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相交线)相交线与平行线 课件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相交线)相交线与平行线 课件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相交线)相交线与平行线 课件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相交线)相交线与平行线 课件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相交线)相交线与平行线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相交线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学期(5.1.1相交线)

学习目标: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2.掌握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3.学会邻补角、对顶角的识别方法。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学期(5.1.1相交线)一、邻补角概念: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OABCD2413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学期(5.1.1相交线)一、邻补角如图,∠1和∠2,∠1和∠4,∠3和∠4,∠3和∠2都互为邻补角OABCD2413这四个角中,哪些互为邻补角呢?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学期(5.1.1相交线)一、邻补角由图可知:∠1+∠2=180°,∠1+∠4=180°,∠3+∠4=180°,∠3+∠2=180°OABCD2413这些邻补角呢有什么性质呢?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学期(5.1.1相交线)这说明邻补角互补一、邻补角OABCD2413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学期(5.1.1相交线)规律:1.邻补角是成对出现,单独的一个角或两个以上的角不能互为邻补角。2.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一定互补,但互补的两个角不一定是邻补角。3.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四对邻补角。一、邻补角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学期(5.1.1相交线)例题: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一点O(1)请找出∠COF的邻补角(2)若∠AOE=60°,求∠AOF的度数OABFECD解:(1)∠COF的邻补角有∠DOF和∠COE(2)∵∠AOE=60°,且∠AOE与∠AOF互为邻补角∴∠AOF=180°-∠AOE=180°-60°=120°一、邻补角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学期(5.1.1相交线)邻补角的识别方法:1.两个角有公共顶点。2.两角的一边为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二、对顶角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学期(5.1.1相交线)概念:两个角有公共顶点且它们的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OABCD2413二、对顶角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学期(5.1.1相交线)如图,∠1和∠3,∠2和∠4,都互为对顶角OABCD2413这四个角中,哪些互为对顶角呢?二、对顶角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学期(5.1.1相交线)由图可知:∠1=∠3,∠2=∠4OABCD2413这些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这说明对顶角相等二、对顶角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学期(5.1.1相交线)OABCD2413规律:1.对顶角是成对出现,一个角的对顶角只有一个2.对顶角相等,但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二、对顶角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学期(5.1.1相交线)对顶角的识别方法:1.两个角有公共顶点。2.两角的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学期(5.1.1相交线)三、练习

C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学期(5.1.1相交线)三、练习D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学期(5.1.1相交线)三、练习A3.如图,直线a、b相交于点O,如果∠1+∠2=60∘,那么∠3的度数是()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学期(5.1.1相交线)三、练习72°

130°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学期(5.1.1相交线)三、练习

105°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学期(5.1.1相交线)三、练习

小结: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一、邻补角的定义及性质二、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学期(5.1.1相交线)三、邻补角和对顶角的识别方法谢谢观看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学期(5.1.1相交线)相交线相交线与平行线

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会识别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究如图5-1-1,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四个角:∠1,∠2,∠3,∠4,观察它们的顶点、边、两个角之间的位置关

系、数量关系.图5-1-1(1)完成下表: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顶点边图5-1-1∠1

∠2

∠3

∠4

OOAOCOOCOBOOBODOOAOD(2)∠1和∠2有一条公共边

,它们的另一边

,则∠1+∠2=

.

图5-1-1OC互为反向延长线180°(3)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四个角,可分为两类:①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图中的邻补角有:

;图5-1-1∠1和∠2,∠1和∠4,∠2和∠3,∠3和∠4②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图中的对顶角有:

.

图5-1-1∠1和∠3,∠2和∠4例1

(教材补充例题)如图5-1-2,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1)指出∠AOD和∠BOC是由哪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对顶角;(2)分别指出∠BOD和∠FOC的对顶角;(3)指出∠AOF的邻补角.图5-1-2解:(1)∠AOD和∠BOC是由直线AB,CD相交形成的对顶角.(2)∠BOD和∠FOC的对顶角分别是∠AOC和∠DOE.(3)∠AOF的邻补角是∠AOE和∠BOF.[解析]找一个角的对顶角时,应抓住对顶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一特征.找一个角的邻补角时,关键是找这个角的某一边的反向延长线,因此当两条直线相交时,一个角的邻补角总是有两个.识别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方法邻补角的识别方法:一看这两个角有没有公共边;二看这两个角的另一边是否互为反向延长线.对顶角的识别方法:一看这两个角有没有公共顶点;二看这两个角的两边是否互为反向延长线.注意:邻补角和对顶角都是成对出现的,单独的一个角不能称为邻补角或对顶角.当两条直线相交时,邻补角有4对,对顶角有2对.变式如图5-1-3,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是一条射线.(1)写出图中所有的邻补角;(2)写出图中所有的对顶角.图5-1-3解:(1)∠AOD与∠AOC,∠AOD与∠BOD,∠BOC与∠AOC,∠BOC与∠BOD,∠AOE与∠BOE,∠COE与∠DOE.(2)∠AOD与∠BOC,∠AOC与∠BOD.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会用性质进行计算与说理探究(1)如图5-1-4,直线AB,CD相交于点O,量一下各角的度数,发现∠1和∠2的度数的关系是

,∠1和∠3的度数的关系是

;

(2)如图5-1-4,因为∠1与∠2互补,∠3与∠2互补(

的定义),所以

(

).

图5-1-4量角的度数略互补相等邻补角∠1=∠3同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

.

相等例2

(教材P3例1)如图5-1-5,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图5-1-5解:由邻补角的定义,得∠2=180°-∠1=180°-40°=140°;由对顶角相等,得∠3=∠1=40°,∠4=∠2=140°.变式1如图5-1-6,直线AB,CD相交于点O,射线OE把∠BOD分成两部分.(1)图中∠AOC的对顶角为

,∠BOE的邻补角为

;

图5-1-6∠BOD∠AOE(2)若∠AOC=70°,且∠BOE∶∠EOD=2∶3,求∠AOE的度数.图5-1-6解:因为∠BOD=∠AOC=70°,∠BOD=∠BOE+∠EOD,∠BOE∶∠EOD=2∶3,所以∠AOE=180°-∠BOE=152°.变式2(2021岳阳期末)如图5-1-7,直线AB和直线CD相交于点O,OB平分∠DOE.(1)若∠EOC=110°,求∠BOD的度数;图5-1-7解:因为直线AB和直线CD相交于点O,∠EOC=110°,所以∠DOE=180°-∠EOC=70°.又因为OB平分∠DOE,(2)若∠DOE∶∠EOC=2∶3,求∠AOC的度数.图5-1-7解:因为∠DOE∶∠EOC=2∶3,∠DOE+∠EOC=180°,又因为OB平分∠DOE,所以∠AOC=∠BOD=36°.[小结]1.邻补角:有一条

,另一边

,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2.对顶角:有一个

,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

.

公共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公共顶点反向延长线相等[检测]1.如图5-1-8,∠1和∠2是对顶角的是 (

)图5-1-8C2.如图5-1-9是一把剪刀,若∠AOB+∠COD=82°,则∠BOD=

.

图5-1-9139°3.如图5-1-10,直线l1与直线l2相交,能构成

对对顶角,

对邻补角.

图5-1-10244.如图5-1-11,已知直线a,b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