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影响_第1页
中国传统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影响_第2页
中国传统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影响_第3页
中国传统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影响_第4页
中国传统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z.中国传统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局部。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我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音乐和文人音乐。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伊期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导迎及巡幸乐、宴乐。直至今日,随着中国传统音乐以不同姿态展示出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所呈现的特征也是多元化的。〔一〕历时性的时代标志历时性的时代标志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时间上所显示出来的特征。由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产生、开展和变异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及人类的要求而产生的,而且在变异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局部。因此,每个传统音乐文化品种中都留有一些痕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等〕。让我们用几个例子来看一下吧。南皮的"放风筝"是“剪靛花调〞的变体。它严格保持了"摔西瓜"的构造篇幅,每个乐句的长短都是一样的,每个小结的骨干音根本上也是一样的,只是第13小节"摔西瓜"骨干音do在"放风筝"中变为si,这样一来平直的叙事风格"摔西瓜"具有了明丽流畅的抒情特点,表达了姐妹结伴在风和日丽的三月到户外放风筝的喜悦心情。这样我们这道新曲在保存了原有的骨架的同时却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有一首双管曲"江河水",其最原始是一首东北民歌叫"江河水"到以后有人改为鼓吹乐曲"江河水"。而我们所听到的这首双管曲"江河水"则是根据鼓吹乐的笙管曲"江河水"及“梢头〞改编。全曲共分三个段落,引子为散板,旋律连续的四度上行跳进,使得一开场就抓住了全曲的情绪;第一段主题由4个乐句组成,起承转合的构造特点,使音乐情绪更进一层这些变化已与原来大不一样;第二段是由辽南鼓吹乐的“梢头〞作为音乐素材构成,“梢头〞常用于曲牌或乐曲的结尾处,而在此却成了中间段;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他利用了力度和速度的变化使的情绪上有了很大起伏。但音乐情绪是与原始曲目的情绪是一致的,只不过后人通过更先进的技术使音乐主体更加深化而已。由此可见,古代艺术的痕迹是永远抹不掉的,也就是说,它再今天的风貌中,始终保存着过去时代的文化光荣。〔二〕共时性的地方差异。共时性的地方差异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特征。一种文化的存在与开展往往受到社会背景、经济状况、民族习俗等各方面影响;而音乐文化的开展同样受当地经济生活、社会构造、民族心理、信仰、文化艺术、民间风俗及语言等文化的影响,并在一定地缘关系制约下而形成的同一乐种中各个音乐品种特点。同样是民歌因各种影响而出现丰富多样的地方特色,比方说蒙的"牧歌"旋律优美嘹亮、气息宽广及持续高音的颤音唱法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辽阔的大草原风光及人们那种多情、坚毅的民族风格;而另一首“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也同样有宽广的旋律走向,但旋法中却带有一种质朴。与"牧歌"相比唱法中却少了些含蓄,在该曲的乐段结尾,旋律有高音sol急剧降到sol,并将其重复两次才完毕,其容又增加了深沉的叹息意味。着两首民歌只因民族、地域、风俗等文化的不同而造成如此大的差异。则同一民族、同一种风俗、同一地域其音乐文化就一样吗?

让我们还是去体味以下蒙古组的民歌吧。同样还是以"牧歌"为例,它的气息比拟宽广,节奏也较自由,情感深沉,往往在持续高音处出现颤音装饰。在音乐学界人们称之为长调民歌,这类民歌在具有以上特点外,往往还具有史诗般的雄浑的气魄和历史沧桑感,多以牧歌、赞歌、思乡曲为题材;与此相比的另一首是"黑缎子坎肩",它的曲调较短小,音域也相对较窄,节奏稳定鲜明,其音乐性格刚健有力,而且有跳动感。在音乐学界,人们称这一类为短调民歌,这类民歌以狩猎、表达故事为容。同样是蒙古族、同一习俗、同一地域的民歌,只因所反映的容、情感不同,更进一层说是因经济开展、政治生活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了音乐的不同。不仅是民歌,民族舞蹈、曲艺、戏曲及民族器乐也是如此,其地方风俗和乡土气息也会通过不同演奏家的创造与开展,鲜明的表露出来。〔三〕共通性的社会功能共通性的社会功能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文化属性上所显示出来的广泛而深刻的特征。这种共通性的文化现象,斯大林在"马克斯主义者与语言学问题"中,论民族的特征时从本质上指出了这种现象:“人们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民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更直接的说,音乐文化的共通性含有两个层次:其一是音乐文化与音乐相关文化的共通性;其二是音乐文化与音乐之外的各种文化的共通性。

