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英的演变与词人的含义
如今,许多学者被称为“学者”,他们通常指的是古代学者,与“学者”关系密切。例如,人们常说:“学者不出国,只知道世界事务;”“学者们有理由认识士兵”。然而,细究其来龙去脉,可知古之“秀才”历来同选官用人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有乡举里选,汉代开始建立一整套人才选拔制度,魏晋出现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并沿用至清。“秀才”一词的含义随着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一、“秀士”含义清代赵翼《陔馀丛考·秀才》云:“《汉书·贾谊传》,河南守吴公,闻谊秀才,召置门下。秀才之名,始见于此。”其实这一说法并不准确。“秀才”之称,已见于《管子·小匡》,管仲与齐桓公论“士农工商”四民时曰:“是故农之子常为农,朴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尹知章注云:“农人之子,有秀异之材可为士者,即所谓生而知之,不习而成者也。”此处的“秀才”就是泛指才能优异之人。《国语·齐语》所记管子此论与《小匡》大体相同:“夫是,生物农之子恒为农,野处而不暱。其秀民之能为士者,必足赖也。”这里的“秀民”与“秀才”含义相同。《礼记·王制》云:“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郑玄注曰:“秀士,乡大夫所考,有德行道艺者。”此处的“秀士”即士之秀者,泛指德才优秀者,同《管子·小匡》中的“秀才”含义相近。“秀士”是西周乡举里选的基础一层,往上依次是选士、俊士、造士和进士。俊士以上者可升国学而入仕途。不过由于其出身平民,一般也只能担任卿大夫以下的低级官职。“秀士”一词亦见于《吕氏春秋》,如《振乱》篇:“世有贤主秀士,宜察此论也,则其兵为义矣。”《怀宠》篇:“举其秀士而封侯之,选其贤良而尊显之。”高诱注曰:“秀士,俊士。”此处的“秀士”也是泛指才能优异之人。二、两汉秀孝之社会地位的提高“秀才”一词同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发生直接的关系并且成为一种专称,是在汉时。国家以科目取士,而士以科目入仕。《陔馀丛考·秀才》所说“晋世始有秀才之举”是不准确的。两汉之时,逐渐建立起以察举为主体,征辟、任子、纳赀等多种途径相结合的人才选举制度。所谓察举(又叫荐举),是指地方长官在各自辖区内,按一定科目考察和选拔人才,并推荐给朝廷任用。两汉察举科目很多,据《西汉会要·选举》和《东汉会要·选举》载,以两类为最。其一是贤良方正,由公卿、郡国荐举,天子予以策试,诏举无定期,多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其二是秀才孝廉,即“秀孝”,由州郡察举,每年进行,为岁举常科。起初不经考试,后来也加以考核,并有年龄限制。考核方式为皇帝策问,朝廷根据策问成绩来分派官职。《国史经籍志》集部“总集”类就收录有两汉秀孝对策十二卷。“秀才”一科,在汉代曾有“秀才异等”、“茂材(才)”、“茂异”、“茂材异等”、“茂材异伦”、“茂材特立”、“茂材四行”等不同叫法。前汉多称“秀才”,后汉避光武帝刘秀之讳而改称“茂材(才)”之类,三国魏后复称“茂材”为“秀才”。《汉书·武帝记》元封五年:“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元帝记》永光二年:“其令内郡国举茂材异等、贤良直言之士各一人。”《后汉书·左雄传》:“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雷义传》:“义归,举茂才。”不过,两汉时也有称才能优秀者为“秀才”或“茂材”的。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吴王刘濞列传》:“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荀悦《汉纪·武帝纪一》:“其秀才异等,太常以名闻;其下才不事学者,罢之。”这里将“秀才”与“下才”对举,其义甚明。“秀孝”虽同为岁举常科,但从荐举的范围、形式、对象和任用来看,秀才重才而孝廉重德,秀才的要求较严,层次高于孝廉,因而人数相对少些。再者汉代提倡“以孝治天下”,《孝经》被奉为儒家经典,因此孝廉之人较多。东汉时期所举孝廉约4万左右;所举茂才,见于史书记载的仅60余人,比例悬殊很大。这就使得秀才的社会地位比较高。东汉后期乡闾评议之风日盛,浮华虚伪之行大增,所举秀才、孝廉往往名不副实。《抱朴子·审举》所云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便是对所荐非才现象的讽刺。三、秀才是举,举“茂才”魏晋南北朝官吏选举的主要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但同时也继续实行察举制。察举的科目主要是孝廉和秀才,通常是郡察孝廉、州举秀才,朝廷考试也成为定制。其中,孝廉试经,侧重于品行端正精通经学。秀才试策,突出于文辞写作才能优异。据《三国志·魏书·华歆传》载,虽然三府曾建议“举孝廉,本以德行,不复限以试经”,但经华歆力争“孝廉不以经试,恐学业遂从此而废”,孝廉仍需考试,而“若有秀异,可特征用”,此处的“秀异”同汉之“秀才异等”。