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客户端产品可行性分析_第1页
移动医疗客户端产品可行性分析_第2页
移动医疗客户端产品可行性分析_第3页
移动医疗客户端产品可行性分析_第4页
移动医疗客户端产品可行性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移动医疗客户端产品可行性分析PAGE第2页移动医疗客户端产品可行性分析移动医疗(移动健康、智慧医疗)客户端产品可行性分析2015年03月

目录概述概念移动医疗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只要是互联网与计算机结合医疗和健康的案例,统统都被称作“移动医疗”。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对移动医疗的定义为,mHealth,就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国内的移动医疗概念出现在2011年,2013年开始成为投资热点。这个新兴行业却在2014年迎来了爆发式发展。我国目前的移动医疗公司大多针对单项的应用或者提供平台化的服务,狭义的移动医疗几乎没有。移动医疗产业链主要由运营商、医疗器械厂商、医院、系统集成商、互联网公司以及医疗健康公司组成。移动医疗盈利模式多样,向患者、医生、医院、药企、保险公司收费皆有可能。移动医疗的兴起或将大大改善不均衡的医疗体系,甚至改变医院的服务方式和方向。发展背景国外发展情况移动医疗跨界融合信息通讯和卫生医疗产业,具有很长的产业链。产业链上包括电信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商、系统集成商、软件方案商等众多参与者。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RNCOS的美国医疗保健信息技术市场报告分析,由2011年底算起,从2012年至2014年,医疗保健信息技术产业开支将增长24%,即400亿美元。该调查指出,目前美国每年已有约800亿美元用于医疗保健信息技术产业,其中硬件构成该市场的65%,紧跟其后的是软件和服务。在美国,移动医疗保健市场将在2012~2014年增长22%左右。而在中国,据业界人士预测,移动医疗目前带动的市场规模约在数十亿人民币。移动电话的普及为移动技术支持医疗服务提供关键基础。据国际电信联盟等组织统计,目前约有64%的移动电话用户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预计到2012年,所有边远地区的居民将会有一半拥有移动通信设备。德国市场研究公司Research2guidance预计到2015年,在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将使用医疗保健类的移动应用程序。面对如此之大的市场规模与潜力,大量民资进入移动医疗产业并迅速抓住机遇。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2011年2月医药行业报告,2010年医疗信息技术公司增加了78%,研发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公司占41%。12款全球最热门软件中有一款Epocrates,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数以千计的处方药和数以百计的非处方药的信息查询。此外,Epocrates公司的创始人还建立了一个新的医疗保健技术公司Doximity,该公司推出了一个医生联络网络平台,通过iPhone、Android设备或计算机连接专业医务人员对病人进行协作治疗或寻找合适的专家。据国外咨询报告称,2012年全球移动医疗产业将达到600亿美元规模,目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40%,在中国,移动医疗带动的市场规模,约在数十亿元人民币。根据CubeLabs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有62%的内科医生使用平板,50%的医生会将平板用于临床诊断,71%的护士在工作中使用智能手机,移动终端在医护人员中已达到一定的普及。

