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普通病的发病特点与防治对策_第1页
奶牛普通病的发病特点与防治对策_第2页
奶牛普通病的发病特点与防治对策_第3页
奶牛普通病的发病特点与防治对策_第4页
奶牛普通病的发病特点与防治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奶牛普通病的发病特点与防治对策

作为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牛奶养殖在国家各级政府的积极领导和支持下迅速发展。全国奶牛总数从48万发展到13000万,奶牛头数与美国相当。形成了西北、京津、上海、东北和华北牛地区的优势。其产量在水产养殖和农业生产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2007年,奶牛总产值为847亿元,占牲畜产值的5.25%,占农业总产值的1.73%。然而,随着奶牛育种的快速发展,各种疑难牛疾病,尤其是普通病害,已成为制约奶牛育种效率和质量的瓶颈,并严重影响了中国奶牛业的健康发展和乳头安全。1奶牛普通病的发病特点1.1泌乳期奶药常见疾病唐耀平等对2001—2005年湖南省邵阳市69086头次的奶牛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各种疾病的总发病率为36.64%,其中重大动物疫病基本少有发生,而普通病是奶牛的主要疾病,发病率为24.32%,占总发病率的66.38%。张鹏宴调查了烟台地区泌乳期奶牛临床常见疾病的情况,结果表明:泌乳期奶牛发病率为32.4%,其中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为14.2%;产科疾病的发病比率为12.0%;外科疾病主要是腐蹄病,发病率为5.7%;传染病主要是肺炎,发病率为0.5%。通过对黑龙江省西部奶牛养殖小区2个农场的疾病调查分析表明,普通病发病率为98.64%和86.25%,明显高于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1.36%和13.75%。2个农场普通病中以内科病发病率最高,分别为72.50%和45.75%;其次是产科病,发病率分别为22.18%和26.11%;最后是外科病,发病率分别为3.95%和14.39%。这说明当前奶牛疾病以普通病为主,尤其以内科病为多。1.2人为提高饲料量的认识大多数普通病,尤其是营养代谢病,从病因作用到出现临床症状,除某些急性病和犊牛血红蛋白尿外,一般都要经过数周、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试验结果表明,人为地减少饲料里的钙,奶牛需1~2个月才能呈现骨营养不良的轻微症状,在自然条件下病程更为缓慢。通过对34例病牛及3个奶牛场抽样的30头健康奶牛进行临床调查(日粮钙、磷量计算,尾椎骨X线拍片检查,血液、钙磷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在被检牛中有36头为钙、磷代谢障碍病,占总数的56.25%。1.3营养不良的病随着奶牛产奶量的增多,奶牛营养代谢病成为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中毒病之外最大的群发病、多发病和常见病,它给奶牛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在1个奶牛场里常出现许多奶牛同时发病或先后发病,类似于某些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并且容易发生误诊。如20世纪70年代,北京奶牛骨营养不良的发病率为20%~24%。徐魁梧等分析了1986—2005年南京农业大学实验牧场及其他奶牛场、奶农个体户中荷斯坦牛群出现的227个产后卧地不起症状的病案。结果表明,在227例病案中有14.98%为卧地不起综合征,10.57%为妊娠毒血症,10.13%为肥胖综合征,肌肉、神经损伤占7.93%,因营养缺乏、代谢紊乱所致的低磷血症、低镁血症、低钾血症、酮病等分别占2.64%、0.45%、2.64%和0.88%。1.4牛奶乳房炎的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目前,奶牛许多疾病为隐性经过,如隐性酮病、隐性瘤胃酸中毒、隐性骨营养不良、隐性子宫内膜炎以及隐性乳腺炎等。罗金印等对兰州、成都、哈尔滨、郑州、济南和南昌6个城市的2173头奶牛乳房炎进行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奶牛隐性型乳房炎达59.36%。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率占泌乳牛的10%~30%,酮病的发病率随产奶量的升高而增加,年平均产奶量在9.0t以上的高产奶牛酮体阳性率最高,达68.18%。