《魏书·文帝丕》载黄初二年:“初令郡国口满十万者,岁察孝廉一人。其有秀异,无拘户口。”举“秀异”可“无拘户口”,足见其受重视。蜀汉以继承汉统为己任,秀孝察举多沿汉制,并视察举为“清重之选”。《蜀志·蒋琬传》载:“先主为汉中王,琬入为尚书郎。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蒋琬当时被诸葛亮赞为“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虽已在丞相府为东曹掾,也仍被举为茂才。蒋琬曾谦辞不受,诸葛亮曰:“是以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吴书·陆逊传》载,建安二十四年,“权以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其注又云:“权嘉逊功德,欲殊显之,虽为上将军列侯,犹欲令历本州举命,乃使扬州牧吕范就辟别驾从事,举茂才。”可见“茂才”为当时的一种“殊荣”。不仅大将军如此,一般官员也以被举为秀才为荣。晋时秀才科的要求亦高于孝廉科。秀才试策已兼用经义,而孝廉则无论矣。其后,秀才对策又兼重文辞,南北皆然。在两汉察举中,可先察孝廉后举秀才,而东晋时只许举单科,西晋时又允许二科交叉。《宋书·百官志》载东晋元帝规定秀才科“江左、扬州岁举二人;诸州举一人,或三岁一人;随州大小,并对策问。”《晋书·王接传》载,永宁初,王接“举秀才”。南北朝时很看重秀才科。洪迈《容斋随笔》谓:“秀才名目,魏晋以后为贡举科目之最。”《通典·选举》载宋制“凡州秀才,郡孝廉,至皆策试,天子或亲临之。及公卿所举,皆属于吏部,叙才铨用。凡举得失,各有赏罚。”《宋书·孝武记》载孝建元年诏曰:“褒甄之科,精为其格,四方秀孝,非才勿举,献答允值,即就铨擢。”齐制大体如此。《梁书·文学传》谓:“何逊举秀才,范云见其策,大相称赏。”《陔馀丛考·秀才》云:“王融、任昉俱有策秀才文载文选可考也。”《周书·本纪》载周宣帝诏制九条,宣下州郡。第八条曰:“州举高才博学者为秀才,郡举经明行修者为孝廉。上州、上郡岁一人,下州、下郡三岁一人。”《北齐书·文苑樊逊传》亦载高齐也是下州三岁举一秀才。《北齐书·儒林传》谓:“刘昼,河清初举秀才,考策不第,乃恨不学属文,方复缉缀辞藻。”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载南北朝时皇帝亲策秀才之举:“宋武帝永初二年、齐武帝永明四年、魏孝文帝大和十六年、北齐武成帝河清二年。”四、科举扩大试策范围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科举是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古代选官制度上的重大改革。隋朝科举,初设秀才、明经、进士三科,其中秀才科最难。《隋书·文帝本纪》载,开皇七年,令诸州每岁贡举三人进行考试,得高第者为秀才。《文献通考·选举》谓:“秀才者,文才杰出,对策高第之人。”被称为“隋末大儒”的王通十八岁参加本州科举,以射策中秀才。《新唐书·杜正伦传》载:“隋世重举秀才,天下不十人,而正伦一门三秀才,皆高第,为世歆美。”隋朝科举尚处雏型时期,没有形成完备的制度,但它开始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合,从而揭开了中国选举史上的新篇章。至唐代,科举制逐渐完备。汉代察举虽已分秀才、孝廉等科,并且也考试策问,但应试者首先须经官员举荐,策试只是用来决定所授官职的高低。而唐代科举则扩大了应试范围,允许普通士人报名参加考试。高祖即位后,曾“诏诸州明经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称者,县考试,州长重覆,岁随方物入贡。”顾炎武《日知录》载,“凡贡举人有博识高才、强学待问、无失俊选者为秀才。通二经以上者为明经。明闲时务、粗熟一经者为进士。”在考试科目方面,唐代科举对以前的选举制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据《通典·选举》和《新唐书·选举志》载,唐初每年定期举行的常贡之科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书、明字、明算等。其中秀才科第最高,要求很严,凡秀才要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理粗通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够四等者为及第。《新唐书·选举志》载:“为第不及者有罚……不堪贡者,罢归……凡贡举非其人者,废举者。校试不以实者,皆有罚。”《通典·选举》载:“贞观中,有举而不第者,坐其州长,由是废绝。”因而应试及第者很少,每年不过一、二人。《新唐书·选举志》载:“高宗永徽二年,始停秀才科。”明法、明书、明字、明算等科目不为时人所重,因而明经与进士成为主要科目。明经以试经为主,重帖经、墨义,而进士以试策为主,重诗赋、文章,尤为时人所重。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谓:“当时试孝廉之法,实即后世明经之科。秀才之科,唐以后虽废绝,然南北朝末,人重文辞,唐进士科之所试,实即前此之所以试秀才者也。”尽管秀才科后来被废去,但唐人也泛称应举者为秀才。李肇《国史补》谓:“唐时凡举子皆称秀才。”