原因中国的人均医疗资源非常紧张,这也造成了人们看病难、排队多、医患关系紧张等诸多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中国医疗行业中所存在的最大缺陷,让大部分中国人,谈医色变,然而,医疗APP应用软件的出现,有效的为广大中国人们解决了遇到一点小毛病就要去医院就诊的尴尬。千里迢迢地奔赴北上广的大医院,排队、挂号、候诊,一去就是一整天……随着移动医疗的迅速发展,这些不方便,在未来都能减少。拿起手机,上网或打开APP(手机应用软件),一些常见病症和用药方案、药品疗效和不良反应都能轻松查到,还能在线就诊;医生则可以通过网站、APP,实现随时查房,甚至远程手术。这种新兴技术手段既方便又省钱,市场潜力巨大。但同时,它也在全球都面临着安全和监管的问题。发展进程移动医疗的形式不仅仅获得一些公司的支持,同时,国家也是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在北京举行的2014移动医疗与创新服务高峰论坛大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宝国如此表达:“未来健康数据将会和技术系统相衔接,个人健康数据将逐渐被重视。”“未来三甲医院为中心的体系将逐渐被弱化,现在有的二级医院、基层医院将得到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将促使以医院为中心的救治转到治疗后的护理和跟踪。”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到移动医疗,最终页就导致2014年的爆发式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国内的移动医疗APP软件正如雨后春笋搬的涌现出来。2015年全球由移动医疗带来的收入将达到240多万人民币。因此可以证明移动医疗行业拥有着广大的开发市场,在不久的将来,移动医疗APP软件将成为最为热门的投资行业。移动医疗形式可穿戴设备是目前常见的移动医疗形式之一,九安医疗携ihealth新品参加CES盛会的时候就引起与会者热烈关注。其中发布的两款产品就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强烈关注。可穿戴血氧监测仪(wirelesspulseoximeter)可穿戴血氧监测仪,由主机和软指套组成,主机佩戴在手腕处,软指套戴在指尖,可与iOS和Android设备连接使用。穿戴式单导心电仪是一种佩戴在胸部,单导联动态心电记录器,其最长可连续记录72小时的心电信号。两款全新产品的设计理念、用户体验较前期产品有很大改进,不仅专业性强,外形和工程设计也都堪称perfect!移动医疗的APP是另外一种形式。其中较为知名的要算春雨医生。《春雨掌上医生》是一款专业手机医生问答软件。春雨掌上医生是一款“自查+问诊”的健康诊疗类手机客户端;用户可通过春雨掌上医生,查询有可能罹患的疾病,免费向专业医生提问。当然,目前还有一些其他的代表,其中以《如医》较为突出,如医也是一类健康诊疗类手机客户端,但是和春雨的差别在于他的侧重点不同。如医的侧重点在肿瘤治疗方面,相比较春雨更加的垂直。因为专业,所以放心,这也是如医给我们传导的最好信号。市场分析国内市场分析近两年来,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移动医疗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大概十年前,包括远程查房、远程手术在内的远程医疗就已经开始在一些医院实施。近几年,普通患者利用互联网和手机获取医疗信息也越来越频繁。目前所说的移动医疗主要指医院所使用的包括远程监测、远程诊疗等设备,而移动健康是个更大的范围,目前市场占有量最多的便是APP,网站的相关业务则正在萎缩。国内医疗行业有部分巨头开始采取“措施”即开发医疗APP,争取在移动互联网上争夺一杯羹,一度卷起医疗APP开发热潮”。据App开发业界统计:到了2016年,全球移动医疗应用下载量将会达到10亿次。对于移动医疗APP,很多APP开发公司看好其发展前景。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医疗健康类APP已多达2000多款。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预计到2017年底,市场规模将达到125.3亿元”。美国市场研究grandviewresearch2014年3月发布的报告称,全球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的规模预计到2020年有望达到490亿美元。业内人士表示,移动医疗作为一种新型模式和工具,将改变人们传统的监测、看病、保健的医疗方式,并逐步形成一条新的产业链。目前我国的一些政策也在鼓励和支持移动医疗的发展。如《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为移动医疗示范项目提供支持,《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确定移动医疗为重点技术发展领域和重点产品开发领域。移动医疗已是全球大势所趋,国内也已掀起热潮。2010年医疗信息技术公司增加了78%,而其中研发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公司就占了41%。在此背景下,国内相关部门对移动医疗APP的监管应未雨绸缪,预防未来可能存在的市场混乱和医疗保健风险。据多方消息证实,网售药品新规《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极有可能于2015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这不仅将使原本已在电商渠道进行销售的OTC(非处方药)与保健品进一步正规化,此前被严控的处方药网上销售或也将首迎解禁。美国移动医疗市场分析美国健康软件多有诊疗功能美国是较早利用移动手段开展医疗的国家,自2010年起就迅速发展。在苹果手机的APP中,有8700种以上用于医疗,既有免费推广的体重指数计算器,也有需要购买昂贵附加装置的复杂应用。美国媒体曾报道,2012年,全球手机健康APP及相关行业共创造了约7.17亿美元收入。2012年,由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委托进行的研究显示,30%的智能手机用户会在2015年前使用健康类的手机APP。有专家认为,移动医疗技术是继听诊器问世以来,最受医生欢迎的技术,它还可让患者在家中获取医疗信息,减少去急诊室的频率。在美国,移动医疗的手机APP很多具有特定的诊疗功能。例如美国“AliveCor”公司开发的一款应用程序,配合便携设备,能让智能手机检测并绘制心电图。患者只需将手指放在检测仪的传感器上,信息就可以通过无线装置传至手机制出心电图。根据全球健康保健中心的调查,59%的使用移动健康服务产品消费者认为,这些服务让他们看医生的次数减少。此外,有64%的医生认为,移动健康市场的未来充满可能性。智能手机用户的热情推动了医学界使用移动医疗产品。过去十年中,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已批准近百个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其中有四成在过去两年中获得批准。和药品不同,它们不需要经过任何冗长昂贵的临床试验,因此很多企业愿意开发。但在近年来的使用中,由健康类APP带来的隐私安全引起了美国的关注。健康应用程序搜集了各种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身高、体重、电子邮箱等,有的要求更加详细,如生殖诊疗软件要输入生理周期,锻炼软件会记录每天的跑步路线等。美国保护隐私权交流中心的报告显示,健康应用程序对消费者隐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风险,只有13%的免费应用、10%的收费应用对应用程序和研发者网站之间各种数据连接实行了加密。很多应用根本没有隐私权规定,即使有,也没能充分描述潜在的风险。移动医疗发展方向与传统医疗机构共赢近年来,BAT巨头纷纷涌入移动医疗,2014年五月,支付宝正式对外公布了“未来医院”的计划,将对医疗机构开放其平台能力,包括账户体系、移动平台、支付及金融解决方案等,以帮助医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高效。马云更是在刚刚闭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放出话:三十年后让医生找不到工作!对此,不少业内人士不以为然,移动医疗的各种设备和服务必须通过医生的对接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其最终的目的是和传统的医疗机构形成共赢,树立医生个人的品牌形象,通过移动医疗真正实现自身价值。通过移动医疗,医生可以建立个人的患者库,积累临床的资料,而患者也可以在挂号前了解准确对应的科室。商业保险买单“高级”医疗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卫生费用以平均每年超过15%的速度大幅增长,产业消耗逐年提升。有意思的是与其他领域以科技为驱动力降低成本不同,医疗界的科技投入反而会增加费用,提升成本。与此同时,中国正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医疗开支在日常百姓家庭消费中的占比持续走高,巨额的医疗投入已经成为政府一项沉重负担。而随着互联网因素的渗透,医疗服务面临新的变局,政府、保险公司和个人谁又会成为移动医疗的买单方?市民健康意识逐年提升,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呼之欲出”,但通观世界全球,大部分国家政府只能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增值服务的空缺将会促使社会资本的涌入。而在国内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商业保险已经逐渐被普通家庭所接受。保险公司一方面提供增值服务,促进购买欲望,同时还将通过移动医疗的方式对客户的健康进行实时管理监督,量身定做,降低疾病的发生率,而客户也要为个人行为买单。随时随地的“医疗管家”“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方便”的抱怨声声不断,究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医疗体系尚不健全,医疗资源面临紧缺的“瓶颈”。利用“移动医疗”让有限的资源普惠更多民众将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一片新蓝海。随着互联网因素的渗透,医疗健康的发展将由临床向预防转变,由仅在医院就诊到健康全方位管理过渡。基于移动技术的发展,未来健康数据将会和技术系统相衔接,健康可以实时监测和感知,个人健康数据将逐渐被重视。未来三甲医院为中心的体系将逐渐被弱化,现在有的二级医院、基层医院将得到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将促使以医院为中心的救治转到治疗后的护理和跟踪。