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题库讲解_第1页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讲解_第2页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讲解_第3页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讲解_第4页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地震波的运动学第一节地震波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反射地震波的运动学第三节地震折射波运动学第二章地震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地震波的频谱分析第二节地震波的能量分析第三节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第四节地震记录的分辨率第三章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野外采集第一节野外工作方法第二节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第三节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第四节检波器组合第五节地震波速度的野外测定第四章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第一节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第二节多次反射波的特点第三节多次叠加的特性第四节多次覆盖参数对迭加效果的影响及其选择原则第五节影响迭加效果的因素第五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第一节提高信噪比的数字滤波第二节反滤波第三节水平迭加第四节偏移归位第五节地震波的速度第六章地震资料解释第一节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工作概述第二节时间剖面的对比第三节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第四节各种地质现象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和解释第五节地震剖面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假象第六节反射界面空间位置的确定第七节构造图、等厚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第八节水平切片的解释一、名词解释第一章地震波的运动学1、波动(难度90区分度30)2、波前(难度89区分度31)3、波尾(难度89区分度31)4、波面(难度89区分度31)5、等相面(80、33)6、波阵面(81、34)7、波线(70、33)8、射线(72、40)9、振动曲线(75、42)10、波形曲线(76、44)11、波剖面(65、46)12、子波(6045)13、视速度(80、30)14、射线平面(60、47)15、运动学(70、55)16、时距曲线(68、40)17、正常时差(60、45)18、动校正(60、60)19、几何地震学(70、35)第二章地震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1、动力学(70、40)2、物理地震学(71、35)3、频谱(50、50)4、波的发散90、30)5、波散(90、31)6、频散(80、35)7、吸收(70、40)8、纵向分辨率(60、40)9、垂向分辨率(60、40)10、横向分辨率(60、40)11、水平分辨率(60、40)12、菲涅尔带(50、45)13、主频(65、40)第三章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野外采集1、规则干扰波(90、30)2、不规则干扰波(90、30)3、观测系统(80、35)4、多次覆盖(65、50)5、共反射点道集(70、45)6、检波器组合(90、30)7、方向特性(75、30)8、方向效应(90、30)第四章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1、共中心点迭加(70、40)2、水平迭加(60、40)3、剩余时差(60、50)第五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1、偏移迭加(75、30)2、平均速度(85、30)3、均方根速度(80、30)4、迭加速度(70、40)第六章地震资料解释1、标准层(50、40)2、绕射波(40、50)3、剖面闭合(30、60)4、三维地震(70、30)5、水平切片(45、60)6、等厚图(65、40)7、构造图(80、30)二、填空题第一章1、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是()。(90、30)2、在地震勘探中把入射线、过入射点的界面法线、()三者所决定的平面称为()。(70、50)3、反射波振幅的大小决定于(),极性的正负决定于(),到达时间先后决定于()。(40、60)4、倾斜界面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形状(),极小点坐标()。(70、40)5、地震反射界面是指()。(70、35)6、折射波形成的条件(),盲区半径()。(75、35)7、射线总是()波面。(70、40)8、地面与地下反射界面都是平面,界面以上介质为均匀介质,则地面上纵直测线观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为()。(65、40)9、在V(Z)=V0+(1+0Z)连续介质中,反射界面深度为H,如果要观测到该界面的反射波,那么入射波的最大穿透深度为()。(30、50)10、当地面和地下反射界面为平面时,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处的视速度为()。(35、45)11、如果地震波以临界I入射到倾角为0的折射界面时,地面上若能观测到该界面的折射波,需满足()。(65、40)12、在介质中任取一点P,再找出介质中和P点同时开始振动的那些点,将这些点连成一个曲面,就是通过P点的()。(70、35)13、两种介质分界面情况下,下部介质的速度比上覆介质的波速()时,在这个分界面上才能行成折射波。(75、30)14、界面埋藏越深,反射波时距曲线越()。(80、35)15、反射系数()。(50、50)16、直达波时距曲线方程()。(90、30)17、当地震测线垂直界面走向时,射线平面()界面,()地面。(70、40)18、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时,沿所需时间()的路径传播。(70、45)19、折射波时距曲线形状()。(80、30)20、折射波与同界面反射波在()处相切。(70、35)第二章1、波的动力学特征()。(82、55)2、垂直分辨率是指(),它的极值是()。(85、45)3、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简谐分量(),那许多简谐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和初相,就叫那复杂的振动信号的()。