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预算与预算管理_第1页
国家预算与预算管理_第2页
国家预算与预算管理_第3页
国家预算与预算管理_第4页
国家预算与预算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预算与预算管理国家预算的界定一、国家预算的内涵国家预算是各级政府根据法律和制度规定编制,并经法定程序审核同意后成立的以财政收支为主的政府年度财力配备计划。(一)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年度财力配备计划传统的国家预算概念往往被定义为政府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近年来,预算管理范畴由收支流量延伸到结余等存量、由资金扩展到资产、由静态发展到动态,涵盖一切公共资源,据此,可将国家预算界定为政府按预算年度进行的公共财力配备计划,但其重要是对财政收支的预先安排,它规定了年度内国家财政收支项目、内容、应达成的指标及其平衡状况。(二)国家预算是依法定程序审批的法律文书国家预算和政府的年度财力配备计划不完全一致,政府的年度财力配备计划只有经法定程序、经立法机关审批通过后而形成的法律文献,才成为国家预算。追根朔源,当经济社会发展规定对国家财政收支制订统一的年度计划,并要通过一定立法程序审查同意时,国家预算才成为国家财政体系以及财政管理的内容。没有经法定程序的审批的年度财力配备计划仅仅是国家预算草案。政府预算方案制订后由立法机关审核同意,能够法律明确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为监督机构监督检查契约的推行状况提供根据。国家预算作为含有法律效力的文献,政府负有贯彻执行的责任,按照预算规定的收支项目、内容,组织财政分派活动,确保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需要,达成国家编制年度预算的目的。政治权力必须受到约束,政府预算就是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互相制约、达成均衡的成果。由立法机关审核同意国家预算,能够明确政府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同时为监督机构监督检查政府职能推行状况提供根据。政府预算一旦经权力机构审批就含有法律效力,政府必须贯彻执行,不能任意修改,如需修订要经权力机构同意。(三)国家预算的实质应当是体现民意预算是通过立法程序审批后得以成立,并由此而形成的年度预算法案,这意味着预算是由国会赋予政府预算执行权。由于立法机构采用代表制度,各立委普通是特定阶层或集团利益的代表者,通过立法程序审批预算就是将各方代表的意志进行归集的过程,并将归集成果采用立法机构授权政府的方式,由此确立政府活动的范畴和方向,因此,现实中的国家预算往往是各利益集团之间权利协调的成果,据此深化到规范性规定,预算方法应当体现国民意志。通过政府预算进行的公共财力安排应当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方便达成公共商品供求之间的均衡。政府必须将预算草案提交立法机构审查同意后才干进行预算活动,预算的实质是采用政治行政程序将国民意愿和政府推行职能的财力安排达成一致,是对国民意愿采用政治行政程序进行归集的方式,也是立法机构授权的政府财力计划,因此,国家预算是有关反映国民意愿并监督政府活动的一种制度安排。(四)国家预算的范畴含有宽泛性国家预算涉及的范畴含有宽泛性,按范畴涉及单位预算、总预算,前者构成预算的基本单元,后者是以单位预算为基础汇总编制的预算;按组织机构涉及支用机构的预算和分派机构的预算,在我国体现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部门预算和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随着政府规模扩大,业务成倍增加,预算收支之间以及预算收支与社会经济变量之间的有机联系日益复杂,但预算又必须易于管理,产生了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编制形式的选择问题,我国的复式预算目的涉及公共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预算等。国家预算的范畴比公共预算的范畴更加宽泛,公共预算只反映各级政府用于公共领域的经常性和建设性方面的收支,国家预算不仅涉及公共预算,还涉及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预算等。二、国家预算的形成(一)国家预算的萌芽国家财政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而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奴隶社会就有了较为系统的国家财政收支活动,中国古代和古罗马都有国家财政收支的粗略预计或记账,或有个别的预计收支,这时,国家预算处在萌芽状态,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财政预算。1.缺少独立、统一的财政收支计划。首先,王室私财收支与国家财政收支不分,生产资料基本属于国王或皇帝全部,“联即国家”,我国周朝的诗经写道:“溥天之下,难道王土;率土之滨,难道王臣”,因而不可能有完整系统的国家财政管理制度来规范皇室财产、生活开支与国家财政收支安排。另首先,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不发达的商品货币关系,使财政收支缺少统一的衡量尺度,基本上是直接支配实物和劳动力,不可能以货币形式事先对财政收支进行比较精确的计算,也没有明显的财政收支划分,很难建立规范的国家财政收支计划。2.国家财政收支的决定没有法定程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国王或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无节制地支配全部国家资财,由此决定对财政收支的安排不可能有健全的法律程序和手续,各级机构在财政活动上所处的地位也不明确,不可能形成完整的国家预算制度。(二)西方国家预算的产生西方国家预算制度产生的直接因素是新兴资产阶级同封建君主进行的经济斗争。在西欧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出现,商品货币关系也逐步发展起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有些国家出现了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的趋势。随着国家统治机关的强化,官吏俸禄的增加,常备军的建立,对外扩张的加强,以及封建贵族阶级的奢靡浪费日盛,财政支出大量增加,除了增加捐税外,还举借债务,这就严重损害了新兴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私人资本,规定限制封建王朝的财政特权,对国家财政进行监督,提出以立法形式规定国家的财政收支规模,并制订财政收入和支出计划。新兴资产阶级依靠都市平民和广大农民反封建的力量,对封建统治阶级展开了长久锋利的斗争,他们充足运用议会同封建统治者争夺国家财政权,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国家预算制度。国家预算是新兴资产阶级同封建王朝进行经济斗争的成果。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和议会制度形成最早的国家,国家预算也最早出现。其国家预算的形成大致经历了课税权、支出权以及控制特权之争三个阶段。最初的斗争集中在课税权上,规定对国皇的课税权进行一定的限制,12英国《大宪章》规定,除了国皇被俘后赎身或其它特殊事项外,课税必须得到贵族和大地主代表会议的同意;14世纪,国皇要开征新税或增加税负,必须经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议会同意和同意;此后资产阶级充足运用议会与封建统治者争夺财政权,通过控制财权来限制皇室的政权,由此,两者的斗争扩大到争夺财政资金的支配权上,最后规定取消封建统治阶级对财政的控制和在财政上享有的特权,政府的各项财政收支必须事先制订计划,编制全年财政收支平衡表,经议会审查同意后才干执行,财政资金的使用要接受议会的监督,从而大大限制了封建君主的权利。立宪政治必须以管理财政为起点。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后,实施议会君主制的英国,财政权已被议会完全控制。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重申不经议会同意,皇室政府不得强迫任何人纳税或作其它缴纳;还规定了征税收入和使用都必须通过议会同意,并采用按年分派收支,在年前作出收支计划,提请议会审批和监督。另外,国家机关和官吏,在解决国家的财政收支上,都有规定的权限和责任,还须恪守一定的法令和规章。国皇的支出总额也必须由国会同意,皇室年俸由议会决定,国皇的私人支出与政府的财政支出要区别开来,不得混淆,至此,国皇和国家的支出才真正辨别。1760年后来,议会进一步取消了国皇自行征税的权力,国皇放弃了由皇室征收的财政收入,换取了下议院同意的对皇室的年度拨款,资产阶级完整地控制了国家全部财政收支。1789年议会通过了《联合王国总基金法案》,把全部财政收支统一在一种文献中,至此有了正式的预算文献。