质量和服务的底线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药企,必须通过多层次的合作实现优势最大化,把握核心医疗资源才是王道。医疗行业是事关生命的行业,无论医疗再怎么互联网化,质量和服务的底线要守住。”存在问题发展风险对于移动医疗未来的发展趋势,持乐观态度,APP等移动健康类产品肯定要大发展,但是要嫁接在服务上,医疗的性质和其他APP不一样,它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必须有服务功能,要与临床结合。安全性有待提高国内的移动医疗产业在稳步推进过程中,同样会面临以下问题的阻碍。诊断的科学性。由于医生不能看到患者,用药也有个体化要求,故通过网站、APP进行诊疗能否确保诊断的科学性有待检验。信息安全。美国移动医疗中发现的隐私问题,在中国也需要解决。原来医疗档案必须在医院里,今后可能通过APP就能查到患者档案。如此一来,患者和医院的核心信息是否会被泄露是个问题。管理机制。在医院开处方算一个单独的动作,可以很方便地对其合法性进行界定,但在APP上开处方算什么行为,很难界定。因此,需要严格的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医生和机构的资质。在政策和监管尚未完善阶段,确定医生和机构是否具有资质是个大问题。钮文异指出,网站、APP是否有行医资格,需要相关部门证实,医生虽可能有行医资格,但只在其所属医院合法,在其他地方执业目前都是非法的。后续责任追溯。面对面的医疗尚且有如此多的纠纷,对于虚拟世界中的医疗责任如何鉴定,更是难题。钮文异强调,万一出了问题,到底是医生负责,还是提供服务的机构负责,医生所属医院有无责任,目前都不明确。因此,完善法律、加强监管是移动医疗发展的前提条件。盈利模式未成形不过,到目前为止,移动医疗在国内的运营模式仍然是“看上去很美”。由于还未形成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整体集成,盈利模式依旧还在摸索阶段。免费的APP一般采取广告形式,而收费APP则不被大众接受。就现状而言,还不是移动医疗收获的好时机,一些较大的上市公司酝酿着如何最早的占领市场并探索盈利模式。如丁香园的盈利模式探索落脚点于“数据+服务”,从招聘,到电商,再到药企营销,试图找到一个闭环。而国外可借鉴的模式是,向药企、医院及保险公司进行收费。如welldoc是美国一家专注慢性病管理的移动技术公司,他们和药企合作,利用药企的医药代表向医生销售该服务。●谁来为移动医疗买单付费是决定移动医疗能否成功的核心问题。在整个医疗的价值链,最有钱的是药企和医生。如果可以给医生提供更好的服务,相信药企也是愿意支付这笔钱的。这是中国的一个现实,给医生提供工具,给药企提供市场。今年中国卫生论坛移动医疗联盟CONTINUA举行的分论坛上,业内人士纷纷认为,尽管移动医疗行业前景广阔,但国内还未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仍然存在盈利模式有待摸索、厂商难以切入医疗系统、产业配套技术不够成熟等问题。首先,移动医疗运用还未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据悉,在好大夫网站的三个在线产品中,只有电话咨询服务是收费的。如果面向患者收取问诊费用,就会涉及到网络行医执照问题。而这在法律上是否允许并没有明确的规范。此外,国内公众对手机软件的付费习惯还有待培养,且移动设备的用户以年轻人为主,他们的医疗支付意愿并没有想象中高,向普通用户收取软件费用显然还不太现实。其次,厂商难以切入医疗系统。厂商在切入医疗系统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制度阻碍。医疗行业是中国还没有开放的行业、市场化低,医院不愿意开放病人和医生的信息作为共享。目前,行业发展环境还不规范,国家在制度上还没有将移动医疗纳入统筹规划。而各地厂商与医疗机构展开合作还仅仅限于地方卫生局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层面,这与真正的移动医疗服务还有距离。最后,相关配套技术还不成熟。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医疗设备没有相关标准是困扰移动医疗产业链垂直发展的最大问题。只有实行设备标准化生产才能保证医疗结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才能满足医疗服务的日常医疗需要。除此,移动医疗行业的芯片、软件和硬件的核心技术均被国外垄断,国内要完全掌握这些技术,还需要一定的努力。政府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到了发展移动医疗,但解决不了谁来买单问题,私募投资还是比较谨慎的”。虽然移动医疗前景很被看好,但不论是针对医疗机构还是针对个人,国内移动医疗软件行业目前都是小公司,没有出现龙头企业。专业性门槛与其他领域不同的是,医疗领域的程序开发难度不在技术而在内容,如何整合专业的医疗内容知识并在终端上进行良好地展现是难点,这需要长期致力于医疗信息行业得以积淀。开发移动医疗相关APP需要医疗行业的多年积累,无论在医疗信息还是医生资源上,最好具有先天优势。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付钢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互联网的规则是集成、优化与合作,资金的体量并非互联网医疗最重要的指标。“打造这个行业是一个费时间的过程,互联网企业与医疗企业都面临着各自不同的门槛,都有待突破。”移动医疗的风险政策与监管、专业与法律、人力资源以及市场是移动医疗(服务类)企业的主要风险。政策与监管风险:基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移动医疗在中国面临政策和监管方面的风险。在中国,电子病历是否可以跨医院开放,目前在政策上还是空白。国家规定医生的执照只在医院内部是合法的,并不允许院外行医,在线诊疗是否触及非法行医界限,使得一些进行远程医疗的App有打擦边球的嫌疑。医生网上开药可否“破冰”、远程医疗纠纷责任如何认定、如何监管,这些也都迫切需要明确的答案,也是企业面临的一大风险。目前,医疗业界的担心已经变成现实。随着奥巴马7月上旬正式签署新的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安全和创新法案,美国从法律层面正式确立了FDA对医疗类App的监管。美国新政已经很快地传导至了大洋彼岸的中国。对于中国的开发者而言,若不能很好地理解美国的监管机制,未来可能很难向美国市场销售App.此外,鉴于FDA的决策向来是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风向标,那么,中国会“跟风”么?一旦医疗类App应用软件需要面对药监当局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类似的审查,开发者的成本和产品迭代周期必将增加。而这对一些小的医疗App开发团队而言是代价巨大的。但是恒生具备雄厚的资本实力和研发团队,无论是资金支持还是技术支持,都可以在这场风波慢慢走出来,这是其他团队所不具备的雄厚实力。风险规避方式:借鉴美国经验,设立监管法案,明确标准。在美国,移动开发者和运营商都严格遵守HIPAA法案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监管政策。目的是保护患者信息的隐私,维护员工、客户和利益相关方数据的完整性。如果开发者没有办法在技术上满足HIPAA法案的要求,可以通过运营商提供的数据接口,将信息存储在符合HIPAA法案要求的云端,这也极大地降低了开发和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从法律层面,美国已正式确立了FDA对医疗类App的监管。标签、宣称、广告等口头或文字描述中有诊断、治疗、疾病预防等用途的App都被纳入管制范围。专业与法律风险移动医疗引起的误诊、医患纠纷如何界定处理,是移动医疗企业面临的专业与法律风险。医疗行业是一个谨慎特殊的行业,专业性强,风险大,纠纷多。虽然移动医疗APP看似便利,很多都是让患者自己诊断疾病,属于是“隔空看病”的一种,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这种模式仍然对双方来说都有一定的隐患。可能出现错误诊断耽误治疗,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医生误诊,不仅对患者带来伤害,而且有可能引发医疗纠纷,医生甚至也会遭遇到诉讼以及索赔。从信任角度来看,移动医疗这种电子信息化的诊疗方式更容易带来信任危机,而近年来的医患关系紧张也给医患之间的信任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风险规避方式:发展移动医疗技术、设备以及对医生的专业指导,缓和医患关系。移动医疗技术及设备的不断优化发展,以及针对医生的专业指导等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可以大大降低移动医疗的误诊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移动医疗表面上来看是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复合型人力资源的稀缺是移动医疗面临的第三大风险。移动医疗的最大准入门槛,是医生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能否聚集足够多的优秀医生资源为APP服务。移动医疗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要求医护人员要利用患者提供的有限资料进行诊疗判断,对医生的专业化水平要求更高,而且主要利用医护人员的碎片化时间,相应的医护人员资源相对有限。另外,对于移动医疗精英团队来看,需要具备很好的产品技术水平,还必须对医疗行业有深刻的理解和第一首经验,这样的团队在中国还较缺乏。移动医疗企业只有打破人才壁垒,才能在专业技术、服务、管理等各方面形成一定规模。现阶段我国高等医学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型医院和科研院所,如何提供富有竞争力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机会,吸引人才为己所用,是当前移动医疗行业新进入企业要面对的挑战。风险规避方式:国家大力支持,与科研机构合作扩充人才规模。国家对移动医疗大力支持,将会培养更多相关的专业人才。移动医疗企业积极吸引人才方面,也可以采取和医院、科研机构合作来扩充专业规模。市场风险用户的观念错位,用户数量少且活跃度有限,推广难度较大,是制约移动医疗发展的市场风险。大部分的移动医疗App的用户体验做得都不是十分地好,用户也很少使用。医生的不愿意使用也是移动医疗发展的一个瓶颈。医生们把移动医疗看做是对他们以往行事惯例的一个改变、一种颠覆,这种转变和颠覆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情愿。