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观研究
邱宝国科研人员是第三批全国中医药专家,享受国务院特别任命待遇。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研究工作45年,学贯中西,学验俱丰。他在老年医学的研究方面造诣颇深,对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研究认识更是独有神悟,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养生提高到养生文化的高度。笔者有幸随师学习,亲聆教诲,特将邱保国研究员的传统养生文化观进行整理,简述如下。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养性、寿世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长、生存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先秦伟大思想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养生之道,也是效法自然、认识人体自身健康规律的产物。健康与长寿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追求目标。特别是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人们越来越渴望着健康,盼望着长寿,以期达到“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邱师认为,中国养生文化是在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形成的,在防病健身方面,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内涵博大精深,对指导现代人的保健防病具有重要价值。1阴阳失调,则有阴也人体阴阳二气处在平衡协调状态,不仅可以使人体维持一个有机整体,而且可以保持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协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指出阴阳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因而疾病的防治必须从阴阳变化这个根本上去认识和处理。这里的本,即根本,就是指阴阳。因为疾病的发生不外乎阴阳的失调,所以防治疾病就必须探求病变的根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进一步阐明:“阴者,藏精而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说明了在阴阳互根、互不背离,阴阳和平、阳气密藏的情况下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保持身体健康,度其天年。对于养生者来说,阴阳的偏盛、偏衰是人体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要了解个体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必须注意把握阴阳的相对动态变化和平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告诫道:“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临床上常见许多患者,多种疾病交错一身,皆由于阴阳失调,故年未半百而见衰老之象。东汉华佗说:“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天地之间,阴阳辅佐者人也。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故钟于阳者长,钟于阴者短。”故邱师认为,阴阳失调,阴损或阳虚,阴盛或阳盛,都是引起衰老的重要原因,注意调节阴阳为防老养生之首要。2第二,顺乎自然人生于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中国古代的“天人相应”观是一项重要的养生法则。邱师认为,顺应自然以养生有两重含义:一是指顺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以护养调摄。即所谓“法于阴阳”,“和于阴阳,调于四时”(《素问·上古天真论》),“顺四时而适寒温”(《灵枢·本神》)。纵观宇宙和大自然,年年往复的春夏秋冬、白昼、朝夕,无不包容着阴阳互变。这些正常的四季气候变化,人们必须顺应。同时像“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的异常以及恶劣的气候变化,更当顺应。顺乎自然界的四季阴阳变化,人才能健康无病。二是指顺乎自然之理。必须认识和掌握人与自然界间的自然规律,按其规律养生,才能有益于健康。《黄帝内经》也反复阐述了顺应自然以养生的观点。强调应当顺应四时阴阳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以调神养生,宜“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为自然界春夏阳气渐盛至大盛,是为秋冬的收藏作准备;秋冬阴气渐盛至大盛,是为春夏的生长作准备。人体应之,春夏人之阳气盛于外,秋冬阳气潜于内而阴气盛于外,这些都是自然之理,并非病态,故必须护养,切不能折伤。这种顺应自然以养生的目的是保护生机,人体善于适应四季寒暑变化是养生之道。邱师认为,人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还表现在随地理环境、居住条件、昼夜变化而变化等方面。太阳、月亮、风、雨、雪、雾、冰雹、雷、电等对地球和人作用的结果,也对人体健康和疾病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尽管人体容易受自然的影响而发病,但是人类又有适应自然的本能和能动地改造自然的特性和能力。养生文化强调人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顺应自然,即可达高寿而“尽其天年”。3善养生工作以养神为主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是生命存在的根本。故《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也。”可见养神之重要。但神气主宰一切生命活动是易动而难静的,而动则外耗,可见养神之难。清静养神始于老庄,《黄帝内经》则更全面,认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素问·痹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素问·生气通天论》),都说明了清静养神以使机体生理功能正常,抗病能力增强,不易罹疾的道理。《韩非子》曰:“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引《黄帝内经》曰:“静者寿,躁者夭。”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和关键。邱师认为,养生一定要养神,这又是养生活动中的一条基本原则。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又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状况均与人的寿命密切相关。我国传统养生文化观认为,人的寿夭强弱、寿限,除了与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外,还强调自身心理的健康,强调人的自身“精、气、神”与社会的统一。《内经》有“养生贵养气,养气贵养心,养心贵寡欲,寡欲以保元气,则形强而不罢”的养生原则,所以“养生之道,必爱气存神”。邱师认为,人的精神心理活动必须适应社会环境。人与一般的生物不同,人是有社会性的高级动物,社会环境、文化、心理、家庭、人际关系对人的健康、人寿的长短都有影响。