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代政治中的举良知
作为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的政治进步制度研究经过2000多年学者的讨论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关于监察制度的讨论上,可以说是汗流浃背的人。随着汉史研究的深入与拓展,我们对于人才选用与政治变革的认识日益深刻,更加关注人才对政治形势的影响以及政治运作对人才的规范。汉代的贤良选举是察举制度中的一项重要的特科,囊括了政治咨询与考试选官等人才选用的内容,为汉代政坛提供了众多的政治人才,对汉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往学者对举贤良问题的研究局限在察举制度的考评范围内,主要围绕其作为察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进行宽泛的阐述,贤良选举的程序及贤良与汉政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还没有深入讨论。本文试图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贤良选举和贤良人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探讨选举演变以及贤良人物整体的政治作用。一、“贤”、“贤选举”与汉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贤良”作为一个固定的词组,与“贤”、“贤者”、“贤才”等同义,是对人才的一种称谓。由于诸子的政治主张不同,衡量人才的标准也就各异:儒家主张德治,强调以德行为标准;法家主张法治,以才力、军功为基调;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以德才兼备为标准。对于如何选用,儒家认为“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其中是以“选贤良”作为维护统治秩序措施之一。孟子提出“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子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後察之;见贤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见不可焉,然後去之”,也即选举是在荐举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需要在任用过程中进行考察。法家主张通过“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在焉从而举之,非在焉从而罚之”的选举,实现“贤良遂进而奸邪并退,故一举而能服诸侯”的政治理想。虽然衡量标准不一,但是因诸子多数主张以各自理想的人才治理国家,因而“贤良”多指符合德才标准的统治人才。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加剧,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改革,人才的作用日益凸现,贤良的概念在人才选用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人们的认同,德才逐渐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而选举贤良也以荐举、推举的形式进行了初步的实验,涌现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统治人才。由此可见,诸子关于“贤良”和“贤良选举”的论述,对汉代选官制度的草创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的理论模式基本为汉人所接受,其具体内容在汉代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又有所发展。在汉代,“贤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贤良”是一个统称,在德才兼备标准的基础上,强调符合汉代吏治的标准,循吏就是其中的典范,他们“上顺公法,下顺人情”卷八九,3623。狭义的“贤良”是一个特定称谓,是在广义的“贤良选举”基础上,发展出以“举贤良”命名的一项察举制度。“贤良”则特指贤良选举制度中的“贤良”举目或与“贤良”举目相对应的被举者。汉代的“举贤良”有三层含义:一是思想,即君臣选用人才的政治与思想取向;二是制度,即以“举贤良”为举目的选官制度;三是人物群体,即在“举贤良”制度下具体选用的人物。