艾媒资询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手机用户对移动医疗的认知度非常低。仅有8.6%的用户了解移动医疗,77.1%的用户完全没听说过移动医疗。风险规避方式:通过医疗专业人士的推荐、整体服务可承受型以及内容和设备的广泛可用性来降低。专业人士的推荐指导、移动医疗App内容的不断优化、智能手机的普及帮助移动医疗进入千家万户。移动医疗,下一个掘金时代移动医疗通过提供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使医疗保健系统更有效地配置资源,降低医疗服务成本,使更多人为之受益。移动医疗是机遇,其前景广阔,其发展也任重道远。中国拥有已达9亿的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用户群,中国也正处于通过政策改革和政府对可及性、质量和效率大规模的投入以提升医疗保健体系的过程中。这两股力量的相互碰撞为移动医疗的成长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并以此满足中国人多种多样的医疗需求。在中国,人们都对移动医疗可能带来的潜在收益充满期待,这是由于移动医疗的应用可以使中国消费者驾驭他们自己的医疗保健。54%的中国消费者相信移动医疗将改善他们管理自己整体健康状况的方法。另外,45%的消费者希望移动医疗能使就诊更加便利,36%的人相信移动医疗将会减少医疗费用。通过使用移动医疗解决方案,患者可以在社区诊所获得和在大型学术型医院同等质量的服务;偏远地区的医生也可以获得和大城市医院医生一样的知识和交流;医生和患者可以通过手机监控和管理慢性疾病。更重要的是,这些移动医疗解决方案将会降低医疗成本。需求最迫切的移动医疗解决方案是将病人实时的医疗信息整合到他们现有的医疗记录中,从而增加医生和病人之间的透明度。24%的中国受访消费者了解或愿意使用信息整合服务,73%的消费者在将来愿意使用信息整合服务。此外,中国的医生期望移动医疗能改善他们与医院以及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大约44%的受访医生认为移动医疗能给医院到来更好的流程和沟通,33%的医生认为移动医疗能减少行政时间。●医疗费用降低《报告》指出,中国移动医疗领域的新进入者应运而生,他们的创意能为消费者和医生带来可观的收益,为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带来丰厚的回报,也为自己带来持续创收的商业模式。随着移动医疗的持续升温,未来三至五年,医疗机构的移动医疗建设速度将不断加快。成本的减少是移动医疗的一个主要吸引力。目前中国移动医疗可见的模式有三种:利用互联网看病、通过互联网找医生、医生通过互联网检索文献资料。“中国有2.3亿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政府的目标是通过社区医院和诊所为大多数人提供医疗护理,以节省大型医院的医疗资源给最需要的人,但是社区诊所的全科医生缺乏辨别心血管疾病细微差别的专业知识。如果在社区诊所设立一个专职的心脏科医生往往又非常昂贵且因病源少很难维持。”肖强说,四维医学科技是一个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一组通讯及医疗器械的技术专家联合设立的合资公司,用移动医疗解决了上述问题。移动医疗行业的投资逐渐升温,工信部也正酝酿出台扶持政策支持医疗产业的发展。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官员郭顺义在今年的四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预测今明两年将会是移动医疗快速发展的时期。医疗设备厂商和内容与应用提供商将最先受益。传统的医疗护理模式,正被信息技术悄无声息地改变。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医疗卫生科技改革的深化,移动医疗已经成为现代化医疗的必备手段。移动医疗服务领域的主要应用有:远程数据采集(可穿戴设备提供),远程监控与管理,医院的健康管理支持。为什么移动医疗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1.检测催生移动医疗设备的刚性需求移动医疗设备能够实现长时间的动态监测,提供全面的临床诊断数据,有利于寻找病因,实现防病和早期治疗。老龄化与生活水平的提高释放医疗需求,因此我觉得行业长期都将会是一个稳定的增长过程。中国不断加剧的老龄化趋势是医疗保健增长的基础。人口老龄化带来各种慢性疾病发病率的提升,从而推动医疗刚需的快速增长。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预计2020-2050年中国进入加速老龄化阶段。到2050年,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30%。与此同时,空巢化趋势与独居老人增多,能够实现远程实时监控的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需求量会不断增加。尤为需要指出的是,人力成本的上升会是导致能够实现远程实时监控的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需求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亚健康人群的大幅增加,《2012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白皮书》调查发现,35岁至65岁的人群正在成为慢性病大军,其中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和脂肪肝、高血压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疾病发生之前通常有“生理异常”,通过移动医疗设备对亚健康指标的测量,可以提早发现慢性病,有利于治疗。慢性病年轻化,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根据2012年卫生部发布的《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公布的数据,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确诊患者2.6亿人,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比如说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一亿人,高血压病人超过两亿人。2.刚性需求孕育巨大市场规模,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Google、苹果等企业开始了该领域的布局。移动医疗领域是拥有广阔发展空间的蓝海。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2014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28.4亿元,预计到2017年,将突破12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0%以上。目前移动医疗发展有六大方向——医疗机构的移动信息化、改造传统医疗设备、疾病的移动管理、移动人士的移动产品、大数据和健康云、微信与医疗的结合。医疗器械、互联网及其他行业巨头、企业纷纷投身其中,已经有大批企业开始了这个领域的探索。而在国外,Google、苹果等商业巨头早就开始了移动医疗领域的尝试。互联网巨头Google进军糖尿病领域,准备开发可以检测血糖的隐形眼镜;而通讯巨头苹果也不甘示弱,迅速招募有健康传感器研发背景的高级研发人员,准备在iWatch中加入检测血压心率的模块……3.医疗产业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后续扶持政策将出台。医疗产业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国家政策正大扶持发展“智慧医疗”,将有效解决目前国内医疗管理系统不完善、医疗成本高、覆盖面低等问题,科技部、卫生部、工信部等相关部委也先后出台政策助力移动医疗发展。科技部在《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将移动医疗定为重点技术发展领域和重点产品开发领域;卫生部在《国家重大专项“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中把移动医疗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发起并赞助一批医疗示范项目;工信部在《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中,将智能医疗作为九大重点领域之一,个人医疗监护和远程诊断是发展重点。可穿戴设备将会颠覆医疗行业总结上述可知,远程医疗的三大推力:养老需求+移动互联网+政府支持。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众多知名PE/VC早已敏锐地嗅到移动医疗这一巨大蛋糕。例如,女性经期护理手机应用大姨吗2013年9月获得了红杉资本和贝塔斯曼等千万美元的投资;在线医疗健康咨询服务商春雨掌上医生2012年9月和2011年11月分别获得BlueRun(蓝驰创投)800万美元和300万美元的投资;美国医生预约平台ZocDoc2011年8月获得俄罗斯风投公司DST5000万美元的投资,2011年9月获得高盛2500万美元的投资等。而ChilmarkResearch研究指出,移动医疗领域的投资未来5年会增加25%,到2017年将突破11亿美元。可穿戴式医疗将会引领重大的科技变革,同时可穿戴技术将会成为下个十年的重大投资机会。市场研究机构TransparencyMarketResearch研究表明,医疗是可穿戴设备最具前景的应用领域(其次是健身和娱乐);Ahadome预测可穿戴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至少占可穿戴设备的50%份额。可穿戴设备将为医疗器械行业带来一场革命(微型化—便携化—可穿戴化),不但可以随时随地监测血糖、血压、心率、血氧含量、体温、呼吸频率等人体的健康指标,还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电离子透入贴片可以治疗头痛,智能眼镜可以帮助老年痴呆症患者唤起容易忘记的人和事,GoogleGlass可以全程直播外科手术等。根据iiMediaResearch数据,2012年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为4.2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将达到12亿元,2017年将达到47.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0%。移动医疗的优势与传统的医疗相比,移动医疗在便携性、方便性、医生资源分配效率和疾病预防性大大提高了。

