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学视野中的物与人
他为万物的价值创造了价值,给万物的价值创造了意义,也为它的意义!。——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雅克·卢梭《论语言的起源》中有一则经典的故事(P4):大流士(Darius)进军斯奇提亚(Scythia)时,斯奇提亚人的国王派人送来一只蛙、一只鸟、一只鼠和五枝箭。传令官呈上礼物,未置一词而去。大流士心知这是一篇令人畏惧的檄文,旋即罢兵回国。倘使用文字而不是符号来写这篇檄文,那么,愈是威胁,愈起不到效果,大流士会将这种威胁看作是可笑的虚张声势的恫吓而已。布依族的机智人物甲金也有这样一则故事(P90):土司给甲金少量的钱,却要他买ba-du-bi,这明显是办不到的事情。机智的甲金眼睛咕噜一转,心里有底,就答应了土司。他到集市买下一只鸭子,叫上几个朋友,一起到河边烤鸭子吃,吃完鸭子后留下鸭嘴巴就回土司家了。土司见甲金两手空空回来,劈头就问:“叫你买的ba-du-bi呢?”甲金不紧不慢从衣服兜里拿出一个鸭嘴巴,递给土司说:“在这里嘛。”土司一见鸭子嘴,气得连打带骂地吼到:“明明叫你买一百只鸭子(ba-du-bi),你给我拿这东西干嘛!?”甲金边躲边大声说:“明明是你让我买鸭嘴巴(ba-du-bi),ba-du-bi不就是鸭嘴巴(ba-du-bi)吗?我花了大价钱才买到的呀!”土司听了找不到话来回答。原来一百只鸭子和鸭嘴巴在布依族里是同音,即ba-du-bi。此处摘引两则故事,目的不在于苛责语言和文字的局限和不足:即不如物这样直接、直观和直白,也不像物这样形象、明了和深刻。笔者想要表达的是,如果我们想研究人,就必须从研究人身边的东西开始(P51),也即是说,物一旦与人“发生关系”,就被赋予其文化意义。质言之,物是研究人类文化尤其是无文字民族文化及其传承的重要载体。一体系论:“物是人类文化的善产者”是实事实上,人类学对物及其与人“发生关系”后所蕴含的文化研究由来久矣。人类学的建立,从古典进化学派开始,就以“物”作为研究人类的切入点,尤其是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更是以物作为标志性的准绳,来区划人类的野蛮、蒙昧和文明三段式历程。该学派的追随者们,如戈登·柴尔德、莱斯利·怀特、朱利安·斯图尔德、埃尔曼·塞维斯,以及马文·哈里斯和马歇尔·萨林斯等等,无不以物或物质作为研究和立论的基础。传播学派亦然,其方法和着眼点类似于进化论,没有远离物来探讨人类的文明(文化)。马凌诺夫斯基发现的“库拉圈”,埃文思—普里查德描述努尔人“对牛的兴趣”,功能论者对物的留心与关注不比进化论和传播论两学派逊色。列维-斯特劳斯对物的研究及其贡献,人类学界是有目共睹的。格尔兹对“文化的解释”,更是在(斗)鸡身上着了大量的笔墨,并强调其象征性意义。直到今天,文化遗产领域的盛行,物与物质文化的研究更加凸显,颇有无人不涉及物这一领域的趋势。我们通过粗略地爬梳人类学学科对物研究的谱系,不难发现人类学家对人类(文化)的研究,得到了卢梭“如果我们想研究人,就必须从研究人身边的东西开始”的真谛,而这个“东西”就是物或物质。换句话说,人类学历来把对物的研究视为重要的领域,并形成了民族志对物的多种研究范式。人类学对物和物质的研究和认知,象学科谱系一样,也有一个不断进展和转向的历程。不管人类学家是对物自身的研究,还是放在交换的角度来探讨,无论是物的象征与分类,还是从社会生活方式与心性方面着眼(P1—26),都是探知人类文化便捷的津逮和路径。以饮食及其文化为研究主旨的人类学分支学科——饮食人类学,在人类学理论基础上,对食物感官、食物符码、食物的文化符号和认知(性冷性热、阴性阳性等)、食物所产生的族群认同、以及经济因素和营养指标,甚至包括食物与记忆的关系等话题开出了自己的一套研究路子,无疑对物特别是可食之物及其文化的研究注入了方法和理论的活力。事实上,在中国儒家传统的学术体系里,一直存在天、地、人、万物一体的学说和观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诉求,是以格物致知为原点和前提的。