到了19世纪,正式建立预算制度,即财政大臣每年提出全部财政收支的一览表,对国家所需要的收支事先做出大概的估算,制订获得收入的对应方法,并由议会审批后才干执行。这种由议会以立法形式拟定的国家财政收支计划,确立了按年度编制和审批预算的制度,即国家预算制度。由此可见,在英国,通过几百年的斗争和发展,才建立起真正的国家预算制度。欧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预算制度确立较晚,普通是在18、19世纪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之后才逐步形成的。如美国直到18才规定财政部要向国会报告它的财政收支,但只是财政收支的汇总状况。南北战争后的1865年,国会成立了一种拨款委员会,主管财政收支。19和19,美国财政收支持续出现赤字,这才促使美国政府考虑建立联邦预算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美国国会通过了《预算审计方案》,正式规定总统每年要向国会提出预算报告。到20世纪初,几乎全部资本主义国家都建立了国家预算制度。(三)旧中国国家预算的形成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2197年就出现了国家——夏朝,并随着着国家的出现产生了国家财政,但我国的国家预算是直到光绪末年,即20世纪初才出现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虽曾经有过国家财政收支事先要有计划的构想,如公元779年,唐德宗时宰相杨炎,提出“量出制入”的财政原则,规定国家先计划支出数额,以支定收,但由于商品货币经济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没有形成代表新的生产力发展规定的独立社会力量同封建王朝进行经济、政治斗争,因而缺少形成国家预算制度的经济和政治基础。鸦片战争后来,随着帝国主义的侵入,使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时西方的理财思想,才开始逐步输入。1896年,在康有为的变法方案中,提出编制预算,公开财政,每年的出、入款要分门别类,列为一表,按月刊报。光绪皇帝于1898年实施变法,推行新政,提出“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这事实上是按照西方的理财模式改革清王朝的财政,但变法夭折,未能实施。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浪费无度,财政收不抵支,只得向国外大量举债,外国政府规定清王朝公开财政,编制财政收支计划,迫使清政府不得不编制预算。19(清光绪三十四年),清政府颁布《清理财政章程》,于19(宣统二年)起试编国家预算,由清理财政局主持编制预算工作,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编制国家预算。当时程序是首先由各省报告,然后由度支部(相称于现在的财政部)加以审核,资政院加以修正,奏请施行。与此同时,又拟定《预算册式及例言》,以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二月底为预算年度,预算册内先列岁入,后列岁出,各分“经常”与“临时”两门,门内分类,类下分款,款下分项,项下分子目。预算岁入重要涉及:田赋、盐茶课税、洋关税、常关税、正杂各税等十类。预算岁出重要涉及:行政费、财政费、军政费、交通费、民政费、司法费、教育费、各省应缴赔款、洋款等十九类。预算虽形似统一,事实上,由于清政府统治已摇摇欲坠,各省形成割据状态,财政并未统一,仅仅是各省数字的拼凑而形成的账面统一,19发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成果是仅有预算而无决算。即使如此,它仍不失为我国第一部国家预算。后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也有它的国家预算,这属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预算。旧中国的国家预算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四)新中国国家预算的产生新中国成立前,各革命根据地曾编制各地的预算,但由于战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根据地被敌人分割的状况下,不可能建立统一的国家预算。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大纲》中规定:“建立国家预算决算制度”。中央人民政府根据以上规定着手编制1950年财政收支概算草案,即新中国第一种预算。1949年12月12日在中央人民政府第四次会议上,财政部长薄一波作了《有关1950年财政收支概算编成的报告》,中央人民政府同意了这个概算草案。毛泽东主席出席这次会议并指出:“国家的预算是一种重大的问题,里面反映着整个国家的政策,由于它规定政府活动的范畴和方向”,由此明确了国家预算的性质和任务。1950年政务院通过了《有关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据此统一了国家财政收支。1951年8月,政务院公布了《预算决算暂行条例》,规定了国家预算的组织体系,各级政府的预算权,各级预算的编制、审查、核定与执行的程序,决算的报批与审定程序,从此建立了国家预算制度。(五)国家预算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因素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是国家预算产生的根本因素从西方国家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使得资产阶级形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这股政治力量规定限制皇权,保护私人资本,具体要通过议会掌握国家财政权,通过编制和审核财政收支计划的方式控制国家全部财政收支。从中国看,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帝国主义国家日渐感到国内市场的狭小,往往采用军事扩张和经济侵略的方式来扩大市场容量,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由此,促成了旧中国国家预算的产生。国家预算作为一种法律制度规定的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反映了经济基础的状况,同时又能增进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有力地增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发明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发明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在资产阶级出现的早期,由于本身力量的单薄,仍然依附于封建统治阶级和为封建国家承当纳税义务。国家预算的产生既是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斗争的成果,同时在推翻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预算制度的逐步确立,无疑增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2.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是国家预算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预算产生后,又因财政管理和监督的需要而得以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财政分派规模日益扩大,财政收支项目逐步增加,收支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复杂,财政收支的发展变化客观上规定加强其管理和监督,以确保筹集和运用国家资金的合理性、科学性。国家预算是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的有效工具,由于国家预算制度确实立,规定了统一的收支科目和计量单位,便于权力机关和社会公众的审核、监督,为科学、有效的财政管理和监督工作奠定了基础。当代国家预算制度已形成为复杂的体系,反映了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的客观需要。3.财政分派的货币化是国家预算产生的必要条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货币关系渗入到经济活动的全部领域,使财政分派能够完全以货币形式进行。只有在财政分派货币化的条件下,才干对全部财政收支事先进行具体的计量,并反映在统一的平衡表中。三、国家预算的基本特性国家预算作为一种独立的财政范畴,从产生到发展为当代国家预算,其内涵不停充实,形成了区别于其它财政范畴的特性。(一)预测性国家预算是一定时期财政收入与支出数的估算表,最典型的为年度财政收支计划。