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粟特《太平天国差科簿》中的抓钱与市壁师_第1页
敦煌粟特《太平天国差科簿》中的抓钱与市壁师_第2页
敦煌粟特《太平天国差科簿》中的抓钱与市壁师_第3页
敦煌粟特《太平天国差科簿》中的抓钱与市壁师_第4页
敦煌粟特《太平天国差科簿》中的抓钱与市壁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敦煌粟特《太平天国差科簿》中的抓钱与市壁师

王永兴先生、日本学者访问了敦煌文学中的《天宝派》。基本上明白了文书中大部分相关的职名、役名,但是其中“捉钱”与“市壁师”仍然可以进一步探讨,尤其它们与当地粟特人的关系更需加以明晰。在本文中,笔者尝试就“捉钱”“市壁师”包含的内容反映敦煌粟特人商业上的某些特征,略加论述。一、敦煌粟特人商业经营的城市模式中亚粟特人居住在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以善于经商著称,处在东西交通之枢纽,曾经借助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在中古时期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粟特,在汉唐典籍中成为“栗(粟)弋”(p2922)、“属繇”(p862)、“窣利”(p72)、“速利”(p10)等等。现在通行的“粟特”称呼,最早的资料出现在前秦建元三年《邓太尉祠碑》冯翊军所辖五部之“夷类十二种”之一的“粟特”(p12)。正史则最初出现在《北史》和《魏书》的“粟特国传”。粟特人又因为康、曹、安、石、米、何、史、等姓氏称为昭武九姓(p52),在中古时期又称“九姓胡”“商胡”“杂种胡”等等。粟特人善“商贾”,据《旧唐书·西戎传》卷一百九十八记其习俗:“善商贾,争分铢之利,男子年二十,即远之旁国……利之所在,无所不到。”(p5310)为了追求高利润,他们穿越沙漠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经商,随后定居下来形成聚落。他们活动范围甚广,于阗、楼兰、庭州,伊州,敦煌、长安、等地都曾留下粟特人的足迹。关于粟特人在敦煌的活动,最早的资料是粟特文古信札,据研究其年代应是公元四世纪。尽管当时中国处于战乱之际,但是敦煌等地依然有粟特人在进行商业贸易。敦煌有大规模粟特人居住的唯一直接证据,就是天宝十载差科簿中出现的从化乡。它属于粟特人向大唐王朝归化的聚落。(p15)这些入籍的敦煌粟特人,由于资料的缺乏虽难以全面还原他们从事商业经营的面貌,但是依然能找出蛛丝马迹。我们先看一下差科簿中从化乡公务执事的情况。以上所有数字均以残存的登记簿为准X乡是P.2657号文书见在丁数除去(虚挂、没落、逃走)我们从表中得知悬泉乡的公务执事率大约为22%,慈惠乡的比率约为23%,从化乡的执事率为10%,X乡约为25%,寿昌乡约为12%。从以上数据看出,从化乡的公务执事率是最低的,里正、村正人员除了身份是昭武九姓之外,跟其它乡并没有太大区别,同时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水利执事人员在从化乡一个都没有。但是商业执事率确实在各乡当中最高,几乎都是从化乡粟特人。这就清楚反映出公元八世纪中叶敦煌地区粟特人聚落,有别于唐朝其它的乡里建制。而且据池田温先生研究从化乡户均丁最低,征兵率相对较低(p30-32),大约也是由于粟特人对于经商文化的偏好,男性青年出去经商和学习其它行业。如典型案例吐鲁番出土的垂拱元年(685)一批兴生胡向西州都督府请“过所”的案卷,就有五十五岁的康纥槎,带着“男射鼻,男浮你了”要求入京“兴贩”的记录。(p94)粟特男性随商业利益而变动,流动性非常大难以将其完全统计。二、关于“匹配”敦煌文书唯一记载担任与商业有关的公务执事即色役“捉钱”与“市壁师”,就同粟特人相关。下面将对其进行逐个分析,以便探讨粟特人的商业活动内容。“捉钱”出现在天宝差科簿中P.3559(二)为悬泉乡有:1.曹敬侄英峻载卅九卫士2.亡兄男加琬载卅五品子捉钱又P.3559(三)从化乡有:70.贺吐屯男嗣珪载五十一卫士72.男嗣宾载卅品子捉钱敦煌公元四世纪就有粟特人居住,具有粟特曹氏后裔。悬泉乡出现的“捉钱”曹氏,很有可能就是汉化较为严重的粟特人后裔,而从化乡的贺氏则来自粟特地区的贺国(p15)。他们作为粟特人的后裔,自然遗传着先辈们善于经商的特点,其身份都是品子捉钱即品子充捉钱人。据《唐会要》(p1675)卷九十三诸司诸色本钱上条:“贞观十二年,……又令文武执事三品以上,给亲事帐内,以六品七品子为亲事,以八品九品子为帐内,岁纳钱千五百,谓之品子课钱。