研究表明,泌乳早期和泌乳中期奶牛隐性瘤胃酸中毒患病率分别达19%和26%。1.5症状的临床表现大多数高产奶牛的普通病,如骨营养不良、脂肪肝、微量元素缺乏症或中毒症等,早期诊断都比较困难,待临床症状明显后,才能确诊;因此,治疗时间长、费用高,而且疗效不佳。赵锡荣研究表明,由奶牛低磷血症或低钙血症引起的软骨病临床症状完全相同,给诊断此病带来困难。1.6养牛病:主要慢性病成年母牛因受到怀孕、分娩和泌乳的应激影响,各种疾病的发病率较高,高玉霞等对黑龙江省西部良种牛场常见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成年母牛常见病的发病率为66.16%,犊牛发病率为19.78%,育成牛发病率为14.06%。张洪友等研究表明,成年牛常见病的发病最多,平均为79.28%,其次为犊牛14.02%,再次是育成牛为5.70%。1.7奶牛场疾病的类型黑龙江省西部奶牛养殖小区疾病调查结果表明,2个农场普通病中以内科病发病最多,分别为72.50%和45.75%;其次是产科病分别为22.18%和26.11%;最后是外科病,分别为3.95%和14.39%。郑都春等调查表明,当前奶牛疾病以普通病为主,尤以内科病最多。张洪友等研究表明,在奶牛场中内科病发生率最多为41.34%,其次是产科病为26.72%,外科病为25.14%,其他疾病为6.80%。高玉霞等研究表明,在奶牛场普通病中产科病发生率最高为57.24%,其次内科病为24.87%,外科病为17.89%。2这四个疾病仍然困扰着中国的奶牛养殖2.1因乳房炎预防的干奶期药物残留据潘虎等对22个城市32个奶牛场中的10371头成年泌乳牛乳房炎发病情况的调查表明,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为33.41%,隐性乳房炎阳性检出率为73.91%,乳区阳性检出率为44.74%。奶牛发生临床型乳房炎后造成产奶量下降、病乳废弃,严重者乳区化脓、坏疽、萎缩,致使永久失去泌乳能力而被淘汰,在我国因乳房炎淘汰的奶牛占总淘汰牛的9%~11%。隐性乳房炎可引起产奶量和乳品质量下降,泌乳期产奶量下降10%~12%,我国每年因乳房炎造成的损失达40多亿元,是影响奶牛生产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奶牛乳房炎主要采取综合防治,目前生产中有少量进口疫苗用于奶牛乳房炎预防,但价格太高,保护率也很有限,国内研究的疫苗还处在试验阶段,没有产品上市;在干奶期应用干奶药物预防乳房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临床乳房炎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但常引起乳中药物残留。近年来,开展了中药制剂、抗菌肽、溶菌酶等防治药物的研究,但是大多数还在研究阶段,目前仍没有好的产品上市。2.2乳中药物的应用我国奶牛不孕症发生率约为25%,主要包括卵巢疾病和子宫内膜炎,其中卵巢疾病的发病率约占三分之一,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约占三分之二,有些地方仅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就高达30%。瞿自明等对我国16个城市41个奶牛场的9754头适龄母牛进行了不孕症调查,结果表明,由生殖系统疾病引起不孕的牛为2464头,占25.26%,其中子宫内膜炎占不孕牛的68.34%,卵巢疾病占27.44%。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对全国83个奶牛场21596头成年母牛卵巢疾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由卵巢疾病引起的不孕症牛约1830头,占成年母牛的8.47%,其中持久黄体占2.57%、卵巢静止占2.05%、卵巢囊肿占1.76%、卵巢萎缩占0.85%、其他占1.24%。有研究表明,因不孕症淘汰的奶牛占淘汰总量的26.65%,占因疾病淘汰牛之首。目前,卵巢疾病主要采用激素治疗,但禁止使用类固醇激素后,治疗药物比较短缺,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的抗菌药物疗效大多不理想,且乳中药物残留情况不明,造成乳品安全隐患;因此,中药治疗该病表现出较好的苗头,但疗效好、见效快的中药产品还比较短缺。2.3社区0.蹄病发生情况肢蹄病是奶牛生产中的常见病,该病轻时引起奶牛跛行,重则引起奶牛瘫痪,严重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目前,肢蹄病已在奶牛业中成为仅次于乳房炎和繁殖系统疾病而引起奶牛被迫淘汰的第三大疾病。我国每年因肢蹄病被迫过早淘汰的奶牛占淘汰总数的15%~30%,给奶牛业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250万元。