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语文试题(含答案)2024届广西名校开学考试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同时也受到中国‘天坛’的构建的启发"有误,魏辅文团队只是借助“天坛”的构建展示实现新愿景目

标的路径。

2.C【解析】“天人合一"是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而不是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思想的核心。

3.B【解析】B:人多力量大有时可以战胜大自然,但自然之力也能毁掉人为的事情,这一句讲述人和天的对抗、制衡,

与“天人合一”相违背;A:制定防火的法令,戒止山泽林薮之处堆积枯草,对自然资源的出产,要按时封禁和开

放;C:君子钓鱼而不用大网去捕鱼,不射归巢栖息的鸟;D:人是天地之心,天地万物与我原本是一体。

4.①材料一侧重报道中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以及表现出来的国际影响力和领导力;②材料二

侧重写中国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并进一步提出2050年“天人合一"新愿景。(4

分,每点2分)

5.①中国立法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提供了样本。②中国崇拜大自然的古老民族创造了人与自

然高度协调的农耕文明奇迹。③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为全球生态文明提供了思想智慧。④中国进一步

提出了2050年“天人合一"的新愿景。⑤中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展示了生态平衡的做法并提供援助。(每点2分,

答出其中3点即可)

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

世界”错误。原文为“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一个‘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

时间不见下楼活动",并不是安居乐业;再联系时代背景,是逃离北平避难于此,国难当头阶段。故选D。

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

满诗意的生活”错误,依据

{#{QQABZJYwQUQgoggAAIIAABBBAAAAABBggCQQWlAQCCgIAQIQkBkEBCECCAgAOgOwABAAMEMIAIABBySRBFNAABABA=A}=#}}#}

(2)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为的就是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责备他什么呢!(崇,唐之

贤相:判断句1分;济:成就1分;何罪,宾语前置句,1分;罪:责备,1分。)

14.①谦逊让贤;②清正廉洁;③善于荐人;④明察政事;⑤理政能力有限。(答对以上任意一点1分,共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

惶恐,入朝向唐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让您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

复出之后,很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我作宰相,可以与历史上哪些

宰相相提并论?”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

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

“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

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

卢怀慎与姚崇同时担任宰相,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所以每遇到一件事,都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当时的人将他

称为“伴食宰相”。

臣司马光评论说:昔日(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牙对于管仲,(郑国的)子皮对于子产,都是前者职位在后者之上,

因为了解后者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他们,这种做法受到了孔子的赞赏。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

能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如果不贤的人

当权,作为他的僚属,为了苟全性命保有禄位,无原则地秉承上司的旨意行事,不顾国家的安危得失,这种人真是国

家的罪人。如果贤良明智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用欺诈蛊惑来扰乱他的部署,用独断固执来削弱他的权力,用百

般嫉妒来诋毁他的功绩,用执拗乖僻来窃取他的名望,这种人也是国家的罪人。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

协力,为的就是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责备他什么呢!

材料二:

唐朝的卢怀慎,清正廉洁,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身份高贵以后,妻子和儿

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对待亲戚朋友,卢怀慎的帮助和接济非常大方。

后来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卧在床很久,宋璟和卢从愿经常一起去探望他。卢怀慎一直很器重宋璟和

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

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出将入相,作国家的藩篱、皇帝

的辅臣,皇帝寻求天下大治的心思很急切,但是在位的时间长了,近来对勤政逐渐有所懈怠,这时候往往就会有小人

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在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就亲手写了一

封奏章,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奏章,对他的离世越发哀悼惋惜。

15.D(尾联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之意,并不是直接表明诗人情感。)

16.①“空"可指山景幽静空灵。诗的前两联描写了雨后山中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明净透亮的自然美景,一个“空”

字,渲染了天高云淡、万物空灵明净之美。

②“空"也指人情淳朴美好。山林看似寂静,却有人烟传来。山民们戴月而归,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

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

③“空”更指心境宁静淡泊。诗人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可以摆脱世俗,远离官场,

投身山林自然,安闲恬淡。

17.(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3)①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②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③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④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⑤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18.示例:①前所未有②为时尚早③参差不齐(3分,每空1分;其他答案,合理准确亦可。)

19.示例:①一些弱势群体成为时代的“数字弃民”,②因为他们缺乏数字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③与金融数据化的

时代主流拉开越来越大的距离。(4分,

{#{QQABJZYwQUQgoggAAIIAABBBAAAAABBggCQQWlAQCCgIAQIQkBkEBCECCAgAOgOwABAAMEMIAIABBySRBFNABABAAA=}=#}}#}

20.①设问:先用“两种支付方式的关系"提问,然后自己作答,有提请注意、引导思考、强化回答内容的效果;②比

喻:把两种支付方式的关系,比喻成“好兄弟”,形象生动,突出了两种支付方式存在的基本态势,给人以深刻的

印象。(4分。其中修辞手法的解释,2分;效果分析2分。)