具有儒家学说纲领性质的《大学》,开篇就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强调致知在格物,因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凡欲明明德,欲止于至善者,用朱熹的话来讲,无不从格物开始穷理,所以他对“明明德”注释称:“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P3—4)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从万物之理来应人事;用人类学民族学的术语言之,即是从知道众物之理而探寻人事之理,这人事之理,在我们的话题中可以理解为文化。《中庸》对从物来探知文化的道理表达得更直接明了,即“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亦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结论所必须做的工夫。从“物之理”或“物之性”的概念提示了我们认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P270)。一方面,朱熹认为人和物之性,也就是“我(们)之性”,“但以所赋形气不同而有异耳”(P32—33)。换言明之,人与物都是我们的文化“代表”,只是形质(构成事物者为气,“气”本体是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要件之一)有所不同而已,从中我们可以探得同一的道理和一致的文化。另一方面需要说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学说中,“化育”即是传统对文化解释的肇端,是谓从事物的文(纹)理、条理,品读领会到教化的意义,即是文化(P20—21)。物我一体的儒家经典言论,张载所说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P62)不容绕过。朱熹解释这句话的意思为:“万物虽天地所生,而人独得天地之正气,故人为最灵,故民同胞,物则亦我之侪辈。”(P2520)物我同侪,物吾与也,将物与人放在平等的视角来看,无疑为我们从物的研究中来考察人类的文化提供了理论前提和言说基础,因此张载接下来说:“故所以妙万物而谓之神,通万物而谓之道,体万物而谓之性。”(P63—64)易言之,神、道、性等文化事象,无不可以从物中求得,也只有通过对物的体察才能求得。反过来也可以象汪晖通过大量的史料证明的那样:“‘物’不是孤立的、客观的事实,而是处于一定的关系、制度、秩序、规范之中的‘物’。”(P262)追溯和爬梳中国传统学问的理路谱系,庄子的“齐物”,物我两忘,何尝又不是透过物理得知文化意义和蕴涵呢?可以说,研究理、性、道等中国哲学范畴命题,我们不可不知物(理),即是说对物的探讨在中国传统思想哲学中有大学问,是我们研究物与人类文化的另一重要资源,我们不可忽视这一视角和丰富的理论源头——然而传统人类学对物的研究却没有注意到这份资源和理论基础。概括地说,古今中外通过物来研究人类文化,特别是无文字民族文化,既由来已久,素来也是好的途径和方法。本文以布依族社会中的糯米为线索,考察该民族“以糯食为贵”的生活特点和节庆礼仪,从而探讨如何书写物的民族志,亦即人们如何通过物来体现与传承文化的问题。二打好、用好、年日班布依族稻作文化的特点,“以糯食为贵”是一个重要的体现。布依族凡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大合小事”(大场合小事情)都要用上糯米,食用糯米既是礼节要求或诉求,也是美食的典型之一。过春节布依语叫gua-gin。布依族十分重视和讲究这一传统节日,在节庆生活中亦是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早在节日来临前半个月,家家户户都备齐一个月的柴火、大米、糯米等,作好充足的物资准备,使新春佳节能在无忧无虑中欢度。