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框架_第1页
全球气候变化框架_第2页
全球气候变化框架_第3页
全球气候变化框架_第4页
全球气候变化框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时全球气候变化考点突破考点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基础梳理气候变化是①

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②

和③

变化显著特点:气温④

。全球平均气温在20世纪升高⑤

°C;到21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升高⑥

°C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近百年的气候变化长冷暖干湿升高0.4~0.81~6全球气温升高是就⑦

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年代际波动较大,区域差异⑩近半个世纪以来,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降水增多,

等地降水出现下降趋势我国气候变化温度升温幅度约为0.5~0.8°C增温主要发生在⑧

和⑨降水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近百年的气候变化`平均状况冬季春季明显华北、东北南部深化探究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是解释全球变暖的理论依据,具体可结合以下框图分析:强化专练1.英国诺福克郡夫妇简·阿彻与克里斯·卡廷

1987年花2万英镑(约合4万美元)在海边买下一套三居室房屋。房屋面朝大海、安静舒适,本应随房价上涨趋势升值。但房产评估师近期对这处房屋评估后却告诉他们,受某种因素影响,这套房子面临被淹危险,目前仅值1英镑(2美元)。据此回答(1)~(2)题。(1)材料中所提及的“某种因素”是指()

A.水土流失 B.臭氧层破坏

C.全球变暖 D.酸雨危害(2)你认为材料中房子被淹,目前仅值1英镑的主要原因是 ()

A.植被的破坏

B.大量氟氯烃的排放

C.大量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D.大量SO2等酸性气体的排放

解析当前危害人类生存最重大的问题是全球变暖,它与人类大量排放CO2等温室气体关系密切。

答案(1)C(2)C考点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和应对措施基础梳理1.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海平面上升原因:

融化和海水

。危害:改变

,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

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2)影响农业:气候变暖预示着

增加,生长期

;但往往伴随着

加重,造成

不足,使作物减产。冰川热膨胀海岸线沿海积温干旱供水延长(3)影响水循环过程:可能使

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加剧水资源的

矛盾等。2.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多使用

能源。(2)植树种草。(3)防止

。(4)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

交通工具。蒸发不稳定性供需清洁森林火灾公共学法指导联系法记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影响特别说明(1)全球变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对环境的影响:①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②陆地污水排放受阻;③土地盐碱化;④海岸侵蚀加强;⑤风暴潮作用加剧;⑥海水入侵,形成咸潮,淹没土地;⑦洪涝灾害加剧等。(2)防御全球变暖的措施:①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②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强化专练2.冰川因全球气温上升而逐渐消融时,其搬运的土石碎屑也因堆积而成各种堆积地貌。下图为“某地的冰川堆积区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等高距为20米)。读图回答(1)~(2)题。(1)由图所显示的信息可知,当年冰川流动方向大致为 ()

A.东南→西北 B.西南→东北

C.西北→东南 D.东北→西南(2)若全球冰川继续大规模融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A.沿海平原扩大 B.陆地淡水减少

C.极地高压增强 D.植被类型增多

解析由图示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冰川大致由西北向东南运动;由于冰川融化及温度升高,必将导致水热组合条件的变化,从而可能导致植被类型增多。

答案(1)C(2)D考向调研考向一全球变暖的应对措施【例1】(2008·海南地理)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

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据此完成(1)~

(2)题。(1)履行《京都议定书》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调整能源结构,受此冲击最大的产业是 ()

A.钢铁 B.机电 C.纺织 D.电子(2)由于《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减排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了价值,并成为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形成的市场称为 ()

A.煤市场 B.碳市场

C.石油市场 D.天然气市场

解析第(1)题,钢铁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等能源,从而需要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限制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情况下,钢铁工业必然受到的冲击最大。第(2)题,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

