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讲明清的统治与危机
第11讲明清的经济与文化专题五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1368—1840年)【构建·时空坐标】
课程标准:
1.6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①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②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③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一、课程标准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23【乙】卷27明朝对民间的控制广东·6·明代文学反映的价值观念浙江(6)·6·史学角度明清经济重心湖北·5明清湖北科举人数分布2022【甲】27清代康熙字典,41明代海上实力【乙】27明代江南市镇经济与社会风气广东·5·清代广州对外贸易,17·明代白银货币化浙江(6)·6·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明清海禁2021【甲】27·明代科举制: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广东·5·明代服饰与儒家伦理湖北·4·明代“以例辅律”: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江苏·4、5·明代文学创作与理学、商业对社会风气的影响2020【Ⅱ】27.民营手工业发展【Ⅲ】27·明朝内阁,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浙江(1)·6·明朝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山东·5·黄宗羲经济思想2019【Ⅰ】27地区间商品流通活跃【Ⅱ】27白银成为主要货币【Ⅲ】27固守传统生产形式北京·15·明朝的内阁二、高考考情分析
命题重点:(1)明至清中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及影响。(2)明清至清中叶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新变化及其对社会风气、价值取向的影响是重中之重。(3)陆王心学、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4)明到清中叶中国社会危机的表现(通过中外历史对比考查)。
复习目标:(1)掌握明至清中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对国家治理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影响。
(2)掌握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3)理解明至清中叶社会危机的表现及其原因。二、高考考情分析三、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民族和对外关系思想文化
明至清前中期(1368年至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也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达到顶峰;同时,封建制度日益僵化,渐趋衰落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白银货币化,经济总量仍居世界前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及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边疆治理方面成效明显,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基本奠定。对外关系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开始遭受外来侵略与挑战。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程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倡导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市民文化不断发展,文学艺术体现新的时代特色;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西方近代科技传入中国明清(前期)的鼎盛明清(前期)的新变化明清(前期)的危机君主专制加强,政局相对稳定边疆治理加强,国家版图奠定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展朝贡贸易鼎盛,反击侵略成功社会经济新变化(农业、手工业、商业……)思想领域新变化(王守仁、李贽与三大思想家)文艺生活新变化(小说、昆曲与京剧、书法绘画)科技领域新变化(总结性科技著作与西方科技的传播)专制加强,僵化腐朽小农经济,阻碍转型人口暴增,矛盾激化重农抑商,闭关自守八股文狱,窒碍思想天朝观念,昧于大势鼎盛中潜藏危机四、知识体系构建政治制度之变⬌专制集权强化经略边疆之举⬌奠定疆域版图对外关系之变⬌世界大势之变
第10讲明清的统治与危机
徐扬《盛世滋生图》(局部)目录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阅读教材p76【问题探究】,思考朱元璋废宰相的原因,并结合黄宗羲的说法评价此举。一、政治制度之变•专制集权强化——君主专制(明)1、废除宰相制度①历史:历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吸取元朝灭亡教训。②直接: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③现实:废行省,设三司,丞相权势过大④根本: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积极:防止权臣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初期提高了行政效率。消极:皇帝政务繁多,负担加重,效率低;皇帝独断,易决策失误。2、设立内阁据当时统计,自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先后八天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有1160件。每件奏章里,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3291件事。——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六部皇帝内阁殿阁大学士过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形成一个常设的秘书机构,称“内阁”。运行票拟: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批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中书省算一算:明太祖平均每天处理多少件事?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奠基确立发展全盛一、政治制度之变•专制集权强化——君主专制(明)2、设立内阁张居正(1525—1582)首辅: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万历即位以后的第一个十年,即从1572年到1582年,为本朝百事转苏、欣欣向荣的十年。……这就怪不得张先生偶感腹疼,皇帝要亲手调制椒汤面给先生食用。
