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fdi理论研究综述_第1页
当前国际fdi理论研究综述_第2页
当前国际fdi理论研究综述_第3页
当前国际fdi理论研究综述_第4页
当前国际fdi理论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前国际fdi理论研究综述

直接投资(fdi)来自发达国家,因此相关理论的研究也来自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fdi活动。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纷纷兴起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原来的国际主流FDI理论对此很难做出解释,为此,国际经济学家开始探讨它们FDI的动因、投资决策和投资方向,产生了不少的FDI理论成果。本文按照理论发展所遵循的方法论展开,对国际FDI理论进行梳理与分析,其落脚点是看这些理论是否能够解释我国FDI的实际情况,更为重要的是以期对我国的FDI有所启迪和借鉴。一、垄断优势、内部化和国外生产折共享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主要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维农的产品周期理论、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巴克莱等的内部化理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一)垄断优势是不完全竞争优势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体现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海默(S.H.Hymer)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1垄断优势理论是一种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依据企业特定垄断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是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一种分析。后经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P.Kindleberger)以及约翰逊(H.G.Johnson)等学者的补充,发展成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最早的、最有影响的理论。也公认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奠基之作。海默认为,所谓不完全竞争,是指由于规模经济、技术垄断、商标、产品差别以及由于政府课税、关税等限制性措施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寡占是不完全竞争的主要形式。正是在这种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美国企业所具有的各种垄断优势才是导致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金德尔伯格列举了跨国公司拥有的各种垄断优势,一是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如产品差别、商标、销售技术与操纵价格等;二是来自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的优势,包括专利与技术诀窍、资金获得条件的优惠、管理技能等;三是企业拥有的内外部规模经济。企业之所以选择直接投资来利用其垄断优势,一是为了绕过东道国关税壁垒,维持和扩大市场;二是为了技术资产的全部收益。70年代初,约翰逊、凯夫斯等在海默、金德尔伯格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垄断优势理论。他们指出,“知识的转移是直接投资过程的关键”,对知识资产如技术、诀窍、管理与组织技能、销售技能等无形资产的占有是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总之,垄断优势理论提出了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思路,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独立开来进行研究,并较好地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期美国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对后来的理论研究产生严重影响。该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在解释为什么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一定要对外投资。二是不能解释跨国公司在直接投资中的地理布局和区位选择问题。三是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向经济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二)产品创新阶段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维农(RaymonVernon)教授在1966年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后经威尔斯、赫希什等人不断发展、完善。其理论要义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即产品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以解释企业根据生产条件和竞争条件而做出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2维农认为,在产品创新阶段,生产一般集中在美国国内,并部分出口满足其他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当产品进入成熟阶段后,由于产品基本定型,仿制增加,加上西欧国家市场扩大,劳动力成本低于美国,以及关税和运输成本的不利影响,导致美国对西欧国家直接投资,以就近占领当地市场并出口发展中国家;当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时,产品的生产技术、规模及样式等都已经完全标准化,企业的垄断优势不复存在。产品的成本与价格因素更为重要,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凸显,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佳生产区域,其产品可供应本国和其他国家市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存在着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它没有很好地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双向直接投资;(2)该理论主要涉及最终产品市场,而资源开发型投资和技术开发型投资与产品的生命周期无关;(3)该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4)该理论认为母国垄断优势的丧失导致对外直接投资,实际上,许多跨国公司在保有垄断优势的同时,还进行大量对外直接投资。(三)内部化、市场失效和交易成本1976年,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莱、卡森(P.J.Buckley&M.Casson)的合著《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对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提出批评,并提出了新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内部化理论。3巴克莱和卡森仍以不完全竞争为假定前提条件,并对其作出新的解释。他们认为,不完全竞争并非由规模经济、寡占行为、贸易保护主义和政府干预所致,而是由于某些市场失效,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增加所致及企业在让渡其中间产品时难以保障其权益,也不能通过市场来合理配置其资源,以保证企业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形。市场内部化的目标就是消除外部市场对于中间产品(特别像“知识产品”)的交易失效。因此,市场内部化、市场失效和交易成本构成内部化理论的三个重要方面。内部化的实现条件是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内部化可以为跨国公司带来多方面的收益,包括:可以将内部资源转移的交易成本最小化;可以把相互依赖的经营活动置于统一的控制之下,从而协调其不同阶段的长期供需关系;消除买卖双方的不确定性,消除市场的不利影响;通过前后向投资或兼并,充分利用中间产品市场的势力,形成垄断优势;通过对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转移价格,规避政府的干预,转移资金,逃避税负等。