即使是少柴缺米的困难人家,也全家上山砍柴,整齐堆放于房侧屋后以备整个春节之用。春节前一个星期则杀年猪,舂晚米粑(耳块粑),做好米酒、甜酒等各种糯食,一直忙到除夕夜。这时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整个寨子已经充满了节日的气氛(P113、82)。除夕那天,妇女忙于淘糯米蒸粑粑,男人忙于杀鸡做菜。早饭过后,便取浸泡好的糯米蒸熟,放在木槽或石槽内捣烂,捏成圆块,谓之“打粑粑”(P269)。届时全村打糯米粑声此起彼伏。糯米在石槽中捣好后,先做四个直径约30厘米的大粑粑,用于祭供祖宗(P82),告知祖先春节已到,请列祖列宗“回家”来“共度”节日,大家一起享受美食和共度祥和幸福的节庆。水城一带的布依族,除夕之日用糯米打ao-zei-bei-gao,俗称“旧年粑”。先由家长趁热用三小砣供祖,然后在家中所有粮囤各放一砣,称为“守仓粑”。人们相信仓中只要有这块糯米粑在,粮仓一年到头就不会空置,来年粮食也能获丰收,因而“守仓粑”需放至年底方可取出。同时,还将所用农具如犁耙、挞斗、锄头等都粘上一些粑粑,表示农具也一同过年(P260)。望谟县乐康乡的布依族,年三十夜每家亦均打年粑,但各姓氏的过法不尽相同。饶有趣味的是,黄家打粑粑之前,要让一人身披蓑衣,头戴破斗笠,出门东张西望,如此三次,才回家开始打粑粑;李家初一不煮饭,吃前一天煮好的冷饭,祭祖宗的物品只能用米花、粑粑之类稻作物,禁用肉类(P292)。兴仁的布依族在年夜饭之后,还要由妇女包粽粑。是夜,当公鸡鸣叫第一声的时候,全村打粑粑的响声不绝于耳。这次要揉六个大粑粑供祖。并用小粑粑喂牛马。然后又按常规设席供祭祖宗。祭供的粑粑还要用香蕉叶垫着(P83)。大年初一打的粑粑,称“新年粑”。打好的粑粑用一部分揉成一个大的,其余都揉成巴掌大小,放有绿豆、肉沫、影子、白糖、红糖等陷的小粑粑,照例先祭供祖宗之后,子孙才能享食。先打好粑粑的人家,要邀请邻里到家里来尝新,路过的人一样来品尝。孩子们就拿糍粑当早餐,开始邀约出去玩乐。这天,水城地区的布依族只能取前一天的“旧年粑”食用。“新年粑”在当天仅作供祖之用,家人不可享食(P262)。初二早上需用油炸粑粑供祖,之后一家人就以油炸粑为早餐。扁担山一带的布依族在这天还要专为敬供祖先再打一次糍粑,同样以油炸糍粑祭祖。威宁红岩乡的布依族儿童,一早就挨家挨户拜年:一男一女(金童银女)共同串走邻里。刚跨进某一家的大门,他们就高声朗诵一段拜年词:“拜年拜年,粑粑上前;没得粑粑,白酒也甜;没得白酒,要两文钱。”两人走到神龛前叩头三下,又回转到火塘边来(冬天布依族一家人围坐聊天的地方)。人们认为新年之际,金童银女来拜年,意味着今年六畜兴旺,四季发财,全家老小安康。所以主人家都高兴地接待孩子,马上给他俩几个粑粑,或给一点钱,让孩子们欢喜而走。临走时,两个拜年的孩子又一齐高声唱诵道:“恭喜发财,明年再来。恭喜发财,明年再来!”此后他们接着又走向别家去(P325)。初三举行送祖宗仪式。送祖仪式,在堂屋中做礼担一挑。担子一头挂上两个大糯米粑粑,还有四个猪脚以及鸡蛋、食盐等贵重之物(P262、214)。每送一位祖先,即用糍粑在燃烧着钱纸的火焰上晃一下,然后放进箩筐里。同时还须念祭词,大意是:我们抬一挑糍粑放到你肩上,……我们送的黏米粑,与仓板一样大;我们送的糯米粑,像仓门那样宽(P115)。送走祖宗之后,就可以互相串门或走亲访友。兴仁布依族有正月初一到初三送祖宗的习惯,但各姓氏的风俗稍有差异。巴铃、坉脚的梁、王、杨等姓初三早上送祖宗,而陆、余、韦家有的初一早上送,有的选择初二早晨送。未送祖宗之前不走亲拜年,这是布依族春节的规矩和习俗。初三早上送祖宗的人家,还要再打一次粑粑,用的糯米要比前两次多些,表示节节高升(P83)。正月十五元宵节要祭祀祖宗一次。正月最后一天称“了年”或“了月节”,有些布依族地区还要打一次粑粑,再祭供祖宗,表示整个春节休闲日期已经结束,各路神仙也已回归府邸(P83)。要言之,布依族在春节期间,除夕、大年初一、初二原则上三天都要“打粑粑”祭供祖先,以此作为节庆的重要象征,也是浓浓春节喜庆与热闹的标志所在。大年初三的送祖宗仪式,必须有糍粑作礼,如果没有,则不足以表达对祖先的敬重和显示节庆的欢快、喜悦与富足。