张居正死后两年再被抄没家财,在抄家四个月之后,即1584年阳历9月,才正式宣布了总结性的罪状:“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本当剖棺戮尸,仅仅因为他多年效劳,姑且加恩宽免。他的弟弟和两个儿子被送到烟瘴地面充军。——摘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注】万历皇帝(明神宗)即位时间为1572年,时年10岁。明朝政治家、改革家辅佐万历皇帝进行改革,史称“张居正改革”,死后被抄家。思考:张居正的一生为何如此“跌宕起伏”?宰相内阁大学士地位法定的最高行政官员皇帝的顾问和侍从人员权力来源官僚制度所赋予皇帝的信任和支持职权拥有一定的决定权,参与决策有票拟权,但需皇帝批红特点:①非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咨询顾问的内侍机构,无权决策;②权力源自皇帝。③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阁权的大小由皇帝意旨而定④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最后决定权、否决权在皇帝地位:逐渐成为实际上的行政中枢一、政治制度之变•专制集权强化——君主专制(明)3.宦官专权1.废除宰相制度2.设内阁皇帝信任内阁时,内阁权力大,出现首辅专政(张居正)皇帝信任宦官时,司礼监权力大,出现宦官专权(冯保)首辅专政或是宦官专权都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习聚焦p74:明朝废除宰相后,皇帝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宦官也趁机窃取了更多权力。三者在逻辑上的关系?废相后政务繁多皇帝防范内阁权重,部分皇帝怠于政事。“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的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
按照惯例,皇帝仅仅亲自批与几本,其他的批写,就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朱笔代劳。这朱笔所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如果没有皇帝的许可而擅用朱笔,就是“矫诏”,依律应判处死刑。
……(1582年,万历皇帝)下诏宣布冯保有十二大罪,欺君蠹国,本应叛处极刑,姑念尚有微功,从宽发往南京闲住。这位大伴从此终身被软禁南京孝陵,死后也葬在孝陵附近。他的财产全部被没收。——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一、政治制度之变•专制集权强化——君主专制(明)(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落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BA命题点:内阁的设置是君权强化的产物命题点:宦官专权也是君权强化的产物(2020新课标全国卷Ⅲ
.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A(2020浙江.7)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A.丞相B.内阁C.六部D.刺史命题点:内阁首辅的类宰相化,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辩证思考)C命题点:六部自隋唐以来最稳定的中央行政机构(1)奏折制度(2)军机处(3)文字狱①内容②特点③作用①设立②职责③特点中枢秘书机构材料一:明清两朝封建专制统治的顶峰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于旭峰《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探究:对君主专制加强的认识:材料二:清帝国建立一个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元代除外),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十七世纪清帝国建立之时正是英国革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开端。从那时开始就注定了中国的落后。
——袁伟时
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消极: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政治贪污腐化之风盛行;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4)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为什么说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封建衰落的表现?根据教材77-78页,梳理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一、政治制度之变•专制集权强化——君主专制(清)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020.1·浙江高考·7)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A.“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D.“别黑白而定一尊”命题点:军机处的职能A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历程皇帝中书省吏户礼兵刑工皇帝内阁吏户礼兵刑工皇帝太尉丞相诸卿御史大夫皇帝中朝外朝尚书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诸卿皇帝中书门下三司枢密院三司使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枢密副使皇帝内阁吏户礼兵刑工军机处皇帝中书省吏门下省户礼兵刑工尚书省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转移或分割)直至取消特点:因事而设,因时而变;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之间,力求平衡。1.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行政;按察司—监察;都指挥司—军政)行中书省行政监察军政布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司三司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总览地方军政大权特点:“三司”分权,分别只听命于中央号令,互不统辖。2.设立督抚(1)内容:明后期设立督抚,负责一省的军政,节制三司,加强中央集权;但明代督抚没有辖区,总督和巡抚属于京官,由中央临时派遣。(2)作用: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一、政治制度之变•专制集权强化——中央集权(明)1.地方行政系统: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2.实行督抚制:(1)职能:总督——督理军务、漕运和盐政;巡抚——安抚军民,兼理军政。(2)演变:康熙年间,督抚成为地方行政最高长官、总掌权力的封疆大吏。(3)意义:保证了省级重要职权行使的协调性,尤其是总督是清代实施地方要地及边区统治的重要官制设计。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督抚制,成为省级最高长官一、政治制度之变•专制集权强化——中央集权(清)秦隋唐宋西汉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元明清郡县制州县制路-府州军监-县行省制督抚制一、政治制度之变•专制集权强化——中央集权沿袭中变革控制不断加强下稳上动整体趋势加强中央集权是其演变的动力机制(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B命题点:明代巡抚的作用【知识链接——选修1】明朝的其他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选官制度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和僵化(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制;南北分卷;考试内容固定:八股文、四书五经)考核制度考满和考察监察制度督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监察御史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法律教化法律: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数次重修《问刑条例》,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教化: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并与法律合流。(2022湖北.5)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命题点:科举考试的僵化A【知识链接——选修1】明朝的其他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基层组织里甲制;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户籍制度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赋役制度明初: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明中后期: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设专门机构(养济院);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慈善机构;社会救济对外关系海禁;戚继光抗倭,隆庆开关;朝贡体系(宗藩体系):郑和下西洋;欧洲殖民者入侵:16世纪中期,葡萄牙获得澳门租住权;荷兰占据台湾。(2021·湖北高考·4)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A命题点:明代律令与国家治理二、经略边疆之举·奠定疆域版图根据教材P74页,概述明朝政府治理蒙古、西藏、西南与东北地区的举措,并归纳其特点修长城、战争、和议、册封
