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Ⅰ-3为A_XtXt,Ⅱ-2为AaXtY,Ⅱ-4为AaXtY,Ⅲ-1为aaXTXt,Ⅲ-3为A_XtXt,Ⅲ-4为aaXTXt,Ⅲ-6为A_XtY。【小问1详解】Ⅱ-1和Ⅱ-2不患乙病,Ⅲ-1患乙病,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小问2详解】Ⅱ-2只患甲病,且由患乙病aa的女儿,故基因型为AaXtY;Ⅲ-1只患乙病,基因型为aaXTXt,故Ⅱ-1为AaXTXt;Ⅲ-4只患乙病,其母亲正常,父亲只患甲病,故其基因型为aaXTXt;Ⅲ-6只患甲病,基因型为A_XtY,故Ⅱ-3为AaXTXt,Ⅱ-4为AaXtY,因此Ⅲ-5的基因型为AaXTY或AAXTY,Ⅲ-6为A_XtY,其甲病致病基因Xt来自Ⅱ-3,Ⅱ-3的父亲Ⅰ-2为XTY,因此Ⅱ-3的Xt来自母亲Ⅰ-1,因此Ⅲ-6的甲病致病基因来自第Ⅰ代的Ⅰ-1个体。【小问3详解】Ⅱ-2为AaXtY,Ⅲ-1为aaXTXt,故Ⅱ-1为AaXTXt,Ⅲ-2为A_XTXt,其中2/3AaXTXt、1/3AAXTXt;由上分析可知,Ⅱ-3为AaXTXt,Ⅱ-4为AaXtY,Ⅲ-6的基因型为1/3AAXtY、2/3AaXtY,Ⅲ-2与Ⅲ-6结婚,后代中理论上最多会出现3×4=12种基因型;他们生育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aaXtY的概率为2/3×2/3×1/4×1/2=1/18,生育正常女孩A_XTX-的几率为(1-2/3×2/3×1/4)×1/4=2/9。【小问4详解】Ⅱ-3为AaXTXt,Ⅱ-4为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