答案(1)A(2)B反思归纳

全球气候变暖对当今世界和我国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其影响范围相当广泛。例如,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环境变化加剧某些脆弱性物种的灭绝;导致海平面的上升,对世界沿海地带造成严重影响;影响全球经济结构等。如下图所示:【预测1】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产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有关升温3°C对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

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2)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

A.澳大利亚 B.西亚

C.北非 D.中亚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由图示可以发现,由于全球变暖,使得各地降水增减不一,

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异,其中西亚、东欧和北亚增幅最大。答案(1)B(2)B考向二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例2】(2009·浙江文综)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完成(1)~(2)题。(1)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2)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袋解析第(1)题,全球变暖会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研究表明,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后,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许多地区的降水会增加,有的地区降水会减少,但对洋流影响不大,许多动物的栖息地会发生改变,但变化并不是特别是明显,全球变暖对非洲等热带发展中国家影响最大,中国自然带因为温度的上升也会相应北移。第(2)题,首先要明确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公众参与的含义,全球温度升高,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其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有利于控制全球变暖。答案(1)B(2)A【预测2】冻土是指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冻土是东北地区冷湿环境的综合反映,同时也影响其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读图回答(1)~(2)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连续多年冻土带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北部

B.岛状多年冻土带多分布在森林茂盛的阳坡

C.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连续多年冻土南界南移

D.连续多年冻土界线明显凸出是受山地的影响(2)冻土层的存在,对东北地区景观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冻土层的存在,减轻了气候的寒冷程度

B.冻土层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不易引起沼泽化

C.冻土层抑制河流的向下侵蚀

D.冻土层使其上的建筑物更加稳固,有利于交通建设

解析多年冻土界线与全球气候变暖有着密切的关系。第(1)题,图中连续多年冻土带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岛状多年冻土带一般分布在平均气温较低、温度较大的山间盆地、平缓山间沟谷以及低洼的山前缓坡等部位;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连续多年冻土的南界北移;受山地地形影响,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其他地区偏低,连续多年冻土界限明显南凸。第(2)题,冻土层的存在,增加了气候的寒冷程度;不利于地表水的下渗,易引起沼泽化;冻土中的季节性冻土在夏季时会冻胀甚至融陷,对其上的建筑物危害较大,不利于交通建设。答案(1)D(2)C对点训练题组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表现

气候变化是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1.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有 ()①太阳辐射的变化②海陆分布的变化③地形的变化④人类活动

A.①② B.②③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读下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A处为末次温暖期

B.图中C处为现代温暖期

C.图中B处为末次寒冷期

D.图中D处表示未来2万年左右地球将出现一个新的温暖期解析第1题,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原因,如太阳辐射的变化、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等;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第2题,从曲线波状变化可以看出,A处为温暖时期,C处气温较低为寒冷期,B处为现代温暖时期,而D处为下一次寒冷时期。答案

1.D2.A题组二:全球变暖的影响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双选)()

A.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B.滩涂面积减少

C.淹没部分耕地

D.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4.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A.臭氧层破坏

B.森林被大量砍伐

C.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解析第3题,根据题目条件,海平面若升高40~50厘米,则据图分析,农田地下水位会上升,加上海水盐度高,会加剧土壤次生盐碱化,同时由于海平面上升,滩涂面积会减少。从图上看,海平面上升40~50厘米不会淹没农田,但对港口基础设施的影响较大。第4题,全球变暖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CO2增多是最重要的原因,导致CO2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人类目前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和生物能燃料,燃烧时排放出大量CO2;另一方面,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导致吸收、固定CO2能力减弱。答案

3.AB4.BC题组三:全球变暖及其影响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可怕的全球变暖”材料二根据最新卫星观测图像显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极“西北航道”已经解冻。所谓西北航道是指由格陵兰岛经加拿大北部北极群岛到阿拉斯加北岸的航道,这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最短的航道。一旦能够进行商业通航,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数百年来,征服西北航道一直是西方航海家的梦想。(1)据材料一分析全球变暖产生的严峻后果有哪些?(2)北冰洋的海冰覆盖面积随季节而变化,一般是

