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法律考试的历史沿革
一古代法学的“私学”思想产生的原因及其在法律制度的影响根据先秦文献的记载,大约在西周时期,有一场与法律教育密切相关的仪式。西周是个礼法难分的时代,礼学是这一时期的教育重点,在礼学的教育中往往也掺杂着法学教育的内容,因而对学生法学知识的考查往往寓于礼学的考试范围之中。如《礼记·王制篇》记载:“山川神祗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黜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凡违背礼的规定和要求,就是违反国家的法律制度。另外,《礼记·曲礼篇》也对礼的性质作了定论:“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把礼提到了法的高度。近代著名的学者章炳麟更是把西周时期的礼直接看成法,他说:“礼者,法度之通名。大别则官制、刑法、仪式是也。”由于礼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教育内容,所以这一时期各类学校如家塾、乡校、党庠、州序、太学等都开设礼学课程。尤其是十五岁入大学以后,学习的内容更是以“学君臣朝廷王事之纪”,“文法典艺”等内容为主(1),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考试的范围也紧紧围绕着礼学的内容展开。西周大学的学制为九年,每两年考试一次,考试的内容各不相同,《礼记·学记篇》记载了当时的学习和考试情况:“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学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从这则史料我们可以看到,西周时期的考试既有文化知识的考查,又有对学生道德品质和综合能力的认定,考核是非常全面的。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也是法学教育兴盛的时期。除了各诸侯国管辖的学府开设法律课程外(如齐威王时,齐国中央学府“稷下学宫”曾邀请当时著名的法学家荀子、慎到等人来此讲学),随着成文法的公布和“学在官府”的体制被打破,涌现出了一大批私学教育家,代表人物有邓析、孔子、荀子、李悝等人,他们招收学生,宣讲礼仪制度和法律主张,对推广和普及法律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些学者中间,兴办私学最具特色的当属孔子和邓析。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实践家,他教授的内容以儒家的经典《礼》、《乐》、《书》、《春秋》等为主(孔子所宣传的礼、乐等方面的内容,也具有法律规范的功能),也教授一些法律制度方面的知识。孔子对学生学习的考核主要以口试为主,即让学生把讲授的知识融会贯通,加上自己的观点进行阐发,并以口述的形式表达出来。另一位法学教育家邓析所教授的内容与孔子有所不同,他是专门教授法律知识,据《吕氏春秋·离谓篇》记载,邓析“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裤。民之献衣襦裤而学讼者,不可胜数”。邓析之后,孔子的学生子夏、子夏的学生李悝等人也都创办过私学。这些私学对学生如何考核,因文献记载匮乏,已不可知。秦汉时期中国由分裂割据进入到大统一的封建社会,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法律制度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某些学者将这一时代称为“中国古代法学的诞生期”。尤其是在秦代,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奉行法家的“法治”的主张,在刑事、民事、经济行政、诉讼等各方面都制定了完善的法规。在法学教育领域,秦朝统治者一改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体制,取缔官学以外的一切教育措施,推行商鞅、韩非等人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把法律作为全国民众学习的教材,“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从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府中选拔精通法律的官吏作为教师来教授的法律。在中央,秦始皇特设立宫邸学校,命人教授皇室子孙,后来臭名昭著的大奸臣赵高此时便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事数年”。在地方郡县,设有供学生学习的场所“学室”,学室的学生称为“弟子”,他们学习的内容除国家的法律外,还有人们熟知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以及云梦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等为了选拔人才,这一时期有可能出现过专门的法律考试制度。如西汉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序》中说:“尉律:学童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汉书·艺文志》征引萧何律也说:“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关于秦代学室弟子学习的内容,初学者主要是识别生字,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后才学习国家的法律制度。