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_第1页
浅析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_第2页
浅析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_第3页
浅析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i”是日本著名的作家和慈济奖的创始人川端康成的早期名称。这部作品以唯美的画面展现了伊豆的青山绿水与少男少女间纯净朦胧的爱情,其译作也广泛受到了世界各国人们的喜爱。因此,本文以该部经典之作为研读文本,通过运用泰特勒的翻译思想对《伊》不同译本做对比、分析,研究其提出的翻译三原则与我国译者广泛地应用于翻译文学实践中的理论关系,探讨泰特勒翻译思想对中国翻译文学的影响。1.ler的翻译原则18世纪的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AlexanderFraserTytler)在1790年发表了《论翻译的原则》一文。他本人是一个翻译实践家,译过一些古希腊的作品。他的理论是从他的翻译经验中归纳出来的,在中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其基本内容就是他给“好的翻译”所下的定义和他的三条“翻译原则”。2.泰特勒三原则对各时代各国家的影响泰特勒对“好的翻译”所下的定义即:“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移注到另一种语言里,使得译文语言所属国家的人们能清晰地领悟到,强烈的感受,正像使用原作语言的人们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在这个定义中,他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同等效果的原则。这个论点后来对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翻译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这条原则在今天看起来,基本上还是正确的。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为:即(1)译文应该完全地传达原作的思想。(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文应具有原作的流畅性。按照他的观点,这三条法则是按其重要性排列的;如果需要牺牲其中一条,需适当考虑其相对重要性。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并获得了高度的评价。然而,目前关于其翻译思想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欧美文学,而在日本文学汉译本中探讨其提出的翻译三原则与我国译者应用于翻译实践中理论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文以深受读者欢迎的《伊》叶渭渠、高慧勤、林少华的汉译本为研究对象,试探究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与我国译者应用于翻译实践中理论关系及其影响。3.汉译3.1关于“上婆”例1:「高等学校の学生さんよ。」と、上の娘が踊子にささやいた。私が振り返ると笑いながら言った。「そうでしょう。それくらいのことは知っています。島へ学生さんが来ますもの。」(P34)【高译】“是高等学校的学生哪。”大姑娘跟舞女悄悄说道。我一回头,舞女正笑盈盈地说:“就是嘛!这我也看得出来。学生也到岛上来的呀。(P6)【叶译】“他是大学预科生呢。”大姑娘悄声对舞女说。我一回头,舞女边笑边说:“可能是吧。这点事情我懂得,学生哥常来岛上的。(P5)【林译】“原来是高等学校的学生哥!”大些的姑娘对小舞女悄声说道。我一回头,她边笑边说:“对吧?这点事儿我知道的。岛上有学生哥来。”(P7)分析:语法上,“上の娘”应该是“ささやいた”的主语;虽然“上の娘”并没有使用提示助词“は”,但从整体意义上把握“上の娘”也应是“笑いながら言った”的主语。若从内容角度分析,该作品描写了“我”与“踊子”清纯朦胧的爱情。即便从“踊子”性格方便考虑,她虽然对“我”怀有好感,但她始终寡言少语、腼腆羞涩,因此“踊子”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所以,“边笑边说”的主语应该是“上の娘”;林译中用“她”字指代“上の娘”,处理得十分贴切。泰特勒的第一条法则也阐明了相似的论点,即所谓的忠实性的必要性。他认为,原文含糊的地方,译者可以根据作者的思想脉络明白地表达;原文无心错误的地方译者可以加以纠正。翻译首先要做到忠实与原文,做到正确完全的传达原作的思想。3.2【内容分析】例2:船室の洋燈が消えてしまった。船に積んだ生魚と潮のにおいが強くなった。まっくらななかで少年の体温に温まりながら、私は涙を出任せにしていた。頭が澄んだ水になってしまっていて、それがぽろぽろ零れ、そのあとには何も残らないような甘い快さだった。(P44)【高译】船舱里的煤油灯,已经熄灭了。船上装的生鱼和潮水的气味,变得浓烈起来。黑暗中,少年的体温给我以温暖,我任凭眼泪簌簌往下掉。脑海仿佛一泓清水,涓涓而流,最后空无一物,唯有甘美的愉悦。(P24)【叶译】船舱里的煤油灯熄灭了。船上的生鱼味和潮水味变得更加浓重。在黑暗中,少年的体温温暖着我。我任凭泪泉涌流。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P78)【林译】船舱的灯熄了。船上装的生鱼和潮水的气味浓了起来。我在一团漆黑之中,借少年的体温温暖自己,任凭眼泪流淌不止。脑袋像水一样一清见底,水四下流溢,除了一种甘美的快慰,什么也没有剩下。(P27)分析:《伊》整篇都饱含着浓浓的哀思与凄凉,少女的不舍与无奈,“我”的惆怅与眷恋,初恋的苦涩与感伤。这样的主题风格决定了“我”最后的心情并不会变得真正舒畅,相反留在心中的只能是离别时或浓或淡的悲伤。然而,林译采取了“倒译”的手法,以“什么也没有剩下”结尾,这使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缠,凄婉离别之情跃然纸上,给人以无限遐思,可谓巧妙之极。这也与泰特勒第二条法则不谋而合。他说:“一个好的翻译者必须能够立即发现作者风格的真正性质。他必须准确弄清作者的风格属于哪一类:是属于庄严一类、典雅一类、平易一类、活泼一类、绮丽华美一类,还是属于质朴自然一类。”由此可见,译文与原作保持风格上的一致性极其重要。3.3“营生”的认定【高译】“咦?你说有个十四岁的妹妹……”“就是她呀。唯独这个妹妹,我想来想去,实在不愿叫她干这苦营生。可其中也有种种苦衷啊。”(P14)【叶译】“嗯,你说有个十四岁的妹妹?……”“就是她呀。我总想不让妹妹干这行,可是还有许多具体问题。”(P67)【林译】“哦,有十四岁的妹妹……”“就是那小家伙!本来我想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妹妹干这行当,可这里边又有这样那样的缘故啊!”(P15)分析:(1)「こんなこと」高译为“营生”,它一般指谋生、工作等意,多作为方言使用,是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而其他两译本的译法,准确地传达出了“男子”对自身职业的不满,比较符合整体语境,不会使人产生“生硬”之感。对于这一点我国著名翻译家钱钟书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的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上入于‘化境’。”泰特勒的第三条法则与以上我国的翻译理论也具有相通相似之处。他指出译者与画家工作本质上的不同,惊喜的临摹本并不能成为翻译艺术品;只有把译者自己的灵魂和作者的灵魂融合在一起,保持基于原作“忠实”与“流畅”的完美统一,才能产生翻译艺术品,得到理想的翻译。这也是泰特勒极其可贵的经验之谈。4.文学翻译理论实践相似泰特勒理论精髓的“翻译三原则”代表了西方截至18世纪末翻译理论史上的顶峰。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谭载喜也对其作出过高度的评价:“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它不仅是英国翻译理论史上,而且也是整个西方翻译理论史上一座非常重要的里程碑。”由于受当时历史客观条件制约,其理论也存在诸多缺点及不足。但泰特勒提出的相对全面、系统的翻译理论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以川端康成《伊》的不同汉译本为研究对象,初探了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应用与我国译者具体翻译理论实践相似的关系。今后,将会继续考察文学翻译理论实践中出现该相似性的原因及其深层次的影响。(3)ThattheTranslationshouldhavealltheeaseoforiginalcomposition.(2)Thatthestyleandmannerofwritingshouldbeofthesamecharacterwiththatoftheoriginal.(1)Tha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