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章ATM交换技术分组交换原理6.16.2ATM交换技术6.1分组交换原理6.1.1分组交换的基本概念6.1.2统计时分复用6.1.3逻辑信道6.1.4虚电路与数据报6.1.5
OSI参考模型电路交换的特点:面向连接带宽固定恒定比特率实时业务控制简单没有差错控制
分组交换的产生数据通信的业务特征:突发性(可变比特率)实时性的要求不很严格差错敏感性分组交换也叫包交换,它是以分组为信息单位,以存储/转发方式在网络中传递信息的交换方式。基本思想:将用户信息分割成小的数据块—分组(Packet)分组具有统一格式,包含用于控制和选路信息采用“存储-转发”及统计时分复用技术,实现通信资源共享,提高了线路的利用率。采用逐段链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出错重发,提高传输质量和可靠性。6.1.1分组交换基本概念采用分组交换的通信网称为分组交换网。分组的形成来自终端的用户数据可能是很长的报文,需要将该报文拆分成若干段,并加上分组头,组成一个完整的分组(packet)。用户报文分组头用户数据6.1.1分组交换基本概念交换节点A交换节点B交换节点C分组1分组交换过程分组2分组3分组4分组5分组1分组2分组3分组4分组5传播时延发送时延处理与排队时延6.1.1分组交换基本概念7一个分组数据通信系统由:终端用户、分组交换网和协议组成。分组交换网又称为通信子网,由若干个分组交换机(常称为节点机)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通信链路组成。6.1.1分组交换基本概念8为了实现各种终端用户和不同的分组交换网之间的自由连接,接口规程必须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统一。下表列出了ISO和CCITT制定的X系列建议。本章主要介绍著名的X.25协议。编号主要功能X.3公用数据通信网内分组装/拆(APD功能)X.20公用数据通信起止式传输业务用的DTE与DCE之间的接口X.20bis公用数据网内可与V.21建议兼容的、起止式DTE与DCE之间的接口X.21公用数据网内同步式DTE与DCE之间的接口X.21bis为与同步式V系列调制解调器接口设计的数据终端设备在公用数据网内的应用规程X.24公用数据网上DTE-DCE的接口电路定义表X.25分组型公用数据网DTE-DCE接口(UNI接口)X.26在数据通信领域内通常与集成电路设备一起使用的不平衡双流交换电路的电特性X.27在数据通信领域内通常与集成电路设备一起使用的平衡双流交换电路的电特性X.28公用数据网中,对于存取报文分组的组装/拆设备的起止武DTE-DCE的接口X.29公用数据网中,分组式终端与分组装、拆功能之间的控制信息及用户数据的交换规程X.75在分组交换的公用数据网内的国际电路上用于传递数据的终端和经转呼叫的控制规程6.1.1分组交换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统计时分复用(也称为异步时分复用)异步的含义是指可变的,不固定的。在给用户分配资源时,不像同步时分那样固定分配,而是按需动态分配。只有在用户有数据传送时才给它分配资源,因此线路的利用率更高。6.1.2统计时分复用工作原理缓冲器缓冲器1b1c1b2b3c2c32c1b1b21b326.1.2统计时分复用缓冲器c2c3技术特征动态地分配信道时隙和资源,线路利用率较高。附加时延。多个用户同时传送数据时,需要竞争排队,引起排队时延。数据丢失。若缓冲器溢出,则导致数据丢失。6.1.2统计时分复用6.1.2统计时分复用
在统计复用线上
如何区分各用户的数据信息呢?缓冲器缓冲器1b1c1b2b3c2c32c1b1b21b32缓冲器c2c3在统计时分复用中,对各用户的数据使用标记进行区分。这样,在一条共享的物理线路上,就形成了逻辑上分离的多个子信道。这种子信道称为逻辑信道,用逻辑信道号(LCN)标识。逻辑信道号由逻辑信道群号及群内逻辑信道号组成,二者统称为逻辑信道号。6.1.3逻辑信道基本概念逻辑信道的形成过程终端255254201计算机进程进程进程……复用器逻辑信道2552542016.1.3逻辑信道ABC15
(1)由于分组交换采用动态统计时分复用方法,因此是在终端每次呼叫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分配LCN的。