节日期间走亲访友的拜年活动,糯食在节庆餐饮中既显得主人热情好客,富足美满,更关键是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和互敬的礼仪风尚:亲友长途跋涉而至,高兴之余煮一碗甜酒水暖暖身子解解渴,消除一路的艰辛与疲劳;正餐过后,晌午时分,煮一碗“自家做的”甜酒粑尝尝,主人会说“这二块粑是近年引进的,经过机子做出来,与以往的糍粑不太一样,用甜酒煮出来既香甜,韧性又好”;如果亲友留宿——至亲如女儿回娘家或七八十岁的老人来作客,一般都要住一晚甚至几宿——主人与亲友一起坐在火塘或火炉边话家常,除了以瓜子花生等作“消磨”外,深夜时“饿了”,要在火炉上烤或烙粑粑宵夜。客人访亲结束临走时,主人一定拿出粑粑劝说:“带上!要不家里的老人说回娘家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给,说娘家人小气不好。”或说:“家里也没有什么,就捎上几个粑粑给您老带回去烧吃,再说不带几个孩子们会说‘到(某某)家来都没给您老带上几块粑粑’。”客人稍作礼让后,终究接受粑粑或糯米等礼物。带上一些粑粑回家,是亲戚之间互敬互爱的礼节。即使是现在除夕晚上全家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也会围着火炉边聊边看边烤粑粑吃。春节期间尤其是有客人来,即使是大家天天饮用美食,已经对粑粑之类相对腻味的糯食望而生厌,但在火炉上烙粑粑吃,仍是主敬客最好的和不可缺少的礼仪表达方式。三油团w的意义“过了年”,即农历元月的最后一天或二月的第一天吃油团粑,是扁担山布依族的一大特色。油团粑的做法,是把糯米面与黄豆面、红薯面或茨菇面拌合(糯米面占百分之九十),揉成鸡蛋大小的圆团,以菜油、茶油或香油放在大铁锅中炒,慢慢炒让油团逐渐变熟,边炒边用专制的竹片将圆团压成扁圆形,炒至皮黄肉熟为宜。油团粑的做工要求极为精细,从把糯谷脱壳、舂成糯米面;黄豆磨成粉,红薯切成块,晒干后磨成红薯粉或茨菇磨成面;到摘uo-ia花晒干,放到锅里煮沸,使水呈深黄色;然后与各种面粉搅和,再揉成圆团,工序就达近十道之多。其火候控制也甚为考究,火过大油团粑要粘锅,粘锅既有糊味,又不成形,甚至无法继续再炒下去;火太小则一个个油团粘在一起,无法炒熟;而且还要根据油团逐渐变熟的程度把握火力,所以炒时都用柴火,这样便利操作和控制火候。炒技一般需要轻巧而均匀,但有时根据火候和油团生熟的程度又是急缓相间,张驰有度。放的油也极为讲究,量多了成炸,少了成烙,而油团粑的制作是烙非烙,是煎非煎,是炸非炸;质要醇香且洁净,所以最好的油是自己到山上采集的山茶果所榨成的油。采回的山茶果经晒干,脱壳,再晒干,舂成沫,然后蒸熟,最终压榨成油。这种油没有经过任何机器的加工,又是直接可以食用的熟油,其色、香、味和营养极佳。因为山茶油的工序如制作油团粑一样不易,所以能食用到这种油,也只有炒油团粑的时候。质言之,一切程序必须合理操作,娴熟掌握,方可做出色、香、味俱佳的油团粑来。扁担山的油团粑是远近有名的,它软和而不粘,香甜而不腻,色鲜而不艳,人逢喜事极愉悦时就有俗谚说:“高兴得像吃到油团粑一样。”可见当地人对其喜爱之盛(P180)。为什么有在过完年后吃油团粑的风俗呢?传说古时候有个布依族老太太,一生辛勤劳动,使得家业兴旺。她每年都终日繁忙,即使在春节,也只闲大年初一到初三,其余时间都在地里劳动。正月末那天,她看到草木萌发,该叫大家上山做活路了。于是回家后,备上一桌好菜,又炒好第二天上山作干粮的油团粑,与家人欢聚,一庆年节已过,二庆春耕开犁,宣布年已经结束,应该上山做农活了。全家吃了这个春节的最后一餐,很是惬意,兼有香喷喷的油团粑作为干活用的干粮,更是高兴至极,都敬赞老人劳动有方,当家有法。老太太过世后,子孙忘不了她的勤劳致富之功,勤俭持家之道,把“过了年”的喜宴变成了思亲祭祖的节日,一直延续至今(P180)。从油团粑来历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油团粑可以贮存较长的时间,方便携带,冷热均可食用,所以不仅成为人们喜爱的珍贵食品,也是春耕时节便利的干粮。