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才华横溢的诗仙李白为什么不能参加科举呢?如果生活在宋朝又如何?《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学科素养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1.把握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变革进程,概括出该制度变革的基本内容,培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2.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提高对不同选官制度的比较、概括能力,以及辩证客观地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3.结合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对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作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并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培育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整体感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更迭过程,对察举制及科举制的评价的建立和完善过程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演变的原因时间轴时空史观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选拔标准:血缘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惰。”
——《礼记》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血缘积极:稳定统治,在当时有进步意义。消极:但重血缘、轻才能,形成贵族政治,不利于长远发展。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材料二
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诗经》思考:西周-春秋世官制有何特征?评价?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
2.春秋战国: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战国策·燕策二》
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史记·赵世家》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
——《韩非子》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史记·商君列传》◎战国形势图
举荐制或军功爵制—标注才能、军功
思考:依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和趋势。官制:举荐制(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
军功爵制(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主要原因:尚贤思想兴起,争霸战争的需要趋势:由看重血缘向看重能力转变◎荐举(自荐)毛遂自荐◎军功爵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
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李斯◎韩非◎李斯①目的:控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途径: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思考:秦朝采用了怎样的官员选拔制度?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文化专制③实质: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造成了严重的倒退。④结果:◎荐举(自荐)毛遂自荐4.汉朝材料
汉初选官沿袭秦制,重在军功,故“公卿多起于屠贩”。随着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中央集权国家的不断完善和巩固,武帝时“吏多军功”的局面已不适应地主阶级政权的需要,军功地主已开始没落,官吏出自“任子”或“贤选”的办法,已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因此,武帝时出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以强化中央集权制政治的需要,开始推行“以儒取士”的察举制,并逐步发展成为完善的选官制度。
——王震亚:《论汉代的察举制度》,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萧何酂侯沛主吏掾周勃绛侯织薄曲樊哙舞阳侯屠狗夏侯婴汝阴侯沛厩司御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推行察举制的历史背景。汉初原有选官制度已经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察举制4.汉朝:察举制(1)方式:品行、才学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2)标准:(5)补充:积功劳为官、征辟制①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4)评价:②后期世家大族操纵选官权,造成阶级固化;《陈情表》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常科、特科(3)分类: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回忆:曹丕为什么推行九品中正制?目的是什么?原因:东汉末年政治社会动荡,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察举权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史纲(上)》目的: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思考:依据纲要上内容归纳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有何区别?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颁行君主选拔流程选拔标准汉武帝(西汉)魏王曹丕(东汉末)由下向上举荐,中央考察任命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资品,吏部授官道德、才能初期:家世、道德、才能后期:家世唯物史观魏晋之际,寒门升上品已非易事。西晋时,品第高卑的依据主要是家世,“状”,即德才的作用已不大。从而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状态。南北朝时期,崔、卢(北方)、王、谢(南方)子弟,胎毛未干,“已拜列侯”;未离襁褓,已被“冠带”。只要有一个“高贵”的出身,也就是凭借门第和父、祖的官爵,就可以“平流进取,坐致公卿”。——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第3版)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效果积极(前期):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消极(后期):后期只看家世,“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成为维护门阀士族特权的工具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和用人特点:
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重法吏、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学习聚焦P30】)问题探究历史解释
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为此隋唐统治者需打破门第取士的标准,打击门阀世族势力,创立新的选官制度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的势力加强。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为了维护和扩大其经济利益,迫切需要打破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积极要求参政。一拍即合6.隋唐-两宋——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背景:
材料: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①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②九品中正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唯物史观科举制的发展创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内容:①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②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其中明经和进士最受重视程序: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