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认识,因此认为一个人不仅仅无器质性病变,而且还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即有“神”的人才是健康的人。人既能影响社会,同时,人的身体与心神又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善养生者要善于适应社会环境,达到人的心神与社会相统一的境界。中国诸多养生文化家皆在追求这一心神与社会完善的结合。4养血固源,注重生命的自然和文化的作用,以及注意“动”和“衡动”的关系宇宙万物到生命活动,“恒动”是其特性。大至宇宙,小到个体生命,运动是绝对的,动中的恒静是相对的。形体是生命活动的宇宙,运动是维系生命生长、繁殖的动力。战国时代,《吕氏春秋》一书首先明确提出了“动形”的主张。书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金元时代医学家朱丹溪在其著《格致余论·相火论》中说:“天之为物,故恒于动,人之有生,亦恒于动。”世上的万物明显地存在着“高下相召,升降相因”,“动则不已,则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认为,世界就是在两种对立性的物质势力运动推移之下孳生、发展和变化着的。邱师认为,自然界的春夏秋冬的变化运动孕育了生物界,各种有机体在这种不断运动的物质世界里,不断开始了它自己的生命活动,而每一种生物从其发生、发展直到消亡的全过程,又始终贯穿着一系列内部的矛盾运动。在运动中求得平衡,这一论点一直贯穿在中国传统医学及养生文化领域。如《子华子·北宫意问第九》:“流水之不腐,以其游故也;户枢不蠹,以其运故也。”引用到医学上,则有“摇动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比如户枢终不朽也”(《三国志·华佗传》)之谓。这一论点一直贯穿在中医学各个领域中。保持生命的运动,是健身防病之要务。“衡动说”的另一面,强调了“动”中的“静”,只有在动中把握“静”,才可能达到衡动。故《类经图翼·医易义》中强调“动极者镇之以静”,就是指动中需“镇之以静”的道理,动静结合而达到衡动。“衡动说”作为一个理论,指导医学与养生文化,既可以指导临床实践,又可以用以预防疾病。如从生理而言,人体的呼吸、消化、循环、水液的代谢、血液的生成循行,人体各器官的物质与功能的相互转化,无一不是在机体内脏机能协调运动之下实现的;从病理来说,人体在病变后所出现的饮食停滞、水液潴留、血液瘀滞、气血郁结、糟粕蓄积等,无一不是机体内脏活动失常或因之引起器质异常改变的结果。倘若生理和病理过程导致机体达不到动态平衡,病机不能改善或不可逆转,人体即可患病,所以认识和运用“衡动说”非常重要。邱师认为,生命需要动,“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衡动是生命赖以存在的规律。中国养生文化以衡动指导实践,衡动不止,生命不息。5见胃气,养胃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有运化水谷、输布精微、统摄血液的作用。《脾胃论》指出:“土为万物之母”,“治脾胃即所以安五脏。”又说:“善治病者,唯在调和脾胃”。脾胃功能的好坏,影响到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摄取的物质,关系到生长、发育和五脏六腑功能的维持。血来源于食物的精华,生化之源在于中焦脾胃。人受谷气于胃,胃为水谷之海。脾胃纳运相调,则气血充盈,灌溉经络,荣养五脏六腑,则四肢、肌肉、皮毛、阴阳调畅,形体和精神健康。《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人之寿夭与元气强弱关系密切。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即元气依赖水谷精微之养,而水谷精微必赖脾胃功能之健全。由此可见,人体之早衰与脾胃纳谷化食关系十分密切。故养胃气,元气不伤,寿可延矣。正如张介宾所云:“后天慎养,人能胜天”。(《景岳全书》)张介宾对衰老的认识,力主脾胃内伤论。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又是健康之本,脾胃受损则元气减弱。老人先天肾气已衰,必须赖后天水谷精微来补养,故强调补脾养胃。若脾胃不健,后天生化乏源,更易折年损寿。邱师认为,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而脾胃则是元气之本。元气的产生全在脾胃,胃气充足,才能滋养先天。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得胃气的充养,才能发挥藏精气、润肌肤、养血脉、壮筋骨的功能。老年人尤其应当注意调养脾胃。6保肾护肾,通利三焦在中医的养生抗衰老理论中,护肾保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精和肾的充实与否,是决定人体健康长寿的重要基础。精不仅是繁衍人类的生命之源,而且亦是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明代医家张介宾指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盛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强调了护阴精在人体生命活动及养生中的重要性。精,包括脏腑之精在内。《诸病源候论》谓:“精者,血之所成也。”精足则血足而发盛。人身三宝精、气、神,但在精、气、神三者之间,精是生命的基础。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若精亏则体弱神衰,脏腑机能失调,百邪易侵,精盈则能抵抗不良因素的刺激。精为真阴,是人体元气的基本物质,人能使阴精内藏,不虞匮乏,且机体结实,行动矫健,年老不衰。精盈则生命力强,不但能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抗御外邪的侵袭,而且还能保健防衰。肾为性命之根,内涵元阴、元阳,而衰老的种种病机均与肾虚有关。在保精护肾方面则首重节欲。孙思邈说:“善摄生者,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吕氏春秋·情欲》谓:“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知早涩则精不竭。”当然,这里所讲的节欲,并非禁欲、绝欲。葛洪指出:“人复不可都绝阴阳,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故此,邱师认为,调养肾之元阴、元阳以维持全身的阴阳平衡,是保健强身防衰老的重要原则。肾易亏虚而难实,精易泄而难秘,因此护肾保精多以补益方法为主,根据个体情况之不同,有偏于滋阴和偏于温阳之不同。张介宾、赵献可认为肾阳衰微为人体衰老的主要病机,主张中老年人应偏重于温补肾阳;朱丹溪以《内经》“年四十而阳气自半”的论述为依据,以“阳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保公司解除租赁协议
- 污水处理招投标委托书范例
- 农业物流服务合同管理指南
- 文化产业严禁参与盗版侵权承诺书
- 公共广场地砖铺设合同
- 建筑加固改造升级劳务协议
- 上海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施工合同
- 医疗机构用工规范承诺书
- 石油开采设备日常养护管理办法
- 渔业捕捞与加工合同
- 网站服务合同域名续费与维护
- 单喇叭互通立交设计主要技术问题分析
- 实验幼儿园陪餐记录表
- 灯具材料样本确认单
- 《钳工技能训练》实训教案
- 新加坡科技创新体系架构及对我市科技发展的启示
- 中国卡丁车锦标赛暨中国青少年卡丁车锦标赛【比赛规则】
- 安全教育培训记录运输车辆安全技术要求
- Minitab操作教程
- 岩浆矿床实习报告(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矿床)
- 燃气管道-流量-流速-口径计算公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