1、医疗服务与移动通信的结合,将节省之前大量用于挂号、排队等候乃至搭乘交通工具前往的时间和成本。

2、“TD-LTE”高清、移动、无线的技术优势,可以帮助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通过移动高清视频获得清晰、快速的远程指导,不错过治疗的“黄金半小时”;

3、社区医生带上移动医疗诊断设备,可以随时请大医院、大医生进行远程会诊;

4、社区医疗信息平台,可以用短信、彩信、WAP、呼叫中心等方式向公众提供掌上医讯、预约挂号等服务。

现有产品分析纵观市场上现有的医疗类APP,无外乎是通过改善患者、医生、医院三者之间的关系,搭建更快速的医患双向信息通道,以此方便患者、优化就医流程。现有APP有:“好大夫在线”、“春雨掌上医生”、“全科医生”、“康康在线”。APP软件分类按开发公司分类目前我们可以把国内所开发的移动医疗APP软件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传统互联网企业开发的医疗APP;第二类是,具有专业医疗服务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开发的移动医疗APP,这类的移动医疗APP应用主要是面向于为客户提供医疗咨询。按业务模式按照业务模式,主要有面对医院的B2B模式以及面对患者的B2C模式。面对专业人士的业务支持性应用如杏树林,满足寻医问诊需求的好大夫、春雨医生,健康监测管理的如九安医疗、东软熙康、三诺生物等。移动医疗App主要分五种,包括医药产品电商应用,满足专业人士查询专业信息的应用,满足寻医问诊需求的应用,预约挂号及导医、咨询和点评服务平台。按功能用途分类目前国内常用的医疗APP根据功能用途主要有三类:1.医院里使用的APP,主要作为医院与患者的沟通工具,目的是扩大医院的发展和传播,比如患者用来在医院挂号的掌上医生,目前这种APP基本免费。2.信息类APP,由商业机构开发、发放、传播,主要提供咨询,如春雨医生和由网站转型而来的丁香园、好大夫。有些APP已开始转变商业模式,如春雨医生已宣布实行会员制,即购买8元/月的会员后,可享受不限次数的免费咨询,非会员用户的提问次数则被限制为每10天一次。3.服务类APP,与医疗服务捆绑,比如与运动监测、血压监测进行捆绑,相当于工具,一般需要收费。这类APP目标群清楚、功能较单一,所占份额很少,也没有特别明确的收费标准。如一些睡眠监测、体质活动监测类APP,最高可收一两千,低的也可能两百。移动医疗APP软件的优势1.企业营销更精准:精准、实时、互动性强、可信度高。①目标人群定位更精准;②信息发布服务更实时;③线上互动性更强。2.客户营销更实用:功能强大、形式多样、实时监控、拉近距离。①优惠券、会员卡电子化,微博分享、一键拨号、路径指引均可实现;②实时交流和反馈,随时服务,网上预约;③企业形象,提升医疗品牌实力,形成竞争优势。3.消费群体更高端。①使用APP人群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占51.3%;②使用APP人群中4000元月收入以上的占近43%;③21-40岁的用户近90%使用APP。现有APP软件分析国内移动医疗App已达2000多款,范围涵盖寻医问诊、预约挂号、购买医药产品、查询专业信息等领域,如“春雨掌上医生”、“用药助手”、“5U家庭医生”、“好大夫在线”等。支付宝的未来医院计划、腾讯坐阵的丁香园、小米投资的iHealth、软银中国和弘晖资本相中的趣医网。春雨医生2011年11月,“春雨掌上医生”上线,据其官方网站的公开资料显示,上线后5个月内获得了180万下载量,用户日活跃量5万左右,日问诊量600个。经过高速发展,截至2014年8月,春雨累计激活用户2700万,日活跃用户85万,注册医生30000人(其中50%开设了空中诊所),日均问题量3.9万。春雨医生产品定位在“轻问诊”,用户通过语音、文字、图片等形式可以直接向4万名全国公立二甲医院以上的主治级别以上的医生咨询相关问题。一方面,通过诊前咨询筛选真正需要去医院的病人,另一方面,希望帮助医疗资源比较差的地域的人群和低收入群体有机会以最低的成本接触到好医生。春雨天下软件公司2011年获300万美元投资,2013年B轮融资800万美元,“春雨医生”APP在2014年9月刚刚获得了高达5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然而低成本融资、众多的客户数量,依然不能为“春雨医生”带来理想的、现实的商业模式。于是,“春雨医生”开始以青岛为试点,推出了地方版应用,主导本地专家咨询、在线挂号、本地健康咨询以及健康商城等服务。2014年9月底,春雨医生与好药师达成战略合作,将直接向用户提供药品推荐和购药服务。好大夫如今,好大夫在线形成了以点评为主的经营模式,发展了几十万用户,收录了29万名医生,但在盈利模式上,好大夫在线依然没找到现实路径。“如果说我们有什么核心竞争力,那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好大夫在线的创始人王航说,好大夫在线的产品主要有三种:第一是信息查询服务;第二是专家咨询服务;第三是预约挂号服务和电话咨询服务。其中只有电话咨询服务是收费的,网站据此和医生分成,其他的都只是看个热闹腾讯与好大夫在线达成战略合作,试图以医药信息交互平台为切入点进入移动医疗市场。专业信息化平台和医药App应用无疑是腾讯看好好大夫在线的关键腾讯医疗官网显示,其已与好大夫在线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已在“在线问诊"、“预约加号"等方面展开合作。好大夫在线已收录全国3225家正规医院,300549位大夫,并已建成互联网首个实时更新的门诊信息问询系统。借助于“好大夫在线"平台,患者可以获得医院门诊信息、分享就医信息、网上转诊约号等。截止目前为止,腾讯医疗其网上转诊平台成功就诊的患者已经超过22万人次。掌上120由有问必答网和120健康网联合推出的“掌上120”已同时致力于以上两个功能。“掌上120”也是一款免费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可以在iphone,android等平台使用。该应用提供医院、医生、疾病、症状、药品等相关医疗信息搜索服务。通过此程序还可以实时连线医生,获得医疗咨询服务——可以留言,可以在线交流,也可以电话连通,并可以发送照片方便医生诊断。支付宝服务窗就BAT三巨头而言,阿里巴巴进军医疗健康行业的步伐最快。2014年1月底,阿里巴巴宣布联手云锋基金,对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21世纪有限公司进行总额1.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37亿人民币)的战略投资。据了解,目前全国只有中信21世纪拿到了第一块第三方网上药品销售资格证的试点牌照,它还掌握着中国仅有的药品监管码体系,这是其价值10亿元的原因。“药品安全计划”只是第一步,阿里的“局”不仅限于为医药电商化,其支付宝的“未来医院”计划才是重点。支付宝不是医疗企业,支付宝官方希望通过支付宝的介入和能力输出,尽可能地在现有情况下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为患者和医院提供便利。“未来医院计划”的第一阶段,就是帮助医院建立移动医疗的服务体系。落实这一计划的载体则是支付宝钱包的“服务窗”。这是支付宝钱包在2014年5月发布的8.1版本中提供的新功能。医院可以调用支付宝钱包的开放接口,入驻服务窗平台。支付宝医疗行业的产品经理赵连升表示,医院入驻支付宝钱包的“服务窗”之后,用户就可以通过支付宝钱包完成挂号、远程候诊、诊间缴费、取报告单、诊后互动等多个就医环节,而不需要多次排队等待。支付宝还会在医院内提供免费Wi-Fi服务与室内导航等技术支持,引导用户到就诊、检查、缴费、取药等地点。腾讯投资的丁香园丁香园2010年20万美元投资,2012年获得千万美元投资。腾讯在2014年9月初宣布通过投资丁香园正式布局医疗健康领域,投资金额达7000万美元。丁香园是创建于2000年的专业社交网站,主要面向医生、医疗机构、医药从业者以及生命科学领域人士。丁香园引进腾讯战略投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微信与丁香园平台进行合规高效的多渠道营销和数字化资产管理。丁香园的“用药助手"App应用软件位列iPad免费软件排行榜第一名。百度推出的iBreath同为BAT三大巨头的百度,则谨慎、低调很多,4月初正式宣布推出iBreath;7月牵手北京市政府,联手打造大型高科技民生项目“北京健康云”。iBreath可以通过分析用户呼出的气体成分,为用户的身体健康状况打分;而“北京健康云”旨在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方式,降低个人和国家的医疗支出。合纵连横的小米