凡捉钱品子无违负者,满二百日。本属以薄附朝集使,上于考功兵部。满十岁,量文武授官”。材料反映出“品子”在唐朝是包括六品在内及以下的官员之子,将品子充为捉钱人,达到要求,到了规定年限,可以授予官职。唐廷将品子充为捉钱人就是给他们一个出身的机会,以便进入仕途。关于“捉钱”,薛英群在分析敦煌文书中出现的“公廨”本钱时认为:公廨本钱或称“捉钱”、“月料钱”,是唐代官府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但是李春润先生认为将公廨与捉钱等同起来,未免含混,认为公廨本钱是官府用以出举的货币与捉钱含义不同。据《通典》卷三十五载:“贞观十五年,以府库尚虚,敕在京诸司依旧置公廨,给钱充本,置令史、府史、胥士等。”但是褚遂良对此却有看法并上疏:“陛下近许诸司令史捉公廨本钱,诸司取此色人,号为捉钱令史,不简性识,宁论书艺,但令身能贾贩,家足资财,录牒吏部……况呼捉钱令史,专主贾贩,志意分毫之末,耳目廛肆之间,输钱于官,以获品秩……此人习与性成,惯于求利……”(p963)公廨钱开始是为了解决京官的俸,具体操作的是较为低等的胥、府史等。材料反映出“捉钱”与“公廨”的本钱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经营金钱的活动,而后者是官本本身。同时,要成为“捉钱”这一活动的人必须“身令贾贩,家足资财”以“求利”为追求目的。《唐会要》卷九十三载:“开元十八年,御史大夫李朝隐奏,请籍百姓一年税前充本,依旧令高户及典正等捉,随月收利,将供官人料钱,并取情愿自捉,不得令州县牵捉。其年,复给京官职田。州县籍一岁税钱为本,以高户捉之,月收赢以给外官。”(p1676)“捉钱”从以前的“府史”“胥士”等低级胥吏到永徽后成为“高户”等掌之,进而出现了捉钱户。“捉钱户”偏向于富户者,这大概是为了以防官本的流失并且能回收到利息,或是为了缓解“年满授职”这一难题。通过以上论述“捉钱”包含内容,再联系敦煌政府对当地各民族的习性特点的了解。我们认为粟特人后裔担任“捉钱”的色役,这就说明了在该地区粟特人善于经商家资充足是当地富户,并且能很好的运营资本盈利。《唐会要》卷九十三下(p1683)元和十一年条云:“御史中丞崔从奏:前件捉钱人等,比缘皆以私钱添杂官本,所防耗折,裨补官利,近日访闻,商贩富人投身要司,依托官本,广求私利。可征索者,自充家产;或逋欠者,证是官钱,非理逼迫,为弊非一。今请许捉钱户添放私本不得过官本钱,勘责有剩,并请没官”。材料中“捉钱人”不仅经营官本,还“以私钱添杂官本”并“依托官本”从而“广求私利”。既然规定私本不得超过官本,也反映出当时存在私本超过官本的现象。“捉钱”人可以私自放高利贷,这对于商贩粟特人来说也乐于充捉钱人。据我国正史记载粟特人在中国经营高利贷由来已久。《资治通鉴·德宗纪》建中元年条:“代宗之世,九姓胡常冒回纥之名,杂居京师,殖货纵暴,与回纥共为公私之患。”(p7406)所谓殖货的内容是“举质取利”同书同卷贞元三年:“胡客留居长安久者,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举质取利,安居不欲归”,胡三省注:举者举贷以取倍称之利,质者,以物质钱,计月而取其利也。”(p7613)看来粟特人在我国放高利贷以求利,是一种普遍现象。向达先生也认为最少一部分人经营高利贷以此为生,还进一步认为中国的质店制度,唐以后兴盛,或者与此辈营高利贷之胡人有关(p37)。其经营的高利贷影响较大,当时右龙将军李甚之子曾向他们借过高利贷。按以上资料那我们应该可以断定,“捉钱”本身就是一种经营官本的活动,除了放官本之外,甚至还可以出放私本以获高利,这就很容易为粟特商胡所接受。同时,唐廷置捉钱的目的是“回易纳利”,用作以充“官人俸”“料钱”“杂用”,敦煌的官员深谙适合的人群。定居敦煌后的粟特人,高利贷这个古老的职业仍然是其商业活动内容。反过来也证明悬泉乡任职捉钱品子的曹氏可能为粟特人后裔。粟特人善于运营资本,敦煌官府深知这种特点,将其纳入公务执事。三、敦煌市场“产品种类”的确定差科簿中从化乡出现的另一个跟商业有关的“市壁师”,是敦煌文书唯一仅见记载。如P.3559(三)从化乡有:62.曹磨色多载六十五老男63.男大賓载卅二白丁市壁师120.安胡数芬载卅一上柱国市壁师从化乡中的两位粟特人其中一个是平头百姓,一个是勋官出身,都担任了市壁师的职业。这说明市壁师的职位,最看重的就是胜任的能力。唐代政府对于市场管理人员的职责在宣宗五年,做出了明确规定。据《唐会要》(p1583)卷八十六市条:“大中五年八月,州县职员令,大都督府市令一人,掌市内交易,禁察非为。通判市事。