《陔馀丛考·秀才》云:“又韩昌黎有讌河南府秀才诗,其时秀才之科久停,而犹有是称,可见凡乡贡怀牒就试于州县而觅举者,皆称秀才也。”宋代科举基本沿袭唐制,但对内容和形式都进行了改革。《宋史·选举志》载:“宋初,承唐制,贡举虽广,而莫重于进士,制科其次。”其时已无秀才科,凡应举者也泛称秀才,后来亦通称读书人为秀才,如乔吉《新水令·闺丽》曲:“我是为客秀才家,你是个未嫁女娇娃。”五、院试的组织领导元代,科举中落。明王朝建立后,科举恢复发展。明初尝举秀才,《日知录》载:“洪武四年四月辛丑,以秀才丁士梅为苏州府知府,童权为扬州府知府。……十年二月丙辰以秀才徐尊生为翰林应奉,十五年八月丁酉以秀才曾泰为户部尚书。”但后来,“进士日益重,荐举遂废,而举贡日益轻。”(《明史·选举志》)到洪武十七年,遂停止荐举而复行科举。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秀才”一词逐渐演变为府学、州学、县学生员(即国家学校的正式学生)的俗称,与学校发生了直接联系,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明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至明代,进学校却成了科举的必由之路。因为只有取得了生员资格才有可能入国学和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所以它是读书人步入仕途的起点。一般读书人在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之前,先后要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即童试),考试合格者才能取得生员资格。其中院试由学政或称学台、学道、宗师主持,包括岁试和科试。岁试每年一次,其任务之一是从经过县试和府试的童生中考选出秀才。童生通过了岁试,就算是“进学”,成为国家学校的正式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这些秀才被分别安排在府、州、县学内。虽然他们不一定真的到那里去读书,但他们名义上是这些学校的学生。岁试的另一任务是甄别原有秀才,并按成绩优劣给予奖惩。成绩分为六等,列在一、二等者方可参加科试。科试成绩也分为六等,考在一、二等者,方可参加正式科考的第一级即乡试。《儒林外史》第3回说周学道:“先考了两场生员,第三场是南海、番禺两县童生。”前两场考生员即是甄别原有秀才,后一场考童生即是考选秀才。明初府、州、县学生员即秀才之数,曾有规定,府学四十人,州县以次减十。秀才分科教学,而且都由国家给予廪膳。《明史·选举志》载,“师生月廪食米人六斗,有司给以鱼肉。……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顽不率者黜之。”后来秀才又有廪生与增生之分,“于国初未几,即命增广,不拘额数。……士官子弟许入附近儒学,无定额。增广既多,于是初设食廪者谓之廪膳生员,增广者谓之增广生员。”只有在岁试和科试中成绩优秀者才能成为廪生,获得国家的廪膳银。增生的出现,反映了明代秀才愈来愈多。“及其既久,人才愈多,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凡初入学者止谓之附学,而廪膳、增广以岁科两试等第高者补充之。”附学生员简称附生,也不领取国家的廪膳银。廪生、增生、附生的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按其岁、科两试成绩的优劣等次予以递升递降乃至革除。《明史·选举志》载:“提学官在任三岁,两试诸生。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一等前列者,视廪膳生有缺依次充补,其次补增广生。一二等皆给赏,三等如常,四等挞责,五等则廪膳生递降一等,附生降为青衣,六等黜革。继取一二等为科举生员,俾应乡试,谓之科考。其充补廪增给赏悉如岁试。其等第仍为六而大抵多置三等,三等不得应乡试。”此外,“生员入学十年学无所成者及有大过者俱送部充吏,追夺廪糧。……其待诸生之严又如此。”但读书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乡村全科助理医师考场实战经验分享试题及答案
- 母猪产前产后护理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母猪护理案例研究的重点试题及答案
- 常见护士资格证考试内容及答案
- 心理咨询师考试中人际关系的影响及试题及答案
-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考前热身物理试卷含解析
- 动漫 求职面试题及答案
- 基于云的网络架构试题及答案
- 应对考场压力公共营养师试题及答案
- 2024系统架构设计师考试安排分析试题及答案
- 门诊特定病种待遇认定申请表
- 文化遗产学概论:第七讲 遗产的完整性问题
- 钢结构设计总说明(新版)
- 2017年中国陵园墓地市场规模现状分析及十三五投资价值评估报告(目录)-副本-副本(3)-副本
- 装修项目技术标(范本)
- ASME规范中焊缝RT评定法则
- 二手车营销策划方案
- 中小学科学学科分项等级评价操作手册
- 风机基础降水专项施工
- 《松树的风格》原文阅读
- 盾构施工管片渗漏水原因分析及预防堵漏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