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的礼仪_第1页
国学中的礼仪_第2页
国学中的礼仪_第3页
国学中的礼仪_第4页
国学中的礼仪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中的礼仪(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解决,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达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尚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当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达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例如普通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普通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达普通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互相客气行礼忍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HYPERLINK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社会对至尊者尚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普通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普通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二)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佳的HYPERLINK措施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普通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普通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顾,应当立刻起身致意。(三)饮食之礼HYPERLINK饮食礼仪在中国社会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来宾”,后裔会餐会饮也经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体现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尚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互相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四)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种人情社会,人们互有关心、互相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普通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档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互相的拜贺。如古代HYPERLINK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HYPERLINK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重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HYPERLINK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HYPERLINK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五)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种名号,表达该男子含有了结婚、承当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达成了出嫁的年纪。当代成年礼的年纪在18周岁,学校举办集体的成年宣誓典礼,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会十分看重。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来宾。(六)寿诞礼普通在四十岁后来开始举办。生日那天有庆生典礼,亲友送寿礼致贺(七)人生仪礼:丧礼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达悼念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物、礼金。亡者普通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互相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别人,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较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达,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别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原则。礼俗中诚敬忍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倡导。固然现在我们对礼俗的继承是一种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典故:隔岸观火:比方对别人的危难不加协助,而采用观望的态度。有时也表达不是身临其境,对状况理解不深。战国后期,秦将HYPERLINK武安君HYPERLINK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HYPERLINK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HYPERLINK苏代向赵王献计,乐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睢,对范睢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紧张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临时同意议和。这样能够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范睢立刻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临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成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白起忽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懂得是应侯范睢的建议,也无可奈何。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HYPERLINK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HYPERLINK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攻打,会失信于诸侯。因此,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睢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睢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必定是秦国的祸患。”