独山县的布依族,在农历二月初二,各户到野外摘取一种香藤,取其液汁加水浸泡糯米;再取一种当地称为“棉花菜”的植物捣烂,与泡好的糯米一起磨细,装入袋内吊干,然后捏成块,用油煎,煎好的糯米饼不仅味香,而且三、四天不会变质、变硬(P270、362)。如此说来,这种糯米饼类似于镇宁扁担山一带的油团粑。布依族的节庆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并不在意节日的蕴涵和根源,自己将糯米加工成各种糯食,一家人开开心心地欢聚一堂(场),也不缺乏节庆的欢乐场面和氛围。布依族的三月三,主要是用清明菜与糯米做成粑粑,即称“清明粑”(当地汉族也有),并到祖坟上去挂青祭祖(P14)。敬山神也是一些布依族地区在三月三举行的活动,以求人畜平安。水城特区用枫香叶、染饭花煮水渗泡糯米,打成黄、黑两色糯米粑和红糖糯米汤圆供祖。他们称这个节日叫gen-gin-san-gu(P263),即三月节的意思。四月八的牛节,或称为牛王节,无疑是布依族文化内涵丰富且别具特色的节日之一。布依族自古以来精于农耕,善种水稻,牛则是重要的生产劳力,民间就流传着“庄稼无牛枉自早”的谚语,并有很多谚语以牛作为题材(P235、226),可见人们对耕牛特别重视和爱护。农历四月初八,相传是牛的生日,这天让耕牛休息一天,并用苦竹笋加各色米面,一起舂成苦竹笋粑喂牛,用枫叶泡水洗牛身,擦牛眼,既能除疾去病,也表示对牛的“慰劳”。节日里,每家每户都要做花色糯米饭祭祖、祭牛王(P433)。《独山县志》卷十三风俗记载:“四月八日染黑饭供牛神,牛不耕田。”可见这风俗由来已久。黑糯米饭的制作,是在初七上山采嫩枫树叶,捣烂取液汁浸泡糯米蒸熟,饭即呈黑色(P270)。即使当年因有老人刚去世的家庭,因禁忌不能做黑糯饭,同寨亲友也会送给他家,以示慰问(P316)。有的地方还染五色糯米饭(红、黄、绿或蓝、紫、白五色)敬祖宗,并磨糯米浆染牛角的上半部,使牛在田水里看到上半角有颜色,表明庄稼才做完一半,还需继续劳作(P14)。布依族为什么会在四月初八染花色米饭呢?这与布依族地区流传的孝子目连故事有关:故事一说目连的母亲是个妖怪,作恶多端,死后被阎王爷关在十八层地狱里,不给吃喝。可目连是个大孝子,知道母亲在地狱里得不到饭吃,得不了水喝,就决心去搭救母亲。第一次,他包起米饭去到阴间的第一层地狱,还没有进第二道门,米饭就被关在那里的饿痨鬼抢吃完了。第二次,他又包米饭去,第二层地狱的饿鬼又抢吃一空。接连几次,送去的饭都到不了母亲口中。目连心想,这样下去不行,得想个办法骗过这些饿鬼。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办法:拿一些糯米用红苋菜和绿木叶染过,煮熟以后捏成饭团,然后再入阴间。果然,那些饿鬼见到花花绿绿的糯米团,不知是什么东西,拿在手上左看右看觉得不对劲,就丢还给目连。就这样目连捧着染色花糯饭送到母亲手里。母亲吃着又糯又香的花糯饭,觉得从来没有尝过这样可口的美食,就叫儿子以后天天给他送这样的饭来吃(P20—21)。故事二说目连的母亲是个老实人,被冤枉致死。目连长大功成名就后,想到母亲及自己小时候所受的苦楚,特别想念母亲,于是请布摩为母亲做斋,送他到阴间去看望母亲。可目连到阴间后,四周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见,只听得母亲在隔壁说:“儿呀,你来看我了。”目连把自己的近况告诉母亲,并问做斋给母亲的斋粑、豆腐等美食是否吃到了。母亲回答:“儿呀,在这里,象我这样冤枉死的人太多。你送来的斋粑、豆腐,还轮不到我,早被他们抢吃光了。”目连问怎么办,母亲告诉目连:“儿呀,我晓得你的孝心。你回去后,到坡上摘冬青、枫香叶、龙头狮子草叶和花米饭花花,拿它们舂碎,煮出水来染米饭,染好后再给我送来。那些死鬼吃惯了白斋粑,不知道花米饭,那时我就可以领你的孝心了。”目连按母亲所说的,做出又黑又亮,又红又绿的花米饭,做斋送给母亲吃(P23—25)。两则故事,都因目连的母亲吃到花(糯)米饭的那天,正好是农历四月初八,因此每年的这一天,布依族都要染花糯米饭,“四月八”节就这样兴起了。那为什么又将这个节日称作牛王节或牛节呢?根源来自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刀耕火种年代,布依族烧山开荒时烟火熏黑了天宫。