计划含有预测性,国家预算的预测性指国家通过编制预算对财政收支规模、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作出事前的预计和构想。普通在本预算年度结束以前,需要对下一年度的财政收支作出预测,编制出预算收支计划,进行收支对比,进而研究对策。计划与实际与否相符并能否实现,取决于预测的科学性和民主化程度,也受预算执行中客观条件变化,以及预算管理水平和预算管理手段的影响。提高预测性的精确度是完善国家预算管理的基础。(二)法定性国家预算与普通的经济计划不同,它必须通过法定程序,并最后成为一项法律文献。国家预算的法定性是指国家预算的成立及执行成果要通过立法机关审查同意,经立法机关审批的国家预算含有法律效力。我国《宪法》和《预算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审查同意本级预算的职权。各级预算拟定的各项收支指标经国家权力机关审查同意后下达,含有法律强制性,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都必须维护国家预算严肃性、权威性,严格贯彻执行,并确保预算收支任务的圆满实现;非经法定程序,任何地方、单位和个人均不得私自变化同意的预算;如需调节预算,必须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三)集中性为了从资金上确保明现国家职能、满足社会共同性的需要,国家必须通过预算安排,集中财政资金,统筹资金的使用。国家预算是国家集中分派财政资金的手段,国家预算资金即为国家集中性的财政资金。国家预算的规模、来源、去向、收支构造比例和平衡状况,要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进行统筹安排。预算收入必须及时、足额地缴入国库,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不能坐支、挪用;各地区、部门、单位必须按照预算规定的数额、用途等使用资金,不得各行其是。(四)完整性国家预算的内容应包含国家在推行职能中产生的各项财政收支,以体现国家的整体工作安排,综合反映政府活动的全貌,使预算成为国家各项收支的聚集点和枢纽。为了综合反映政府收支活动的全貌,预算应当涉及一切收支,并以总额列入预算,不应当以收抵支,只列入收支相抵后的净额。国家预算比其它财政环节涉及的范畴要广泛得多,例如工商税收计划、基本建设拨款计划等,均属于财政的单项收支计划,而这些单项收支,既是国家预算的构成部分,又受国家预算的制约。(五)循环性预算收支的起讫时间普通为一年。在预算年度内,预算工作的程序准时序普通涉及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和决算等环节,各环节在年度内依次递进,并在年度之间循环往复。诸多国家除编制年度预算外,还编制5年或的中长久预算,以指导中长久的财政工作并调节经济周期的运行,但法定预算仍以年度为时限。马克思说:“预算只但是是国家本年度预期收入和支出的一览表,它是以上一年度的财政经验即平衡表为根据的”。这阐明国家预算应当有年度性,即按年度编制财政收支一览表,同时阐明当年预算要以上年度预算执行状况为根据,含有可靠性。(六)公开性普通而言,私人经济活动存在隐私或商业秘密,只需向利益有关主体提供必要的信息,除法律有规定外,不必向社会公开。公共经济行为涉及全体民众的利益,除涉及国家安全的内容外,其它应向社会公开。在当代国家,国家预算是社会公众和政府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一种反映,换言之,预算能够理解为政府代理公共事务所需财力资源及其配备的一种契约,这种契约是以法律文书方式形成的权责合约,因此,预算内容必须明确、公开、透明,方便于社会公众及其代表能理解、审查和监督;同时,政府预算收支计划的制订、执行以及决算的全过程也应向公众公开,普通是采用向权力机构提交预算报告的形式论述预算编制的根据,执行过程中为确保政府预算实现而采用的方法,同时报告上一年度政府预算的执行状况和成果,即决算,预算及决算经审议通过后还要由新闻媒介向社会公布。四、预算年度预算年度又称财政年度或会计年度,指的是编制和执行预算所根据的法定时限或预算的使用期限,体现预算的时效性。预算年度普通为一年,但各国预算年度的起止日期不尽一致,可分为历年制和跨年制两种。(一)影响预算年度选择的因素一国预算年度起止日期受该国的国情、历史、传统习惯等的影响,重要考虑国会会期、税收与工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宗教和习俗等因素。预算年度的拟定要考虑立法机构召开会议的时间,财政收支的季节因素也影响预算年度起止日期的选择,这在那些财政收入长久依赖于农业的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由于预算安排要与农业种植和收成季节相适应。另外,某些原来属于殖民地或附属国的国家,其预算年度的起止日期普通受其宗主国做法的影响,在独立后仍然采用原来的预算年度起止日期。(二)历年制和跨年制历年制是按公历年度计,国家预算年度起止时间与公历年一致,即从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现在,世界多数国家的预算采用历年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瑞士、荷兰等国。跨年制是指一种预算年度跨越两个公历年度,但总时长仍等于一种日历年度。世界上也有不少国家的预算年度采用跨年制,其起止日期选择重要有三类:一是以英国、日本、印度为代表,从当年4月1日起至第二年3月31日止。二是以瑞典、澳大利亚、喀麦隆为代表,从7月1日至第二年6月30日止。三是以美国、泰国为代表,从10月1日至第二年9月30日。普通来说,一国中各级次政府预算年度的选择是一致的,但也有例外,如美国,不同级次政府的预算年度并不都一致。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年度始于10月1日,各州的预算年度不尽相似,大多数州始于7月1日,新泽西州始于1月1日,纽约州从4月1日开始,得克萨斯州始于9月1日,在同一种州内,州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预算年度也不完全相似。不仅预算年度的起止时间不一致,并且预算时间的长度也不同,联邦和大多数州及地方政府实施一年期预算,但有20个州采用两年期预算。五、国家预算体系(一)各级政府预算国家预算按政府级次可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各级政府预算是由各该级政府组织体系的有关预算汇总而成的。我国实施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各级政府预算由同级财政机关代表本级政府汇总编制的,故称为财政总预算。现在,我国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五级预算。不含有设立预算条件的乡(民族乡、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拟定,能够暂不设立预算。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派出机关,根据本级政府授权进行预算管理活动,但不作为一级预算。1.中央预算。中央预算是经法定程序同意的中央政府财政收支计划。我国的中央预算是由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国务院)汇编的、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批通过的财政收支计划。中央预算由中央各主管部门的行政单位预算、事业单位预算、公司财务计划、基本建设财务计划、国库和税收计划等汇总而成。2.地方预算。地方预算是经法定程序同意的、除中央预算以外的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统称,在我国涉及省级及其下列的四级预算。地方各级预算由地方本级财政机关代表同级政府汇编,根据其涵盖的范畴、级次又分为本级预算和总预算。各级政府的本级预算由同级各主管部门汇总的其直属行政单位预算、事业单位预算、公司财务计划、基建财务计划等汇编而成,是反映本级政府财政收支的计划。各级地方总预算由本级政府预算及所属的下级总预算汇总而成,是反映本级行政区域范畴内政府财政收支的计划。如省总预算由省本级预算及所属市、县总预算汇总而成;设区的市、自治州总预算由市、州本级预算及所属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总预算汇总构成;县总预算由县本级预算及所属乡、镇总预算汇总构成。国家预算涉及中央预算和地方总预算,地方总预算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总预算汇总编制而成。(二)机构预算此处的机构重要是指支出财政资金、推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机构。机构预算重要是使用公共财力的组织所编制的预算,涉及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为了有效推行公共职能,政府组织体系普通实施科层制,形成诸多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组织体。