即使被诟病后劲不足的小米,仍不甘寂寞的紧随BAT巨头们的脚步。近日,小米与九安医疗达成一项投资合作,小米将向九安医疗所有的iHealth品牌子实体注资2500万美元,占股20%。九安医疗拟通过股权架构调整及人员业务剥离等方式,将iHealth相关全球业务调整至拟新设的独立实体(拟定名为iHealthInc)结构之下。

据了解,iHealth是九安医疗旗下的智能健康设备品牌,目前已推出智能健康腕表和移动互联血压计两款产品。本次投资后,iHealth将成为小米在移动医疗领域的合作伙伴,小米将与iHealth在用户体验、小米电商和云服务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打造全球领先的移动健康云平台。

其实,iHealth已被证明在北美及其他海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和市场接受度,其在2013年收入1000万美金,2014年上半年仅欧洲市场就实现200万欧元收入。小米正是看准了这点,加入其中;而iHealth此前已与京东合作国内首发iHealth血压计,此次合作则更可以凭借小米在互联网思维运营、电商渠道、用户体验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迅速在国内拓展市场份额,抢占先机获取用户。趣医网的“去医院”2014年以来,上海趣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趣医网”)已获得弘晖资本、软银中国两家知名投资基金近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其中,引领了此轮融资的弘晖资本,其深厚的医疗产业背景,引人侧目;而曾投资阿里巴巴的软银中国,更引遐想。目前,趣医网B轮融资正在筹备中,预计融资金额或将远远超越首轮融资。趣医网旗下一款医疗类APP“去医院”自上线短短半个月,就备受关注。趣医网和旗下产品“去医院”掌上医院APP之所以受关注,不仅因为其投资方来头不小,更是因为趣医网的商业模式具有颠覆性和开创性,以及趣医网背后低调的京颐股份具有的专业背景和实力,这些都成为了业内关注的焦点。“去医院”APP在研发伊始就明确了要采用O2O模式,打破了原有移动医疗盈利模式的桎梏。未来,趣医网计划将“去医院”的统一平台建设成为开放式平台,以便第三方应用可以接入。与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相比,“去医院”APP开创的这种O2O模式最显著的特色就是:便捷、无处不在的服务。此外,“去医院”APP运用了“统一入口”技术,省去了重复注册,并可以跨区域就诊;其倡导免费建设掌上医院,成功搭建了患者和医院的便利通道。杏树林杏树林旗下目前有"病历夹"、"医口袋"、"医学文献"3款产品。"病历夹"——您手机里的病历小本,帮助医生在紧张的临床工作中,用智能手机快速方便地记录、管理和查找病历资料,为医生建立一个安全存储病历资料的云空间。"医学文献"——您手机里的医学杂志,汇总国内外医学期刊,覆盖所有专科,每天更新。您可以根据专科和感兴趣的主题词定制个性化内容,让您在最短时间内与全球医学进展同步。"医口袋"——您手机里的医学资料库,包括临床指南、药典、检验手册、医学量表、计算器等临床行医的常用资料。选择性下载、离线使用、换肤等功能让您轻松打造属于自己的医学资料库。杏树林初期获得100美元融资,2014年启动下一轮融资。迄今为止,杏树林采取的多为一些低成本的推广方法,包括参加一些医学会议、微博推广等等。张遇升说,现在最主要的推广就是靠口碑,一些医生用着好会推荐给自己的同事,医学院的同学之间也会口口相传。他认为,杏树林和其他的移动医疗公司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全心全意”的为医生群体服务。他不断地跟团队强调,要全心的、设身处地的站在医生的角度,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从2011年成立至今,张遇升几乎每周都要和同事一起去医院拜访医生,往往是“不请自来”,和一线医生交流使用产品的体验,以及听取产品改进的建议。目前,杏树林的团队有近30人。其中一半是IT技术相关的,四分之一是医学背景的,还有四分之一是运营、后勤和财务等职位。张遇升说,相比在医学院和医院来说,现在的团队非常的多元化。他希望通过不同背景成员的交流,激发更多的灵感。在他看来,作为CEO,学医出身并不是优势,技术也不是他的短板,关键是如何让团队更具凝聚力,为用户服务。现阶段,杏树林还没有实现盈利,但新一轮融资很快就会到位。张遇升预计,当杏树林的产品覆盖中国250万医生的一半以上时,盈利的大门就会开启,接下来他期待“杏树林的产品会像听诊器一样普及”。对他来说,无论是做医生,还是进军移动医疗,都希望能够创造不同,发挥有益于世界的影响力。他当初没有选择的职业群体,成为现在用心服务的对象,他用看似迂回的方式,践行着医者的初衷现有APP总结“春雨医生”着重建立患者和医生直接沟通的渠道,而“去医院”APP则是打通患者和医院对接的通道。患者和医生的沟通渠道不难建立,但这种渠道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患者和医院的渠道是最难建立的,但是这种渠道一旦建立,则会从根本上改善就医流程。据了解,趣医网是京颐股份的合资企业。在过去的十年中,京颐股份在智慧医疗领域深耕细作、枝繁叶茂。京颐股份是智慧医疗行业解决方案的最重要厂商之一,长期关注于使用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医疗卫生体系,其研发的移动临床信息系统已在超过400家大型医院部署和实施。不仅如此,京颐股份作为市场份额最高的医院移动临床信息化产品及服务的提供商,其推出的一系列移动临床解决方案,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不仅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切实改善了患者和医护人员双向信息交互,保障患者得到更安全、更优质的护理服务。由于京颐股份在改善医护作业流程、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效率方面,拥有卓越、丰富的经验,使得其与趣医网共同运营的“去医院”APP具有先天的优势。就如京颐股份董事长兼趣医网董事李志博士所说,“我们提供的移动互联网软、硬件产品,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就医方式、优化就医流程,最终为医疗机构、患者创造价值。‘去医院’APP是趣医网跨入院外移动医疗领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移动医疗的好戏,才刚刚开演。”国外移动医疗收费模式:软件篇