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绩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睢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暗度陈仓:指正面困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忽然攻击。比方暗中进行活动。楚汉之争时,HYPERLINK项羽倚仗兵力强大,违反谁先入关中谁为王的商定,封先入关中的HYPERLINK刘邦为汉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听从谋臣张良的计谋,从关中回汉中时,烧毁栈道,表明自己不再进关中。后来,刘邦拜HYPERLINK韩信为将军,他命士兵修复栈道,装作从栈道出击进军关中,事实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攻击陈仓,趁守将不备,占领陈仓。进而攻入咸阳,占领关中。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比方表面故作姿态,暗地里另有所图。背水一战:又称HYPERLINK井陉之战,后来指处在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运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并另调两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并在军营内插满汉旗。赵军想回营稍作歇息之余惊见本营插满汉军旗帜,觉得汉军已经全部俘获赵国的国王和将领们,大势已去,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慌潜逃一哄而散。破釜沉舟:比方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究竟。釜:锅。把HYPERLINK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孙子兵法》所说的"HYPERLINK焚舟破釜"即使也表达誓死决战的意义,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谈的HYPERLINK典故故事。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办起义,对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出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公元前2,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鹿,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里外夹击,一定能够打败秦军。"宋义说:"我们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后来再说。"他又对项羽说:"上阵跟敌人交锋,我比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里出个计谋,你就比不上我了。"项羽说:"现在军营里没有粮食,但是上将军却按兵不动,这样不顾国家,不体谅兵士,哪里像个大将的样子。"第二天,项羽趁朝会的时候,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士说:"宋义背叛大王(指楚怀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经把他处死了。"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随即,他率全部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往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楚军全部渡过漳河后来,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措施来表达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通过九次的鏖战,楚军最后大破秦军。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仅解了巨鹿之围,并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方拚死一战,决心很大。三十六计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混战计: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颠、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国学典型小故事1、【树欲止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忽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即使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逝世的悲哀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迈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种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什么会哭得这样悲哀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能够让我听闻吗?但愿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丘吾子悲哀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环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情,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纪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孔子很感慨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种热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能够从容尽孝。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一种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清扫一下屋子,以招待来宾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后成为一代名臣。【智慧小语】大事都须从小事做起。《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意思是说:书房要整顿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洁,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干静下心来读书。3、书读百遍,其意自见(xiàn)三国时期,魏国有一种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因此知识很渊博。他的哥哥耻笑他,他却不在乎。天长地久,他写出了两本书,引发了轰动,别人问他读书有什么窍门。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人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讨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运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的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能够运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智慧小语】现在有人总找借口说:“我白天那么忙,工作压力那么大,生活节奏那么紧,哪有时间学习?”