政府体系中需要设立推行不同职责的部门,如中央政府设立教育部、民政部等职能部门;部门内设立一定的行政、事业单位,如教育部下属的高等院校,对应在财政预算中,形成了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的范畴。1.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是反映一级政府中一定部门(含直属单位)全部财力的年度配备计划。部门预算由各该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汇总编制而成。这里的部门指的是与本级财政直接发生预算缴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直属单位指的是与本级财政直接发生预算缴拨款关系的公司和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是所辖单位预算汇编而成的汇总预算,部门预算的基本单元是单位预算。2.单位预算。单位预算是指各部门下属的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年度财力配备计划,它以资金收支形式反映预算单位的多个活动。具体而言,单位预算是由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其职责、工作任务和发展计划编制的、并通过规定程序同意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它不仅反映预算单位与财政之间的资金领拨缴销关系,并且反映行政或事业活动的规模和方向,是对单位一定时期财务收支规模、构造、资金来源和去向所作的预计。根据与某一级政府预算发生的经费领报关系,我国将预算单位分为一级预算单位、二级预算单位和基层预算单位。一级预算单位,又称主管预算单位,是指与同级政府预算直接发生资金缴拨款关系的单位;二级预算单位是与主管预算单位发生资金缴拨款关系的单位;基层预算单位是与二级预算单位或主管预算单位发生资金缴拨款关系的单位。在我国,单位预算的主体普通是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行政单位是依靠国家政治权力而为社会提供公共商品和服务的组织,其职能重要是进行政治、社会和经济管理。事业单位是指由政府同意设立、根据其业务范畴为社会提供特定公共商品和服务的非营利组织。部门预算位居承上启下的地位,单位预算是汇编部门预算的基础,部门预算是编制政府本级预算的基础,各级部门预算通过汇总后编制成各该级财政总预算,因此,部门预算对整个政府预算体系含有重要的作用。五、国家预算的功效(一)国家预算是国家集中和分派资金的重要手段国家以预算形式集中了相称数量的、以货币体现的社会资源,用以满足公共需要,预算活动体现了财政集中和分派资金的基本过程。首先,国家通过税收、公司收入、公债等手段把分散在各地区、部门、公司和个人手中的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形成预算收入,为满足各项公共需要奠定物质基础;另首先,通过预算支出的安排,维持国家机构运转,增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国家预算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反映财政分派活动的主体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模、构造、速度和效益水平。(二)国家预算是保障公共商品供应所需资源的重要工具公共商品含有非竞争、非排他性,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需要公共部门对其供应配备资源。事实上,国家以预算预算形式集中资金只是手段,而保障公共商品提供的需要才是其基本目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对公共商品需求的规模和构造会有差别,国家预算对资金的分派,反映了不同时期国家在解决公共供应和非公共供应,以及公共供应内部各类关系上的安排,或者说,国家预算的规模大致反映了一定时期公共供应的总体状况,而预算支出的构造比例、去向用途则反映国家提供的公共商品及服务的基本构成。(三)国家预算是国家对经济社会实施计划管理的重要方式通过计划来指导和管理经济社会活动是当代国家的普遍做法。现在,我国每年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每五年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这是国家对规划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作的全方面安排和布署,用以引导和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活动。国家预算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含有亲密关系,首先,国家预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贯彻提供财力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项指标的安排要受政府财力的制约,无论在编制还是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都必须考虑财力的可能。另首先,国家预算本身就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构成部分,是国家的“财力规划”,预算编制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基础,与之协调、衔接,达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平衡。只有这两方面达成统一,才干使国家规划落到实处。(四)国家预算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在市场经济中,国家预算含有“稳定器”和“调节器”的功效,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预算调控重要从三个方面实现:一是调节社会总供需;总量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预算收支直接或间接影响社会总供需,预算收入规模影响民间部门的产出和需求水平,预算支出则构成社会需求的一部分,并制约供应水平,无论预算收入还是支出,都含有乘数效应,收支规模及对应关系变化会带来总供需关系的对应变化,因此,国家可根据经济运行状况,通过调节预算收支规模及对应关系,影响社会总供需关系,使之实现平衡。二是调节经济构造;预算收支含有构造效应,收支构造的变化会引发经济构造的对应变化,例如,在经济发展的一定时期,通过国家预算支出的安排,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基础产业和重点建设的投入,支持“瓶颈”产业的发展,能够增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备,优化经济构造,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增进社会公平;涉及通过预算管理体制的合理设计对的解决中央和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合理分派财力,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通过税收和支出调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利益关系,缓和分派上的矛盾;通过社会保障的安排使老有所养、病有所治、难有所帮,增进社会和谐。(五)国家预算是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反映器国家预算活动联系面广、综合性强,预算的一收一支涉及到一系列的经济社会行为,不仅反映政府活动的范畴和方向,并且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状况。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中,国民经济各部门、各有关企事业单位、国家金库以及财政部门内各职能机构,都要按规定向财政预算部门及时报告状况,同时,经济社会活动的各项指标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预算上来,从而形成一种以预算部门为中心的四通八达、反映敏捷的信息系统,使得预算管理工作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观察哨。预算收入反映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效益水平,预算支出反映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因此,通过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能够掌握国民经济发展的态势,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用对策方法,增进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六)国家预算是国家实施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当代国家普通实施代议民主制,由议会代表社会公众行使立法权并监督政府运行。