丞一人,掌判市事,佐一人、史一人、师三人,掌分行检查,州县市各令准止。其月敕,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一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并不能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仍申省。诸县在州郭下,并置市官,又准户部格式,其市吏壁师之徒,听于当州县供官人市买”。史料中反映的“市壁师”可以“掌分行检查”而且要“听于当州县供官人市买”。我们将从“掌分行检查”来分析探讨“市壁师”。唐朝时期实行着坊市分离制度,诸市都有夯土围墙,严谨打墙毁拆。政府对市场进行严格的管理,各级市场都是有政府根据城市建设规划的需要而特别划定的区域市场依坊市分离制而官设,由政府官吏对市内邸店分行依法管理。唐代市场内出售商品的各种不同的“行”,是按照商品种类的不同而区分和排列的。如京师东西市“街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敦煌市场上据《王梵志诗》:“兴生市郭儿,从头室内坐”,“行行皆有铺,铺里有杂货”。市场上既然有“行”肯定就有“行”负责人。唐市场内各行的行头不是由推荐产生,而是由政府指定。行头可能是由市司指定各行中财力殷实的工商业者担任,当属色役之类,由官府差遣,而且许多史料证明行头及牙人等。受政府支配,为政府服务,对政府负责。唐人贾公彦在所著《周礼注疏》中也两次提及行头,认为行头相当于《周礼》中的“肆长”。一曰:肆长,谓行头,每肆则一人,亦是肆中给徭役者。二曰:此肆长,谓一肆立一长,使之检校一肆之事,若今行头者也。(p738)“行头”职责是辨物陈肆,而且还要为每肆建标立候,并在标上题以绢行、布行、鞋行之类的不同行名,并在标上题以绢行、布行、鞋行之类的不同行名。P.4979号文书《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二月敦煌郡(?)酒行安胡到芬牒》记载酒行中粟特人安胡到芬与官府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承担部分官府造酒的任务,为官府供酒,并由官府支付生绢作为酒价。酒行业主安胡到芬尽管承担部分为官府造酒的任务,却仍然是一介私营酿酒业主,为及时从官府收回酒价,并且可以通过酿酒行业组织酒行向官府上状,以维护酿酒业主的利益。安胡到芬很可能就是“行头”。王永兴先生根据《太平广记·神仙类》引仙传拾遗杨伯丑条,推测隋唐时候,市有东、西、南、北四壁,沿壁有店、肆,分成若干行。一个师可能负责检查沿着一个壁或两个壁的若干行,认为市壁师属于极低级的胥吏,可能是在商业上有些技能的人。对敦煌市场上的各种商品“辨物陈肆”。敦煌本地土壤贫瘠,产品种类较少。但是从东汉开始该地区就是国际大都会,国际市场一直存在,各种奇珍宝物充斥着市场。《儿郎伟》记载四海争诸纳贡敦煌,敦煌街南、街北市场贸易繁荣,有众多外国商人开设的店铺。敦煌贸易市场上的丝织品主要有西州出产的的西州布、安西官布以及粗细碟、白碟,西域地区的蕃锦、胡锦、波斯锦、栗特锦和拜占庭锦,于阗花毯、于阗毛褥以及从粟特地区进口的红绣毯等等。金属制品有来自中亚、伊州、甘州和中原地区的各种铁器,中原的银碗、东罗马的银盏和粟特地区金花银盘子、金花银瓶子等银器,还有从回鹊和勒粗地区进口的兵器。珠宝类有于阗的玉和玉器,南亚、罗马或中原的珊瑚、珍珠,波斯出产的琉璃、玛瑙、石、琉泊,于阗出产的瑟瑟等。敦煌药材市场上常见的有出产于西域的胡椒、高良姜、拨、诃梨勒,也有出产于中原的人参等此外,印度等地进口的砂糖、香料等等都是敦煌市场上的畅销品。这样一个庞大的国际市场商品的识别、优劣,是需要进行有效管理与监督的。作为商业民族的粟特人,不但能鉴别敦煌市场上各国的商品,有着语言优势的他们还能很好的与外国人交流。所以也就能理解为何只有从化乡的粟特人担负“市壁师”一职。胡人可以辨别出货物的优劣,并不是孤例,唐宋的笔记小说记载了大量贾胡鉴宝的故事。由于市壁师“掌分行检查”是在宣宗时期明确,“行头”包含的内容是最起码的工作内容。唐代市籍由各级市司登录管理,要详细记录市内列店肆经营的工商业者的所有财产,作为征收无地或少地征收地税的依据。正如日野开三郎所说,“市籍登记的市肆只限于土户”,即是说,市区内拥有店肆的土户商人在市署登录为市籍。而且入籍者被差以色役、差科,受政府操控的性质。以此推测,敦煌担负色役“市壁师”的粟特人肯定也是市籍户。通过以上论证,我们可以推出:“市壁师”负责检查市场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