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经济)_第1页
中国现代史(经济)_第2页
中国现代史(经济)_第3页
中国现代史(经济)_第4页
中国现代史(经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代史第二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考纲展示

六年考题统计

考点指向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016课标全国1.31题一五计划2015课标全国1.31题一五计划2014课标全国1.31题计划经济体制确立2014课标全国2.31题计划经济与粮食制度2012课标全国1.32题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业的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2013课标全国1.35题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2011课标全国.33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11课标全国.34题国企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012年课标全国.33题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命题特点本专题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命题重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考查题型以选择题为主。2、复习方法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要细化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建设,从宏观上抓住六七十年代的重大史实。另外要注意此时期世界史与中国史的内在联系。注意:

①认识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认识工业化与三大改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过渡时期的特点;②从现代化角度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曲折探索,总结经验经验教训,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从全球化角度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备考指南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1949—1956年)

全面建设时期(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国民经济的浩劫(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1978年以后)基础知识梳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49—56年)基础知识梳理背景:(1)帝国主义的掠夺(2)国民政府的搜刮(3)战争的破坏阶段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953-1956)(1)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国营经济(3)合理调整工商业(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银元之战、米棉之战)(4)开展“三反”、“五反”运动(5)进行“土地改革”(50—52)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思考:“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中在这里?第一个五年计划(53-57)首先,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其次,工业基础好;此外,背靠苏联,便于接受苏联援助。考点突破(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3)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归纳“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49—56年)基础知识梳理背景:(1)帝国主义的掠夺(2)国民政府的搜刮(3)战争的破坏阶段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953-1956)(1)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国营经济(3)合理调整工商业(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银元之战、米棉之战)(4)开展“三反”、“五反”运动(5)进行“土地改革”(50—52)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49—56年)基础知识梳理背景:(1)帝国主义的掠夺(2)国民政府的搜刮(3)战争的破坏阶段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953-1956)(1)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国营经济(3)合理调整工商业(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银元之战、米棉之战)(4)开展“三反”、“五反”运动(5)进行“土地改革”(50—52)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一五”计划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易混辨析1、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2、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3、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不是新中国的成立,而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1、下图是我国某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单位:万吨)。在该“五年计划”时期()A.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B.“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C.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对点训练B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对点训练B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对点训练A对点训练A4、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我们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胃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49—56年)基础知识梳理全面建设时期(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开始: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在中央和地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党和非党;革命和反革命;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49—56年)基础知识梳理全面建设时期(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开始: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探索:“中共八大”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内容:(2)主要任务(1)主要矛盾(3)经济方针评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强调速度和规模1958年考点突破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的不同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49—56年)基础知识梳理全面建设时期(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开始: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探索:“中共八大”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内容:(2)主要任务(1)主要矛盾(3)经济方针评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强调速度和规模1958年八字方针背景:经济困难(“左”、自然灾害、苏联)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内容:结果: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失误:正确:中共八大1956“大跃进”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小结:十年探索的正确、失误、启示对点训练C1.建国后到2005年,除了1949-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1965年的调整时期外,中国政府共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其中1958-1962年的二五计划被称为“夭折的计划”。导致二五计划“夭折”的直接原因是()A.“大跃进”运动的发动B.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C.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2.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这一规定()A.鼓励了个体经济的发展B.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C.贯彻落实了“八字方针”D.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对点训练C3.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对点训练D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49—56年)基础知识梳理全面建设时期(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1966-1976)1967-1968:国民经济的浩劫左倾错误的影响1973年:国民经济复苏周恩来主持工作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邓小平主持工作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52年57年60年66年71年73年75年解读66年后,经济发展出现的状况?原因?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1、1967、1968年:受到严重影响。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2、1971--73年:经济出现复苏。周恩来主持工作,调整经济3、1974年:经济恢复中断。“批林批孔”运动。4、1975年:经济迅速回升。邓小平全面整顿。1956—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原因?表现?你得出哪些经验教训?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实事求是。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4、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6、保持社会安定团结;7、抓住发展机遇。失误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表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革等“左倾”性质错误能力提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49—56年)基础知识梳理全面建设时期(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1966-1976)1967-1968:国民经济的浩劫左倾错误的影响1973年:国民经济复苏周恩来主持工作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邓小平主持工作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改革开放的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土地改革

1950-1952农业合作化

1953-1956人民公社化

1958-197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至今结论原因核心内容影响新解放区还没有土改,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实行农民土地所有解放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建设开辟了道路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提高公有化程度和规模,实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手段;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检验生产关系调整正确与否的标准;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超前或滞后都会阻碍生产力发展。考点突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49—56年)基础知识梳理全面建设时期(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1966-1976)1967-1968:国民经济的浩劫左倾错误的影响1973年:国民经济复苏周恩来主持工作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邓小平主持工作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改革开放的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农村:城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强企业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49—56年)基础知识梳理全面建设时期(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1966-1976)1967-1968:国民经济的浩劫左倾错误的影响1973年:国民经济复苏周恩来主持工作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邓小平主持工作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改革开放的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格局过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省会城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格局的形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世界: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有何不同?1、国家主权独立程度不同2、地位不同:近代中国是被动开放,是列强逐步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种产物,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而今天是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是主动对外开放。3、指导思想不同:现在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一前提。4、开放原因、目的不同:今天的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为了加速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旧中国的开放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政策,是帝国主义为了向中国输出商品、掠夺中国而提出的。5、结果不同。今天的开放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旧中国的开放是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