说明:同一个终端可以同时通过网络建立多个数据通路,它们之间通过LCN来进行区分。对同一个终端而言,每次呼叫可以分配不同的逻辑信道号,但在同一次呼叫连接中,来自某一个终端的数据的逻辑信道号应该是相同的。(2)逻辑信道号是线上可以被分配的、代表子信道的一种编号资源,只具有局部意义。(3)逻辑信道号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局部实体。6.1.3逻辑信道逻辑信道的特点分组交换网的服务(主要形式)虚电路服务:提供面向连接的信息传送。数据报服务:提供无连接的信息传送。6.1.4虚电路与数据报(重点)DTEDCEPSEPSEDCEDCEPSEDTE-数据终端设备DCE-数据电路终接设备PSE-分组交换设备虚电路服务所谓虚电路服务,是指用户在数据传送之前通过网络建立一条端到端的逻辑上的虚连接。实电路?6.1.4虚电路与数据报虚电路和实电路有何区别?虚电路工作示意图节点1节点2节点3节点5节点4终端A终端C终端D终端B6.1.4虚电路与数据报虚电路与逻辑信道节点1节点2节点3节点5节点4终端A终端C终端D终端BLCN=99LCN=10LCN=50LCN=30LCN=15LCN=60LCN=75LCN=1006.1.4虚电路与数据报LCN=30虚电路服务交换式虚电路(SVC):是指在每次呼叫时用户通过发送呼叫请求分组来临时建立虚电路的方式永久虚电路(PVC):如果应用户预约,由网络运营者为之建立固定的虚电路,就不需要在呼叫时再临时建立虚电路,而可以直接进入数据传送阶段了,这种方式称之为PVC。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业务量较大的集团用户。6.1.4虚电路与数据报21分组交换中的虚电路和电路交换中建立的电路比较:电路交换:是以同步时分方式进行复用的,两用户终端之间建立的是实连接。建立实连接时,不但确定了信息所走的路径,同时还为信息的传送预分配了带宽资源;如:带宽2048kb/s的线路,32个用户平均预分配带宽64kb/s分组交换(VC方式):以统计时分复用的方式在一条物理线路上可以同时建立多个虚电路,两个用户终端之间建立的是虚连接。在建立虚电路时,仅仅是确定了信息所走的端到端的路径,但并不一定要求预留带宽资源,用户有数据传输时才排队竞争占用带宽资源,即动态分配或按需分配带宽资源。数据报服务节点1节点2节点3节点4终端A终端B
a
b
c
a
b
c
a
c
b
a
b
c6.1.4虚电路与数据报
面向连接与无连接网络比较241.分组交换的优点分组交换的设计思路截然不同于电路交换。与电路交换相比,分组交换的优点可以归纳如下:(1)线路利用率较高。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统计时分复用的技术传送各个分组,因此提高了传输介质(包括用户线和中继线)的利用率。(2)异种终端通信。由于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分组交换中可以实现不同类型的数据终端设备(不同的传输速率、不同的代码、不同的通信控制规程等)之间的通信。25(3)数据传输质量好、可靠性高。每个分组在传输时,可以逐段独立地进行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提高了传送质量且可靠性较高。分组交换网内还具有路由选择、拥塞控制等功能,不会引起通信中断。(4)负荷控制。分组交换网中进行了逐段的流量控制,因此可以及时发现网络有无过负荷。(5)经济性好。分组交换网是以分组为单元在交换机内进行存储和处理的,因而有利于降低网内设备的费用,提高交换机的处理能力。262.分组交换的缺点(1)信息传送时延大,时延抖动大。由于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处理分组,分组在每个节点机内都要经历存储、排队、转发的过程,因此分组穿过网络的平均时延可达几百毫秒,而且各个分组的时延具有离散性。(2)由网络附加的信息较多。用户的信息被分成了多个分组,每个分组附加的分组头都需要交换机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增加了开销。(3)分组交换技术的协议和控制比较复杂。
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逐段链路的流量控制,差错控制,还有代码、速率的变换方法和接口,网络的管理和控制的智能化等。27分组交换面临的问题——帧中继的引入从这些优缺点可以看出,分组交换技术对语音(电话)通信和高速数据通信(2.048Mb/s以上)是不适应的,它难以满足对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电话和视频等业务。
这是由于分组交换技术的产生背景是通信网以模拟通信为主的年代,用于传输数据的信道大多数是频分制的电话信道,这种信道的误码率为10-4~10-5。这样的误码率不能满足数据通信的要求,通过进行复杂的控制,一方面实现了信道的多路复用,同时把误码率提高到小于10-11的水平,满足了绝大多数数据通信的要求。28为了进一步提高分组交换网的分组吞吐能力和传输速率,一方面要提高信道的传输能力,另一方面要发展新的分组交换技术。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光纤通信具有容量大(高速)、质量高(低误码率)等特点,光纤的数字传输误码率小于10-9,光纤数字传输系统能提供40Gb/s的速率,通常提供2Mb/s和34Mb/s信道。
在这种通信信道条件(传输技术)下,分组交换中逐段的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就显得没有必要,因此快速分组交换FPS(FastPacketSwitching)技术迅速地发展起来。29快速分组交换可以理解为尽量简化协议,只具有核心的网络功能,可提供高速、高吞吐量、低时延服务的交换方式。