、互市蒙古族女真族藏族设奴儿干都司、册封册封、设立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形式多样,因俗而治对边疆的管理西藏:册封、设置都指挥使等机构。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册封女真民族的首领。西北:册封蒙古族首领,实施边境贸易。西南:改土归流(P79历史纵横)
西南改土归流缺点:边疆地区独立性强,内地与边疆没有达到一体化的管理。二、经略边疆之举·奠定疆域版图具体史实东南西北西南中央据地图和表格,概括清前期边疆治理的方式有哪些?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共同治理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对西藏管辖权。改土归流,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设置机构;任命官员;武力平叛;册封;颁布法律文件;中央统一管理;地方因俗而治;根据教材78-79页,梳理清朝经略边疆举措二、经略边疆之举·奠定疆域版图具体史实东南西北西南中央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共同治理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对西藏管辖权。改土归流,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据地图和表格,说明清前期边疆治理的意义。①民族交融,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②开发边疆,促进与内地交流;③奠定后世中国的版图;④对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借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二、经略边疆之举·奠定疆域版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朝疆域图(1820年)
清朝建立了与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吻合的多民族国家,将中华民族与边疆民族分而治之,并整合在同一个王朝秩序之中,以保持历史的延续性。
——许纪霖《华夏与边疆:另种视野看“中国”》136816441840明朝清朝(前期)14世纪19世纪文艺复兴(14——17世纪)宗教改革(16—17世纪)启蒙运动(17—18世纪)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5—18世纪)资本主义萌芽(14—15世纪)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6—19世纪)两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19世纪中后期)近代科学革命(16——17世纪)世界潮流之变1.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目的性质特点概况影响
三、对外关系之变·世界大势之变1)政治:宣扬国威;2)经济: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朝贡贸易1)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领先世界;2)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先后七下西洋,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积极方面:1)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2)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
消极方面:其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期未能持续。1.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上)乃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明史·郑和传》【注】赍:拿东西送人。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梁启超三、对外关系之变·世界大势之变思考: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为何不是在中国人手里完成的?
郑和下西洋对当今有何启示?
郑和下西洋在国际上确立了中国的鲜明形象,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郑和恪守儒家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以和为贵、永享太平之福等和平共处原则,构建了华夷秩序,促进了海洋贸易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加强了各国之间的交流。郑和下西洋诠释了“海权”的重要意义,对海洋疆域的形成和南海历史权利的确立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们今天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15-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最早扩张
16世纪中期葡萄牙窃据澳门;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明朝末年荷兰打败西班牙,独占台湾2、西方殖民者入侵三、对外关系之变·世界大势之变
地理大发现后,地理距离所造成的空间障碍比过去变得容易超越了,世界格局发生了大变化:西方成为殖民主义,东方变作殖民地。……在这个过程中,陆续东来的西方人先后占据了中国周围的国家,逐步接近中国,向中国窥视。——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阅读教材P74【史料阅读】,思考殖民者入侵产生的影响。促进西学东渐、带来海防危机、对外关系走向保守、海上优势逐渐丧失,参与世界市场的拓展(2022全国甲卷.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前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阵容极为庞大,“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航迹遍及亚、非30余国。明英宗后,官方再无远洋活动。明后期的海军以沙船、哨船等小型船只为主。明末,荷兰东印度公司企图以武力迫使明朝政府放弃海禁政策和承诺自由贸易,派遣战船入侵中国沿海。1633年,明军约150艘战船在福建金门岛料罗湾口,与荷兰及附属舰队约60艘战舰激战,获得胜利。——据《中国军事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的海上实力。(8分)(1)明朝前期:海军阵容庞大,实力雄厚;拥有较强的远洋航行能力;明朝后期:海军实力出现衰退;总体实力仍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命题点:明朝海上实力(2016年卷Ⅱ)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B命题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领土3、倭寇侵扰东南沿海三、对外关系之变·世界大势之变倭寇入侵的原因,与国际贸易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朝禁止民间的海运通商,虽然律有明文,但是实际上却无法彻底执行。……在中国政府海上巡逻力量所不能达到的近陆岛屿上,他们指定了走私贸易的港口。