玉帝龙颜不悦,说下界生灵吃白米饭,却让我吃烟熏火燎的饭!命牛王下界传旨,百姓三天才准吃一顿饭。牛王善良忠厚,见人们艰苦劳作,就私自将圣旨改为一天吃三顿饭。又出主意,四月八那天让人们做乌米饭,它将乌米饭带回天庭复命。玉帝见下界吃乌黑米饭,才无话可说。然而,牛王私改圣旨不可饶恕,于是玉帝将牛王贬谪凡间。牛王初九就开始帮人们犁田耙田,结束了原始的刀耕火种,栽上稻秧。从此,每逢四月八,布依族为了表达对牛王的尊敬爱戴,都要用乌米饭敬牛王,并让水牛吃饱喝足、好好休息,准备第二天开始犁田栽秧(P68—69)。这个传说既是布依族牛王节的来历,也是在农历四月初八染糯米饭饲喂牛的由来。饶有趣味的是,布依族的牛王节,除了农历四月初八外,有些地区则定于农历十月初一。威宁新发乡的布依族,在十月初一这天,各家所养的大小耕牛,整天关在牛圈里,一律让牛休息。主人备好全天饲料,让牛饱餐美食一天。还举行相关的仪式,即在牛圈门口焚纸烧香,并杀一只大公鸡祭供牛王菩萨,同时用鸡血拌饲料给牛吃;将酒、饭和煮熟的鸡作祭品,祭供十五分钟后,收起供品,主人家才开始吃早饭。此前,各家舂好两个大糯米粑。祭供完毕,吃饭后,主人家把两个大糯米粑穿在牛角上,牵牛到水边喝水。据说牛埋头喝水时,亲眼看到角上穿有两个大粑粑映在水中,心中欢喜地说:“我没有白辛苦,劳作了一年还是值得的,粑粑挂在我的头上,让我心里甜滋滋的。这是主人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往后,我只好为主人全家老幼吃饱而一年四季勤耕田土,让粮食大丰收。”因而,人们特别爱护耕牛,并把每年古历十月初一定为牛王节(P324)。兴仁县布依族在十月初一打的糯米粑,就直接称作“牛王粑”。各家打好粑粑后,先拿一点喂牛,其余的包成米豆粑,用作走亲拜友的礼物(P85)。布依族的端午节,风俗与当地汉族的习俗大同小异,都喝雄黄酒,吃粽子(P316)。稍有不同的是,粽子的作法不一样,这天布依族要用麦杆或糯稻烧成灰,揉拌糯米,稍微淘后,用拌有草灰的糯米包粽子。粽子煮熟后呈灰黑色,味道香美特别,且存放时间较长(P270)。有的地方还用枫香树叶汁染糯米饭(P292)。其实布依族包粽子最隆重的还是一个月后的“六月六”。四麻黄山布依族的“好的东南角”如果说春节是布依族在所过的节日中时间最长最热闹的话,那么六月六则可以说是最具传统特色的隆重节日了。甚至有的人就直接将六月六称为“布依年”。布依族的六月六节,来历有“祭祖”、“祭田”、“祈丰年”、“传族规”、“歌节”等多种说法或文化意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或屠牛,或杀猪,或打狗,或宰鸡,包粽子更是必不可少(P24)。农历六月六栽种农忙已经结束。据说镇山村犁田栽秧比较晚,每年六月六正是他们栽秧完毕之时,就把这天定为“断秧节”,让人们好好休息和庆贺一天。于是这天大家就做好的东西吃,对当地人来说,最好的主要就是包粽子,吃粽粑了(P215—216)。的确,人们完成了一年中农活最为关键的种植阶段,应该休整欢乐一番。因而各家各户准备美味佳肴,同欢共饮,并包粽粑供祖(P117)。镇宁布依族六月六祭祖的来历有一个源远流长的传说(P24):相传布依族的始祖“盘古”首创水稻栽培技术,但孤单一身。一次,盘古认识了海龙王的女儿,相爱成婚,后来生了一子,取名新横。新横年幼,一次冒犯了母亲,龙女愤归龙宫。随后盘古续弦又生一子。盘古死后,新横备受继母虐待。他忍无可忍,上天告状,深为仙女同情,收留天宫,不返凡间。于是,他扬言要毁掉全部稻秧,绝其继母生路。继母惧怕,乞求新横不要毁坏庄稼,保证以后对他情同亲生。加上布依族的家家户户点香乞求新横,保证在每年六月初六(盘古忌辰)这天,率领子孙后代杀猪、宰牛、包粽子供奉其父盘古和他,并祈祷他们保佑子孙传宗继祖,发家致富。这个传说与布依族的稻作文化有关,表达了人们祈盼庄稼不遭破坏和不受灾害的愿望,这也正是人们要以稻谷中的至尊美食糯米,做成粽子作为祭品的原因所在。在栽种水稻结束的时候,这样的愿望完全符合人们期盼丰收的心理祈求。故事显然也说明六月六源于祭祖。