向药企收费:最典型的就是Epocrates,Epocrates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医疗公司,为医生提供手机上的临床信息参考,其主打产品是药品和临床治疗数据库。2010年上市的时候,用户覆盖了全美40%的医生。Epocrates2012年营收约为1.2亿美金,75%来自于药企,主要是为其提供的精准的广告和问卷调查服务。Epocrates今年1月份以近3亿美金的价格被收购。

向医生收费:Zocdoc成立于2007年的公司,融资总额已接近1亿美金,采取对患者免费,向医生收费的商业模式。根据地理位置、保险状态及医生专业为患者推荐医生,并可在平台上直接完成预约,病人可以更方便地选择和预约医生,医生可能得到更多病人,尤其是保险覆盖的病人,意味着更多收入。每个月医生需要支付250美金使用Zocdoc平台。按照Zocdoc公布的医生数量,其年收入应该在千万美金以上。

向保险公司收费:WellDoc是一家专注于慢性病管理的移动技术公司,其主打产品是手机+云端的糖尿病管理平台。患者可以用手机方便地记录和存储血糖数据。云端的算法能够基于血糖数据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及时提醒医生和护士。该系统已通过FDA医疗器械审批,而且在临床研究中证明了其临床有效性和经济学价值,因此得到了两家医疗保险公司的报销,提供给投保的糖尿病患者。Welldoc甚至还和药企合作,利用药企的医药代表向医生销售该服务。

国外移动医疗收费模式:硬件篇

向医院收费:Vocera的盈利模式是典型的向医院收费,Vocera为医院提供移动的通讯解决方案,其核心产品是一个让医生和护士戴在脖子上或别在胸前的移动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发送、接收信息,通话并设置提醒,取代了以往在医院里使用的BP机。在美国对病人信息安全性要求很高,有专门的HIPPA法案规范信息的使用和传输。一般的移动设备是不允许传输与病人有关的信息的(比如医生不能使用个人的email发送患者信息)。Vocera的设备符合HIPPA要求,而且非常适合团队使用。Vocera在美国有300多家医院客户,年收入接近1亿美金。公司也在2012年上市,市值超过6亿美金。

向消费者收费:ZEO是一家提供移动睡眠监测和个性化睡眠指导的公司,它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面向消费者的硬件销售,ZEO更多地像是一个家用医疗设备提供商,它提供一大类面向消费者的健康移动应用,通过一个可佩带的硬件,监测心率、饮食、运动、睡眠等生理参数。其产品ZEO是一个腕带和头贴,可以通过蓝牙和手机或一个床旁设备相连,记录晚上的睡眠周期,并给出一个质量评分。用户可以通过监测得分变化或和同年龄组的平均值相比较,对自己的睡眠有一个量化的了解。另外,对于睡眠不好的人,ZEO也提供个性化的睡眠指导,通过一些测试找到可能的问题。

国内移动医疗服务:软件篇

国内的移动医疗应用并未形成较为成熟稳定的盈利模式,主要分为面向医院医生的B2B模式和直接面向用户的B2C模式。目前来看,移动APP终端主要有四大类:

一是远程医疗,比如“春雨掌上医生”,可以查询自己或他人有可能患的疾病,并通过该App向医生提问;

二是疾病管理,如“好大夫”,进行心脏瓣膜支架等疾病手术后管理,同时管理自己的疾病数据;

三是药物管理,如“丁香园”的用药助手医生可用来查询药品说明书,查看用药指南摘要及全文,使用常用医学计算工具;

四是通过医学文献向野生医院介绍新产品,杏树林的产品“医学文献”在去年三月底上线,已覆盖国内10%左右的医护人员,目前杏树林的商业模式是通过医生使用杏树林的工具,来为药企产品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同时向医护人员营销,最终向药企收费。

从目前国内的APP终端盈利模式上来看,除了杏树林则可能向药企收费之外,主要还是向消费者收费的模式。比如春雨掌上医生通过患者在终端提问,对快速解答的需求进行几元到几十元的不同收费。医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确定是否愿意接诊,这部分费用全部打给医生,春雨还没有和医生分成,未来随着医生和消费者的数量增加,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之后,通过广告或与医生分成的形式获得收入。

好大夫在线比春雨掌上医生做得更早,同时,好大夫网站的品牌知名度已经形成,建立了一定的消费者信赖度,医生群体相对稳定和可靠。目前已收录3228家医院的30万名医生,主要服务包括找医生、预约门诊、咨询专家等。咨询专家还包括在线咨询和电话咨询。医生电话咨询的费用较高,专家问诊的费用在几百元/次。

国内移动医疗服务:硬件篇

九安医疗作为国内唯一一家提供移动医疗硬件设备的上市公司,公司一直在持续丰富自有品牌iHealth移动健康管理系列的产品线,主要面向消费者。在2012年美国拉斯维加斯召开的CES大会,公司推出了无线血压测试仪、无线血糖测试仪和无线脂肪秤三款移动医疗新产品,前2者是升级产品,无线血糖测试仪是全新产品,三者都通过无线或蓝牙将数据传输到苹果设备上,可以通过应用上传到云端进行数据分析。在2013年的CES消费电子展上又推出了新型血氧仪和血糖仪。