作为察举制度的举目,“举贤良”下辖的举目可以通过三项统计来考证:其一,汉代34条“举贤良”诏令中,“举(诏)贤良”3次,“举贤良方正”6次,“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11次,“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者”1次,“举贤良(方正)可亲民者”2次,“举贤良(方正)及其他(非直言极谏)”5次,“举直言极谏”1次,“直言及其他”5次;其二,汉代“举贤良”可考姓名者的数量,初步统计为:贤良19人,方正31人,贤良方正27人,贤良方正直言3人,直言5人;其三,“举贤良”制度下选用的人才,可以统称为“贤良”。史料统计中的85人,除去个别的遗漏,虽然远非汉代“贤良”的规模,但是具有典型性;而这85人中,历任的最高官职中,太傅1人(陈蕃),三公10人(晁错、公孙弘、贡禹、魏相、孔光、何武、王嘉、黄霸、鲁恭、种嵩),九卿15人,郡守(侯国相、三辅)8人,刺史2人,以及尚书令、度辽将军、令长、博士人数不等。“贤良”任用最低为郎官。较高的政治地位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参与政治的机会,其中涌现出不少汉代名臣。因此,“举贤良”对汉代的政治走势产生过深远影响。二、贤令选举的发展受先秦诸子选用贤良的政治理论的影响,以刘邦十一年二月向“贤士大夫”发出的招贤令为讯号,从文帝二年起,由皇帝下诏自下而上的察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到武帝时“举贤良”确立为一项政治制度。可见,贤良选举经历了从草创,到完善,进而发展沿袭的阶段;其过程有制度化的程序可因循,可称为变数的是时局的影响。(一)部分诏举贤君之目前辈学者在分析贤良选举的原因时,提到灾异谴告和新皇帝登基两点,认为“两汉诏举贤良方正大多是在遇到日食、地震、奇特星象及各种自然灾害之后”,因为“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各种灾异是上天对人间帝王的谴告,一旦上天降下灾异,皇帝就得下诏罪己,并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以匡正过失”179-180。因此,对灾异的普遍认识已经构成了贤良选举的理论框架,而且经过董仲舒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中的系统阐述,“阴阳灾异说”由社会思潮上升为政治理念,成为汉代重要的思想背景,贤良选举受其影响是很自然的。关于新帝登基,黄留珠先生指出它是贤良选举的特典,是“为了表示自己励精图治的决心……譬如顺帝即位后的诏举,就是适例”180。笔者认为,归入新帝登基类别的贤良选举严格地说有两条:延光四年,即顺帝即位当年,“诏公卿、郡守、国相,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同时“尚书令以下从辇幸南宫者,皆增职赐布各有差”卷六,251。建康元年九月丙午,冲帝即位当年,“京师及太原、雁门地震,三郡水涌土裂”,冲帝“诏三公、特进、侯、卿、校尉,举贤良方正幽逸修道之士各一人,百僚皆上封事”卷六,275。这两次贤良选举,都是在新皇帝即位之初举行,前者是在京师大疫之后下达,后者则是在地震之后。可见,即使是“励精图治”,也是在灾异谴告的触动后。无论是灾异谴告下的礼贤下士,还是励精图治的形式,都忽视了贤良选举本身所具有的选贤任能的内容。事实上,部分诏令中隐匿了统治者或当权者诏举贤良的其他意图:一是统治者从主观上期望通过贤良选举来扩充智囊集团和培植亲信官吏,以期巩固统治地位、加强统治力度。从文帝二年进行的第一次贤良选举,诏令“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卷十,422到文帝十五年选任有太子智囊之称的太子家令晁错为中大夫,可以看出一向主张无为而治的文帝实行贤良选举的政治举措,并且任用贤良于左右担任咨询的工作,说明文帝在即位第二年已经开始选拔自己的智囊集团;而时人贾山对第一次贤良选举的微词,就包含对文帝任用贤良的不满。武帝建元元年、元光元年以及昭帝始元五年的诏举,则是统治者或执政者通过贤良选举完成了指导思想的转变。二是统治者在贤良选举中贯彻整顿吏治的统治思想。昭帝始元元年,“遣故廷尉王平等五人持节行郡国,举贤良,问民所疾苦、冤、失职者”,希望通过贤良之口申诉民间疾苦,从而加强对吏治的监督;宣帝本始四年地震后,“令三辅、太常、内郡国举贤良方正各一人”卷八,245;地节三年,“令内郡国举贤良方正可亲民者”,并在冬十月诏曰“乃者九月壬申地震,朕甚惧焉。有能箴朕过失,及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以匡朕之不逮,毋讳有司”卷八,249;神爵四年,“令内郡国举贤良方正可亲民者各一人”卷八,264。