国家预算由议会审议、同意并监督政府执行,是国家实施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国家提高什么样的公共商品和服务,提供多大规模的公共商品和服务,应当取决于社会公众的偏好,根据社会公众的需求加以决定。国家预算以价值形式反映由政府组织的公共供应规模和构成,由议会审议和同意国家预算,事实上是将公共供应的决定权由议会这一代表社会公众利益的机构来行使。议会审议国家预算的过程,也是归集和反映社会公共偏好的过程,而对预算的同意,则是公民意志的体现。同时,议会和社会公众有权力对政府执行国家预算的状况进行监督检查,政府也有义务向前者报告有关的状况。第二节国家预算管理概要一、国家预算管理的概念国家预算管理是国家依法对公共财力的筹集、分派、使用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督的活动,其基本目的是合理编制预算、有效完毕预算收支任务和提高预算资金运行效率。国家预算管理的基本要素以下:1.国家预算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国家预算管理的主体是由有关机构共同构成的国家组织体系,具体涉及政府行政、立法、审计等组织的预算行为。在我国则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政府、财政、部门等行使对应的管理职权。2.国家预算管理的对象是公共财力的运行。国家预算管理的对象是以预算资金为主的公共财力筹集、分派和使用等全部运动过程和成果。对此规定:一是主动组织预算收入,确保收入任务的实现;二是妥善安排各项预算支出,及时拨付预算资金;三是在收支过程中,量入为出,努力做到收支的平衡。另外,预算管理活动也贯穿于由预算编审、执行和决算等工作各环节所构成的全过程。3.国家预算管理的根据是法规。国家预算管理的根据是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特别是通过审批后成立的年度预算法案和《预算法》,以此使预算资金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纳入法治轨道,做到依法理财,依法治财。二、国家预算管理的地位在国民经济管理中,财政管理属于以国家为主体对国民收入分派进行的管理,并且是收入分派管理的主导;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并位居核心地位。(一)国家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核心财政管理由预算管理、税收管理、行政事业和国有公司财务管理、国家投资管理、预算外资金管理等各部分构成,各项管理要互相衔接配套、协调运行,才干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在财政的各项管理中,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核心,而其它管理则是财政管理的基础。这是由于国家预算在财政分派活动中起到枢纽性作用,各项税收构成预算收入的主体,国有公司纯收入是预算收入的重要来源,国家预算对行政事业和国防等部门供应资金,预算外资金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国家预算,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等等。因此,抓住国家预算管理这个核心,就能够带动或推动整个财政管理。对的发挥国家预算管理的核心作用,规定对财政收支活动进行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不仅要考虑预算收支本身的平衡,也要考虑预算内外收支的综合平衡;不仅要考虑中央预算的需要,也要考虑地方预算的需要;不仅要考虑国家预算集中资金的需要,也要考虑公司和个人的承受能力;不仅要考虑经济活动领域的资金需要,也要考虑社会活动及国防等领域的资金需要。(二)国家预算管理是综合财力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国家综合财力管理涉及国家预算管理、预算外资金管理、金融资金管理、民间财力管理、对外收支管理等内容,国家预算管理是其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并且与其它方面的管理含有亲密联系。预算外资金是政府财力在预算之外进行的体外循环,国家预算与与金融活动、民间资金运动以及对外收支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财政性存款是银行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信贷资金投向是税源建设的重要支撑;由预算资金安排的政府投资引导民间资金流向;对外收支状况影响国家的财政收支状况,等等。因此,加强国家预算管理,对提高国家综合财力管理水平含有引导和增进作用。三、国家预算管理的原则国家预算管理的原则是指国家预算管理活动中应遵照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反映预算管理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规定。(一)预算体制原则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这是由我国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和国情所决定的。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是解决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问题,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关系国家整体利益的预算管理权限和国家的重要财力应集中在中央,以确保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法规的统一性和宏观调控的需要。同时,赋予地方一定的预算管理权,地方各级政府应有权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订本地区的预算管理方法,地方预算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地方拥有必要的财力满足地方的财政需要。2.权责统一。这里的“责”是指各级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责和任务,即事权。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划分是财权、财力划分的前提和根据,事权决定财权,又以财权作确保。只有事权没有财权,事权无法贯彻;只有财权没有事权,财权难以约束。权责统一重要解决一级政府的财政权利与财政责任的合理结合问题,一级政府财权的界定,应与其事权范畴的划分基本一致,以确保各级政府的有效运行,推行各自的经济社会职责。(二)预算收支管理原则1.依法理财。预算收支管理的各环节都要按照法律、法规办事,财政收入要依法征集,做到应收尽收,同时避免收过头税和人情税,制止乱收费;财政支出要依法安排和控制,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开支范畴和原则,控制支出的增加,厉行节省,反对浪费。依法理财规定健全财政管理制度,涉及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制度、支出效果考核原则等,强化预算约束,严格预算调节,实现预算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2.公平负担。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是预算收入增加的基础,收入预算的编制应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为根据。预算资金分派事实上涉及多个利益关系,必须贯彻公平负担的原则,以利于协调利益关系、增进经济增加、培植财源。3.量出为入和量入为出相结合。量出为入和量入为出相结合的原则规定体现在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首先,根据政府职能范畴合理界定其事权,据此拟定财政收入规模,量出为入;另首先,国家预算经法定程序拟定后,预算支出规模应当控制在预算收入的水平上,量入为出。4.统筹兼顾,确保重点。在确保政府合理需要的前提下,结合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区别轻重缓急,妥善安排各类预算支出,体现“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规定。对保障基本公共品供应的支出,以及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大局的支出,应予优先确保,通过财政支出构造的优化,优化经济社会构造,有效满足社会组员的公共需要。5.综合平衡。马克思说过:“每一种预算的基本问题是预算之间的对比关系,是编制平衡表,或者为结余,或者为赤字”。