内部化理论是西方学者研究跨国公司理论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内部化理论从寡占市场结构的角度转向了研究各国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企业国际分工与生产的组织形式,它能够解释大部分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和跨国公司的许多经营现象,因此被视为跨国公司长期性的一般理论。但这一理论只强调了市场的不完全性对于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而忽视了市场的积极方面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四)日本的“雁行模式”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KiyoshiKojima)在其代表著《对外直接投资论》中提出边际产业扩张论,又称为比较优势理论。4这是一种利用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原理,分析和解释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模型。小岛清指出边际产业扩张论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及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的比较优势的部门,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这些优势就不能被利用。这样,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就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并扩大两国的贸易。该理论解释了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这一时期以资源导向型、劳动力成本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占主导。也说明了在亚洲出现的以日本——“四小龙”——东盟——中国——越南等为顺序的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即所谓的“雁行模式”。边际产业扩张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只能解释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以垂直分工为基础的投资,难以解释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以水平分工为基础的投资。二是该理论以投资国为主体而不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实际上假定了所有跨国公司都有相同的动机并且也是投资国的动机,难以解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三是低估了发展中国家接受高新技术的能力,对发展中国家不具有指导意义。按照该理论,发展中国家只能接受发达国家的边际产业,永远追赶不上发达国家。(五)东道国企业国际经济活动的基本概念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ohn.H.Dunning)继承了海默关于“垄断优势”的观点,吸收了巴克莱、卡森和拉格曼的“内部化优势的内涵,又引入了区位优势理论,构成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称其为“三优势模式”。OIL(Ownership-Internalization-Location)所有权优势(即垄断优势)主要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他国企业没有或者无法得到的资产和规模经济优势。一是资产性所有权优势,指对有价值资产(原材料、先进生产技术等)的拥有或独占;二是交易性所有权优势,指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技术、信息、管理、营销、品牌、商誉等);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为了避免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而将企业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会使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丧失或无法发挥;区位优势是指跨国公司在投资区位选择上具有的优势。包括东道国的地理位置、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现实的与潜在的市场需求、运输与通信成本、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政府的调节与干预程度、优惠政策、文化差距等等。当东道国的区位优势较大时,企业就会从事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这个高度,讨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组变量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这三组变量的不同组合决定了一国企业国际经济活动(如表1所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被称为是国际FDI理论的集大成者。因为它不只限于讨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决定因素,而且力图解释跨国公司的整个国际经济活动,创建了“一个关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协议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体系”(J.克莱格)。5特别是区位优势因素的加入有助于解释二战后外国对美国的大量直接投资。但是该理论也无法解释部分国家在尚未同时具备以上三种优势的情况下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没有涉及社会经济关系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二、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实践及其困境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的异军突起,诸多疑问凸显出来:发展中国家在普遍存在资本缺口的情况下,为何能有资金对外投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并不具备垄断优势为何有能对外投资?等等的问题,传统的各种理论显然不能充分科学地解释,于是许多学者就另辟蹊径,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和特点纷纷提出自己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理论。(一)“二元”经济结构“资本相对过渡积累理论”是前苏联学者阿勃利兹若伊利提出来的。该理论运用产业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原理,辩证揭示了发展中国家资本绝对短缺与相对过渡积累的二元格局,论证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他提出发展中国家往往存在传统落后的农业部门与采用较新技术的现代工业部门同时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产业间在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经济组织形式上的差距使产业间联系减弱。同时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在供给和需求上的低弹性使其无法对现代工业部门提供的经济发展机会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使产业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这样,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工业部门在远远未到规模效益要求的情况下,出现了结构性供给过剩乃至个别行业或企业的“相对过渡资本积累”或“相对资金富余”,于是对外投资就成为可能。该理论尽管存在一些缺陷,如仅停留于静态分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严密的理论演绎与论证,但其符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大国的实际,为进一步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打下了基础。