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篇中,采取的一问一答的体例对秦律进行解释,这种体裁很像考生为应付考试所作的试题。联想到该墓主人生前的身份以及后来唐朝长孙无忌等人专门为明法科考生参加科举考试所注释的《唐律疏议》、张的《龙筋凤髓判》、白居易的《甲乙判》等书的体裁,我们说《法律答问》一篇很有可能是该墓主人生前为参加应试的考生所讲授的案例分析汉朝建立后,废除了秦代的独尊法家的教育政策,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其他学说并存的教育体系。在考试制度上,实行学校内部考试与各级政府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收到了巨大的成效。汉武帝时,采纳了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于元朔五年(前124年)在长安设立太学,置博士弟子(太学生)。太学设立之初,仅有学生50人,到西汉后期平帝时,已发展到万人。东汉光武帝把太学迁往洛阳,并将太学的校舍加以扩大,到汉顺帝以后,太学生发展到三万多人,连匈奴等少数民族贵族子弟也到太学来学习,洛阳成为当时世界著名的文化教育中心。汉代太学已形成了完善的考试制度,西汉时太学每年考试一次,称岁试,东汉时期改为每两年一次。考试的方法有射策、策试、口试等。射策的考试比较严格,事先将考题封存,不许外漏,考试时由考生抽签答题,《文献通考》卷40“此即后世糊名之意”。太学生学习的内容以儒家的经典为主,同时也学习国家的律令等内容。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在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他看到蜀地僻陋,有“蛮夷之风”,便选郡县到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可见,在汉代,太学把教授法律也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除了中央有太学外,地方上还有众多的郡县学以及大量的私学。这些学生学习的内容相对灵活,有儒家经典、诗赋、数术、国家律令等内容。在汉代,私人教授法律的现象很普遍,如《宋史·选举一》引宋代吴充的评论说“汉陈宠以法律授徒,常数百人”,说明律学教育在汉代还是很发达的。学校教育的繁荣为汉代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便利条件。汉代选拔人才实行察举考试结合的办法。所谓察举,即由中央或地方官吏把本地区德才兼备的人推荐到中央,再由皇帝策问考核,策问合格后才授予官职。汉代察举的名目很多,有孝廉秀才(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之讳改为茂才)、明经治狱平(即明达法令之科)、童子等科。治狱平科出现于西汉后期,西汉末年,社会危机加深,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急需利用法律这一武器加强对民众的管理。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令“中二千石举治狱平,岁一人”并将其定为岁举。治狱平科每年录取的人数虽少,却为后来明达法令科的设立提供了借鉴。东汉初,法律考试已成为选官的重要内容。据《后汉书·百官志一》应劭注引光武帝诏书云:“方今选举,贤佞朱紫错用。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自今以后,审四科辟诏,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便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这里的明达法令,应该是考察被举荐者对国家法令所熟悉和掌握的情况。关于该科考试的内容,文献未有明确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这一时期学校教育总的发展趋势是学校数量锐减,学生在学人数下降,人才选拔考试制度面临危机。曹魏初年,太学的考试制度还比较健全,曾制定了“五经课试法”,对考试不合格者革除学籍,遣回原址。但从魏文帝曹丕即位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官人之法后,考试制度走向了歧途。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法学教育却有了长足的进展,魏明帝时,出现了专门的法律教育机构律博士。229年,针对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法律,执法人员法律素质低下的状况,魏明帝采纳了大臣卫觊的建议,下令设置律博士一人,“转相教授”法律律博士官品不高,位居六品中中,但职责却很重要,专门负责教授地方行政官吏和狱吏的法律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许多政权都沿用了这一制度如后赵石勒统治时期,在太学内设立了专门的法学教师律学祭酒。后秦姚兴统治时期,在长安设立律学,“召郡县散吏以授之。其通明者还之郡县,论决刑狱。若州郡县所不能决者,谳之廷尉”。后秦中央律学馆把地方郡县散吏作为培训的对象,这多少带有点职业培训的性质。这一时期的各类考试基本上还是沿用两汉的察举制度。到了北朝后期,由于只重门第、不重才学的九品中正制已明显不适合社会的发展,一些政权更注重被举荐者自身的能力的考察。