这些贤良选举诏中,透露出统治者通过贤良选举,以求体察民情,及时发现吏治中存在的弊端,加强吏治整顿的意图。(二)第三,举主举主推荐是贤良选举的步骤之一,是察举的重要环节。按照史书的记载,察举孝廉、茂才,一般是定期按照自下而上进行推荐,但是作为察举特科的贤良选举则是自上而下地列出举主,并由举主自下而上进行察举,每个举主都是一个独立的选举单位。贤良选举的举主,一般由丞相、御史大夫、列侯、中二千石、郡国守相、校尉、大将军等构成,涉及中央与地方两级国家机关。从文帝到武帝时期,举主由最初笼统地提到“二三执政”卷四,116确定为“有司、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卷四九,2290,最终发展为“丞相、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卷六,155;昭宣时期的举主,由巡行郡国的使臣、三辅、太常以及内郡国。这个时期居住范围比较集中,或者说限定得很窄;元、成、哀帝时期,举主由内郡国、三辅又逐渐扩展,而且新增加了将军,即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等当权者;光武到安帝时期,由最初的公卿扩展到三公、特进、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守、诸侯相,新出现司隶、州牧、特进;顺帝到桓帝时期,由公卿、郡守、国相发展到大将军、三公、特进、侯、卿、校尉。由此可见,举主构成的变化,反映出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三)贤君策待局限的情况下文贤良对策是贤良选举的一个重要步骤。我们现在可见的对策有:文帝时期晁错的对策、武帝时期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对策、昭帝时期魏相的对策、成帝时期杜钦和谷永的对策、哀帝时期杜邺和周护及宋崇的对策、平帝时期申屠刚的对策、章帝时期鲁丕的对策、和帝时期养奋的对策,冲质之际皇甫规的对策、桓帝时期刘瑜的对策,等等。这些对策,散见于《汉书》、《后汉书》的列传以及《后汉纪》中。综合分析上述资料,可以大致梳理出贤良对策的流程:对策诏令经由尚书下发至举主以至贤良手中,贤良因诏令诣公车并上对策,如果皇帝亲策,则通过尚书上呈对策,又或皇帝在宫殿如白虎殿等召见贤良进行对策,而策第的结果可能由太常、光禄勋等与选举相关职能部门先行登第或审核并上报皇帝,最后由皇帝作出最终的决定,公布策第的结果。在皇权旁落的情况下,执政者可以代替皇帝策第贤良。贤良对策能够按部就班、循制进行,是贤良选举的机构和对策形势相当完善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结果。但是,囿于史料,我们还只能对此作初步的分析。贤良对策的内容也并非不着边际的儒家说教,而是与政治形势的发展相一致。贤良通过对策尽力阐述其政治主张,汉代从无为而治到儒学独尊的思想发展脉络,以及外戚、宦官专权的政治局势,都能在贤良对策中体现出来。这些对策,既有建设性的,也有批判性的;对策的政治效果取决于统治者的态度,而不在于对策本身的合理性。三、部分一意表现出一意“明”“则”两汉的贤良选举为统治者提供了众多的人才,仅汉武帝初年就曾出现“对策百余人”的盛况卷六四,2775。我们探讨的贤良形象与贤良作为都是就主流而言,但是正如《抱朴子·审举篇》中所言,“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贤良中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从主流看,贤良的形象与诏令中所倡导的德才兼备的统治人才相符,在统治思想转变过程中发挥出非凡的创造力,在政治危机中体现出身先士卒的勇气。正所谓,贤良是明于“三道”之要、善于解决“四阙”弊政的政治精英;方正是品行端正、奉公执法者;直言是敢于忠言逆耳、不畏强权贵势的忠勇之士。贤良在汉代的几项重要政策的制定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一)推恩令与匈奴解决案文景时期,外有匈奴为患,内有诸侯王觊觎皇位。面对这种状况,晁错于文帝十五年“举贤良”并对策,先后上《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募民实边疏》以求解决匈奴问题;上《贵粟疏》以求贵农贱商、加强抵御外寇的力量。举贤良后,他改定法令,积极“削藩”,引起中央与诸侯王之间矛盾的爆发,为武帝实行“推恩令”提供了基础。他的政治才华,在汉初的历史上昭然若在。(二)董仲舒的“儒学转变”思想的启示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三策”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葛兆光先生就曾指出:仕途并不顺利的董仲舒以其对策“确立了汉代儒学转变的思路,甚至奠定了中国两千年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而且“他的思路与范式的影响却是深刻地、逐渐地显现在汉代政治生活中,在一代又一代的解释与演绎中渐渐被接受”。