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在印度的发展_第1页
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在印度的发展_第2页
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在印度的发展_第3页
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在印度的发展_第4页
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在印度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在印度的发展

宪法修正案的限制是立宪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政治和法律问题,也是宪法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然而,各国对于修宪权的限制普遍采用事前限制的方法,即由宪法本身或者由其特别授权的法律对宪法修正的范围、步骤、方式,以及修正案的效力予以明确规定;对于事后救济,尤其是司法救济,则鲜有涉及。主流宪法学理论认为宪法的修正乃是一种统治行为,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为此,根据“政治问题”(Doctrineofpoliticalquestions)或者“统治问题”理论(1),司法应当保持对修宪机关的充分尊重并自我克制(self-restrain),避免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作出判断。然而,即使援引前述理论,认为宪法的修正本身是具有高度政治性的政治问题或者统治问题,也并不能排除宪法的修正可能存在违法或者违宪的情形。故而,亦不宜对修宪机关自行纠正其错误期待过高。基于此,在德国、印度、南非、尼泊尔、巴基斯坦、阿根廷、巴西等一些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采取由违宪审查机关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进行司法审查,以之作为防止修宪的非理性的第二道防线。其中以印度最具特色,且影响深远。一、确认大学生对宪法修正案的态度印度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进行合宪性审查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51年的SankariPrasad案判决,尽管在该案判决中最高法院最后驳回了申请人的请求,不过,在该案中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态度并非一开始的不予受理,故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亦是实际审查的一种结果。自此之后,最高法院又受理或者驳回了数十起有关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的案件(1)。依照这些案件中,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修宪权的性质的认识,及其与宪法本身、法律和立法权之间的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立法程序阶段其间有两个主要判决:SankariPrasad案判决(2)和SajjanSingh案判决(3)。在该阶段,最高法院采取较为严格的实证法立场,认为最高法院虽有权审查宪法第13条所规定的“法律”的合宪性,但其所指称的“法律”并不包括宪法修正案在内。宪法修正案是修宪机关行使修宪权的结果,尽管修宪程序与立法程序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但就其目的和实质而言,二者大相径庭。故而最高法院无权对宪法修正案进行合宪性审查。(二)司法性的主张这时议会至上的观念在印度已渐式微,宪法至上成为主流的观念。在这种情形下,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是否具有可司法性的问题采取了一种与此前最高法院多数意见完全相反的,可以说是十分激进的见解。如GolakNath案判决(4)认定,宪法第368条只规定了修宪的程序而未规定修宪权,其只能通过对宪法上有关立法权的规定合并解读推导出来,即修宪权在宪法文本上的依据并不充分,并视宪法修正案是一般“法律”,从而可以对之进行审查。(三)ati案判决的新确立这一期间的判决在印度宪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其确定了审查宪法修正案合宪性的标准:基本特征标准。在KesavanandaBharati案判决(5)中,最高法院的多数意见推翻了GolakNath案的判决,不再将宪法修正案视做“法律”,并主张修宪权是有内在界限的,是要受到宪法(特别是宪法序言)所确立的宪法的基本架构、基本特征等的限制的。故可以基本特征标准法对修正案的合宪性进行审查。之后的IndiraGandhi案判决(6)中,最高法院进一步申明,法治、司法审查以及分权原则乃是宪法的基本特征,宪法的修正一旦侵犯这些基本特征即构成违宪无效。(四)拓展了“基本特征基准”的范围和内容从1980年的MinervaMillsLtd.案判决(7)开始,最高法院对宪法解释采取了更为“自由主义”的立场,如将“法定程序”解释为“正当程序”,在处理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问题时更加重视基本权利的地位,等等,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特征基准”的范围和内容,并由此前的制度性内容拓展到了宪法的基本权利以及基本原则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最高法院不仅注重考量修宪权的行使是否违反宪法上有关修宪权的实体性限制,同时也注重考量修宪的程序是否违反宪法上有关修宪程序的规定。二、联邦主席的严格审查对于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问题,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宪法学界及实务界,包括印度最高法院及联邦议会在内的激烈的争论。下面,笔者将分三阶段对印度有关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的理论争论与发展作一简单的梳理。(一)限制修宪权的进一步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印度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问题的争论,可以追溯至1950年的SankariPrasad案判决(8),在该案判决中,申请人主张,宪法第1修正案不仅违反宪法第368条规定的修正程序,而且由于宪法修正案乃是宪法第13条所谓的法律,故而,其应受合宪性审查。