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_第1页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_第2页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_第3页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_第4页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并识记文中的生字、生词;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思想。(重点)2.品味课文含蓄隽永、贴切生动的语言;体会文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重点、难点)3.感受作者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强烈呼声,增强爱国意识,关心国家大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指出"圆明园虽然现在常年沉睡着,但是,它却留给我们永远的伤口,圆明园代表着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废墟的召唤》。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2生词注解莽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哀怨。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许多变化。迤逦:曲折连绵。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3作者名片宗璞,现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小说散文选》《丁香结》等。宗璞出身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她的父亲是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作者自言:“我自己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二曰‘雅’。”《废墟的召唤》是作者写于1979年的散文力作,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真挚情感和语言美感。她凭吊这片废墟的时候有自己特有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1979年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角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时代正呼唤着改革和振兴。4背景追溯本文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有改动。本文写于1979年12月,当时,党的改革开放的口号如春雷般响彻神州大地。作者借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意在向全社会发出号召,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身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之中。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交流点拨】作品的开篇,作者用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描绘了在冬日斜阳无力地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枯荷衰草。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还是有什么目的?【交流点拨】作者渲染这一派荒芜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通过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抒发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以说,这种情感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3题目是“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交流点拨】召唤全社会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之中。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可多媒体显示)第一部分(第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张,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第二部分(第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着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第三部分(第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呼唤全社会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第四部分(第20~21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二)深层理解1作者是在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交流点拨】冬日;心情沉重。2习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1)“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交流点拨】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而忧,所以作者写年轻人的笑介于冷和苦之间。年轻人面对时代的变革迷惘和徘徊,渴望变革,但又不知道路在何方,且心有余悸。“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他微笑是因为他懂得人应该尽责任,但环境跟这些年轻人开了一个大玩笑。2题目中的“召唤”具体指的是什么内容?提示: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让人不禁唏嘘感叹,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如果没有忧国忧民、心系天下众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你的感叹就只能是一种浅薄和虚华。【交流点拨】号召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与年轻人的对话更说明了人们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希望,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反证了“诚”“雅”之特征。三、拓展延伸辩论活动辩论主题:除了圆明园外,世上还有许多废墟。你觉得世上的这些废墟是修复起来,还是留下供人凭吊?辩论形式:自由辩论,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可进行引导。【交流点拨】复建派:重现圆明园辉煌,不但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风采,而且建筑与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