预算结余适合于克制过热的经济,赤字适合于刺激萧条的经济,两者均只可短期使用,从长久和常态看则应遵照平衡的原则。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各级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中央政府公共预算不列赤字,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不列赤字;中央预算中的部分经济建设资金能够通过举借债务筹措,但借债应有合理的规模和构造。普通而言,预算收支平衡应当是立足于预算本身、着眼于国民经济全局的平衡,是一种长久、整体和动态的平衡。第三节国家预算管理的程序和办法一、国家预算管理程序的构成环节国家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需要以预算程序、环节为确保,各预算程序、环节构成一定的预算周期,预算周期普通涉及四个基本的构成环节:(一)预算编制前的准备工作1.中央政府制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下达编制预算的批示。为编制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央政府需召开省级地方政府行政长官及各部部长会议,拟定下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的,同时,向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和中央部门下达编制下年度预算草案的批示,提出编制预算草案的基本原则和规定。2.财政部门测算预算收支指标。《预算法》规定,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根据上一年度的预算执行状况和本年度的收支预测进行编制。通过总结、分析和预测,掌握财政收支及业务活动的变化状况,找出影响本期预算的多个因素,剔除上年一次性或临时性的因素,理解本年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预算的规定,分析本年度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有关政策对预算的影响。预算必须与政策目的挂钩,在预算编制前,应对预算年度的政策目的做具体的研究与评定,排列优先次序,使预算与预测、预算与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3.财政部制订并颁发国家预算科目和表格,具体布署和安排预算编制事项。财政部根据国务院有关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批示,布署编制预算草案的具体事项,每年第四季度由财政部制订统一的预算表格,涉及财政总预算表格和单位预算表格。各预算编制单位要熟悉预算科目和表格,确保预算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每年要通过召开会议或公布告知、批示等形式,布署预算编制的内容、方针和任务,各重要收支预算的编制规定、编制办法、报送程序、份数与期限,等等。(二)编审预算编审预算涉及编制预算和审批预算。编制预算是预算管理的起点,预算编制要坚持量力而行、收支平衡的原则,以国家的财政经济方针和有关法律法规为指导,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指标为基础,以上一年预算执行状况和本年收支预测为根据,主动稳妥地安排各项收支指标,做到收入稳固可靠,支出留有后备,把预算收支安排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编制好的预算由政府提交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经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同意的国家预算含有法律效力。(三)执行预算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中心环节。政府是预算执行的主体,财政税务部门是预算执行的职能机构。预算规定的收入任务,必须确保完毕,预算规定的各项支出,必须及时足额地拨付。对于执行过程中必须的预算调节,超出了政府法定权限的,要报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批,未经同意,不得调节预算。各级政府有责任监督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各级财政部门有责任监督本级各部门预算的执行,并做好预算执行状况的分析,向本级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报告本级预算的执行状况。预算管理离不开有关信息、数据资料的掌握和分析,因此,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是预算会计、国家金库核算和财政统计。预算会计为预算管理提供基础资料,通过会计信息反映预算执行状况,通过会计监督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国家金库处在预算执行的第一线,通过国家金库的收支核算资料和定时的金库报表,能够分析检查预算收支执行状况。财政统计是财政部门信息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占有和分析有关资料,可掌握财政活动各方面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制订和调节财政政策提供根据。(四)编制决算决算是对预算执行的检查、评定和总结。通过编制决算,首先全方面反映预算执行的成果,另首先总结预算管理中的经验,以利于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在决算的编制中,要划清预算年度、预算级次和资金界限,做到收支数字精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二、国家预算环节的互相分离机制科学设立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合理配备人员,有助于从机构上确保财政职能的优化和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工作效率。预算环节的分离机制是指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督相分离的预算管理新机制。预算环节分离的机制涉及内、外二个层面,即政府行政体系内部和外部的组织构造,后者体现财政编制、立法审批、职能部门执行、审计监督的互相分离机制。对于前者,我国重要是财政内设机构分别推行以上有关职能而形成的互相分离机制,基本构架以下:1.成立专职预算编制机构;该机构的重要职责是:拟定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方法,以及编制年度财政预算的有关文献;拟定年度收入计划并据此测算财力;制订支出政策、公用经费支出原则和定额;拟定本级财政收支总盘子草案;审核部门提出的下年度预算建议计划,及财政业务主管机构提供的分管部门年度发展计划和事业发展性专项资金预算建议,汇总草拟预算,提出部门预算安排意见,按程序同意后,直接批复部门预算;负责管理预算内外资金总指标,统一办理预算追加和资金调度等事宜。另外,对影响预算编制的各有关因素进行调查摸底,掌握具体底数,及时提供有关状况;建立预算基础数据库,将部门和单位的机构、人员、财务、资金、大型设备、办公设施等基础资料和动态变化状况输入微机,建立档案;建立财政专项资金投放项目库,随时将各有关处提供的项目输入微机,予以备案,为滚动编制项目预算提供根据;为各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提供有关预算定额、预算支出政策等咨询。2.成立预算审核机构;预算审核机构涉及财政机关内部和外部的审核机构。外部的审核机构普通为人大。财政内设的审核机构重要负责对预算编制机构提出的年度预算建议计划进行审核和评定,并依靠现有机构设立进行职责的细分化,由主管业务机构审核部门正常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由综合管理机构审核部门政府基金收入、行政性收费和预算外收入建议计划。预算编制机构根据审核机构的审核意见,结合本级财力统筹考虑后,提出财政收支预算建议计划并按程序上报。预算报经人大同意后,由预算编制机构直接批复到部门。3.成立总预算执行机构。将总预算会计职责独立,并入财政的国库管理机构,成立总预算执行机构,负责办理具体预算执行工作。其职责:负责管理财政预算内、外资金账户,核算并拨付全部财政预算内外资金拨款,编制财政预算内外总决算,管理部门和单位的人员工资银行化工作,与部门主管机构一起负责预算的执行。各主管业务部门的重要职责是预算的执行和监督,侧重的于分析、论证、筛选部门事业发展和生产建设专项资金项目。4.建立专职监督与业务管理机构日常监督相结合的双重监督机制,实现对预算编制、执行全过程的监督。我国以编制部门预算为根本调节了财政内部机构的设立,建立起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检查相分离和互相制衡的预算管理制度,可变化过去由多个业务机构既参加编制预算又负责预算执行的现状,避免传统预算管理编制、执行职责界定不清,部门交叉扯皮的弊端,使得预算四个环节在工作中清晰划分,互相分离,各负其责,使各环节一脉相承但又彼此相对独立运作。