对于此,最高法院则遵循传统的理论见解,肯认修宪权和立法权、宪法修正案和法律之间存在的差别,并主张宪法修正案乃是主权者意志的体现,法院无权置喙,从而驳回了有关的诉讼请求。故而,在之后的十多年中,有关问题并未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直至1964年SanjjanSingh案判决作出之后,该问题才进一步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在SajjanSingh案判决中,对最高法院是否能就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进行审查存在两种不同的见解:一部分学者、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仍然秉持SankariPrasad案判决的意见,奉行传统的理论见解。还有一部分则主张宪法的修正应当有所限制,这其中又可以区分为两种观点,一是主张宪法第368条并未规定修宪权,宪法的修正实际上是一个立法过程,宪法修正案乃宪法第13条所指称的法律,故而应当受司法审查;一是主张借鉴巴基斯坦的经验,认为宪法存在一些基本特征(basicstructures),构成修宪权行使的界限,而最高法院享有司法审查权,故而其应对宪法修正案进行审查。这些意见实际上也体现了当时法学界对于该问题的几种基本立场。不过,在SajjanSingh案判决作出之后,由于政府所采取的社会改革措施的日渐激烈、权力的日益集中以及权力结构的失衡,亦使得人们对于是否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限制宪法的修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方面,于此期间来到印度访学的德国学者DieterConrad教授针对SajjanSingh案判决,作了一场题为“ImpliedLimitationoftheAmendingPower”的讲演,对修宪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差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从比较法的角度,对德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宪政实践进行考察,进而主张对修宪权进行限制的必要性以及相应的理论基础乃在于修宪权的行使存在潜在的或者隐含的限制(Pxiii)。这在印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GolakNath案判决申请人的辩护律师M.K.Nambya在该案中即援引其见解进行法庭论辩,虽然最后最高法院并未接受这一见解,但仍肯认其具有相当的说服力(Pxii);另一方面,为解决最高法院所面临的可能推翻宪法修正案和先例的困境,A.R.Blackshield撰文对美国最高法院所创立的裁定后向适用原则(Doctrineofprospectiveoverruling)作了介绍,这为最高法院提供一个可以选择的中间的道路(P65)。在1967年GolakNath案判决作出之后,有关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问题的争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在该案判决中,最高法院的多数意见采取了一种“机械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解读,并强调宪法第368条中对修宪权未作任何规定,其只能从有关议会立法权的推导而出;且从形式上看,宪法的修正程序与立法程序并无不同,为此,宪法修正案实质上就是宪法第13条所谓的法律,而依据宪法的有关规定,最高法院享有司法审查权,故而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问题可以进行审查。甚至时任印度首席大法官的SubbaRao,在GolakNath案判决作出之后不久,也非常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有关这一判决的争论中去(P121)。对于此种见解,H.M.Seervai在其所著ConstitutionalLawofIndia(1967年第1版)进行了十分激烈的批评,他的攻击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宪法修正案是否法律,这与当时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一致,反对最高法院对宪法第368条的机械的解读,并强调修宪权与立法权、宪法修正案和一般法律之间的差别;二是在裁定后向适用原则上,认为其构成法官造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构成法官的篡权,篡夺了修宪权。DurgaDasBasu教授亦认为最高法院判决此案的逻辑是完全错误的,应当予以推翻。DieterConrad教授在GolakNath案判决后,将其前述讲演稿进行修改,以“LimitationsofAmendmentProceduresandtheConstituentPower”为题公开发表。最高法院在KesavanandaBharati案判决更援引该文以证明修宪权的行使存在界限。此后,DieterConrad教授在KesavanadaBharati案判决后所作的讲演及其修改稿“ConstituentPower,AmendmentandBasicStructureoftheConstitution”一文中仍然继续鼓吹该种理论,在MinervaMillsLtd.案判决中基本上为最高法院所采行。(二)对配准法院对宪法修正案审查的反思从印度进入紧急状态开始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有关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问题的讨论基本上处于沉寂状态,尽管也有学者对该问题进行探讨,但是所取得的成果甚是寥寥。如RajeevDhavan博士虽然试图从分权理论对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司法审查提供理论支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只是重申了最高法院在KesavanandaBharati判决中的多数见解,依然未能妥当解决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进行合宪性审查的法理基础问题。且由于其对于修宪权和立法权亦未予以明确区分,故而,亦难以解决来自对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进行司法审查的反对者的批评。