21.D【解析】文段画线句子中的“你",是泛指,是对话情境中的对象,不具体指代某人。D项,歌曲名字中的“你”,

是泛指,与文段画线中的“你"用法一致。其他三个选项,均是专指对话情境中的某人,有具体的指代。故选D。

22.①不少人忽然发觉②阅读的质量很重要③篇章和书本阅读(6分。每空2分,内容相符,逻辑合理,则适当给分。)

23.【写作提示】材料来自我国北方的农业生产经验,墩苗的“时机”需要把握好,“度"也需要掌握好。材料中的“抗

逆”能力,指的是抵抗各种自然风险(逆境)的能力。苗,指的是初生的植物,容易让人联想到青少年,这道作文题

充分发挥考试“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引导学生主动培养吃苦精神和抗压能力。考生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

文。写议论文的难点在于提炼中心论点和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可以从年轻人的角度切入,写年轻人要主动“墩”实

自己,在磨砺中成长;也可以从教育者的角度切入,写家长教育工作者不要过分关爱学生,要懂得适时适当放手,让

学生在历练和吃苦中成长;也可以从社会层面切入,提倡年轻人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区去,在为民服务中践行初心

使命,迎难而上,炼就过硬本领,成为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材。

【参考立意】

①从年轻人的角度:向下扎根,向阳而生。

②从教育者的角度:苦其心志,逆风成长。

③从社会层面:扎根基层,让青春悄然绽放。

答案

{#{QQABZJYwQUQgoggAAIIAABBBAAAAABBggCQQWlAQCCgIAQIQkBkEBCECCAgAOgOwABAAMEMIAIABBySRBFNABAABAA=}=#}}#}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1年10月11日,在云南昆明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开幕式上,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从埃及环境部长兼COP14主席亚斯敏·福阿德手中接过COP15主席锤。时隔3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时刻"开始了。

旨在同奏全球可持续发展乐章的COP15,被赋予引领未来的重要使命。中国作为COP15东道国,被广泛认为将在推动达成全面平衡、有力度、可执行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扮演重要角色。

开幕式上,短片《“象"往云南》在开场时播放,人们再次见到了几个月前一路向北的亚洲象。它们洗澡、漫步、吃庄稼……顽皮可爱,引发人们对如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思考。这一路,人与象相伴同行,人象和谐的画面温暖了全世界。在云南省委书记阮成发看来,这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生动写照,也充分说明“无论国界、肤色、种族、语言,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是我们最大的公约数”。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说,只有不断提高国际各方和社会各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借力金融、立法等各种工具,在大自然与经济发展之间建立平衡,才能够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的路径与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样本。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代表提到,在世界上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国家中,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在“南南对话"的框架下,中国不仅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展示了如何谋求人类文明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也积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中东欧区域代表也认为,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表现出足够的领导力。

黄润秋介绍,在非洲一些铁路沿线,中国专门修建大量动物的通道,保障野生动物自由迁徙。在加纳集装箱码头工程建设中,还特意建立海龟孕产中心,保护并放生上万只小海龟。中国还积极推进生态扶贫,吸纳160

多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的建设,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带动200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助力中国实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奇迹。

绿色是美丽中国的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早已渗透在古老民族的朴素生活中。1300年前,在中国西南部,崇拜大自然的哈尼祖先悉心保护着茂密森林,围绕森林涵养出丰富水源。哈尼人在森林之下搭屋建寨,又在村寨周边依山就势,挖田取水,开垦出宛如天梯的哈尼梯田。

20岁的哈尼族姑娘施晓悦在开幕式上向世界介绍,哈尼人以木刻分水制度,保持了梯田用水的公平和谐,沿梯田而下的水,在河流中形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变成降雨。人的活动不仅没有破坏自然的循环,反而帮助它变得更加良性,形成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农耕文明奇迹。

千百年来,哈尼人在这片土地上与自然融为一体,保护、促进了多样的生命世界,让巍峨连绵的哀牢山区拥有2000多种植物和460种野生动物,成为世界生物多样化的热点地区。今天的哈尼人在美丽的自然山水之中,依托生态农业和体验式旅游,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

(摘编自《“中国时刻"开启翻开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篇章》)

材料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六项原则’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7个目标紧密相关,高度契合。”在以“生态文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为主题的COP15生态文明平行论坛上所做的主旨报告中,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说,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是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思想“天人合一”,阐释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通过对近两百年来流行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反思,以及对西方主流文化视角和东方传统文化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比较,2020年魏辅文团队在《国家科学评论》发表文章认为,与仍然没有摆脱人与自然二分观点的2050年愿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比,“天人合一”理念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蕴含对自然内在价值的尊重和对自然规律的顺应,更有助于扭转自然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

“对于当前出现的一些人和自然的关系矛盾应该如何处理?我们要向传统文化汲取智慧。"魏辅文举例说,比如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曾子说“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强调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李白说“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其意为自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基于长期研究,他们进一步提出了2050年“天人合一"的新愿景,即自然本身得到尊重,其规律受到遵从,其组分获得保护,人类通过对陆地和海洋的可持续生产与消费满足自身需求,以此保证自然与人类的可持续性并使它们归于统一。