(二)两种经济+市场关系理论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LouisT.Wells)在《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一文中提出小规模技术理论。该理论指出国际市场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即使对于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不够庞大的企业来说,参与对外直接投资仍有很强的经济动力和较大的市场空间。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在于:①拥有为小市场需要提供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②发展中国家在民族产品的海外生产上具有优势。③低价产品营销战略。该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摒弃了那种只能依赖垄断的技术优势打入国际市场的传统观点,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的产生与这些国家自身的市场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经济落后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当然,该理论也有某些局限性和片面性。它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仅仅局限于小规模生产技术的使用,可能会导致这些国家在国际生产体系中的位置永远处于边缘地带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同时该理论很难解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无法解释当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日趋增长的现象。(三)发展中国家企业具有自己的特点1983年,英国经济学家拉奥(SanjayaLall)在《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中提出了用技术地方化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行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尽管表现为规模小、使用标准化技术和劳动密集型技术,但这种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发展中国家能够形成和发展自己独特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下,发展中国家将引进的技术知识结合本国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进行当地化,使其产品在当地或邻国市场产生竞争优势;二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来自其生产过程和产品与当地的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紧密结合,而且来自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三是从产品特征上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往往能开发出与名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特别是当东道国市场较大、消费者的品位和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力。6该理论从微观层次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可以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生产和经营活动,而忽视了发展中国家政府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Cantwell,JohnA.andTolentino,PazEstrella)提出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用以解释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加速增长的趋势。7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受其国内产业结构和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且可以预测。在产业分布上,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一体化生产活动;在对外投资方面,它们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产业的传统产品,开始从事高科技领域的生产和开发活动。在地理分布上,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的影响,其投资方向遵循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渐进发展轨道。三、各国发展的不同时期国际投资的理论分析总结以上各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可以看出:这些理论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了各国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国际投资领域的现象和特点,对产生国际直接投资的原因、决定因素以及对各国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这些理论可以为各国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各国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实践参考。综合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际,笔者认为,对我国开展FDI有如下启示:(一)国内企业的发展和国际投资的需要从国际FDI理论和实践活动可以看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更多情况下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根据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世界市场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中国家可以以小规模生产技术和创新的引进技术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生产和经营活动。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轻工、纺织、家电、重化工等加工业在世界经济中尤其是对于那些低于或接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目前我国这些产业技术和相应的产品已趋于标准化,并且与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梯度较小,易于为它们所接受。另外,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具有庞大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等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发达国家内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产业空心化的倾向,经济发展受资源、资金的约束越来越大,这为我国向发达国家投资创造了契机。再有,我国总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某些技术、管理经验方面还是占有优势的,如餐饮业、纺织业、手工业等。因此,我国完全可以在总体水平欠佳的情况下,利用自己某些方面的优势对发达国家开展直接投资。(二)中小企业生产过剩近年来,我国许多产业都面临着被控诉倾销、争取出口许可证、贸易壁垒的问题,致使相当多的企业产品销路不畅,企业处境困难,生产能力过剩。其实在这些过剩的生产能力中有相当一部分技术和产品并不落后,可以考虑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既可以使这些资产继续发挥作用,又可以绕过东道国的贸易壁垒,直接在东道国生产销售,从而既实现向东道国出口最终产品改为向东道国出口中间产品和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