帧中继作为快速分组交换FPS的一种,是在分组交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其复杂的协议进行了简化,可以更好地适应数字传输的特点,能够给用户提供高速率、低时延的业务,所以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6.1.5OSI参考模型通信协议协议分层OSI7层模型通信的双方需要“讲”相同的语言网络通信的过程很复杂,为了降低复杂性1974年,ISO组织发布了OSI参考模型OSI(OpenSystemInternetwork)是开放的通信系统互联参考模型邮局实例2-2写信人邮局运输部门收信人邮局甲地乙地曾经有一份爱情…..邮局实例2-2邮局对于写信人来说是下层运输部门是邮局的下层--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写信人与收信人之间使用相同的语言邮局之间的约定--同层次之间使用相同的协议OSI的七层框架2-1物理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网络层传输层传输层会话层会话层表示层表示层应用层应用层物理层协议数据链路层协议网络层协议传输层协议会话层协议表示层协议应用层协议比特帧报文TPDUSPDUPPDUAPDU1接口2接口3接口4接口5接口6接口主机A主机B数据单元层OSI的七层框架2-2数据的封装与解封装过程3-1InternetHello!IP包头数据的封装与解封装过程3-2Hello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比特帧报文段PDUHelloTCP/UDP头HelloIP包头LLC子层TCP/UDP头HelloIP包头LLC子层MAC子层TCP/UDP头HelloTCP/UDP头高层数据MAC子层LLC子层FCSIP包头数据的封装与解封装过程3-3Hello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比特帧报文段PDUHelloTCP/UDP头HelloIP包头LLC子层MAC子层TCP/UDP头HelloIP包头LLC子层MAC子层FCSTCP/UDP头HelloTCP/UDP头高层数据LLC子层第6章ATM交换技术分组交换原理6.16.2ATM交换技术6.2.1N-ISDN与B-ISDN问题:什么是ATM?设想70年代铜线电路交换分组交换ISDN不成功诸网并存单一网络ISDN(N-ISDN)带宽受限技术适应性差不完全综合6.2.1N-ISDN与B-ISDN80年代适合不同业务的信息传递技术90年代后期单一网络B-ISDN线路带宽和质量大大提高解决了传输媒体问题ATM宽带IP网光纤普及快速分组交换6.2.1N-ISDN与B-ISDN6.2.1N-ISDN与B-ISDNATM与IP的竞争:ServicesTechnologyMarketing服务商客户IP设备商IPonEverythingEverythingOverIPATM6.2.1N-ISDN与B-ISDNATM=AnotherTechnicalMistake?6.2.2ATM技术基础一.ATM的含义:是一种采用异步时分复用方式、以固定长度信元为单位、面向连接的信息转移(包括复用、传输与交换)模式。
ATM:AsynchronousTransferMode,异步转移模式ATM:AutomaticTellorMachine,自动取款机ATM技术具有下列特征:
(1)所有信息在ATM网中以信元(Cell)形式发送,它采用固定长度数据单元格式,由信头和信息域组成;(2)ATM是面向连接的技术,同一虚连接中的信元顺序保持不变;(3)通信资源可产生所需的信元,每一信元都具有连接识别的标号(位于信头某域);(4)信元信头具有本地重要性,即用于路由选择的标识符只在特定物理链路上才是唯一的;(5)信息域被透明传输,它不执行差错控制;(6)信元流被异步时分多路复用。6.2.2ATM技术基础6.2.2ATM技术基础分组交换的信息格式短小、定长的53字节传统分组交换ATMATM的分组——信元
虚连接信头标签的方式与地址的不同面向连接的通信方式6.2.2ATM技术基础不同速度可变速率统计时分复用6.2.2ATM技术基础定义不同的适配层ATM通过定义不同的适配层来满足不同业务对传输性能的要求。ATM层提供的只是一般意义的定长数据传送能力。6.2.2ATM技术基础信头:在UNI上为GFC在NNI上为VPI123456-53841*GFC/VPI*VPIVPIVCIVCIVCIPTICLPHEC净荷ATM信元格式:一般流量控制(GFC:4)虚通路标识符(VPI:8/12)和虚信道标识符(VCI:16)净荷类型(PT:3)信元丢失优先级(CLP:1)头标差错控制(HEC:8)ATM信头的功能:6.2.2ATM技术基础6.2.2ATM技术基础虚通路连接VP虚信道连接VCATM连接类型6.2.2ATM技术基础VPI/VCI:信元的逻辑路由地址
VPI:虚通路标志