面积最小。一般情况下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的北冰洋海域分布的海冰较少,其主要原因是

。(3)根据材料二分析西北航道为什么被许多国家称为“黄金航道”?(4)结合材料,我们应如何应对全球变暖?解析本题通过图文材料考查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题,从图中提取信息即可。第(2)题,结合影响海冰形成的温度条件加以分析。第(3)题,西北航线可缩短航程,节省时间、能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第(4)题,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及通过技术措施增强人类的适应性及对不利影响的有效应对等方面分析。答案(1)①山地冰川融化加快;②陆地上径流量减少,水源短缺;③世界粮食产量减少,出现“粮荒”;④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⑤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破坏。(2)夏季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3)西北航道是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最短海上运输航线,经济价值非常高。(4)①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②植树造林,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③加强技术研究,如培育耐旱新品种,工业节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④通过经济、行政手段加强环保工作的实施;⑤加强工程建设和防御机制建设以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定时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2008·江苏地理)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而移动。下图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图示位置时(双选) ()

A.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吹东北风

B.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处于台风活动期

C.台湾海峡受上升气流影响而多雨

D.华北地区干燥少雨

解析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图示位置时,长江三角洲位于副热带高压脊线的西北部,此时多盛行偏南风;台湾海峡此时正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天气炎热干燥。华北平原雨带没有到达。BD2.下列诗句描述的降水情景,可能出现在图示时期的是(双选) ()A.清明时节雨纷纷 B.黄梅时节家家雨C.雨滴梧桐秋夜长 D.清风细雨湿梅花解析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于图示位置时,此时正值初夏或秋季,与题目选项中B、C诗句描述的降水情景相符合。BC

读“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3~4题。3.假如气压变化只和气温有关,选项中的四个点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 ()

A.(40°N,130°E) B.(40°N,140°E)

C.(30°N,120°E) D.(30°N,130°E)4.该时间段内,M点 ()①偏南风转偏西风②风力减弱③天气晴朗④气温降低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第3题,若气压变化只和气温有关,则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也就是气压日较差最小的地区,找到两幅图中对应的各点,读出其对应的气压值,计算出相应的气压差便可得出结论。第4题,M点此时处于冷锋的锋前地带,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但随着冷锋的前移,M地也会出现阴天、降水天气,同时风力会减弱,气温会降低。答案

3.C4.B(2009·山东文综)下图是“某气象台发布的墨西哥湾及邻近海区飓风近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5~6题。5.此时降雨集中分布在飓风东北部的主要原因是()

A.气流上升速度快 B.形成锋面雨

C.凝结核多 D.气温较低6.预计飓风中心经过70小时到达A市。到达A市时,所在地的区时为 ()

A.8日13时 B.8日23时

C.9日13时 D.9日23时解析第5题,从图中看也,飓风在由海洋向陆地的移动过程中,其东北部受到陆地的阻挡,气流被抬升,上升速度加快,导致降水量增多。第6题,A地位于80°W左右,其所在时区为西五区;图中显示时间为世界时9月6日6时,即零时区的区时。由此计算出飓风中心位于图中位置时的西五区的区时为9月6日1时,70个小时后,A地区时为9月8日23时。答案

5.A6.B

下图是“某年4月份的某日天气系统的垂直剖面图”,其中甲(110°E,40°N)、乙(120°E,45°N)是近地面的两地点。读图完成7~8题。7.下图能正确表示控制甲、乙两地的天气系统是()8.甲、乙两地在此天气系统影响下,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A.甲地炎热干燥;乙地晴朗少云,气温日较差小B.甲地晴朗少云,气温较低;乙地多狂风暴雨C.甲地此时多西南风;乙地此时多东北风D.甲地沙尘漫天,大气能见度差;乙地阴雨连绵解析第7题,该图是锋面气旋的剖面图,根据北半球的气温分布特点和气旋运动方向可知,甲处锋面应为冷锋,乙处应为暖锋,且两锋面的移动方向应为逆时针方向,故B正确。第8题,此时为4月份,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北方,甲地正处于冷锋控制下,且此时锋前暖气团较为干燥,故会有大风、沙尘天气;乙地处于暖锋锋前,应出现连续性降水。答案