他们同时以中国“天坛”的构建展示通往这一目标愿景的阶段性路径。其基石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的能力建设、概念主流化和资源调动,最主要的支柱是保护、可持续和福祉。通过这一路径到2030年,维护1/4个地球以保持完整、具有功能和连续的生态系统支持自然与人类的可持续性,同时解决其他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驱动因素;到2040年,将这个比例增加到1/3个地球;到2050年,将这个比例增加到1/2个地球,并最终实现2050年愿景。

“当时,我们团队提出的2030年目标要稍微保守一点,因为我们的目标既要有雄心壮志,又要务实。"魏辅文说,“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一些国家提出了30%的目标,这个目标非常好,但我们也要考虑10年后能不能最终实现。”

(摘自冯丽妃《魏辅文院士:中国正在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者》)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作为COP15东道国,在推动达成全面平衡、有力度、可执行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中国被广泛认为将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的路径与机制,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样本,并积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

哈尼人不仅没有破坏自然的循环,反而帮助它变得更加良性,形成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农耕文明奇迹。

基于长期研究,向传统文化汲取智慧,同时也受到中国“天坛”的构建的启发,魏辅文团队进一步提出了2050年“天人合一"的新愿景。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一路向北的亚洲象在路上的行为,引发了人们对如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思考。

中国历史悠久的哈尼族人尊重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保护、促进了多样的生命世界。C.“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思想的核心,阐释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D.相比于COP15会议上一些国家提出的30%的目标,魏辅文团队提出的2030年目标较为保守。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难以支持“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3分)

A.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夫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管子》B.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传习录》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述中国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做了哪些贡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王剑冰

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走得有点累,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

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

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选自王剑冰同名散文,有删改)

下列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文中第三段的“鱼翔浅底”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作者引用该句既表现了湖水的清澈美丽,也侧面体现了西南联大师生的活力。

联大女生改颐楼为“听风楼",“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

汉乐府《江南曲》有“莲叶何田田"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用过“田田”这个词,本文中第三段的“田田"一词与他们所用词义相同。

文中倒数第五段的成语“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

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南联大文学院、法学院的师生到达蒙自后,他们的生活与南湖融为一体,南湖也成为师生们的精神家园。B.文中多次引用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等名家之言,让读者感受到了这些文人的坚定意志和浓浓的爱国

热情。

C.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D.文中第七、八段运用了想象的手法,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远去的情形及行走中的陈寅恪,让人仿佛直

面先人。

为什么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请简要说明。(4分)

本文艺术感染力强,使读者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

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

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媚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取材于《资治通鉴》,有改动)

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

(取材于《明皇杂录》)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然A享国岁久B近者C稍倦D于勤E当有小人F乘此而进G君其志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在文中是“回头看"的意思,与《项脊轩志》中的“顾视无可置者”的“顾"意思不相同。B.“竟”在文中是“到底"的意思,与《与妻书》中的“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的“竟"意思相同。

“用事”,在文中是“当权"的意思,《红楼梦》第一○一回中的“吏部奏请急选郎中,奉旨照例用事”的“用事"意思不相同。

“笃”在文中是“病势沉重"的意思,与《陈情表》中的“刘病日笃”的“笃"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姚崇请假十多天为儿子办丧事,假满复出之后,很快就把积累的政事办完了,可见其理政的才能极高,深得皇上信任。

齐浣认为姚崇作为宰相,比不上古代“管晏”那样的名相,是因为姚崇制订的法度总是随时更改,所以他只能算得上是一位“救时宰相"。

因为卢怀慎的才能比不上姚崇,每遇到一件事情,都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时人称他为“伴食宰相”,表达了对卢怀慎的讽刺。

卢怀慎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妻子儿女还经常挨饿受冻,他常常接受亲朋好友对他的接济和帮助。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

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司马光与“时人"对卢怀慎的褒贬评价不一样,综合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卢怀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①。

【注】①王孙:指贵族子弟。《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描写了秋天时节山居所见雨后夜晚的景色,具有鲜明的画面感。B.颔联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写出了月照松林、泉流山石的恬静优美。C.颈联中浣女喧笑,渔舟划动,莲叶轻摇,反衬出山中月夜的宁静清幽。D.尾联中直接表明诗人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王孙”实亦其自指。

《茧斋诗谈》曾说:“‘空’之一字,起法高洁,带得通篇俱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空”字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在韩愈的《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轻视师道、拒绝从师学习的理由是“,

"。

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蔽。

“子规"又称“杜鹃”“杜宇",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意象。因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表达孤独、悲苦、哀伤、乡愁等情感,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当下,城市居民买菜也能“扫一扫"支付,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①的便利。一些国家和地区实施“去现金化”,包括停止发行大面额现钞,更多地限制大额现金使用,甚至有国家还提出要建设“无现金社会"。尽管无现金支付成为不少人的愿景,但在业内专家看来,基于现阶段制度与法律以及技术条件,完全取消现金支付②。未来现金使用可能会减少,但是对于中老年人和在农村地区,现金支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