如北齐文宣帝天保十年(559年),命大臣辛术察举官员百人,辛术选官的标准是“取士以才器”,他考射策十条,能通八条以上,即授予九品官职。有时北齐皇帝还亲自在朝堂上策试,发现考生有错字者便加以训斥,字迹混乱者罚饮墨一升。很明显,北朝后期的察举选士已由过去侧重对被举荐者的考察转向侧重于对考生能力的考试,而这一特征为后来科举制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时期,一些有识之士也曾提出过举办法学考试的建议,但没有被当权者所采纳。齐武帝永明九年(491年),大臣孔稚上表请在国学内置律学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遗憾的是该建议未被接纳。二58唐代省试的内容唐代参加明法科的考生有两大类,其一是国子监管辖的律学馆的生员,另一则是地方的乡贡。律学馆是专门学习法律的常设机构,其规模不大,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律学,生五十人”。安史之乱后,生员人数更少,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又重新规定了律学生员的人数,“西京长安20人,东都洛阳10人”。律学馆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国家的法令法规,据《新唐书·百官志三》记载:“律学馆生以律令为颛业,兼习格、式、法例”。律令主要是各时期颁布的成文法典,如《贞观律》、《贞观令》《永徽律》、《开元律》、《开元令》等,律令是国家的基本法。格、式为中央颁布的部门法规,主要有《贞观格》、《太极格》、《开元前格》、《武德式》、《贞观式》《永徽式》等。律学馆的学制为六年,学员的年龄在18岁以上,25岁以下,若在读生员学习不刻苦,成绩低下者,则罢归乡里。律学馆的管理非常严格,平时禁止学生作乐和杂戏,如“有不率师教者”当即被开除学籍。学生完成专业后,若成绩优秀允许参加尚书省主持的全国统一考试。唐代的明法科与进士、明经等科目一样,在每年的11月由尚书省统一考试,第二年3月21日考试完毕。考试的程序非常严格,据《新唐书·舒元舆传》记载,唐代省试时,考生须备带水、炭、蜡炬、餐具及书写用品等物,考前在考场外等候胥吏点名,经核实身份后方可入场。为防止考生作弊,有时甚至“搜索衣服”。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国家律令的掌握情况,“试律令各一部,识达义理,问无疑滞者为通;粗知纲例未究指归者为不通。所试律令,每部试十帖,策试十条,律七条,令三条,全通者为甲,通八已上为乙,已下为不第”。凡参加进士、明经、明法等科的考生在通过尚书省的考试后,并非立即授予官职,只是取得了出身,即做官的资格。若想跻身仕途,还要参加吏部的考试,只有通过吏部的考试才能步入仕途。宋代沿用了唐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考试的科目有进士科、三礼科、九经科、明经科、明法科等鉴于唐代科举考试中所暴露出的弊端,宋代各级考试极为严格,从出题、考试、到阅卷都有明确的规定。为了避免参加尚书省考试的人员过于混乱,宋代先在州里进行筛选,州试由州通判、录事参军主持,考试完毕考官用朱笔批阅试卷,回答正确的批“通”,答错的批“不”,最后考官和监考人员须在试卷末尾签署姓名。初考通过的考生名单和试卷在每年秋天由各地呈报礼部,如发现州有作弊的行为,相关人员要受到处罚。通过初试的考生在冬天集中到京城尚书省礼部参加全国考试。主考官由皇帝亲自任命,一般是六部尚书、或翰林学士等朝中大员,此外还设“权知贡举”(副主考官)若干人考试期间实行“锁院”制度,不许考官和家人见面如有考官的子弟或亲属参考,还必须另派别人监考。为了防止阅卷人在阅卷时有舞弊行为,宋代在阅卷这一环节上特实行了“糊名”和“誊录”制。考生考完试后,由主考官把考生的姓名、籍贯密封起来,故又称弥封。该制度始创于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进士科的复试,后省试、州试也先后采用此办法。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辨认考生的字迹,于是袁州人李夷宾又提出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所谓誊录,是主考官将考生的试卷密封后,派人将考生的试卷重新抄写一份,再将考生的试卷重新编号,这样阅卷人看到的只是抄写者的笔迹,而看不到考生的考号和字体,以保障整个考试环节万无一失。宋代创立的这一办法,使科举考试能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有效地防止了舞弊行为的发生,使封建政府能够选拔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宋代的法学教育和法律考试的情形。宋代是中国古代法学考试最为完善的朝代。关于宋代的法律考试,台湾著名的法律史学家徐道邻先生对此有专门的论述。宋代的法学考试有三种:第一是国家法律专科学校律学内的入学和结业考试;第二是科举考试中明法科的考试;第三是科举考试合格后的考生再参加由吏部主持的专门法律考试。我们先看一下宋代律学内部的考试情况。在宋代中央的官学系统中,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综合类学校,也有书学、算学、律学、武学等专科学校。据《宋史·选举志》记载,宋初并未设立律学,只设律学博士掌授法律。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才在国子监开设律学,设律学教授四人,教授法律,其中一人兼管学规。律学生入学有考试和推荐两种形式,推荐的学生主要是“在官人员”,类似于现在的在职教育,对于推荐者学校要求很严格,“凡命官、举人皆得入学,各处一斋。举人须得命官二人保任,先入学听读而后试补”。