二、国家预算的编审程序我国预算草案在当年“人代会”召开之前拟定。预算编审的组织程序按“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上两下、上下结合”的方式进行。(一)单位、部门提出概算即由单位、部门自下而上向财政部门上报预算建议数。单位根据预算年度工作计划、任务和收支增减因素,按财政部门规定的预算报表格式,提出由各项收支构成的概算,逐级汇总后,按规定的时间由主管部门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各部门上报的预算建议数要体现国家的有关政策,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规定,与财力相适应。(二)财政部门下达预算指标财政部门根据政策法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项收支测算所拟定的预算数额,以及本级政府同意的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自上而下按预算级次下达预算控制数或预算指标,涉及预算拨款指标和预算外资金核拨数额,预算指标逐级下达直至基层预算单位。(三)汇编预算单位根据所下达的预算指标,调节核算本单位各项收支,结合单位的其它收支,按照预算编报的规定,正式编制年度预算和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编制完毕后,按照规定程序逐级报送主管预算部门,经主管预算部门审核汇总,形成部门预算,报送同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对上报的部门预算审核汇总后形成本级预算草案,并报同级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汇总的本级总预算草案,应报送财政部。对预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核。预算草案是指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编制的未经法定程序审查和同意的财政收支计划。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草案的审核,并汇总编制本部门的预算草案,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各级财政部门在本级“人代会”召开前的规定时间,将本级预算草案提交人大常委会及专门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四)审批预算各级政府提交的预算草案要经同级“人代会”审核同意,经“人代会”审批后的预算成为当年的正式预算。财政部门要将经同意的本级预算在规定时限内向各部门批复下达,各主管部门再在部门预算的范畴内批复所属各单位预算。批复下达的预算成为预算执行的根据。实施“两上两下”的预算编报和审批程序,可使财政部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与其它部门、单位充足交流信息,沟通状况,有助于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确性。三、原则预算周期制度(一)原则预算周期制度的含义原则预算周期制度是将预算管理中互有关联的各环节从时间序列上划分为三个原则阶段,即“预算编制阶段”、“预算执行与调节阶段”、“决算与绩效评价阶段”,每一阶段含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从预算编制开始到决算完毕形成一种原则周期,并加以制度化。1.预算编制阶段;普通从每年年初开始,在对上年预算执行成果进行绩效评价的基础上,测算下一年度预算收支规模和增加速度,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期限约为12个月。2.预算执行与调节阶段;从第二年年初开始,组织该预算的执行,分析预算执行状况,办理预算调节,期限为12个月;3.决算与绩效评价阶段;从第三年年初开始,组织编制本级和汇总下一级决算草案,并对预算执行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和绩效评价,作为编制下一年度预算的根据,期限约为6个月。就每一预算年度而言,不同预算管理周期的上述三个阶段同时并存。下年度预算的编制普通应当在当年的预算同意后开始,普通提前10个月到1年时间。(二)我国原则预算周期制度的实施预算编制需要有一定的时间确保,如果编制起点时间安排过晚,编成的预算难免因时间仓促而简朴和粗糙。1.实施原则周期预算制度的必要性。我国长久以来预算编制时间过短,往往造成上级财政部门被迫代编下级政府预算的现象,由于“人代会”组织法对各级“人代会”召开的时间没有“自下而上”的规定,全国“人代会”召开前规定报送预算草案,涉及地方预算,届时未举办“人代会”的地区也要上报预算,而这些地方的预算草案普通未编制完毕,为了不影响全国的汇总,省级财政部门往往通过代编下级政府预算并汇编本级预算草案的方法以应急需。地方“人代会”对预算草案的审核也存在类似的状况。代编的预算草案与下级财政部门自编的预算草案之间会存在较大的差别,从而造成向“人代会”报送的下级预算草案失真。同时,预算审批的时间安排也存在法律空档,由于我国现行预算年度的起始日期先于“人代会”的审批日期,事实上在立法机关审批预算前预算就已开始执行,违反了预算的法定性。预算编制时间过短是造成我国预算管理难以实现科学化和精细化的重要因素。随着财政改革的进一步,规定预算分派模式由重视总“盘子”到重视“项目”转换。我国传统的预算编制采用“资金切块、总量控制”的模式,即把预算资金分块安排到各部门,按总支出规模推算各部门支出上限,实施总量控制。这种只重盘子、不重项目的预算编制方法,侧重预算管理的宏观方面,对于控制预算的收支总额,以及债务和赤字,有一定的功效,但对预算管理的微观方面,特别是预算支出的具体项目,则完全忽视了。预算只列示大的支出类别,但每个大类的预算资金究竞有哪些用款单位和支出项目,则不得而知,造成了实际工作中预算资金的“多重分派”及“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的局面,使预算编制过程无法应用方案评定和成本效益分析法,对预算执行成果也难以进行具体的总结分析,特别是按项目进行绩效评定,不利于提高预算的绩效。对于立法机构而言,由于提交“人代会”审批的预算草案所列示的收支项目过粗,又缺少充足的明细资料,可能隐藏其中的问题得不到充足揭示,使立法机构难以有效行使审核、评定、监督预算的职能,最后造成立法机构对预算的控制流于形式。因此,必须以预算编制的精细化为突破口,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美国联邦政府每年向国会报送审批的年度预算及有关材料,有数千页之多,非常细致具体。日本政府预算的细化程度也相称高,以爱知县为例,每年县政府报送审批的预算有两本,一本是概要,另一本是具体的预算,在预算及有关资料中,几乎每个用款单位的每个用款项目都能在其中查到,每个公民都能够查阅,这就使预算执行有严格的根据,并接受社会的监督。2.实施原则周期预算制度的举措(1)提前预算编制起始时间。可将预算编制的起始时间提前到上年度的3月份,为财政部门早编细编预算,提高预算的精确性,确保预算编制的质量提供时间保障。我国预算编制时间的调节,既要确保预算编制工作的时间需要,又要考虑到测算预算收支指标的时效性,以提前到预算年度开始前10个月左右为宜,即从每年3月份开始编制下年度预算,预算编制时间由现在的5~6个月延长为1年。(2)提前预算审批时间。立法机构对预算的审批时间应提前到预算年度开始之前,以解决预算审批与预算执行之间所存在的法律空档问题。可选择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将“人代会”召开的时间提前到每年年终,审批下年度预算,现行的预算历年制不变;二是“人代会”召开的时间不变,把历年制预算改为跨年制预算。(3)将预算年度由历年制改为跨年制。选择跨年制预算的理由是:把预算年度起始时间定在立法机构审批预算之后,是各国政府预算制度安排的一种通则。主张跨年制者有二种具体的建议:一是将起点时间选择在5~6月份,即,立法审批预算后来,并且部门、单位预算批复到位的时间;二是将起点时间选择在2~3月份,与人大会期一致,认为各国议会每年的会期是拟定政府预算年度的重要根据。四、国家预算编制的办法(一)基数预算法基数预算法是以过去年度已经达成的预算收支指标为出发点,考虑影响预算年度财政收支变化的多个因素,来拟定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编制预算的办法。基数预算法是一种传统的预算编制办法。所谓基数是指过去年度已经达成或实现的指标,它能够是期末数,也能够是期末前两年或数年的平均数。基数是预算编制的基本根据,拟定了基数后来,再考虑影响财政收支变化的多个经济性、社会性、政策性以及其它的因素,进而拟定预算数。由于按这种办法编制预算,基数是基本不动的,变动的是预算年度的增量部分,即按“基数加增加”来编制预算,因而又称为增量预算法。基数预算法的优点在于办法简朴,预算编制周期短,预算有历史的延续性,编制和实施中的协调管理成本较低。