就让我们先看一下,音乐文化与音乐相关的文化共通性。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从大的方向看分类多种多样,在中国,文化也有较长的历史,其影响也是较大的,这样中国传统音乐通常分为“中国民歌、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及音乐〞。这六种艺术形式在开展中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共同开展。首先是民歌,它可以说是中国比拟原始的一种音乐形式,它与人民的各种生活密切相连,在人民中广泛流传,成为人民生活中的一个组成局部;民间歌舞的形成,能够追溯到远古时代,“昔开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正是当时的反映。歌与舞是永远不会分开的,民歌在此也受到较大的影响;说唱音乐则是由民歌与歌舞在开展中所形成,戏曲在此根底上也开场萌芽。这些艺术的开展光用徒歌似的唱、说与舞是远远不够的,器乐成了不可缺少的一局部;然而音乐不仅影响到宫廷还影响到民间艺术,音乐在开展中也慢慢与民间音乐相融合。流行音乐(Popularmusic)是属于一种有着广泛听众极具吸引力音乐,相较于艺术音乐站和传统音乐。流行音乐是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音乐以“雅俗共赏〞通称。流行音乐是根据英语popularmusic翻译过来的。按通常的说法,所谓流行音乐,是指那些构造短小、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阔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群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群众音乐〞之称。但是,这样的界定有可能使那些本不属于流行音乐的音乐如"国际歌"、"义勇军进展曲"、"马赛曲"、"洪湖水浪打浪"、"歌唱祖国"、"红""南泥湾"等,仅仅因为它们也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而都可被划归为流行音乐。另一方面,又把那些清楚是流行音乐的音乐,由于它们流传不开这在流行音乐中也为数不少而排除在流行音乐之外。显然,流行音乐不一定都流行,流行的音乐也不只是流行音乐。准确的概念应为商品音乐,即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创作的音乐。它是商业性的音乐消遣娱乐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工业’现象。〔见前联"音乐百科词典"1990年版)它的市场性是主要的,艺术性是次要的。有些歌曲虽然用通俗唱法演唱,但它的思想性、艺术性较高,这类歌曲不属于商品歌曲。如"大中国"、"众人划浆开大船"、"亚洲雄风"、"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好大一棵树"等。流行音乐与其它群众媒介的差异主要是流行音乐有6种特性:流行音乐的新奇性即流行音乐的流行性或时尚性。新奇是一切流行事物的显著特征,好奇心是人类心理的一个特征。而流行音乐作为一种主要以满足消费为目的的商业化的娱乐音乐,它必然是“建立在契合了*种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心理因而能为群众所普遍承受的根底之上的。〞流行音乐是建立在这个根底之上的,因而必然会“致使这种唱、奏、听*一曲目或运用*一风格的行为方式及其对象在一定的社会围扩展蔓延,并形成不同程度的社会风行与社会群体性狂热。〞流行性和时尚性是流行音乐的根底。流行音乐的娱乐性流行音乐的作品容通俗易懂,题材多取自于日常生活,以表现爱情主题的为多数,承受和消费的主体多数是以一般平民或亚文化群为主,因此它强调的是它自身的娱乐性和消遣性。它的通俗性决定了它拥有群众的根底。人们可以主动参与表演,增加了能动的空间和乐趣,人们从中能得到放松与享受。因此,流行音乐更为注重和强调自身的娱乐消遣性,“娱乐性〞是流行音乐的重要特征与功能。流行音乐的商品性流行音乐的传播载体是以作为群众文化消费品的各类录音磁带唱片为主的,在市场经济下,由于生产者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商品市场,他们必然会以赚取利润作为他的最终目标。4、快速更替性既然流行音乐具有商业性,则它也和其他商品一样,是群众文化消费商品的主要形式之一,就必然存在着大批量的生产特性,产品快速的推出新,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不断更新的文化消费的需求。随着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流行音乐的变更周期越来越短,之后会被更为时尚新颖的形式迅速所代替。5.流行音乐的参与性流行音乐的创作题材一般都是以日常生活为主,强调个人的心理情感,强调自我,容易引起特别是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且流行音乐旋律易记易唱,演唱时可以满足自我的情感宣泄,产生自我醉感,从而获得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这就使得流行音乐的可参与性大大增强6.流行音乐传播手段的科技科技的进步使得流行音乐的传播手段发生极大的变化,从最初没有影像的磁带、唱片、CD、播送到有影像的电视、卡拉OK、VCD、DVD、MTV,再到便携式的mp3、mp4、MP5等高科技的创造成果,这些科技产品的出现极满足了流行音乐的广泛“流行〞。而MIDI、多轨录音技术和电子音响合成技术的出现则大大提高了流行音乐制作的效果和音响表现的丰富性。因此,流行音乐的流行性的扩大离不开这些现代科技传播手段。很难说中国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联系是一种必然,也很难给中国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关系一个完整和正确的定位。中国传统音乐存在了数千年,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民族音乐也随着变化和开展,而且一直都在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用音乐这个特殊的方式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可以说,中国的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开展已经形成一个特点比拟鲜明的体系。