同时在2011年,首款血压计产品就已经在苹果公司的直营店全面覆盖,与药店/商超类合作也顺利开展。目前公司营收来源仍以外贸出口为主,但内销占比正在迅速提升,其中电子血压计占全球市场份额15%左右,位列第三,占公司收入的70%,公司2013全年收入预计4.06亿。移动医疗发展趋势移动医疗更加个人化在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人健康的今天,HIMSS发起了个人连接健康联盟,移动医疗峰会和康体佳健康联盟最终从传统健康环境中脱离出来,并直指消费者。在HIMSS2014年峰会上,HIMSSWorldWide的总裁与首席执行官H.StephenLieber表示:“健康医疗很显然向更加注重患者参与的方向发展了,并已经开始脱离传统医疗环境。”这意味着,不论消费者身在何处,家里、办公室、健身房或是车里,医疗与健康管理都能变得触手可及。同样重要的是,这些工具都能无缝契合进用户的生活方式,并具有足够魅力值得消费者持续拥有。隐私和安全是大事很明显的,在这样一个数据外泄几乎发生在每个星期和每个医生身上的时代,护士和患者都能连接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或二者兼有,移动医疗涉及到的隐私和安全问题的紧迫性不得不引起重视。这在2014年的HISMM大会上就可见一斑。在该会议举行的“在移动世界里捍卫患者数据安全”环节,虽然正好赶上午饭时分,但基本上讲堂内座无虚席,粗略估计超过200名听众,都在聆听“移动医疗环境中保护个人健康信息所遇的各种问题与陷阱”这个主题。为消费者提供管理健康的必要工具正如安泰网络首席执行官MarkBertolini所指出的,我们的目标是在削减不必要开支的同时,培育更为健康的国民。这就意味着要照看好慢性病患、进行公共健康投资以及调整激励体制。移动应用程序开发商iTriage是安泰网络的一部分,其首席执行官和联合创始人WayneGuerra展开了一项行动计划,旨在为消费者提供管理自身健康的必要工具。他说:“我认为消费者需要透明度,他们需要寻求自身问题的答案。如果你通过移动设备为他们提供这些信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真实情况,他们就能做出更加理性的抉择。”移动电子病历平台更具吸引力在前些年,电子病历行业主要关注向医生们推广电子病历,而现在他们就需要学会如何使用电子病历。虽然电子病历在捕捉和存储数据方面很在行,但现在它们就要被用于为医生提供更为有效的数据上。一些比较领先的供应商们正在支持移动电子病历平台,能够使临床医务工作者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而不需要局限于电脑环境中。有些医生通过可穿戴设备获取数据,有些人则结合人口健康管理平台,甚至涉猎商业分析。随着电子病历演进为利用移动医疗的优势,电子病历将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将潮流和医疗健康整合到一起国际消费电子展(以下简称CES)已经对可穿戴技术鼓吹了几年,现在医疗健康行业总算是明白过来了。从追踪生命体征并传至嵌有感应器的衣服的健康手带,再到谷歌眼镜,市场上总是充满了整合潮流与医疗健康的创新活力。智能家庭。目前我们已经在感应器治疗领域中见过这些,移动医疗和远程医疗公司忙着兜售以家庭为基础的监测和连接家庭照料者感应器的社社交平台的整合。有些公司如DEALLIFE和ADT,甚至与某些住宅安保公司展开了合作。在2014年HIMSS大会上,思科公司展示了诺娜湖,这是迪斯尼公司大概25年前在奥兰多开发的一个占地7000英亩的社区,现在拥有该州某些顶级医疗机构的附属学院(也包括维吉尼亚州)。这个社区拥有3000个家庭(另外7000个正在计划中),堪称智能家庭概念——以及移动医疗整体上的一块实验基地。诺娜湖医疗城的高级副总裁ThadSeymour希望,这块活体实验室、同时也是郊区绿地能将信息技术看做是与水、下水道和电一样实用的东西。既然现在出现了连接医院的展亭,不久的将来是否会推出连接家庭的展亭呢?我们拭目以待。更方便处理慢性病患移动医疗取得成功,特别是对那些慢性病患的处理上,关键在于让消费者的操作变得尽可能简单。消费者使用这些器械(如血糖监测仪)花费的精力越多,消费者继续使用它的可能性就越小。在HIMSS2014上,无线医疗公司Telcare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与副主席、医学博士JonathanC.Javitt展示了其公司产品TelcareBGM,这是一款移动电话开启的血糖监测仪,能自动将血糖值传输给照料者,不需要使用者拿出智能手机并将结果发送短信。随着越来越多的移动医疗公司想尽办法将其产品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而且这也是今年展厅的一个流行主题,移动医疗的接受和普及必将增加。移动医疗的盈利模式按服务模式提供临床信息给到医生移动医疗已经影响到医院的医疗管理方式、医患沟通模式、医生从业生态等。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健康公司Epocrates,专为医生提供手机上的临床信息参考。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教授刘清君说,医疗服务信息化是国际发展趋势。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正加速实施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整体建设,以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与竞争力。信息化能够提升医生的工作效率,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服务,也可以实现一定的盈利。然而,目前医院和服务商都面临着难题。首先是经费问题,一些医院难以承担上千万元的启动费用以及昂贵的后期维护成本,只在部分科室应用移动护理服务,导致系统应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其次是技术障碍。目前移动设备面临无线网络信号不均匀、条码识别率不高、待机时间短等问题,严重影响使用体验和工作效率。另外,医院内部基于新型业务的流程和模式尚未完全建立,导致应用效益还无法准确评估。为企业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美国数百家企业现已通过保险公司或直接与远程医疗提供商建立合作,以此减少开销,并为员工提供全天候医疗服务。美国维朋健康险公司评估发现,参与远程医疗服务的用户,平均每次问诊能节省71美元,大部分人还节约了2~3小时时间。在刘清君看来,广义上的远程医疗至少应该包括两大方面,即偏重诊病的远程医疗系统,以及偏重健康管理的平台。前者解决的是看病难问题,比如国内很多医院开始形成规模的远程会诊系统,后者解决的是防病问题。在盈利方式上,远程医疗大大缩短了空间距离,减少了时间上的浪费,还能对有限的医疗资源进行优化分配。中国科学院慢病监控与预防控制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海英表示,目前远程医疗还缺乏一套完善的标准规范,需要克服保证传输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维护网络安全等难题。另外,不管是哪种远程医疗,都需要专业医师的参与以及设备支持,配套硬件能否跟上,以及医务人员的软件支持能否保证也需要考虑。导医服务提供健康咨询客户关系服务是指根据医生和患者的需求进行一系列的相关商业联系。美国ZocDoc公司根据地理位置、保险状态及医生专业为患者推荐医生,并可在平台上直接完成预约,目前公司的融资总额已接近1亿美元。刘清君认为,目前国内由商业机构提供的医疗咨询服务与之类似,如丁香园、好大夫网站等开通的专家推荐及预约服务。有些APP也已开始转变商业模式,如“春雨医生”已宣布实行会员制,即购买8元/月的会员后,可享受不限次数的免费咨询,非会员用户的提问次数则被限制为每10天一次。目前“春雨医生”已拥有1500万注册用户,汇集了超过5000名经过认证的三甲医院医生;“快速问医生”已赢得超过220万用户,提问量突破3万。专家认为,美国在移动医疗中发现的隐私及信息安全问题,在中国也需要解决。另外,在政策和监管尚未完善阶段,确定医生和机构是否具有资质是个大问题,网站、APP是否有行医资格,需要相关部门证实。最后,对于虚拟世界中的医疗责任如何鉴定,更是难题。医院联网,网上诊病、开药在美国,多家诊所联网运营,病人可以从网上预约并索取处方药,获得检查结果的电子版,并通过网络查看个人健康结论。医生则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电子病历。不过,因为医疗模式的不同,目前还未能在我国发展。刘清君认为,这种商业模式可以借鉴到我国的医院当中。目前,国内多家医院已经基本构成完整的移动医疗系统。比如,通过“移动医生应用”,医生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患者病情,并同步做出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即使医生不在医院,也可以根据系统信息申请诊断报告、下医嘱。然而,刘清君表示,当前医院之间的信息化建设还都不够完善,彼此之间患者的电子病历、诊疗信息基本没有通过信息交互技术实现共享,患者自然也就体会不到移动医疗带来的便利。即使有些公司提供了健康管理、诊疗辅助服务,也会因缺乏医院这一重要环节,使效果与盈利大打折扣。利用手机客户端管理慢病移动医疗拥有经济高效、方便医患间沟通等特性,这也使得它能够和慢病管理成为一对好搭档。日前,美国个人健康管理移动医疗公司WellDoc研发的糖尿病管理平台,成为首个获FDA批准的可帮助医生优化开具处方的手机应用。在国内,卫计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推出“中国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全面管理工程”,计划实现患者通过手机APP与医生的直接联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办公室主任陈伟伟教授说,在社区开展移动医疗服务,对心血管病防治意义重大。中国的慢性病人超过三亿,移动医疗的产品可以让用户自己管理疾病。当用户规模上升后,社会和商业价值就将体现出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翁建平也认为,移动技术一定会改变慢性病的管理。不过他指出,移动医疗APP将可能遇到患者隐私保护、医嘱合法性等问题,如不解决这些问题则很难全面推广。专家还表示,移动医疗APP还不能“垄断”慢性病管理领域,毕竟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年患者不习惯用移动医疗。可穿戴医疗,实现监测和数据采集可穿戴设备是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它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专家表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