还需吏部选拔后才能正式任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发展完善宋代规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制规模,抬高文官、士人地位范围:面向全社会开放发展:①公平竞争:“糊名”“誊录”
②地域平衡:南北分卷,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对南方不公平)影响:“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思考:根据表格及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两宋科举制的演变特点。(2)创立和完善特点:地位越来越高
考试程序越来越公平
录取人数越来越多
录取人员的阶层越来越平民化思考:阅读材料,谈谈隋唐时期地方官员任用上的变化对中央集权有什么影响。【学思之窗】P32
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属官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借由中央任命,加强了中央集权。《隋书·刘炫传》载: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7.元朝:时断时续(1)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世袭、军功);(2)恢复科举:1313年宣布次年开考,但时断时续,录取人数少。8.明清:出现变化——八股取士(1)形成严格、规范的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2)与学校制度相结合,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3)考试采用八股文,评价标准规范、统一;八股取士
明代成化以后,用排比对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长短、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文章分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格式非常严格,但内容空泛,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材料: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如何看待材料中的“南北榜争”及其最终结果?①“南北榜争”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背景下,科举录取的问题;②明朝最终按地域分配进士名额的做法,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巩固明朝统治,为后世借鉴(沿用)。史料实证问题探究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结合材料,谈谈科举制的影响积极:(1)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2)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教育的发展。(3)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消极:(5)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6)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科技发展(4)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材料1: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宋]《神童诗》材料3: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王定保《唐摭言》材料4:(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材料5:“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科举制的评价:问题探究历史解释朝代选官制选拔方式标准选官权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袭血缘奴隶主、贵族春秋战国军功爵制军功大小军功国君、贵族汉代察举制察访荐举品行地方官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品评门第中正官隋唐至清科举制考试才学中央选官方式:由世袭、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平、公开、公正。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学,趋向科学和公平。选官权力:选官权从地方到中央,体现中央集权加强。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本质又是什么?选官形式:从形式多样到八股取士逐渐走向僵化单一。【拓展】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考满与考察考满:依年限分为“初考”“再考”和“通考”考察: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二、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上计制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流于形式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接受考核巡察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四善二十七最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秦汉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明朝清朝时空史观县郡中央上计制县将户数增减、农田垦植、社会安定状况等,上计于郡郡国汇编,制成计簿,上报中央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升降负责核实政绩的虚实御史府作用: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和控制,也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1.秦汉考核内容:土地人口,财政收支,社会治安二、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2.魏晋南北朝
尚书、侍中考课、一曰掌建六材,以考官人;二曰综理万机,以考庶绩;三曰进视唯允;以考谠言;四曰出纳王命,以考赋政;五曰刑法,以考典刑。——《王昶考课事》评价: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多流于形式。3.隋唐考核部门尚书省的吏部考核方式地方报告中央皇帝巡查州县考核标准品德、才能考核结果分九等,确定官员升降四善德慎公勤
唐代的考课制度有三大主要特点:一是覆盖广泛,把所有的官与吏均纳入考课范围;二是等级与标准明确、客观;三是制度严密,既有专门负责此事的机构,又有明确的考课时限,既有校考使,又有监校使,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材料: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隋书·儒林传》4.宋代: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四善”沿用唐制,为德义、清谨、公平、勤恪。“四最”是断狱平允、赋人不扰;均役屏盗、劝课农桑;赈恤饥穷、导修水利;户籍增衍、整治簿书。
宋代定期勘验官员已定升迁的制度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南宋在御史台设考课司,共掌考核,标准:“四善四最”。5.明代:考核制度进一步严密考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京察外察升迁降调考满初考再考通考称职平常不称职6.清代:京察和大计考察外省文官考察京官京察大计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罢软、不谨者免职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考课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考核问题的看法。
材料考核是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历代十分重视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明朝张居正曾说: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辩证积极一定程度监督作用;提升良好素养,推动吏治清明和行政效率的提高,社会秩序良性发展……局限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只唯上,不唯实”,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等现象启示对于当今社会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公正、有效的官员考核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发展问题探究唯物史观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小结朝代考核制度考核标准特点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明朝清朝上计制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流于形式吏部考核品德、才能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政绩考满和考察政绩、贪酷和不作为京察和大计才能、操守、政务①官员考核制度渐趋完善②品德与政绩并重③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开考核④考核日趋严格,标准细化⑤奖惩结合,考核与惩贪结合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秦汉秦在中央设御史大夫;汉在地方设刺史隋唐中央设立御史台;地方设立道作为监察区两宋中央设立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台谏合一元中央设立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清都察院和六科(科道)特点:逐渐制度化、专职化、体系化、约下不约上。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时空史观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1.秦汉:(1)中央:监御史(秦)(2)地方:刺史(汉武帝)