VCI:虚信道标志存在两种类型的连接:VCC:VCConnection虚信道连接VPC:VPConnection虚通路连接传输链路虚通路VPxVPzVPyVCxVCxVCyVCzVCzVCyVCyVCx虚信道在一个给定的接口,复用在一条链路上的许多不同的VP,用它们的VPI来识别。复用在一个VP中的不同的VC,用它们的VCI来识别。在一个给定的接口上,属于两个不同的VP的两个VC,可具有相同的VCI。6.2.2ATM技术基础6.2.2ATM技术基础连接与信道VPC(VP虚连接)由一串VPL(VP链路)连接而成每一VPL由一个VPI表示(本地含义)VCC(VC虚连接)由一串VCL(VC链路)连接而成每一个VCL由一个VCI表示(本地含义)连接与信道6.2.2ATM技术基础6.2.2ATM技术基础VP/VC交换ConnectionTable Port VPI/VCI Port VPI/VCI 1 0/37 3 0/76 1 0/42 5 0/52 2 0/37 6 0/22 2 0/78 4 0/883742377876522288123456VideoDataVoiceVideoDataVoiceVideoDataVoiceVideoVideoVideo6.2.2ATM技术基础ATM交换过程VPVC应用举例端点A通过ATM交换机X,Y和Z与端点B建立了一条逻辑连接ATM网络AB交换机
X交换机
Y交换机
Z121232343414端口VPI/VCI端口VPI/VCI43/1729/353/1742/556/359/35交换机X的VPI/VCI转换表交换机Y的VPI/VCI转换表交换机Z的VPI/VCI转换表端口VPI/VCI端口VPI/VCI19/3546/35端口VPI/VCI端口VPI/VCI46/35242/556.2.2ATM技术基础6.2.3ATM协议模型面管理层管理控制面用户面高层高层ATM适配层ATM层物理层ATM协议参考模型DataCellVideoCellVoiceCell6.2.3ATM协议模型ATMSystemArchitecture物理层媒体相关子层(比特)传输汇聚子层(传输帧)
ATM层(信元):ATM适配层(应用分组)SAR子层(分段和重装)汇聚子层(满足高层应用的其它需要)ATM技术各层功能6.2.3ATM协议模型用户平面用户数据交换高层解析控制平面信令协议高层解析管理平面层管理和面管理逐层解析6.2.3ATM协议模型不同平面的功能功能:信元编码及透明传输包括:-物理媒体相关子层(PMD)供电、操作-传输会聚子层(TC)6.2.3ATM协议模型物理层信元流PMD物理电气/光规范编码………封装:加传输开销加控制信息TC5.6.3ATM协议模型物理层PHY功能示意图光纤同轴电缆双绞线物理媒体相关子层(比特流的收发)5.6.3ATM协议模型全双工的155.52Mb/sCMI编码的同轴电缆(100~200米)NRZ编码的单模光纤(800~2000米)全双工的622.08Mb/sNRZ编码的单模光纤不平衡速率上行:155.52Mb/s下行:622.08Mb/s6.2.3ATM协议模型ITU(I.432)物理层速率传输帧的适配信元装入帧信元定界:状态机扰码和H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电设备销售员工工作总结
- 2025-2030全球无线智能振动监测传感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FinFET 3D晶体管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无人潜水器用于海上石油和天然气行业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手机支付安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高效粘泥剥离剂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区域代理合同模板范本
- 供水工程承包合同
- 音响设备购销合同范本
- 输变电工程监督检查标准化清单-质监站检查
- 2024-2025学年北京海淀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
- 【超星学习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南开大学)尔雅章节测试网课答案
- 2024年中国工业涂料行业发展现状、市场前景、投资方向分析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化工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培训考试卷(后附答案)
- 工伤赔偿授权委托书范例
- 食堂餐具炊具供货服务方案
- 员工安全健康手册
- 2024化工园区危险品运输车辆停车场建设规范
- 自然科学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华为客服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