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_第1页
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_第2页
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_第3页
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_第4页
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

孙中山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他顺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进程。他生活的年代,是西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运动勃然兴起的时代,孙先生一生以救国为己任,善于向西方学习,因而在其思想学说形成过程中,也受到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深刻影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演讲,是考察他对社会主义态度的重要理论依据。一、民生主义的理想社会孙中山在看到西方社会贫富悬殊的情形和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时,便认同了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民生主义,并将民生主义解释为社会主义。孙中山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为研究社会主义所付出的努力,并对其学说加以肯定:“在马克思学说发表以前,世界上讲社会主义的,都是一种陈义甚高的理论,离事实太远。而马克思专从事实与历史方面用功,原原本本把社会问题的经济变迁阐发无遗。”172“所以他(指马克思)一生研究社会主义,便是在科学方法上去做工夫。他研究社会主义的工作,更是辛苦的……故马克思所求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就是科学的社会主义。”175孙中山目睹了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日益发达,而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残酷事实,对之深恶痛绝,希望中国及早避免。他大胆吸收社会主义思想并提出了民生主义的理论,构想了一幅家给人足、丰衣足食的美妙蓝图:“贫富不齐,豪强侵夺,自古有之。然不若欧美今日之甚也。欧美自政治革命后,人人有自由平等……得有土地及资本之优势者,悉成暴富,而无土地及资本之人,则转因谋食日艰,由是富者愈富,贫者益贫。则贫富之阶级分,而民生问题起焉。此问题在欧美今日,愈演愈烈,非循此而往,而发生社会大革命不止也……惟中国之于社会革命也,则尚未种原因,如能思患预防,先为徙薪曲突之谋,则此一度革命,洵可免也,此民生主义之所以不得不行也。”243孙中山将民生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在多次演讲中也将民生主义定义为社会主义。“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167“共产主义就是最高理想,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我们国民党所提倡的民生主义,不但是最高理想,并且是社会的原动力……民生主义能够实行,社会问题才可以解决,社会问题能够解决,人类便可以享很大的福。”192“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198“民生主义就是平民反对资本家,穷人反对富人的反动。”272孙中山还进一步解释:“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就是说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这样的说法,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205孙中山把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分成四大派别:共产社会主义、集产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无政府社会主义。归纳起来实际上只有两派:共产社会主义、集产社会主义。共产社会主义“即人在社会之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508。但孙认为“共产主义为社会主义之上乘。然今日一般国民道德之程度未能达于极端”508,在这种国情之下,不能采取共产社会主义。所谓集产社会主义,“凡生利各事业,若土地、铁路、邮政、电气、矿产、森林皆为国有”,“不为一、二资本家所垄断渔利,而失业小民,务使各得其所,自食其力,既可补救天演之缺憾,又深合于公理之平允”,“实为今日唯一之要图”。508-509在他的“理想国”中,“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工操作,各得其所”,“人民既不存在尊卑贵贱之见,则尊卑贵贱之阶级,自无形而归于消灭。农以生之、工以成之、商以通之、士以治之,各尽其事,各执其业,幸福不平而自平,权利不等而自等,自此演讲,不难至大同之世”。524总之,这个社会须按照道德与正义而建立,须在经济上是十分富足的,且分配是均衡的。孙中山不仅在理论上表现出对社会主义思想的赞赏,而且在行动上也积极实践。从1912年至1913年,尤其是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他不遗余力地宣传民生主义。他先后去了上海、福建、广东、香港、山东、北京、山西、石家庄、张家口、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和日本,了解民情,宣传自己的思想。据统计,他在各地的58次演讲中,以民生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就有33次。他提出“国利民富”的口号,这一口号直接针对“国穷民贫”的现状。1912年8月,他致函宋教仁时指出:“盖内力日竭,外患日逼,断非一时所能解决。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404在他看来,中华民国是集国民而成,主权在民,人民的富足就是国家的富足,国有即公有即等于民有。他的这些观点是在民国建立后,根据现实情况而提出来的:首先,达到“国利民富”就要采取“国家社会主义”。主要涵义归纳起来就是土地、铁路、森林、矿山等国有,同时允许私人资本的存在,具体办法即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原价归地主私人所有,因社会改良和工商业进步所涨地价“收归众人公有”200这样,“土地问题能够解决,民生问题便可以解决一半了。文明城市实行地价税,一般贫民可以减少负担,并有种种利益……政府有了大宗的收入……一切杂税固然可以豁免,就是人民所用的自来水和电灯费用,都可以由政府来负担,不必由人民自己去负担”201。节制资本,即节制资本家私人的资本,防止贫富分化加剧的出现。孙中山还提出:“中国不但是要节制私人资本,还要发达国家资本。”202他希望建立强大的国家经济,尽量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空间,以阻止垄断性私人大企业的出现。其次,孙中山还认为,要达到“国利民富”,必须修建铁路。一个国家先进与否的标志就在于铁路的长短。只有修建了铁路,全国的货物才可流通,生产才可能活跃。“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又为交通之母”383。铁路的发展,将带动其它行业的发展;铁道所及,富足之地自然更为富足,贫困之地也会随着道路的畅通而繁荣起来。再次,发展实业虽然能够达到富强的目的,可实业本身的起步同样需要资本、人才、经验、知识的积累。孙中山大胆地提出了“开放主义”,“就是让外国人到中国办理工商等事……凡是我们中国应兴事业,我们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我们无人才,即用外国人才;我们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533。他的门户开放主义,还基于中国是个穷国,资金短缺,人才稀少,物质上的文明不能与外国相比,人民因此不能享受福利。