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 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三篇)_第1页
河中石兽 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三篇)_第2页
河中石兽 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三篇)_第3页
河中石兽 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三篇)_第4页
河中石兽 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三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河中石兽教案河中石兽教案(三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当怎么制定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中石兽教案河中石兽精品教案篇一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学习表达和探讨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难点:学习表达和探讨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1、: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闻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广泛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3、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可以表达,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表达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表达相互交织,优势十明显显。

给以下字词注音。

河干()门圮()船棹()曳()湮没()

啮沙()坎穴()溯流()臆断()

1、翻译全文。

2、完成《学辅》p86第2、3、4题

3、理解重点词。《学辅》p86第5题。

4、重点理解的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概括各层大意。

3、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觅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试归纳总结。

经过

人物

寻觅地点

原因

结果

第一种

其次种

第三种

第四种

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5、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这说明白什么?(《学辅》第12题)

6、结合全文,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

7、“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8、这个故事说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学辅》第11题)

1.层层铺垫。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调。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1、课后第五题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

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

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以下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觅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当到河的下游去寻觅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4、以下句中划横线的词古义和今义一致的是()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5、以下句中黑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6、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事例?

7、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日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河中石兽教案河中石兽精品教案篇二

1.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学习表达和探讨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积累文言词语。

1.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寻觅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整体感悟

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大量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往往加以讥讽和评论。

《河中石兽》对于我们的思维和认识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不同的人由于各自的阅历和经验不同,其思维方式必然也会迥乎不同,对于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也难免受种种条件的局限,但我们人类的认识终究在一步步接近真理。只是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经常由于某些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造成谬误,有时甚至是集体的长期把谬误当作真理顶礼膜拜,特别是由于某些当事人的.特别身份或地位使这些谬误神圣化后,人们想要再推翻它就更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传统的认识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但它同时也束缚了对事物的认识更新和发展。面对纷繁繁杂的世界万象,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一次次的打破旧的思维或认识模式,细心审察并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

《河中石兽》叙事简约,与他一贯的写作风格一致。全文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寺僧和普通人一样,由于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依照常规思维是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觅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讲学家依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就一定正确吗?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是松散而轻浮,石狮沉到泥沙上,就会越陷越深。

他的一套套理论可能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依照讲学家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不更加荒唐可笑吗?老河兵由于自己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有关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的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流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攻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泥沙而形成陷坑。越冲,泥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石头必然倒陷在泥坑里。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就再倒转,转呀转呀转个不停,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逆流而上了。

依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觅,果真找到了石兽。这则短文重点在寓理于事,在最终一段很明白地说明白写作的意图:“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白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当在读懂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同学们应广泛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主旨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得到更多的人生启迪。

河中石兽教案河中石兽精品教案篇三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把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把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把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课时

第一课时

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假使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1、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解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请学生翻译课文。

1、通假字

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3)是非木柿。.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由于今义:有遮掩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6)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7)河干.

古义:岸,水边今义:水分不足,枯燥

3、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开

相去甚远已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

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

如:如是再啮像

如其言依照

之:

闻之笑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