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荀子人性理论之比较_第1页
孟子与荀子人性理论之比较_第2页
孟子与荀子人性理论之比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与荀子人性理论之比较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时期的两位儒家学者。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二人关于“人性论”的迥异观点更是引起了历代学者的热烈探讨。孟子在《告子章句上》开篇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235而荀子则在《性恶》的首句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434如此看来,在人性的善恶上,孟子与荀子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但是孟子而后说“人皆可以为尧舜”255,荀子之后也表明“涂之人可以为禹”442,可见二人最终的价值追求又是相同的,无论人性本善抑或是人性本恶,都有成为尧舜禹的可能,只是过程有所差别而已。一、从“仁政”学说看等级秩序从时代背景上看,二人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这就造成了二者思想理论上的差异。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地位不断上升,与封建主贵族开始争夺权势。在此过程中,人民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夺权,亦即争民。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04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为了争取民心,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学说。只有君王行仁政,百姓才会顺服。但是孔子的“仁”基本上都是从道德层面来讲的,而孟子却将其延伸到政治领域,那么就势必为其“仁政”学说找到道德依据,故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人也应该努力扩充自己的四心,以达到仁义礼智。具体说来,在上位者,就要勤政爱民,视民如子;而居下位者,就应该努力存养自己的善性,对待君主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如果天下和睦,就从根本上缓解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稳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战国后期,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思想等各方面都趋于统一,荀子就处于这样的时代。从荀子的理论思想来看,他的主张就是要确立新的等级秩序,“礼”即荀子的核心思想。而荀子为其“礼治”思想找到的道德依托,即“性本恶”。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434。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人才需要道德礼义的规范。那么人又如何摆脱性之恶呢?荀子随后提出了“化性而起伪”的理论。何以“化性而起伪”呢?就是要通过“礼治”的教化。只有建立起新的等级秩序,上至君王下至百姓,每个人都处在自己适合的位置上并且安于自己的位置,满足于自己所处地位所享有的权利,也尽全力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这才是一个社会应有的风貌。回归本质,荀子的这一思想主张实际上正是维护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利益的。通过等级秩序,让每个人都安于其职,并且认为在上者的一些优越条件都是礼义的体现。由此观之,虽然孟子与荀子生活的时代不同,提出的理论主张表面看起来也南辕北辙,但是实际上二者的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也都是在维护当时统治者的利益,所以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二、人之人性与人之性善孟子说过,“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235“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239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人性观是把人置于伦理道德之上的。而那些人性中的贪婪和欲望,在孟子看来并非人的本性,而是人和动物皆有的共性。所以他的人性论,强调的是“人”之性,即与动物相区分的人的特性。这就为性善论提供了极为有力的支持。荀子在这方面则明确地批判了孟子。《性恶》篇提到“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435他认为孟子的错误就在于“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435。反观荀子,他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436由此可见,荀子认为人之本性并非礼义,而是那些生来就有的不可学之事,也就是人的本能欲望。所以荀子的人性论,强调的是“人性”而非孟子的“人”之性,得出人的本性是其自然属性,即人之性恶。相对于孟子认为人之本性是自然中的人,荀子则认为人之本性是人的自然欲望。有人认为荀子人性论中的性恶是后天形成的,而非人与生俱来的。人也只有“纵人之性,顺人之情”434-435,才发展为性恶。如此说来荀子就是发展了告子的“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但荀子应无此意。纵使顺人之情发展为性恶,那也是人之情本身即是恶的。倘若人之性情无善无不善,或者人之性善,那么既是“纵人之性,顺人之情”434-435,也不会发展到性恶的层面上去。我们且不谈孟、荀二人的观点哪一方更有说服力,单就二人之观点即可看出虽然二人对于何为人之本性仍有分歧,但是二人都看到了人性的双重性,从这一点而言,二人对人性内涵的理解都十分深刻。三、人性善为善的追求儒家学派自孔子求仁为善之后,孟子与荀子在人性的问题上似乎走向了两个极端。理想主义派的孟子推崇性本善,而现实主义派的荀子则极言性本恶。二者截然相反的理论看似完全对立,但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255,荀子也说“涂之人可以为禹”442,可见二人虽理论不同,但最终的价值追求却是一致的,即是善。孟子言人性本善,他认为仁义礼智都是生来就有的,只是我们不去探索而已。“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239可见孟子的性善论追求的是最终的善。但是他自己也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后天的环境及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239这些因素可以使人扩充人之善,也可以使人走到不善甚至为恶的地步。“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247所以纵使孟子坚信人性本善,仍然指出人应该保持住自己的善心。这样才可以始终为善,才可以成为尧舜。由此可见,孟子无疑追求的是善。荀子虽言人性本恶,却也提出“其善者伪也”。即通过人为,可以化恶为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荀子本质上也是追求善的。天生的性恶我们无法控制,但是人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达到善,通过礼义的教化而为善,这才是荀子最终的价值追求。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45,荀子也有着类似的看法:“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然而人有从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故欲过之而不及,心正之也。”428可见他们都认为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道德和善的追求。只不过一个是保善,一个是改恶为善,虽途径不同,却同归“善”之终点。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孟子与荀子虽然在人性理论的提出上有差别,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