7.B8.D

读下图,完成9~10题。9.图示时期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10.a、b、c、d数值大小排序正确的是 ()A.a>b>c>d B.b>a>c>dC.a<b<c<d D.c>a>b>d解析第9题,图示海域盛行西南风,应是北半球的夏季,故应选7月。第10题,图中西南风是由陆地吹向海洋,离岸风加剧了气候的干旱;索马里南部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偏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故降水量排序为a<b<c<d。答案

9.C10.C 11.(2009·广东文基)气候变化与异常直接影响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原因不可能是 ()A.太阳黑子增多B.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C.大气环流的多年变化D.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解析影响气候的因子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等,而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与此无关。B12.(2008·江苏地理)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

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解析全球气候变暖对大气环流和各地的降水和蒸发状况都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我国西北地区而言,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高山冰雪融化,山地的冰雪总量减少。D

读“挪威雪线海拔和中国气温距平(与平均气温的差值)变化图”,完成13~14题。13.中国从16世纪到21世纪期间,气候处于温暖期的是 ()

A.1470年~1520年 B.1620年~1720年

C.1840年~1890年 D.1910年~1950年14.图示公元后挪威雪线降低时期,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水稻种植范围向北扩展

B.野象栖息地的最北界北迁

C.热带范围扩大

D.北方河流结冰期变长

解析第13题,中国从16世纪到21世纪期间,大部分时间中国气温距平为负值,1910年后为正值,说明气候处于温暖期。第14题,公元后挪威雪线降低时期,中国气候相对变冷,北方河流结冰期变长。

答案

13.D14.D

《北京日报》2009年11月22日消息: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人口多年来持续减少。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威尼斯全市人口不足6万人。当地居民14日为这座“垂死”城市举行“葬礼”。据此回答15~16题。15.导致威尼斯人口持续减少的原因不包括()

A.冰川融化 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下沉16.人类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为控制海平面上升,发达国家应该 ()

A.禁止使用氟氯烃

B.减缓工业化进程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D.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解析威尼斯是一水城,全球变暖引起冰川融化及气温升高,海水膨胀造成海平面上升,致使威尼斯遭到被淹没的危险;发达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应对全球变暖的积极措施。

答案

15.D16.C二、综合题(共36分)17.依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昆明准静止锋又称云贵准静止锋,位于云贵高原,锋面徘徊于昆明和贵阳之间,易形成连阴雨天气。

材料二昆明准静止锋示意图(图1);昆明准静止锋的位置图(图2)材料三昆明与贵阳冬半年和夏半年降水量、1月和7月平均气温的对比表(1)描述昆明准静止锋在贵阳和昆明之间的走向,并说明其形成的季节和成因。(2)依据图和表格的信息,比较昆明和贵阳冬季气候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3)描述昆明夏季气候特点,并分析其成因。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直接读出昆明准静止锋在贵阳和昆明之间的走向;结合材料一、二可以知道昆明准静止锋形成的季节和原因。第(2)题,结合材料三可以发现昆明和贵阳冬季在气候上的差异,这与在冬半年影响该地的锋面关系密切。第(3)题,由材料三可以看出昆明夏季气温和降水等气候特点,这与昆明所在地区的地形和大气环流形势有关。答案(1)西北—东南走向。秋冬季节(冬半年)。南下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相遇形成锋面,受云贵高原阻滞而形成。(2)差异:贵阳降水多于昆明,气温低于昆明。成因:贵阳位于锋面的冷空气一侧,气温较低,多阴雨天气;昆明位于锋面的暖空气一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