其实,只要你自己肯学,时间是能够挤出来的。爱因斯坦和鲁迅说过同样一句话: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有个出名的“三八理论”,就是一种普通成年人的一天应当分为“三个八”: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自由安排时间。前面两个“八”,大多数人是同样的,并无多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剩余的八小时怎么度过。4、孟母断机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肯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立刻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干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能够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后来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普通,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对父母长辈的责怪,理应乐于听受。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导。5、黄香温席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岁时母亲逝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全部的家务事。到了冬天,他胆怯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不像现在,能够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智慧小语】用孝顺的心看待父母,父母能够得到较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看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较好的利益。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由于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妙。6、陆绩怀橘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样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种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他感慨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确实,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奉献相称大。【智慧小语】陆绩六岁就懂得体念亲心的行为并非偶然,实为得力于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父母以身作则外,他还研读经史,无数古圣先贤的存心和德行,从小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7、元觉劝父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措施,但我有个规定。”父亲问什么规定,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由于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如何教育儿子,儿子就会如何做。”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快把老人接回家赡养。【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如果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性格难以沟通,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儿女还是应以婉转的语调劝告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蛮横。8、汉文帝侍母汉文帝刘恒,他就以孝闻名。母亲生病了,他一边要解决里里外外的国家大事,一边还要陪着母亲。吃药的时候,他总是自己先尝,然后再端给母亲;母亲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没有离开,始终在母亲身边照顾。【智慧小语】:作为一种人,应当重视孝顺父母,平时对父母照顾很重要。当他们生病了,需要安慰时,哪怕是一句体贴的话,也会让他们很开心。我们需要一种爱的教育,而这种爱,要在每个人心中生起来。9、卜式牧羊卜式,是孔子的门生,从小父母双亡,家中只有个幼小的弟弟,等到弟弟成人后,卜式把田地房屋财产都给了弟弟,自己只带走畜羊一百多只,进入山放牧,过了十数年,他的羊达成一千多只,又自己买了田地房屋。而他弟弟由于只是玩乐,家产耗尽,于是卜式又多次把家产分给弟弟,受到邻里的称赞。可见,他是个重义轻财的君子。【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对钱财等身外之物,一定要看淡,如果不执著财物,兄弟之间的怨恨争斗就不会产生。10、相煎何急在三国时期,曹丕得了王位后,因妒忌弟弟曹植的才华,就故意刁难他:让他七步成诗,题目是“兄弟”,但不能出现“兄弟”二字,作不出来就要砍头。所幸的是,曹植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很快就作了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用了一种比方:豆子被放在锅里煮,而用来煮豆的是豆秆,因此豆子在锅里哭泣:“我们本为同根所生,何必要急于相残?”以此来影射曹丕的狠心。曹丕听后,心感羞愧,就不杀曹植了。【智慧小语】: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中,为了名声地位而手足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和睦相处、互忍互让的,少得可怜。生存在这个世间,若想活得愉快,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懂做人的原则,如果不懂,就不可能做好,做不好也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就是规律。11、程门立雪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敬,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惯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肯做官,继续访师讨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hào)、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种问题,约了同窗游酢(zuò)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肯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这才懂得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很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始终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讨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出名的学者。