除此之外,传说还蕴涵着布依族对行为道德的规训,即训告人们不可作恶多端;即使犯错,发现之后及时弃恶从良也可以得到大家的原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布依族良善的行为要求和行善的道德准则。其实,在扁担山布依族地区,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六月六吃粽子的传说”:富饶的扁担山坝子,四面环山,只有几个山口通往外界,道路险峻,易守难攻。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横征暴敛,逼得人民纷纷起来反抗。扁担山的布依族人为了生存,男人们就日夜轮流去山口守关,防备兵匪盗贼进山来骚扰抢掠。田地里的庄稼活路,全靠妇女们做。有个叫妹竹的妇女,是位心灵手巧的好媳妇。在六月溽热的天气里,琢磨如何做出既美味又可久存的食物给戍守关隘的丈夫阿戎吃。一天她想出了竹叶糯米饭:切腊肉拌在糯米饭里,再放一些佐料,煮熟后用竹叶包了三包,送到南山,交给阿戎说:“田里的活很忙,阿戎你守山又离不开。这些竹叶糯米饭你留着,等到饿了好充饥。”阿戎把竹叶糯米包收下,饿时取出来与大家分享。妹竹留下的竹叶包糯米饭很香,将士们夸奖她的好方法和好手艺。于是,第二天,即六月初六,守山的男人们都叫家里人学妹竹,用竹叶包糯米饭送到山上来。从此,不论兵荒马乱的岁月,还是太平盛世的时期,扁担山的布依族人都去摘竹叶、高梁叶或者包谷叶,包上拌着腊肉、酥麻等佐料的糯米饭,煮熟了带到山上去吃。用糯米包成的粽子,煮熟后存放一个星期不会变质。吃起来不仅味道鲜美可口,而且食用方便,可以凉吃、蒸吃,还可以包着竹叶放在火上烧吃,烧的味道既特别又香脆。所以粽子不只是美食,也是极富营养且便利携带和食用的干粮,尤其是传说里那种不能离开战场或岗位的艰难情境,粽子无疑是很合适的食品。在传说中,粽子既是生存需要的食物,也是支援将士、犒劳将士的奖赏,毕竟糯米一直是布依族珍贵的物品(也具有富贵的象征和隐喻)。布依族六月六的一大祭祀活动是祭田,即在田间插小旗的祭仪,其主要功能是避免自然灾害。关于六月六“插小三角旗”的由来,布依族地区也有“故事”广为流传,且体现了布依族深厚的稻作文化渊源。有一则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从前,有个读书人(甲)赴京赶考,路上与另一位读书人(乙)交上朋友。后来受乙的邀请,甲到乙家去作客。两人在进餐时,甲听到隔壁的石碓传来“嘭——嘭——嘭”的声音,他随口问了一句:“你家在舂什么?”乙应道:“舂水。”“舂水?水如何舂呢?”“吃完饭你去看呀。”饭后,读书人甲来到隔壁,看见碓里装满了水,一个佣人正在高一脚低一脚地舂着。一会儿就把水舂成硬块,然后将硬块舀起来,又倒水进去舂。甲非常惊奇,这才知道自己的伙伴(乙)是神仙变的。于是读书人问神仙用这些水块做什么。神仙说“我拿去收稻谷,把谷子冰在水里,献给玉帝。”“你去收哪一方?”“收我们一路来的这一方。”读书人一听,正是自己家乡那方,急忙劝阻神仙不要去收,否则家乡人没有吃的了。神仙说是玉帝派下的差事,非去不可。读书人没有办法,求助于神仙说:“那怎么办?”神仙出主意道:“你赶快回家,哪块田是你家的,你就捉杀一只公鸡,把血洒在白纸上,剪成三角旗插在田里。”读书人在神仙的帮助下于千里之外及时地赶到家,按神仙的指示杀鸡,做小三角旗插在自家田里,又告诉上邻下寨的乡亲们照着他的方法做。未到天黑的功夫,四邻八乡的田坝都插满了小白旗。这天正好是农历六月初六。当神仙飞到读书人的家乡低头一看,这坡的田是旗子,那坡的田也是旗子,几十个寨子的田全都插满了小旗。于是神仙飞到读书人家里问道:“伙计,怎么你家的田这么多啊?你这样做,岂不是想让我挨玉帝的板子吗?”读书人回答:“伙计,上寨是我舅公家,下寨是我幺婆家,莫非你想让我家亲戚吃不上饭?这样吧,你去山上收点草籽,割些青草去向玉帝交待吧。”神仙听了没办法,只好按读书人所说的做。临走时,还提醒读书人说:“伙计,我看你是个好心人。我把话给你说在前,每年这个时候我都要来收稻谷的,以后你要提防作准备哦。”从此以后,一到农历六月初六,布依族为了保稻谷,就在田坝里插上小三角白旗。