(三)“昭宣中立”政策的贯彻实施,一意贯彻“盐铁精神”,在新时期,分昭宣时期,在武帝“罢轮台罪己诏”的基础上召开了盐铁会议。会上,贤良、文学作为一个整体与当时具体执行政策的桑弘羊等进行激烈的辩论,并最终按照贤良、文学的意见形成了决议,总结武帝时期的弊政,调整政策,改变了对外武功、对内超经济苛刻掠夺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出现“昭宣中兴”的局面。会后在“盐铁精神”的贯彻实施中,贤良同样起了推动的作用,如昭帝六年的贤良魏相,宣帝地节三年为丞相,权谏宣帝停止对匈奴用兵,“数条汉兴以来国家便宜行事,及贤臣贾谊、晁错、董仲舒等所言,奏请施行之”3137。《盐铁论》中贤良的言论集中于卷5第28篇至卷7第41篇,记载其不仅参与会议决议的制订,而且贯彻执行了“盐铁精神”,以“罢郡国榷沽、关内铁官”告终,并使统治政策转向经济建设和吏治整顿,同时停止了大规模对外用兵。可见,在盐铁会议中,贤良的建议对于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四)“举贤”:促进汉代“政治”的发展汉代政治中,外戚、宦官专权是不治之顽疾,许多贤良无可幸免地加入与这些权贵的斗争中。例如,贤良与外戚梁冀之争就是典型例子。从永和六年梁冀为大将军至延熹二年梁冀自杀的19年间,贤良采取对策讥讽、不应辟举、揭发不法行为等形式反对外戚专权,只是位列三公九卿者无一人曾举贤良;直到延熹二年起,陈蕃、种嵩、刘矩、赵典等得到重用,贤良才重新回到汉代政治核心位置。历史上对贤良与外戚、宦官的抗争有很高的评价,尤以贤良同宦官的生死相拼评价最高。《陈蕃列传》中论曰:“桓、灵之时,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抗论惛俗,而驱驰崄阨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非不能洁情志,违埃雾也。愍夫世士以离俗为高,而人伦莫相恤也。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及遭际会,协策窦武,自谓万世一遇也。懔懔乎伊、望之业矣!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卷六六,2171汉代的贤良在国策制定、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的斗争中,以及制度草创、统治思想的形成、儒学、谶纬、阴阳学等的发展中,都体现出对政治的作用;但反过来说,也受到政治的影响,其相互的合力与历史发展是同向的。换言之,贤良促进了历史的发展。但是,汉代贤良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贤良作为人才的个体,都有各自的缺陷,如孔光、刘矩都是王朝统治的末期位列三公,然而对外戚、宦官的日益跋扈、权倾朝野,他们采取不作为的态度;谷永、杜钦、杜邺、楼护则交结外戚,在某些问题的权衡上,多考虑到外戚的利益;名将张奂还被宦官利用成为剿杀窦武、陈蕃等名臣的刽子手。此外,在贤良选举中,也存在选举不实的现象。例如,何武左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路与电子技术》课件-第04章 三相电路
- (标准)租借合同转让协议书模板
- (标准)协议书转让合同
- (标准)转让家纺合同协议书模板
- (标准)烧烤店转让合同协议书
- (标准)沿街门头转让合同协议书
- (标准)销售合同转让协议书样板
- (标准)祖业房屋转让合同协议书
- 夏季婴儿皮肤护理指南
- (标准)转让奶茶店合同协议书注意事项
- GB/T 1243-1997短节距传动用精密滚子链和链轮
- 工程决算书(结算书)-模板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件全套
- 肥料土壤调理剂登记办理准备资料
- 水电站环境保护技术监督实施细则
- 青蓝工程指导教师(师傅)个人工作总结
- DB63∕T 744-2008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青海省实施细则
- LY_T 1228-2015 森林土壤氮的测定
- 全国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中心《高级母婴护理师》等级鉴定考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 DISC性格测试题完整版(附详细分析)
- 现场施工人员进出场登记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