四周八方来向他讨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智慧小语】:老师,是予以学生第二次生命的人。在学习的过程里,从目不识丁直至学富五车,无不是老师用辛勤的汗水浇开了我们的知识之花。学会尊重给你知识、变化你命运的人吧,如果不是老师这根明烛,我们可能永远不懂得知识的美丽。12、多言何益《墨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禽向老师请教:“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癞蛤蟆和青蛙,白天晚上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燥,也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拂晓准时啼叫,天下皆为振动,人们早早都起来了。因此,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nìng)巧。”意思是说:人平时不要有太多话,否则言多必失,说多了容易成为惹祸的本源,不如在合适时机,说某些符合实际的有义之语。说话的时候,语言应真实、诚实,不要用花言巧语欺骗别人。13、失人之察《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种故事:孔子绝粮于陈国与蔡国之间时,七日七夜没吃到饭,只能无精打采地躺在那里。一天,弟子颜回找来一点米,准备煮给老师吃。煮到快熟时,颜回就先抓起一把吃了。孔子悄悄地看在眼里,觉得颜回有点失“礼”,因此不大愉快。过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先吃。孔子善巧地说:“我刚刚梦见先君了,故应把干净的食物先供养再吃。”颜回立刻回答:“万万不可!刚刚有土灰掉进锅里,我虽把它抓出来吃了,但饭已经弄脏了,因此不能供养先君。”此时,孔子才懂得错怪颜回了。事后,孔子深有感触地叹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局限性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意思是说: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有时并不可靠;我依赖自己的心,但心分析的有时也靠不住。弟子们要切记:理解一种人,原来就不是很容易的!【智慧小语】:有人认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有时候也不一定。不要认为自己所见所闻都千真万确,不容怀疑,凭一己之见判断别人的好坏,不一定特别可靠,很可能杂有不实的成分。14、以人为镜唐太宗是一种文武双全,英明盖世的能人,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他身边有两位监督他言行的“明镜”:一为长孙皇后,另一位乃忠义贤良的魏征。皇上一有过失,他们立刻会巧妙地指出。据《贞观政要》一书所载:唐太宗喜欢一只小鹞子,一日正在玩鸟,魏征来了,太宗怕魏征指责自己,赶快把小鸟藏到怀中。魏征假装没看到,故意留下来与他商谈国家大事。太宗心里虽为鸟着急,却也怕暴露,由于他信任、敬畏魏征。等魏征走后,太宗取出怀里心爱的小鸟一看,早已命归黄泉了。于是难过地回到后宫,大发雷霆说:“我非杀掉这个田舍翁不可!”皇后闻之,问明原委,立刻穿上大礼服向太宗行礼道贺:“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唐朝有魏征这样的好臣子,又有您这样的好皇帝,这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好现象,国家兴盛指日可待。”故使太宗渐渐平息了怒气。唐太宗就“以人为镜”常观察自己,真正做到了勇于改正、从善如流。后来魏征死了,唐太宗惋惜地说:“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而今魏征不在了,朕就少了一面镜子。”【智慧小语】:身体的仪表妆容,能够用镜子来观察;而自己的心态行为,就要靠别人来监督,或靠自心来反观,一旦发现了错误,就要立刻改正。能得旁人监督、提示、指出自己的过失是相称重要的,若是含有德行的智者指出你的过失时,就能够推知自己必定有过失,应反观自己力图改正,并真诚地感谢指责自己的人,也应万分爱惜这种福报机缘!15、心正则笔正唐朝有位出名书法家叫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办“书会”。这时,一种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仿佛我的豆腐同样,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愉快地说:“有本领,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种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种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笔迹似群马飞跃、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采。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乐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柳公权把老人的话切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通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他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同样,铁骨铮铮、正直不阿(ē)。据说,有一次柳公权在写字,穆宗皇帝边看边连连赞叹,惊诧地问:“你的字怎么写得这样好?能告诉我书法的秘诀吗?”柳公权毫不犹豫地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写字的窍诀在于心,心不清净、不端正,字也不可能美丽。【智慧小语】: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心一意,勤学苦练,才干成功。《弟子规》中说:“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意思是说: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写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达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一种人的字,能反映出内在的智慧。如果字写得歪七扭八,看半天也看不清晰,这个人可能心很乱;如果字写得大方工整,由此也可推知他思路清晰、分辨能力强。16、书圣王羲之王羲之是古代有名的书法家,被人们公认为“书圣”。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紧张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规定。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成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考地用馍馍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有一段时间,人人都夸他的字写得好,他也自鸣得意、洋洋自得起来。有一天,他到一家饺子馆吃水饺,发现水饺都是从墙那边一种个扔过来的,并且十分精确地扔在锅里。他十分好奇,绕到墙后一看,见是一位老太太在包饺子,包好后,头也不抬就扔过墙去,没有一种掉在锅外。王羲之问她有何窍诀,她说:“没什么,只是纯熟罢了!”王羲之听后,觉得自己的字远没达成这种纯熟程度,于是更加严格地规定自己,终于成为一代大师。【智慧小语】:一种人懂得谦虚才有进步的空间,试想如果王羲之没有碰到那位包饺子的老人,他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也就没有后来的努力,而我们现在也就看不到《兰亭集序》这样的书法墨宝了。