(三)政治和法律不应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印度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的争论得到了复兴。这一时期的主要见解如下。在这一时期内,有关该问题的争论主要是围绕着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进行合宪性审查是否具有正当(合法)性这一问题展开的。批评者主要从两方面对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展开攻击:一是反多数民主(anti-majority)问题。所谓司法审查的反多数难题最早由美国宪法学家AlexanderM.Bickel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此后成为司法审查的反对者手中的一把利剑。尽管随着情势的变更和宪法学理论的发展,这一问题不再像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一样在宪法学的理论争论中占据核心的地位,但是其仍构成赞成司法审查的法官和学者不得不面对的一道槛。随着这一理论的传播,印度的一些学者亦试图基于该理论而批评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学者们撰文对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及其判断基准、基本特征基准的产生与发展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他们认为基本特征基准不仅没有文本上的根据,而且还违背了印度宪法所确立的议会制政府的原理,由非民选的最高法院法官对于经由民主程序而为的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进行裁判严重地违背了民主原则。与之相似的,SunderRaman博士所著AmendingPowerundertheConstitutionofIndia:APolitico-legalStudy一书从政治和法律两方面对这一问题,特别是对GolakNath案判决和KesavanandaBharati案判决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在司法机关和议会之间应当维持一定的平衡,宪法之修正乃是一个民主的过程,故而最高法院不应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进行实体审查。对这一批评,PratapBhanuMetha撰文(P179-206)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试图对相关的批评予以反驳。C.V.Keshavmurthy著的硕士论文“AmendingPowerundertheIndianConstitution:BasicStructureLimitations”,也对此进行了论述,特别是对宪法修正案是否为主权者意志问题进行了探讨,亦为区分修宪权和立法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但该二论文在这些问题上并未深入。除了反多数民主这一批评之外,通过政治问题理论排除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权,则是学者中所持的较为常见的一种立场。此种见解延续了最高法院在SankariPrasad案判决和SajjanSingh案判决的多数意见,认为宪法的修正乃是一个具有高度政治性的问题,对于有关修正案是否具有妥当性的争议,一方面法院缺乏可资借鉴的标准,由法院独立进行判断难以有效地解决这些争议;另一方面倘将其由修宪机关进行判断则不仅能够得到更为有效和准确的解决,而且更不至于招致反多数民主的诘难。不过,应当注意的是即使持该种见解者,也并非一味地反对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进行合宪性审查;他们中有一部分人仍主张,最高法院对明显违反宪法修正程序的情形可以进行审查并作出相应的判断(P25)。不过,即使如此,许多学者对于政治问题理论仍然存在诸多诟病,有的甚至认为其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P1031)。因为,政治问题理论的意旨不在解决问题,而在回避问题,即其所主张的乃是法院不应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问题作出判断,并非否定宪法修正案的可司法性。如A.Lakshminath教授也试图对政治问题理论提出批评。他首先对各国的修宪程序提供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为进一步了解印度宪法上的修宪程序提供了比较法的资料。而且他也试图对宪法修正案的可司法性进行论证,然而,究其全文而言,作者除了对最高法院的相关意见作一定梳理之外,并未明确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进行合宪审查的基础是什么。作者对于那些试图用政治问题原理限制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进行司法审查提出了批评,并认为最高法院在此问题上是自我克制的。但该种理论不能说明当下印度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在分权制衡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GranvilleAustin(1)则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历史或者经验的分析证成印度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GranvilleAustin著书对自1950年印度宪法实施以来至IndiraGandhi遇刺期间的,印度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提供了一个翔实的、权威的分析(P1),并展现了其中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认为印度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既是当时社会改革而导致的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宪法上权力分权结构的失衡与调整,尤其是对于IndiraGandhi时期权力的过度集中的反应(P302)。S.P.Sathe教授则认为司法审查必然导致司法能动主义,而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进行司法审查乃是在印度宪法之下司法能动主义的一个必然结果。