“请看现在游手无业,饥寒交迫诸同胞遍地皆是。”532所以,要开矿、修路、发展工农业,向先进的西方学习。他自信运用了开放主义,外国花费了二三百年功夫才有今日的现状,我们只需要“三、五年即可与外国并驾齐驱”533。因此,“开放主义”是一条捷径。综上所述,这一阶段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以国家社会主义的形式发展实业,开放门户,发展铁路。他肯定和欣赏社会主义理论中否定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内涵,以及共同富裕的观念。而且,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已经逐渐由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自觉。二、“人类求生存才是社会进化的定律,才是历史的重心”在《三民主义》演讲稿中,也时时可以看到孙中山先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批判,其中一些批判失之偏颇,但也有一些原生态的思想不乏真知灼见,对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不无借鉴意义。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问题上:第一,马克思认为“物质是历史的重心”。而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好像天空以内的重心一样。”188第二,马克思认为:“要有阶级斗争,社会才会进化,阶级斗争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179而孙中山认为:“人类求生存,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阶级斗争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阶级斗争是社会进化的时候,所发生的一种病症。”180第三,马克思认为“资本家的剩余价值,都是从工人的劳动中剥夺来的。”181而孙中山认为:“所有工业生产的剩余价值,不专是工厂内工人劳动的结果,凡是社会上各种有用有能力的分子,无论直接还是间接,在生产方面或消费方面,都多少有所贡献。”182第四,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要通过革命斗争的手段来夺取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孙中山认为:“在中国事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便用不着,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不是先提出一种毫不合适的剧烈的办法,再等到实业发达时以求适用,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资本,防止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203孙中山将上述一、二问题一并作了详细论述。他认为,要看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否正确,便要“详细研究他们的主义和近世社会进化的事实是不是相符合”177。为此,孙中山分析了欧美当时几十年来的经济变化情况:“欧美近年来之经济进化可以分为四种,第一是社会与工业之改良;第二是运输与交通事业收归公有;第三是直接征税;第四是分配之社会化。这四种社会经济事业都是用改良的方法进化来的,从今以后,更是日日改良,日日进步的。”178经过分析,孙中山认为是经过上述改良措施,社会发生了进化,这种进化只能归因于改良,而不是阶级斗争。而“社会之所以进化的原因,便是人类求生存”180。人类进化的定律是求生存,在求生存的过程中,人类之间的利益是可以调和的。正如上述欧美国家的社会改良,即通过国家干涉使“资本家固然是发大财,工人也可以多得工钱。象这样看来,资本家改良工人的生活,增加工人的生产力,工人有了大的生产力,便为资本家多生产,在资本家一方面可以多得出产,在工人一方面也可以多得工钱。这是资本家和工人的利益相调和,不是相冲突”368。他的结论是:“社会之所以进化,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不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有冲突。”369由此不难得出:“阶级斗争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阶级斗争是社会进化时候所发生的一种病症。”369马克思也只能算作是“社会病理学家”。所以,“人类求生存才是社会进化的定律,才是历史的重心”182。很显然,马克思是着眼于本体论和认识论来研究问题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并没有决断在任一历史阶段,如果没有阶级斗争就没有丝毫的社会进步。而且,阶级调和也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孙中山在这两个问题上犯了机械理解马克思理论的错误,缺乏历史唯物主义哲学高度。而这种局限性的根源,是由他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地位和立场所决定的。他生活在腐败、落后的晚清,当时对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文明过分羡慕,导致了他不能将资本主义社会放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而是天真地以为只要对资本主义的弊端加以克服,便可以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但是,孙中山先生希望在社会贫富差别还不十分悬殊的情况下,采取措施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从而避免出现欧美社会的“社会革命”,避免战争和社会动荡给经济造成的冲击;在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没有达到可以实行共产主义的时候,主张实行国家社会主义,同时允许私人资本存在,在可能的条件下实现工人与资本家的调和,实现整个社会的相对公平和和谐,在现实的条件下努力去实现大同社会的梦想。这一主张在当时是有合理意义的,对于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借鉴意义。对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孙中山也举例反驳。他以中国的纱厂为例,分析纱厂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仅仅属于纱厂工人,还应该包括种植棉花的农学家,制造织布器械的制造家和发明家,制造运输棉花所需的蒸汽和电气车的发明家,金属的采矿家等等,而且还需要借助广大消费者的消费才可以使剩余价值最终得以实现。181马克思认为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事物。孙中山认识不到整个社会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系统,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个大的系统整个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就上例来讲,棉农未必没有受棉花资本家的剥削,机械制造厂的工人未必没有受机械厂资本家的剥削。孙中山将一个部分(纱厂)抽出来,而将别的部分假想为非资本主义状态,因而犯了片面、孤立看待问题的错误,很显然这不是科学的看问题的方法。关于是革命还是改良的问题,孙中山认为当时欧美各国贫富差距加大,应该用社会革命的方法来解决。而当时“中国是患贫,不是患不均”203,所以用不着激烈的革命手段,应该先振兴实业,使国家富强。在振兴实业、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避免出现欧美国家的不合理现象。这个观点虽反映了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不彻底性,但他看到了革命这种剧烈的方式对社会的冲击作用,也看到当时资本主义国家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