17、王献之学书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为了继承家学,向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学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差不多了,就写了一篇字,拿去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什么话也没说,在他所写字中的一种“大”字下面点了一种点。王献之看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就拿去让自己的母亲看。王献之的母亲也是书法家,看了王献之所写的字后,指着王羲之在上面的那一点,对他说:“这一点写得不错。”王献之听了,才懂得自己和父亲的书法还相差很远,从此一心练字,后来也成了书法名家。【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意思是说:碰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也不必愤世嫉俗,应当发愤向上努力学习,圣贤境界虽高,循序渐进,也是能够达成的。18、学无止境苏东坡从小就喜欢读书,他天资聪颖、过目不忘,每看完一篇文章,便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通过几年苦读,他已是饱学之士。一天,他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上面写到:“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过了几天,苏东坡正在家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他出来一看,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老太太指着门上的对联,问他:“你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吗?”苏东坡一听,心里很不愉快,傲慢地说:“难道我能骗人吗?”老太太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本书,请帮我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苏东坡接过书,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书上的字竟一种也不认得。他不禁羞愧万分,觉得自己说的大话太丢脸,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老太太忙上前制止:“慢!我能够把这副对联改一下。”于是在每句前面各添两个字,改成:“发愤读遍天下书,立志识尽人间字,”并谆谆告诫:“年轻人,学无止境啊!”智慧小语:我们临时拥有了人身,但凡夫的想法没什么恒常可信的,故一定要夜以继日勤奋地做某些故意义的事情。在求学的过程中,也要记住“学无止境”这句话,万万不能骄傲自满、得少为足。19、司马迁发愤著《史记》出名史学家司马迁,他本是宫中的藏书官吏,以此他博览群书,发心撰写《史记》。凡书中有遗漏和残缺不全者,他便上山下乡进一步百姓中间去采访讨教。就在他的巨著即将竣工之时,不幸被国王发现,国王惧于将历代帝王的丑事传扬人间故将司马迁治罪,并将他的《史记》毫无遗余地焚毁,革掉官职,令其于死刑和宫刑中任选一种处分方式。周文王被纣王关在牢里,纣王还残酷地杀害了文王的儿子,并且将他儿子的肉做成肉酱让他吃,文王仍能忍受这样巨大的痛苦而在牢中写下了《周易》这部书;孔子一生困厄不得志,但他却孜孜不倦地教育学生,并且写下了《春秋》一书传于后世;左丘明两只眼睛全瞎了,还以巨大的毅力写成了《国语》;屈原遭人排挤诬陷,楚王一点也不理解他的一片爱国之心,反而将他流放,他却写出了名著《离骚》;孙膑遭朋友庞涓陷害,被砍掉了两脚的膝盖骨,还能忍辱负重,写出了《孙子兵法》。司马迁曾想一死了之,但又想到历史上的这些伟人都能不顾自己个人的不幸而发愤著述,完毕了自己的人生志愿,便饮恨含悲选择了宫刑。他仅凭记忆重写《史记》,终于令这部光辉巨著留芳于世。智慧小语:司马迁抛弃了个人的悲哀与屈辱,完毕了自己的宏愿。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值得学习。20、六尺巷据说出在清代康熙和雍正年间的桐城人张廷玉,他是满清入关后,父子入阁拜相的汉人。当年张廷玉在家乡盖相府时,邻居与他家争三尺地。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便立刻写信到京城里告知相爷,但愿相爷写封信给县令关照一下。张廷玉看完信后,在原信上批了一道诗寄回:“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接到回音,总管立刻吩咐让了三尺地出来,邻居一见也让出三尺地来,于是留下六尺空地,成为人人都能通行的一条巷道,后称为“六尺巷”。由此张廷玉名声大震,倍受乡邻的称赞。智慧小语:居高位者皆应含有广阔的胸襟,深明大义,不吝啬琐碎财物。轻财而喜布施的人,其地位修行会更加稳固。本地位、财产、名声、境界、健康、才华、智慧等样样具足时,不要趾高气扬,此时应当想到,所拥有的这些世间福报看起来很美妙,但再过一段时间必定荡然无存,没有什么可傲慢的,应极力布施以利益别人。21、凿壁偷光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因此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干坐下来安心读书。但是,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疼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要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但是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某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诸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的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酬劳。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能够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规定。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智慧小语:现在诸多人每天要么散乱,要么昏沉,要么随着烦恼转,情绪不稳定是最大一种毛病。学习应当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22、孟母择邻孟子是战国时期出名的思想家,相传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逝世了,母亲承当了教育孟轲的职责。孟母为了教育他,曾经三次迁居。起先,他家住在一座山下,山上有诸多坟墓,他便经常学着上坟人的样子,又烧纸又跪拜。孟母怕儿子误入歧途,就把家搬到人多的集市上,可是他家的邻居是个屠户,孟轲又学着吆喝卖肉。孟母十分紧张,又把家搬到一种靠近学堂的地方,他每天听到的是读书声和先生的教导,学堂里琅琅的书声吸引了孟轲,他渐渐地学着念起书来。孟母终于满意了。在孟母的努力下,孟轲终于找到了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后来,他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最后成为伟大的思想家,被人们誉为“亚圣”。智慧小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什么样的人相处,经常会影响到自己。也有说:学好三年局限性,学坏一日有余。因此,善于学习之人,会很谨慎地选择朋友,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弟子规》中说:“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近,百事坏。”意思是说:亲近仁德之人,亲近良师益友,能够提高我们的道德学问。而与不善之人相处,便会受到影响,损伤道德。23、三人行必有我师大教育家孔子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勤思好学,不耻下问。