他认为GolakNath案判决标志着最高法院从实证主义向能动主义的转型,认为实际上从GolakNath案判决到KesavanandaBharati案判决,尽管最高法院所赖以作出判决的理由不同,但其在保障基本权利的价值取向上则是一致的(P67)。其在“India:FromPositivismtoStructuralism”一文中试图通过结构主义解释(Structuralisminterpretation)对最高法院对于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的法理基础予以证成。然而,结构主义解释作为一种自由解释方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亦只能提供进一步理解宪法的内涵的一种途径,其本身并不能表明在印度宪法之下由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进行审查的正当性。新近,也有一些学者试图通过重新回归GolakNath案判决之多数意见,以解决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所面临的理论问题,将其从该困境中解放出来。这种观点认为宪法修正案本质上乃是法律,故而,在采行司法审查制度之情形下,最高法院当然有权对宪法修正案进行合宪性审查。SudhirKrishnawamy博士撰写的学位论文“TheBasicStructureDoctrinesinIndianConstitutionalAdjudication”即是一例。该论文乃是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中对于印度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最为系统的一本论著。SudhirKrishnawamy博士注意到了目前印度学界对于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进行审查的正当性基础这一问题的忽略,认为当下的学说以及最高法院所作出的诸多判例中的原理都无法为其提供有力的支持,而相比之下,GolakNath案判决中,最高法院对于其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进行审查的宪法基础有着明确的论述。为此,该论文基本上沿着GolakNath案判决的思路展开,认为印度宪法第368条所规定的修宪程序从本质上与一般立法程序一样,为此,修宪权与立法权具有同质性;宪法修正案是修宪机关行使立法权的结果,故而,其应当受宪法第13条的约束。依此,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有进行司法审查的权力。除了这一法律基础之外,该文还试图从道德(哲学)以及社会学等两方面为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进行司法审查提供相应的支持。但是,该文实际上否认修宪权与立法权、宪法修正案和一般法律的差别,这不仅与宪法学关于修宪权的一般理论大相径庭,而且实际上也推翻了KesavanandaBharati案判决以来的印度最高法院的诸多判决。就此而言,其亦难以为当下的宪法实践提供有充分说服力的解释,当然,更不能解决当下印度最高法院对于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所面临的困境。特别是,修宪权同立法权、宪法修正案同一般法律存在差别,这不仅是宪法学理论一般的见解,即使在印度,在KesavanandaBharati案判决之后,这一见解也获得了普遍的认同。在这种情形下,重弹老调,实非明智之举。三、关于日本的宪法修正案合宪性审查在第二人的反思中的启示纵观印度学者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的研究和理论争论的历史发展,可以发现其具有如下特点与不足,而这也为我们未来展开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和方向:首先,印度学术界关于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的历史发展有详尽的论述。HM.Seervai著的ConstitutionalLawofIndia、M.PSingh教授修订的V.N.Shukla’sConstitutionofIndia、M.P.Jain教授著的IndianConstitutionalLaw以及DurgaDasBasu教授著的ShorterConstitutionofIndia等几本书对于印度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作了比较详细的梳理,其中H.M.Seervai的著作对于最高法院的见解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剖析,特别是对GolakNath案判决进行了激烈的批评,这一点为我们理解其中有关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中的争论提供了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论视角;M.P.Singh教授则对最高法院的多数意见、协同意见以及反对意见作了相对客观的分析,且其已将案例更新至2007年,这对于从总体上把握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进行合宪性审查的态度以及其中争论提供了一个较为客观的介绍;至于M.P.Jain教授亦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这些案例,并且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H.MSeervai和M.P.Jain教授都将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考察,为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印度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脉络。但是,由于这些著作均为宪法评析或者宪法学教材,这些著作一方面对个案的背景和事实并未作必要的介绍,另一方面,其争论在一定程度上亦限于法庭的有关辩论,未能予以进一步展开和深入。其次,在许多著述中,关于宪法修正案合宪性的判断标准——基本特征基准,均是与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的基础这一问题一并提出的,印度学者甚少将其析出作为单独的一部分而予以探讨。这一点或许正如Chandrachud大法官所指出的,对于基准问题的探讨其目的实际上乃在于对宪法修正案的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