据北京奶牛中心的统计数字表明,从1982—1991年的10年间,每年因蹄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20万元(4万头成乳牛,发病率10%,每头次的损失约为50元)。对北京地区11746头成年母牛3年的统计结果表明,肢蹄病总发病率分别为9.9%、6%和8.4%,蹄病淘汰率约占奶牛总淘汰率的15%、19%和23%。在河北省13个奶牛养殖场的33600头奶牛中,蹄部发病的有4907头,总发病率为14.6%。对包头地区754头奶牛蹄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肢蹄病的平均发病率为35.1%(16.2%~44.2%),变形蹄平均为39.27%。在我国的南方地区,肢蹄病发病率更高,有研究表明其发病率高达50%。何勇军等通过对广州市几家大型奶牛场淘汰母牛的资料分析表明,有31.8%的淘汰牛是由于肢蹄病造成的。蹄病使奶牛生产性能明显下降,导致高产奶牛过早淘汰,给奶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饲养者普遍缺乏肢蹄保健意识,蹄病防治水平较低。2.4分离给药后病牛的发病情况在我国,随着奶牛产奶量提高,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危害也日益突出,其中酮病、生产瘫痪、卧地不起综合征、瘤胃酸中毒、真胃移位、硒缺乏等对奶牛影响最大。据调查,奶牛产后瘫痪发病率为13.2%,有时可高达30%以上,病牛淘汰率为65%。临床酮病的发病率占泌乳牛的2%~20%,发病母牛产乳量下降10%~15%;而亚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更高,给生产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轻者引起泌乳量减少30%~50%,重者引起牛只死亡淘汰。产后瘫痪在牛群中的发病率为1.2%~14.1%,有些个体养牛户奶牛代谢性疾病发病率达到40%。硒缺乏可使胎衣不下、乳房炎、卵巢疾病等的发病率升高;碘缺乏母牛性周期紊乱、生殖机能障碍,发生流产、死胎和产后胎衣不下。锌缺乏奶牛有47%出现蹄部软组织损伤,繁殖率降低、产奶量下降,普通病的发生率增加30%;由此可见,营养代谢疾病对奶牛健康的影响巨大。2.5其他常见和罕见的疾病2.5.1根据经济情况,一般可建立了胎衣滞留时间和首次播种时间我国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为8.2%~40%,一般为20%。胎衣不下主要导致奶牛子宫内膜炎以及卵巢机能紊乱,致使空怀时间延长,产犊、产奶减少,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有研究表明,在奶牛场中,此病的发病率为13%~35%,个别地区高达40%。李正国等调查的6505头分娩奶牛中,产后胎衣不下的奶牛共有1987头,占分娩奶牛头数的30.55%,其中1322头胎衣不下的奶牛发生了子宫内膜炎,占胎衣不下奶牛头数的66.53%,占分娩总头数的20.32%。田允波的研究表明,经产母牛中,胎衣滞留超过5d者,首次配种受胎率降低25%,空怀时间延长17d;若胎衣滞留时间超过7d,首次配种时间则延迟21d,首次配种受胎率降低35%,空怀时间延长66d。目前,还没有防治该病的理想药物,主要是通过综合措施降低发病率,通过子宫内投放抗生素控制子宫感染,但易造成乳中抗生素残留。2.5.2新生儿及分娩期内感染因素犊牛腹泻在全国各地奶牛场普遍存在,是影响后备牛生长发育的重要疾病。引发新生犊牛腹泻的原因有多种,包括传染性因素(犊牛冠状病毒、轮状病毒、细菌)、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保健卫生因素等。研究表明,有些地方发病率可达40%~50%,并且有一定致死率(23%~29%)。有些奶牛场的母牛分娩后,甚至产后第2天就有70%~100%的新生犊牛出现腹泻。临床上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若治疗不及时,病死率较高。2.5.3乳状液导致真胃位移近年来,随着奶牛饲养规模的扩大,由于有些奶牛饲养者缺乏经验,片面追求高产,过量增加精料,导致真胃移位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率一般在1%~2%,严重者可达8%~10%,成为奶牛腹部外科手术的主要原因。此病给生产上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轻则引起泌乳量减少,重则引起牛只死亡。目前,治疗该病主要采用保守疗法、手术疗法,其中手术疗法成功率最高。3乳状液导致的损害奶牛普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包括降低产奶量、降低牛奶品质、繁殖性能降低、生产效率下降和过早淘汰等。