有一次,孔子和学生们正在赶路,忽然一种小孩子拦住了他们的去路。原来,这个小孩子正在路上用砖瓦石块垒一座“城池”呢。孔子叫那个小孩让路,而小孩却说:“这世上只有车绕城而过的,还没有把城池拆了给车让路的。”孔子想:确实不能把这孩子摆的城池当成玩具。我这样想,可孩子不这样想啊。我倡导礼仪,没想到让孩子给问住了。孔子十分感慨地对他的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孩子虽小,却懂礼仪,能够做我的老师了。”智慧小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孔子的名言,出自《论语》。规定人要谦虚好学,努力学习别人的优点,完善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弟子规》中说:“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意思是说:每一种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干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惕励奋发图强。若能衷心诚意地依止一切崇高人士,于知识渊博的学者前经常询问请教,交结忠厚、重义气的人,就能常时感受安乐。24、一诺千金西汉初年有一种叫季布的人,他特别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谚语:“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得到一百两黄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种承诺)”。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当上了皇帝,开始搜捕项羽的部下。季布曾经是项羽的得力干将。因此刘邦下令,只要谁能将季布送到官府,就赏赐他一千两黄金。但是,季布重信义,深得人心。人们宁愿冒着被诛灭三族的危险为他提供藏身之所,也不乐意为赏赐的一千两黄金而出卖他。有个姓周的人得到了这个消息,秘密地将季布送到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很观赏季布对朋友的信义,极力将季布保护起来。不仅如此,他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解救季布。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很亲近,后来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绩。他也很观赏季布的信义,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很快,刘邦还任命他做了河东太守。智慧小语: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失足,你能够立刻恢复站立;失信,你可能永难挽回。重义之人坚守诺言,答应别人的事,出生入死也要承接。结交朋友应结交善友,若接触的是古道热肠,正义凛然的道友,自然会在无形中使自己的品格、智慧、大悲都得以增加。25、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宋朝宰相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出生的第二年,父亲就不幸逝世了。范家失去了生活来源,范仲淹之母谢氏贫而无依,只得带着尚在襁褓(qiǎngbǎo)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从此,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一心想要济世救人。他读书的时候,白天晚上很用功。五年中,他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凉水浇在脸上。他经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范仲淹领悟了六经的主旨,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始终提示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一次,他碰到一种算命先生,问道:“我后来能不能当宰相?”算命先生说:“小小年纪,口气是不是有点太大了?”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那你看我可不能够当医生?”算命先生较好奇,怎么两个志愿差这样大?就问范仲淹为什么。范仲淹回答说:“唯有良医和良相能够救人。”算命先生说:“你有这颗存心,真良相也。”智慧小语:《入行论》中云:“吾当离安乐,甘代别人苦,彼虽犯众过,欣然吾顶替。”以及“舍自尽施他,爱他如爱己……”此等诸行,表面看来近似损己利他,实际却是真实的利己。在将自己所爱慕之事与物无私地奉献后来,自己不一定会感受衰损。因果不虚,如是因必有如是果,在积累善业资粮的同时,于圣境处将得到对应的加持,于布施对境,凡受益之人皆会感恩戴德,极力图报,大力协助和承侍,如是便能顺利地办成自己心中所欲之事。26、韦编三绝孔子少年时勤奋好学,17岁便因知识渊博而闻名鲁国。到了晚年,孔子喜欢阅读《易经》,但因其意义难懂,他一遍看不懂,就再再翻阅、重复学习,直至弄通为止。春秋时的书,重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干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固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称的重量。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理解了它的内容。很快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后来,为了进一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解说,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最后,孔子把对《易经》的研究心得,写成了十篇文章,取名《十翼》。后人将《十翼》附在《易经》背面,作为《易经》的补充。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如果让我多活几年,我就能够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智慧小语:孔子有一句名言:“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意思是说:学习同样东西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感到学习它有乐趣。正由于孔子能够这样勤奋读书、刻苦用心,才干成为一代圣人。27、害人的报应魏朝有个人叫杜昌,他妻子的嫉妒心相称大。有一次,某个丫环给杜昌梳头。他妻子见后醋意大发,残忍地把这个丫环的手指斩断了。过了几天,她的手指就被狐狸咬断了,感受了极其难忍的痛苦。再过一段时间,杜昌喜欢听另一种丫环唱歌。他妻子又命人割下那个丫环的舌头。后来,她自己的舌头糜烂,痛不欲生。最后,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特意迎请某些禅师诵经,自己也忏悔了七天七夜。七天七夜过后,有一次,禅师在给她念忏悔文的时候,从她口中出现了两条毒蛇。见此情景,禅师加紧了念咒的速度,两条蛇完全出来,然后掉在地上就不见了。从此,她的舌头便恢复正常了。智慧小语:报应,指有施必有报,有感必有应。故现在之所得,无论祸福,皆为报应。因果的循环和报应,更让人不得不警醒自己的一言一行。做一种善良的人,与人为善的人,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28、跪羊图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种孩子很不孝敬爹娘,爹娘没有措施,只得找孩子的舅舅。舅舅是个放羊倌,每天在山坡上放羊。他即使没有文化,但对儿女的教育却很有措施。他对孩子的爹娘说:“把外甥交给我吧,过一段他会回心转意,成为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第二天,孩子的爹娘把孩子送到了舅舅家。