补试的内容“习断案,则试案一道,每道叙列刑名五事或七事;习律令,则试大义五道,中格乃得给食。”对于违犯学规的学生,依照太学生的处罚办法执行,“杖以下从学规,徒以上若在外有犯,并依法断罪”。律学馆内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国家的法令法规,也学习如何审断案件。凡国家新颁布的法令立即送律学馆令诸生学习。学校实行定期的考试制度,除入学考试外,平时所学的课程也进行考核,每月进行一次公试、三私试。若学生成绩优秀,则推荐其做官宋代科举考试继承了唐代的明法科科目,从宋太祖开宝二年(968年)就设有该科,不过明法科的考试形式经常发生变化。如淳化三年(992年)以后,考生要考七场,考试的内容有:第一、二场试律,第三场试令,第四、五场试小经,第六场试令,第七场试律,另外在试律之日还策试杂问疏议六、经注四条。王安石变法时又设立新的明法科,考试的内容“试律令、《刑统》、大义、断案,所以待诸科之不能业进者”。南宋时,又屡有变革。如嘉定二年(1209年),改为六场,前五场为断案,后一场试律义。考试结束后将考卷送交礼部,由专人评定试卷,合格者依成绩分五等:一、二等称及第,三等叫出身,四、五等称同出身,由吏部注官。明法科及第的考生被授予的职务为州、县的司、判、簿、尉等属职,级别不是很高。为了提高国家官吏的法律素质,宋代规定参加进士科的考生在考中进士后,除第一、二名可以免试法律外,“自第三人以下试法”。这就是说,宋代考中进士的绝大多数考生在省试合格后还要加试一门法学考试。王安石变法时规定,凡“选人、任子,亦试律令以出官”。可见,在宋代,只要是出任国家的官吏,就必须通过法律考试。像宋朝统治者如此重视对官吏法律知识的考察在中国古代社会还是绝无仅有的。三法律适用制度明代统治者同样不重视法学教育,在中央没有专门的法律学校,在科举考试中也没有明法科这一科目。但明代在中央和地方的官学以及私学、书院中,一般开设法律课程,在各类学校内部有时也有法律知识的考试。明太祖朱元璋很重视学校教育,他曾说:“治国以教化为本,教化以学校为本”,建国后建立了一整套的教育体系。在中央设有国子学,地方上“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各一。俱设训导,府四,州三,县二。生员之数,府学四十,州、县以次减十”。关于各级生员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主,(南宋时期的程朱理学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为了装点门面,在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学校也开设法律课,并有相关的考试。在地方,据《明会典》卷78“儒学学规”条记述,洪武二年,诏天下府州县立学校,学者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洪武二十四年,又令“生员熟读《大诰》、《律令》,岁贡时出题试之。民间习读《大诰》子弟,亦令读律”。在中央的国子监,法学考试分为入学和在学考试两种。凡各地岁贡到国子监的生员在入学时要加试律令,如洪武二十五年规定,凡岁贡考生“朝廷颁行经、史、律、诰、礼仪等书,生员务要熟读精通,以备科贡考试”。入学之后,学员还要学习国家的律令制度。《明史·选举志一》说:“自四子本经外,兼及刘向《说苑》及律令书、数、《御制大诰》。”可见国家的法典《大明律》《大明令》是国子学生员必修的课程。为考察生员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情况,国子监定期对生员进行考核,每月试经、书义各一道,诏、诰、表、策论、判、内科二道。这里的判,就是考查学生对国家法律适用,一般是以《大明律》或《大明令》的某一门类或条文为题,让考生揣摩其义,自行拟定一事,加以判断,作成具体判决。与以前各朝代相比,明代学校的管理十分严格,各班选一人做斋长,斋长的职责是督促诸生员学习功课。生员平时“衣冠步履饮食必严饬中节,夜必宿监,有故而出,必告本班教官,令斋长率之”学校内设有“集愆簿”,将违犯校规者记录其上。若再三违犯,则加以重责,四犯者竟发遣安置。清朝继承了明代的教育传统,科举考试中没有单独的明法科,甚至正规的学校教育也不重视法学,因而我们见到的正规的法学考试很少。但就笔者所见到的资料而言,有清一代,法律考试的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件讲稿职场教学课件
- 2024年展览策划与组织合同
- 2024年度奖学金奖品采购合同
- 2024年度钢材生产设备采购合同
- 2024购销违约合同范本范文
- 2024融资互相担保合同范本
- 2024年子女抚养权协议书范本
- 2024年度标的500万元广告发布合同
- 2024就新能源公交车采购的买卖合同
- 2024年度舞技交流舞蹈学术研讨会合同
- 实验室定期自查制度
- 建设施工合同书证据目录
- 7 中华民族一家亲 互相尊重 守望相助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题专项版汇编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含解析
- 中医疫病防治
- 2024九年级英语下册 Unit 7 Work for PeaceLesson 39 Having Good Relationships in Your Community教学设计(新版)冀教版
- 《深海》中的色彩叙事与镜像阐释
- 2023年中考英语备考让步状语从句练习题(附答案)
- JGJ/T235-2011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
- ISO9001:2015内部质量审核控制程序
- 柔性生产线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