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刺史由丞相派属员分任,秩六百石,但出刺时代表朝廷,故“位卑而权重”。十三部刺史的设立,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白寿彝《中国通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职权虽重,却不直接处理地方行政事务御史大夫西汉刺史制度有何特点?作用?作用: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巡视监察制度自此延续。2.隋唐:(1)中央:十道监察区,监察官巡回监察(2)地方: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中央
监察谏院御史台在中央承唐制设御史台宋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变化就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宋朝在地方监察制度方面建立了与路、府州二级相适应的监察体系,并且对地方监察体制自身监察进行了强化。其在路上建立四监司,府州一级设置了通判,称为“监州”,与知州同领州事并专门负责对知州的监察。中央
监察通判四监司◎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中央御史台,谏议大夫(台谏合一)地方四监司,通判3.宋代5.元朝中央御史台地方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6.明清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清:沿袭明代,仍设都察院,以都御史为主事官。雍正年间,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实现监察权的统一。监察机构严密特点: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品级虽低(正七品),但权力很大
材料一:汉武帝派出的刺史,论职级只有六百石,却可弹劾了二千石的郡国长官。唐代御史台成为一独立机构,所谓三省、六部、一台,监察权脱离相权。宋朝谏官脱离了门下省,变成了独立的,不再隶属于宰相。地方设通判,直隶皇帝。
材料二:唐朝规定,一个官吏必须有地方行政官的经历,才能到中央担任监察官吏。宋朝规定,凡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为御史。在选拔监察官时特别重视文化素质,其中绝大部分为进士出身。
材料三:当是时,东厂番役横行,所缉访无论虚实辄糜烂……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谬,甚至剥皮,刮舌,所杀不可胜数,道路以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积极:①整顿吏治,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②有利于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也无法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小结朝代中央地方秦/汉朝隋唐两宋元朝明朝清朝/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御史台御史台、台谏合一御史台都察院、六科都察院十三州刺史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御史台、肃政廉访司御史巡按各省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与作用。1.机构独立,与行政机关分离。2.依赖皇权,为皇权服务。3.体系严密,垂直监察。4.以轻制重。5.监督方式多样。作用:①利于整顿吏治,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提高行政效率;②利于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局限:受制于皇权,无法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实质:维护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的工具。
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反腐倡廉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监察、御史、弹劾、谏官等方面的制度。这些制度有不少在历代反腐倡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们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治国先治吏,治吏必从严,这是一条历史经验。【理论升华】中国古代官员管理对当今反腐倡廉建设的启示(1)监察机构要独立,以保证监察公正。(2)监察法律、法规要健全,以便依法监察。(3)要加强对监察机构、监察活动的监督。(4)严格选任监察官员,以防权力误用和滥用。(5)监察方式要灵活,以使监察快速、高效。家国情怀知识延伸全面认识科举制官员选拔制度官员考核制度官员监察制度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秦汉——御史大夫宋代——台谏合一明清——科道合一秦汉——上计制魏晋南北朝——流于形式隋唐宋——德、才
标准严格明清——考满、考察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春秋战国——军功爵制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朝——察举制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本课小结1.(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典例研析【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明代湖北进士分布示意图”,可知武昌府与黄州府是进士人数最多的两个地区,据“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图”,可知府域最多的地区依旧为黄州府和武昌府,进士人数多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率,A项正确;交通条件不是制约人才分布格局的核心因素,排除B项;荆州府的政区等级高于黄州府,但文教水平低于黄州府,排除C项;“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与“明代湖北地区人口分布”是两个概念,排除D项。故选A项。2.(2022·湖北·高考真题)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答案】D【解析】赵匡胤建立宋朝,皇帝赵匡胤的皇姓“赵”字为《百家姓》第一姓,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张”为第一姓,可见,《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D项正确;《百家姓》中姓氏排列并非反映的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排除A项;河西节度使张议潮是武将,无法体现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项。3.(2021·全国·高考真题)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解除建设合同协议
- 公司对公短期借款合同格式
- 灯具供应协议
- 英文版设备采购合同
- 家居家具选购合同
- 质量保证书质量领先服务至上
- 聘用合同补充协议样本
- 严谨作风自觉加班
- 服务推广合作合同书
- 招标前期物业服务合同
- GB/T 30595-2024建筑保温用挤塑聚苯板(XPS)系统材料
- 2024年初中七年级英语上册单元写作范文(新人教版)
- 新编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册(典藏版)
- 医学免疫学-医学检验专业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独立基础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 【基于单片机的电子密码锁设计(论文)10000字】
- 肿瘤病人常见症状护理
- 瑜伽基础知识题库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广东省广州市2024年中考数学真题试卷(含答案)
- 2024年资格考试-注册质量经理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浙江省台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