舅舅见了外甥,既不骂,也不打,二话没说,把一只羊鞭递给了外甥。六月的一种晌午,太阳象火球同样烤着山坡,鸟儿都藏在树荫里不出来了。舅舅也把外甥带到一棵大树下乘凉。这时,有几只小鸟在炎热的太阳下飞来飞去。外甥问舅舅:“这几只小乌鸦不怕热吗?它们不停地飞来飞去忙什么呢?”舅舅指了指大树上的鸟窝说:“猜想鸟窝里正有一只老得飞不动了的乌鸦,正仰着头、张着嘴,由小乌鸦一口一口地喂食。要是没有这些懂事的小乌鸦喂它,它会饿死的。这就叫'乌鸦反哺’。”外甥在一边听了,默默地低下了头。又有一天,舅舅和外甥在羊圈里摆弄几只小羊羔。外甥看见小羊羔都是跪着吃奶,感到奇怪。就问舅舅:“小羊羔为什么总是跪着吃奶?”舅舅坐在一块石头上,讲述羊羔跪乳的来历:很早以前,一只母羊生了一只小羊羔。羊妈妈非常疼爱小羊,晚上睡觉让它依偎在身边,用身体暖着小羊,让小羊睡得又熟又香。白天吃草,又把小羊带在身边,形影不离。碰到别的动物欺负小羊,羊妈妈用头抵抗保护小羊。一次,羊妈妈正在喂小羊吃奶。一只母鸡走过来说:“羊妈妈,近来你瘦了诸多。吃上的东西都让小羊咂了去。你看我,历来不管小鸡们的吃喝,全由它们自己去扑闹哩。”羊妈妈讨厌母鸡的话,就不客气地说:“你多嘴多舌搬弄是非,到头来犯下拧脖子的死罪,还得挨一刀,对你有啥好处?”气走母鸡后,小羊说:“妈妈,您对我这样疼爱,我如何才干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羊妈妈说:“我什么也不要你报答,只要你有这一片孝心就心满意足了。”小羊听后,不觉下泪,“扑通”跪倒在地,表达难以报答慈母的一片深情。从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它懂得是妈妈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谢妈妈的哺乳之恩。这就是“羊羔跪乳”。智慧小语:乌鸦还懂得反哺、羊羔还懂得跪乳,人难道就不懂得孝敬自己的父母吗?29、狄仁杰的为人之道狄仁杰是武则天当政时的名宰相。他在当豫州刺史时,办事公正,执法严明,受到本地人民的称赞。于是,武则天把他调回京城,任为宰相。有一天,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据说你在豫州的时候,名声较好,政绩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懂得是谁吗?”狄仁杰说:“人家说我的不好,如果确是我的过失,我乐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经搞清晰不是我的过失,这是我的幸运。至于是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不想懂得,这样大家能够相处得更加好些。”武则天听了,觉得狄仁杰气量大,胸襟宽,很有政治家风度,更加赏识他,敬重他,尊称他为“国老”,还赠给他紫袍色带,并亲自在袍上绣了12个金字,以表彰他的功绩。后来,狄仁杰因病逝世,武则天流着泪说:“上天过早地夺去了我的国老,使我朝堂里没有像他那样的人才了。”智慧小语:气量与胸襟都是人格贤善的基石。学会公正地看待流言,往往是成长的必经之路!30、将相和战国时候,秦国最强,经常攻打别的国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因此封了上大夫;又陪伴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绩,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绩。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遇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快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固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懂得,秦王不敢攻打我们赵国,就由于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避着廉将军,是为赵国啊!”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当。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后来,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合力保卫赵国。智慧小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31、智者寿,仁者寿有一次,哀公向孔夫子请教,问:“夫子,是聪颖有才智的人比较长寿,还是心地仁慈、厚道的人比较长寿呢?”孔子回答道:“是这样的。人有三种死,并不是他寿命到了,而是自己折损掉的。例如起居没有定时,饮食没有节制,时常让身体过分疲劳或无程度地放逸。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爱惜身体,使身体受到损伤,这样,疾病就能够夺去他的性命。第二,居下位的人却无视君王,下列犯上;对于自己的嗜好欲望,不肯节制,贪求无厌。这样的人,刑罚也能夺去他的寿命。再者,人少却去冒犯人多的人;自己弱小,却还要去欺辱强大;忿怒时不懂得克制自己,意气用事;或者不自量力,不计后果地行动。这样,刀兵战事就能够让他夭折。像这三种状况:'病杀、刑杀、兵杀’,是死于非命,也是咎由自取的。而仁人廉士,他们行动有节,合乎道义,喜怒适时,立身行事有操守,懂得培养自己崇高的性情,这样他们得享长寿,不也合乎道理吗?”智慧小语:《黄帝内经》上提出:“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是“人到七十古来稀”,这和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亲密有关。若想长寿,就要知足少欲。无论饮食、情绪、欲望都要节制、克己,始终保持恬淡的心境。32、讳疾忌医扁鹊是古代一位名医。有一天,他去见蔡桓侯。他认真打量了蔡桓侯的气色后来,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觉得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整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措施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愉快。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虑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搁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愉快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普通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能够用热敷;病在肌肉里,能够用针灸;病到肠胃里,能够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进一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因此,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果然,五天后来,蔡桓侯的病就忽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智慧小语: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诚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正。否则,一误再误,病情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33、哭婆与笑婆古时候,有个老婆婆总是不停地在一座庙跟前哭泣,晴天哭,雨天也哭。人们都叫他哭婆。一天,有个老和尚问她:“老人家,你为什么哭得这样难过?”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小女儿卖布鞋。天晴的时候,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下雨天的时候,又没有人去买小女儿的布鞋。她们挣不到钱,可怎么生活呀!