而中国的流行音乐尤其是所谓的“新潮音乐〞可说是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的派生物,虽然众多音乐人可以借“流行音乐〞的形式来表现生活和情感,但是作为音乐它已经不再是一种宜于实现超越性的艺术,而是一种在人们日常生活过程中加以消费的使用价值。虽然流行音乐有时也显得很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但是在精神特征本质的缺陷方面却显得比拟极端和盲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音乐源远流长,而且中国人民自古就有着交流融合的习惯、海纳百川的豁达和融会贯穿的精神。在以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和外国音乐为三大来源的中国传统音乐经过数千年的开展,积淀了各民族的艺术智慧和创造才能,可以说已经具备了鲜明的民族个性。在不断的交流和交融中,它们互相辉映,互相兑争,进而衍生、开展。由于经济的强大实力和政治的相对稳定,在无数次的交流和交融中中原音乐文化都处于明显的“强势〞地位。但是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对于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来说都是一个开展的过程,在这个开展过程中政治、经济等因素对音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的融合、四域之间的音乐交流等都无不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五四〞新主义文化运动的不彻底和建国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音乐的为难地位更是表达了文化与政治经济唇齿相依的关系。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各个领域都受到侵袭的同时文化侵袭也是一种必然,当然这种侵袭从*种角度来说也是我国民族音乐开展的一次契机。然而那个时期文化思想领域里的否认思潮却高举国学之大旗对“新音乐〞进展了全盘否认。从历史的角度看可以说是“五四〞运动的不彻底使得新音乐的开展也变得举步维艰或者说是似是而非〔当然期间也不乏精品〕。解放以来至文化大革命这段时间从音乐开展的角度来说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积累阶段,“自力更生〞、盲目排外的思想使得音乐的开展处于一种真空状态,在免遭“文化侵袭〞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与外国文化进展交流的时机。可以说音乐文化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脱离了人与人的需要的音乐是不存在的。现在人们不再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重重思想压力和顾虑,法制的健全赋予了我们选择的权利,改革开放更是赋予了我们选择的时机。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和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就像逛商场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商品一样自由。摇滚乐、爵士乐以及POP等各种流行音乐的风行,各种所谓的世界名牌服装的大行其市等现象其实表达的是一种社会心态,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文化的碰撞。“历经百年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是由里及表,由浅而深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失落自我中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扣响现代之门"〕然而民族音乐以一种弱势文化的姿势存在成为一种习惯的话,人们就会对我们的民族音乐产生一种自卑感、遗憾感。这样也就不能正确的审视我们的民族音乐,不能具体的甄别精华和糟粕,不能以平衡的心态去面对现代和传统,更不能把握应有的尺度应对文化的继承。长期以来我国的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以及新潮音乐在很大程度上都处于一种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状态,而随着各自的生存空间的扩展需要,它们又不可防止的走到了一起,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已经慢慢建立起来。流行音乐是随着工业的开展而开展起来的,“‘流行音乐’的概念最早还是来自西方。英文有Popmusic一说。但POP之流行,其义为通过报纸、电台等媒介手段流传出去。可见,这是一种手段与手段之结果。手段是以工业文明〔如今又使用了信息文明的手段,如电视〕的媒体来传播,其结果是在广阔群众之中流传开来。因此,“流行音乐〞不是一种音乐形式,而是一种音乐行为及其被社会认可的程度。〞〔广天"“流行音乐〞剥下你的伪装"〕由此可见,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不能完全的肯定为音乐本身被认可,但是可以肯定这种手段如果被很好的利用也会有利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开展的,虽然目前对民族音乐的现状和其存在的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的看法,但谁又能说这种争论不就是一种开展呢?其实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有了民歌以流行音乐形式出现的例子。邓丽君演唱的大多是以民间小调为素材创作的歌曲,"小城故事""原乡人""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等,高山族民歌"娜鲁湾情歌"的流传更是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