(P25—27)从这则故事,我们可以读到丰富的布依族文化内含,尤其是社会构成和结构维系方面,如朋友关系,亲戚、邻里关系,以及人与神仙的关系等,这些与我们的主题关系不紧密,就不赘述。有些布依族地区,将这篇故事的冰块引申成冰雹,用小白旗插田间以避冰雹“打庄稼”、“收庄稼”,就有了“保坝”之说11。围绕六月六在田里插“小白旗”的话题,不管故事、传说的叙述有多少差异,祭田和希望庄稼避免自然灾害的主旨却是一样的。水城地区“祭水口”的风俗和仪式,对这个中心要旨有进一步解释和补充的作用:初六早上天一亮,由家长或青年男子用竹篮装一只公鸡,十个粽粑,一壶酒,三个碗,到秧田进、出水口处,先用树枝搭一na-dang,点香祭供。随后杀鸡,让鸡血滴入田中,以白纸两张分叠成长尺许,宽两寸的纸条沾上鸡血,将纸与粽粑叶和鸡毛裹起,用两根芦苇插于na-dang两边。远远看去,芦苇杆上看似有两只红头大鸟,腑瞰着敬供的大田。布依语称fang-dang,意为“敬田神,防虫灾”。认为田坝中有无数只“大鸟”,就是专吃害虫的神物。供毕,酒与粽粑可在田边食用,鸡则带回家中煮熟供神(P263)。叙事民歌《六月六》(P97—116)也是防虫害,插龙猫竹的“故事”和由来。民歌叙述道:人们栽秧结束后,“飞蛾下蛋变虫虫,棵棵秧苗都被它钻通,青青的叶子转枯黄,眼看收成要落空”;“一阵狂风响山林,蚂蚱飞来多如云,只听一片沙沙响,新发的秧子被吃干净”。人们如何赶杀也不能驱除虫灾,在焦急万分的状况下,布依族的一对好夫妇得莱和阿菊,梦见补杰22托话,让他们去找太阳和月亮才能解决问题。第二天一早,夫妻二人“随身带两包糯米饭”就动身上路了。一路跋山涉水,在蛤蟆、燕子、蜘蛛、白龙马等的帮助下,历尽艰难,最终得到太阳和月亮传授驱除虫灾的方法。太阳说:“难得你们求法到我家,给你龙猫竹子手中拿。此竹原是万年生,栽起一夜发千根。拿去插在田地头,枯黄的秧苗会转青。砍下竹枝打飞蛾,砍下竹桠打蚂蚱,飞蛾一着就没命,蚂蚱一见就掉魂。”月亮因为得莱阿菊夫妇二人“好心肠”,既赠夫妻青衣裳,银圈和压领,又分别“送得莱一张青头帕,送阿菊一条青布裙”,并告诉他们“这样穿戴传下去,飞蛾、蚂蚱不敢再胡行”。得莱阿菊回村后,与乡亲们按照太阳月亮的吩咐行动起来,果然一切奏效,驱除了灾害。随后,太阳月亮对人们说:“今年到了六月六,田中要插龙猫竹,年年记着献双马,年年记着杀害虫。青布衣裙青帕子,布依家家衣食足。”民歌最后唱道:“从此年年六月六,龙猫竹插在田中央,家家都要晒衣服,户户下田去薅秧。剪出一对白纸马,包上四个粽粑大又香,拿到田边供太阳,拿到地头供月亮。”尽管《六月六》民歌篇幅较长,牵涉的事情颇多,事件情节迭宕起伏,曲折生动,但是所有这些都不影响驱虫避灾的中心主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瓷砖行业展会赞助合同3篇
- 2024泰州旅游行业员工劳动合同标准范本2篇
- 2024标的为800万元的物流服务合同
- 2025年度绿色节能产品展销会参展服务合同书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层管理人才派遣服务合同2篇
- 2025年度集装箱金融服务合同含融资与结算3篇
- 2024版纱窗订购合同范本
- 2025年度钢材企业兼并收购合同2篇
- 2024版担保个人借款协议
- 二手房一次性付款买卖合同版
- 高职《劳动教育》指导纲要
- XX公司年会活动报价单
- 钢铁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案例
- 农业合作社全套报表(已设公式)-资产负债表-盈余及盈余分配表-成员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
- 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课件(共25张PPT)
- SB/T 10863-2012家用电冰箱维修服务技术规范
- 偏瘫患者的临床护理及康复评估课件
- 公路施工期环保课件
- 检验科危急值项目范围考核试题与答案
- 3Q模板 IQOQPQ验证方案模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