一想到这些我就难过。人呀,怎么这样难?”说完,老婆婆又悲悲切切地哭了起来。“老婆婆,你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呢?晴天,你小女儿的鞋店前门庭若市;雨天,上街的行人又都往你大女儿的伞铺里跑。这样不是就不苦了吗?”老婆婆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便听从他的劝告。从此,每天笑得合不拢嘴,哭泣婆变成了笑婆。智慧小语:换位思考,就是在协助自己走出困境。当碰到让自己难过的人,难过的事,走但是去的境遇的时候,除了交给时间慢慢变淡之外,还能够学着换位思考。这样,微笑就是最佳的礼物。34、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侯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在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动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成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刻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后统一了中国。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4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bāosì),为了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干点燃。成果诸侯们见到烽火,带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拜别。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肯再上第二次当了。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智慧小语:一种“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种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成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种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5、伤仲永古代有一种叫方仲永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在诗歌方面的才华,被人们赞誉为神童。那些有钱人家经常邀请方仲永到自己家来,首先是为了目睹一下这位神童的才华,另首先也是显示一下自己爱惜人才。固然,每当方仲永走的时候,那些有钱人家都会给某些钱以表心意。方仲永的父亲是一种十分爱钱的人,他把方仲永当成了一棵摇钱树。当没有人邀请的时候,他就领着方仲永主动登门拜访,以求得人家给点小钱。由于整天跟着父亲东家进西家出,方仲永的学业荒废了,他在诗歌方面的才华,由于没有选择一种对的的方式加以培养,也渐渐地枯萎了。方仲永长大后,人们从他身上再也看不见一点儿当时神童的影子。智慧小语:才华不等于成功。驾驭烈马不能够容易丢掉手中的鞭子;操持一把良弓,也要重复在正弓之器上加以调节。木料有了绳墨的校正则可变直,人能接受劝谏更加有智慧。君子不能够不学!36、墨子训徒春秋战国时期,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但是,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有一次,墨子又责怪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真是非常委屈,由于在许多门生之中,大家都公认耕柱是最优秀的人,但又偏偏常遭到墨子指责,让他没面子、心里过不去。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样多学生当中,我竟是如此的差劲,以至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墨子听后,毫不动肝火:“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当要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懂得要用良马来拉车。”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耕柱回答说:“理由非常的简朴,由于良马足以肩负重任,值得驱遣。”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我之因此时常责骂你,也只由于你能够肩负重任,值得我多次地教导与匡正你。”智慧小语:古语有云:“玉不琢,不成器。”穷其一生,能碰到几位用心雕琢璞玉的老师呢?如果真的碰到了,请记得爱惜,不要由于老师的责怪而选择怨恨。由于,可能老师恰恰是在用这种方式来成就自己。用感恩的心看待这一切,一切都会变得很美妙。37、不道是非,不扬人恶颜回有一次向孔夫子请教朋友之间相处之道,夫子回答他说:“君子对于朋友,即使认为对方有所不当,也仍只说自己不理解他是一位仁爱之人。对朋友旧日的恩情念念不忘,对过去的仇怨不记恨,这才是仁德之人的存心。”有一次武叔来拜访颜回,言谈之中指责别人的错误,并加以评论。颜回说:“原来承蒙您到这里来,应当使您有所收获。我曾听夫子说过:谈论别人的不是,并不能显出自己的好处;讲别人的邪恶,也不能显出自己的正直。因此有道德之人只是就事而论,指责自己的错误,而不去批评别人的不是。”颜回又对子贡说:“孔夫子说:'自己不讲礼仪,却但愿别人对自己有礼,本身不讲道德,却但愿别人对自己有道德,这是不合条理的。’夫子这句话,果真不能不深思啊!”智慧小语:《弟子规》有云:“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又云:“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这是教导我们,当看到别人有不是之处时,不能贬低、指责或宣扬,而是借此先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何况有时,我们所看到、听到的未必就是事实,倘若无端地加以批判、宣扬,便卷入了是非谣言的传输之中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若能怀着一颗包容宽恕的心去体谅别人,进而予以关心、协助、提示,相信会让彼此之间更加融洽,也能让人如沐春风,从而心生羞愧,改往修来。38、推己及人东汉末年,曹操在和袁绍作战时,处在下风,他的许多部下对胜利没有信心,都和袁绍进行联系,以备曹操失败后自己好有个出路。后来,曹操通过官渡之战打败了袁绍,从袁绍那里缴获了这些书信,曹操看也不看,就让人烧毁了。有人问曹操,为什么不查是哪些人和袁绍勾结。曹操说:“这些跟我打仗的人谁没有家庭儿女,谁在绝望时都会找出路。当时,连我也没有信心,何况他们?因此,不要去追问了。”智慧小语: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始能宽容。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心量自然而然就会放大。39、师道尊严明代出名画家唐伯虎从小就喜欢文学和画画,师从当时出名画家沈周学画。转眼一年过去了,他画技大长,所画的画已经显现出大家风范,在附近很有名气。唐伯虎开始有点洋洋自得,觉得比起老师的画来自己也毫不逊色,从他那里再也学不到什么。于是,他借口母亲需要照顾,向老师提出想早点回去。他还拿出自己的画作请老师点评,事实上是想炫耀自己的画艺。沈周老师懂得他的心思。他既没有强留唐伯虎,也没有看他的画作,只是请他到自己房间来吃饭送别。这个房间只有一扇窗户,窗外景色怡人,沈周老师就让唐伯虎过去开窗通风。唐伯虎朝窗户走去,可谁知那“窗”怎么开也开不了。唐伯虎问,“窗户上锁了吗?”沈周笑笑说:“哈哈,你看认真了再开。”唐伯虎揉揉眼睛,认真一看,才发现这哪是什么窗户,而是老师挂在墙上的一幅画。老师这画画得十分逼真,以至于让唐伯虎误认作是窗户。唐伯虎羞愧地对老师说,“请老师原谅我的肤浅骄傲,我乐意再跟您学习三年。”此后,唐伯虎变化了目空一切的态度,认真领略老师的教导,终于成为一代大师。智慧小语:《礼记·学记》中说:“凡学之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