但基数预算法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一是固化和不停放大基数中的不合理因素,造成资金分派的不均衡;由于影响基数高低的因素诸多,有的是正常因素,有的是非正常因素,而基数法难以剔除多个非正常因素对预算指标的影响,造成由非正常因素造成的收入基数高或支出基数低的地方、部门和单位与收入基数低或支出基数高的地方、部门和单位之间的不均衡。二是不能激励各地方、部门和单位努力增加收入、节省支出;收入增加过快会抬高基数,节省支出会减少基数,这对具体的地方、部门和单位明年的预算安排是不利的。三是不利于优化财政分派构造;从基数出发安排预算使原有的财政分派构造难以调节,不利于利益关系的协调,并刺激争夺预算资金的博弈行为,减少资金使用效率。(二)零基预算法零基预算法是不考虑基期预算指标的实现状况,一切从“零”出发,根据预算年度各部门、单位的实际状况和需要拟定预算方案的预算编制办法。按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对各部门、单位原有的各项开支都要重新审核,并测算预算年度必要和合理的资金需求。由于零基预算不受以往年度预算收支状况的束缚,也称为“不持续预算”。零基预算法实施的基本环节是:首先,拟定各预算部门、单位行使职能应达成的目的;另首先,根据预定目的制订对应的预算方案,预算方案应有多个备选,并细化到具体的项目;再次,运用成本收益分析等办法评定各方案,比较其优劣,择优选择;最后,拟定预算方案,并编制具体的执行计划。零基预算法能够在预算编制上突破基数的限制,引入了成本效益分析等项目绩效评定办法,能使财政资金的安排含有科学性、合理性和灵活性,有助于优化财政分派构造,提高公共供应的质量和效益。由于编制零基预算规定重新审核和安排全部的预算项目,因而其规定的信息量较大,技术较复杂,编制的周期也较长。因此,推行零基预算需要含有某些基本条件,涉及要有完善、精确的定员定额资料,高素质的预算编制人员,畅通的信息网络,等等。(三)绩效预算法1.绩效预算法的运作。传统的分项排列预算法是将预算收支按规定的规定分项目进行编排罗列的一种预算安排方式,重要按由谁开支(即什么部门)和开支用途进行预算安排。分项排列预算强调立法控制,含有投入式预算的特点。绩效预算制度始于二十世纪中期,之后,各国经历了多个预算模式的创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代表的OECD国家纷纷推行“绩效基础预算”改革,被称为“新绩效预算制度”。绩效预算法是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绩效(效益)为目的、以成本为基础、关注公共产出、强调预算成果的预算编制办法。普通,绩效预算的基本运作程序是:政府各部门先要制订有关的事业计划或工程计划,然后对每项计划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资金的可能,择优把项目列入预算。普通而言,绩效预算是指先由政府部门拟定需要推行的职能以及为推行职能需要消耗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制订绩效目的,并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其在实施每项计划的过程中获得的成绩和完毕工作的状况。绩效预算遵照统一规划、合适分类、协调配合、分级负责、弹性控制及对的衡量等原则。2.绩效预算的重要特点(1)强调支出最后成果的产出预算,突出预算权责结合,有效克制预算最大化的冲动。绩效预算通过制订公共支出的绩效目的,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从重视资金投入的管理转向重视对支出效果的管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共支出的“货币价值”,即使纳税人缴纳给政府的税款在使用后能发明出最大的货币价值。因此,政策制订者只对支出进行目的和总量的集中控制,在拟定支出目的和支出总额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规定资金的大致使用方向下,下放预算执行中的决策权,增大各个部门的资金支配空间,赋予了部门更大的预算执行权部门能够根据条件的变化以及本身的特性较为灵活地安排资金的使用,更加好地调动各部门的主动性,从管人转向管事。绩效预算强调工作的“最后成果”即,政府部门提供了多少公共服务,政府部门的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预定的公共目的,根据对政府活动成果的规定来分派预算资源,解决如何以有限资源来回应复杂化和竞争性的预算需求问题,规定支出必须实现预定的成果、支出机构的预算必须与政府活动的目的相联系,促使支出部门关注如何提高公共活动的绩效,绩效目的确实立,绩效考核和绩效公开,有助于强化政府部门的责任,有效克制部门和单位盲目扩大预算的行为、遏止其追求预算最大化的冲动。(2)重视成本核算,更新政府管理理念。绩效预算不仅是预算办法的创新,更是政府管理理念的一次革命。绩效预算把市场经济的某些基本理念融入公共预算管理中,规定按照公司化经营的模式,把政府作为提供公共品的经济部门,以对公共品的投入产出核算为根据,来编制预算,从而减少公共品的供应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绩效预算强调预算支出效益,重视预算执行成果,将政府预算建立在可衡量的绩效基础上,增强了预算资源分派与政府部门绩效之间的联系;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成本的关注,有助于增进政府决算程序规范化和民主化;绩效预算促使政府部门按照成本效益原则优化资源配备,有助于部门和财政管理方式创新与变革,提高财政支出资金的有效性。(3)以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以绩效合同为保障。绩效预算规定预算执行者对成果负责,规定在预算和绩效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从而将资金分派给那些在绩效评定含有优势的部门或项目,这时,资源配备事实上是在各个部门或项目预期可实现的成果之间进行比较权衡,公共部门的行为成果或目的往往是多样的,并且许多是抽象的,因此,绩效预算的实施依赖于发展出一套可操作的绩效测量方式,以将抽象的政府行为目的具体化为可测量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套体系应当列出支出部门的目的,排列其重要性,拟定这些目的实现状况的衡量指标,绩效指标能够从资金使用的最后成果和资金的投入两个方面设计。成果指标是最重要的指标,能够直接衡量社会组员从政府活动中受益的状况。但并不是全部的政府活动都能够找到衡量其成果的直接指标,此时能够只用投入指标进行绩效衡量,即在服务或供应既定的状况下,衡量投入的规模和水平。在制订绩效指标时,要尽量选择那些能够得到客观的数字信息,能够进行计量的指标,否则即使有了指标也无法进行检查和评定。拟定了绩效指标后,还要有绩效评价的原则。绩效指标普通是量化的,而评价原则普通是一种数值范畴,被评定者的绩效在原则范畴内的,阐明其绩效较好,否则,则表明绩效不佳。以反映政府职能行为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根据,由预算机构与各支出部门签定绩效合同。绩效合同是由预算机构与各个支出部门之间以及支出部门内部各层级之间按照一种与市场竞价类似的方式拟定的,合同要明确预算的拨款安排、部门或单位的有关责任和权利,以及在绩效上的承诺。绩效合同将传统预算中存在的隐性合同关系转化为显性合同关系,从而将政府预算转变为一种合同预算。(四)设计规划预算法设计规划预算是将支出按方案分类,方案尽量和政策目的相靠拢,把方案的投入成本和产出成果相联系来安排预算的一种预算编制办法,也称“产出预算设计”。设计规划预算有助于提高预算支出的效率,其具体的运作程序是:1.拟定预算方案的目的。预算方案的目的是指该实施该方案所提供公共品的效用,如国防支出的目的是战斗力,战斗力又可分为核战略力量,常规力量等;目的下设的子科目是实现目的的手段。2.方案择优。评定现行方案与目的有关的效率,对方案运用成本收益分析进行量化评定,以此为基础对预算支出进行调节,择优选择。3.对预算方案进行系统、长久的评价。对预算方案的评定需要拟定一种合适的时限,时限过短不能充足反映其重要性和成本收益,普通要考虑五年的周期,评价的成果是下一期预算安排的根据。设计规划预算可冲破职能部门的边界对预算进行统一设计,由于设计规划预算以方案规划为单元来安排预算,因而需要有超越职能部门的协调机构。第四节国家预算管理的基本目的一、确立并实施政府预算(一)合理编制预算预算收支反映一定历史发展时期政府活动的范畴、内容和方向。通过预算管理,要使所编制的预算含有科学性和合理性,首先,充足反映公共需求,合理拟定公共供应的构成和财力来源,另首先,明确政府在资金使用上的职责,保障公共资财的有效运用。在预算形成和发展的早期,预算的规模较小,编制较粗糙,管理也较简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范畴的扩大,预算收支不停增加,预算内容日益复杂,预算管理的规定也越来越高,这时,预算不仅是反映政府总体意图的文献,更重要的是,它反映政府和立法机构在公共收支上形成的共识以及立法机构赋予政府的职责,而这种职责要通过预算贯彻到具体的部门和单位。对应地,预算程序在不停健全,预算编制方式在不停完善,多个具体的编制办法也不停发展起来,如预算的内容日益细化,数量分析办法特别是成本收益分析办法的运用日益普遍,愈益强调支出与政府目的实现的关系,强调支出安排的合理根据,更加重视预算安排的效率问题,等等。(二)有效完毕预算收支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