……这些海寇乘坐可以装载百人左右的船只登陆。大举人侵时,常常集结30—50艘船只,人数多达几千。在他们的凶焰最为高炽之际,可以有两万人据守占领区内的军事要地。本地的居民在威逼利诱之下也有不少人参与他们的行列,其中有的人在以后被押送至日本作为奴隶。——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思考:明初倭寇为何如此猖獗?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戚继光抗倭经济封锁+军事不振→走私猖獗↓破坏百姓生活,威胁统治↓【考点】明至清中叶对外交往的特点1.发展趋势:整体上看,明朝初期,实行相对开放的外交政策,最典型地体现在郑和下西洋上;明朝中后期,倭患加剧,实行海禁政策,逐渐走向闭关,清朝延续了这一趋势。2.新旧交替:明朝统治时期,世界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化。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依然存在,同时,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侵扰中国,西学开始传入中国,明代对外交往出现了新的特点。3.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友好往来、和平相处的对外交往理念,与西方殖民者的烧杀抢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外交政策与中国的文化与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4.政治优先:郑和下西洋和朝贡贸易更多地体现了宣扬“天朝大国”的政治目的,缺乏深层的经济动力是明代对外交往的显著特点,这阻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是导致中国逐渐落伍的重要原因。5.优势明显:明代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处于出超地位,瓷器、丝绸、茶叶等大量商品输往世界,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前。(2014·江苏单科·4)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2022.6·浙江高考·6)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联通中外。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不正确的是()A.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B.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C.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D.明清时期,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D命题点:明清的海禁政策时紧时缓(唯物史观)命题点:辩证考查海禁政策B原因:(1)君主集权,勤政高效(2)经略边疆,成效突出(3)调整政策,发展经济(4)尊重儒学,标榜文治据教材第14、15课内容和相关材料,概括指出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康乾盛世出现的主要原因。表现:(1)政局稳定,疆域辽阔(2)经济繁荣,人口众多(3)注重文治,成就突出(4)“四夷宾服,万国来朝”三、对外关系之变·世界大势之变(1)提取材料中,康乾时期人口变动的信息。人口迅速增加;人均田数先缓慢增加,后迅速减少;(2)结合马尔萨斯人口陷阱,说明康乾盛世与人口变动的关系。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当人均收入增加后,由于生活条件改善,人口增长速度也必然随之提高,结果人均收入水平又会退回到原来的水平上。该理论被称为马尔萨斯人口陷阱。年度人口数人均田数(亩)顺治12年(1655)1403万27.63康熙50年(1711)2462万28.15雍正12年(1734)2736万32.54乾隆18年(1753)10275万6.89乾隆31年(1766)20809万3.56——据《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绘制①康乾盛世,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人口增长;②人口膨胀,人均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从人口变化看鼎盛与危机三、对外关系之变·世界大势之变
乾隆末年、嘉庆初年震动全国的川楚白莲教起义,可以看作人口压力与社会危机的一个标志……这场斗争……持续九年,蔓延湖北、陕西、四川、河南、甘肃五省……清朝政府调动了十六个省的军队,耗费军费2亿两白银,才把它平定下去……清朝从此由盛转衰。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盛世?危机?专制、人治、腐败资源危机、贫富分化(1)政局稳定,疆域辽阔(2)经济繁荣,人口众多(3)注重文治,成就突出(4)“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民变、边防海防危机从人口变化看鼎盛与危机三、对外关系之变·世界大势之变从对外关系看危机英国礼单天文仪器、地球仪、钟表、火车模型、蒸汽机模型、珍妮机模型、步枪、远洋战舰模型中国礼单珐琅、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等。——摘编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结合时代潮流,谈谈你对马嘎尔尼访华中两国礼单的认识?①英国的礼单,反映了工业化、机器化的时代潮流,英国已向工业化国家转型;②中国的礼单为传统手工艺,说明中国已逐渐落后于工业化的时代潮流;三、对外关系之变·世界大势之变从对外关系看危机材料一乾隆年间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规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出海的水手、客商,须各给腰牌,刻明姓名、年貌、籍贯,预先规定往返日期,逾期不归,永远不许返回。——岳麓版教材材料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使)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据两则材料,指出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态度:①闭关锁国,严禁海外贸易;②固守夷夏观念,以天朝上国自居;三、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年福建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强化训练试卷B卷附答案
- 2024年通风消声器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成考英语成人高考(高起专)试卷及解答参考
- 2024年解除劳动关系协议模板
- 2024年洒水车租赁协议模板
- 城市中心2024停车场地租赁协议
- 2024年工程承包协议格式
- 2024年度新鲜猪肉购销协议模板
- 2024专业修路工程协作协议
- 2024小食品买卖协议书
-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 lessonProfessions for Women
- 199管理类联考综合写作答题纸完美版
- 二年级单脚起跳双脚落地
- 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英文Co-operation-Agreement
- 志愿者应急事件处理(课堂PPT)
- 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教学设计
- 旅行社派团单
- 拼音aoe四声(课堂PPT)
- 食材配送供应商评价表
- 岭南新天地调研报告
- 躁动患者的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