在隐性瘤胃酸中毒发生率较高的牛群,往往具有高淘汰率和病死率,牛群奶产量降低,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在美国奶牛业因隐性瘤胃酸中毒每年的经济损失可达5~10亿美元,仅降低产奶量一项指标,每头患牛每天的经济损失就高达1.12美元。奶牛临床酮病给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显而易见,而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是临床酮病的10~20倍,由于缺乏可见的临床症状而不易被发现,给奶牛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奶牛发生乳房炎的损失主要包括产奶量减少、医药费用增加和废弃牛奶等。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患病率要比临床型乳房炎高得多,而且持续时间长,临床难以发现,奶产量损失较大;乳房炎使产奶量平均下降10%,而隐性乳房炎减少奶量和降低奶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要占80%,据美国国家乳房炎委员会(NMC)1996年的统计结果表明,全球每年因乳房炎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350亿美元。2005年,美国、日本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为62.1%,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亿美元;我国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高达70%~80%,每年经济损失达30亿元。不孕症是影响奶牛繁殖性能的重要疾病,研究表明子宫内膜炎是引起奶牛不孕和淘汰的主要原因。据报道,美国每年有12.19%的奶牛因不孕症或繁殖疾病而被淘汰,占淘汰母牛的52.37%,不孕症可导致奶牛胎间距增大,产奶量下降,奶牛不孕时间拖延1d就可损失0.003头犊牛和3kg鲜奶,全国每年因少产鲜奶和少产牛犊的损失超过20多亿元;由此可见,奶牛普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加强对奶牛普通病的综合防治,对于保证牛群健康、提高生产效益及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加强健康安全的研究,提高乳保企业奶牛是一种高代谢的产乳家畜,机体对应激非常敏感,一些不良环境因素、应激因素极易引起奶牛患病,而且发生的疾病明显较其他牛多;另外,围产期是奶牛特殊的生理时期,产后瘫痪、胎衣不下、子宫炎、酮病等多种疾病在这个时期集中发生,对奶牛健康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建立良好有效的预防机制,才能减少普通病的发生,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标准化奶牛养殖技术,推行奶牛健康养殖技术、饲养管理技术,提高奶牛养殖效益。调查表明,大多数普通病的发生与奶牛场饲养管理水平低、疾病防治技术不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差等因素有关;因此,通过推行奶牛健康养殖技术、标准化饲养管理体系,加大对奶牛场负责人、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才能有效提高奶牛场的经济效益。2)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疫苗制造技术,开展预防奶牛乳房炎、腐蹄病等疾病的传统疫苗、基因缺失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等新型高效疫苗的研究。3)开展奶牛重要疾病,如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卵巢疾病、营养代谢病、胎衣不下等的发病学、病理学研究;同时,研究经乳房、子宫给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了解不同药物吸收代谢规律,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弃奶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以保证乳品安全。4)应用先进的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