(83、51)4、频带宽度()。(90、32)5、菲涅尔带半径()。(76、47)6、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成分容易衰减。(78、45)7、岩石的选频吸收性质,损失了()成分,()了地震分辨地层的能力。(63、70)8、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如遇地下的不均质体,会发生波的()。(79、40)9、信号越宽,频谱越()。(66、35)10、低频地震波的分辨率比高频地震波的分辨率()。(61、70)11、地震界面的稳定性是指地震界面的()。(90、35)12、地震波的振幅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91、30)13、波在一种介质中传播时,波速依频率而变得现象叫()。(78、35)14、频散现象对地震波影响()。(81、35)15、同一类型的地震波,在炮检距大的道上频率()。(65、35)—-Vr.第三章1、检波器组合是利用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不同,压制干扰波的。(70、35)2、在压制随机干扰方面,多次叠加比组合()。(65、35)3、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所有道的记录的集合称为()。(65、40)4、多次覆盖是通过()和()同时搬家,使其()不变来完成的。(50、50)5、对有效波来说n个检波器组合后振幅增加了()倍。(70、30)6、对随机干扰来说n个检波器组合后随机干扰对有效波相对缩小了()。(90、30)7、在最有利条件下,检波器个数越多,信噪比越()。(91、31)第四章1、多次叠加压制()波效果最好。(66、42)2、倾斜界面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形状()。(63、36)3、多次波的旅行时间是同界面一次反射波的()倍,它总是校正()。(55、37)4、对CDP道集记录的某个反射波作动校正时,速度用大了则校正()。(56、38)5、倾斜界面总是校正()。(57、39)6、多次波一般是()速异常。(54、35)7、绕射波一般是()速异常。(57、38)8、用()办法压制多次波最有效。(61、41)9、共中心点叠加是利用有效波与干扰波之间()不同压制干扰波的。(62、43)10、倾斜界面的剩余时差()。(63、44)11、地面是倾斜的,地下反射界面为水平的,对水平多次覆盖方法观测的原始数据抽道集后可获得()。(66、46)-j-*Vr.第五章1、一维正演模型()。(75、38)2、一维滤波方程()。(78、30)3、进行动校正时,要用()速度资料。时深转换时,要用()速度资料。(55、55)4、DIX公式()。(50、80)5、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孔隙压力成(),与孔隙度成()。(60、75)6、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密度成()。(80、40)7、时间平均方程()。(70、38)8、水平迭加剖面上绕射波(),回转波不()。(66、50)9、在强烈褶皱地区,经常观测到速度的()。(65、46)10、岩石中含气时,地震波传播速度()。(68、43)1、绕射波极小点坐标()。(62、42)2、回转波形成的条件()。(61、44)3、凸界面的能量是()。(77、45)4、地下介质含气时会出现()现象。(70、38)5、亮点是指振幅()的同相轴。(30、50)6、每一张水平切片是地下不同层位的信息在()的反应。(30、45)7、两个同向构造之间不能存在()。(66、38)8、当测线为任意方向时,界面的真深度与法线深度的关系为()。(56、42)9、真倾角、视倾角和测线方位角三者关系是()。(55、55)10、异向构造构之间不能存在()。(57、43)11、断层上升盘某点的等值线的数值()断层的落差,等于下降盘等值线的数值。(25、70)12、构造图上对于正断层,上下盘断点投影到地面上的水平位置()。(50、36)13、构造图上对于逆断层,上下盘断点投影到地面上的水平位置()。(56、42)14、构造图上在单斜上不允许出现()。(66、36)15、一些断点很清晰的断层,在平面连接时不能穿过()显示的剖面。(68、38)16、断面不可穿过()反射波同相轴。(69、39)17、断面波是()反射波。(78、32)18、在时间剖面上,利用()确定断点。(76、50)19、当测线垂直于界面走向时,界面的法线深度()真深度。(77、48)三、判断题第一章1、地震波是弹性波。(95、30)2、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射线垂直于波面。(92、31)3、振动曲线是波剖面。(88、32)4、每个检波器记录的便是那个检波器所在点的地面震动。(91、32)5、岩性界面一定是地震反射界面。(68、45)6、地下界面埋藏越深,反射波时距曲线越平缓。(90、30)7、当地面和地下反射界面为平面时,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处的视速度为零。(75、46)8、地面与地下反射界面都是平面,界面以上介质为均匀介质,则地面上纵直测线观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80、35)9、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时,沿所需时间最短的路径传播(95、31)10、在V(Z)=V0+(1+0Z)连续介质中,反射界面深度为H,如果要观测到该界面的反射波,那么入射波的最大穿透深度为H。(78、35)11、上覆为非均匀介质,单一平界面,纵直测线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光滑的双曲线(。98、31)12、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正常时差只随炮检距的变化而变化。(88、34)13、只有测线方向与地层走向垂直时,射线平面与铅垂面垂直。(67、44)14、对折射波来说只要有高速层存在,就产生屏蔽现象。(68、43)15、近炮点观测的水平层状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乎双曲线。(56、56)16、速度界面肯定是反射界面。(55、55)17、沿着界面,波在两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相等的。(50、50)第二章1、信号越宽,频谱越宽。(95、30)2、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高频成分容易衰减(93、31)3、低频地震波的分辨率比高频地震波的分辨率低。(90、32)4、地震波的振幅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增大。(99、30)5、地质介质成层分布对地震勘探是最有利的。(96、31)—-Vr.第三章1、在压制随机干扰方面,多次叠加比组合好。(85、35)2、放几炮即是几次覆盖。(68、36)3、检波器组合压制规则干扰波是利用有效波与干扰波的质点振动方向不同。(72、32)4、多次覆盖是指炮点和检波点同时搬家。(75、41)5、对随机干扰来说n个检波器组合后随机干扰对有效波相对缩小了n倍。(76、32)第四章1、多次叠加压制多次波效果最好(76、36)2、对CDP道集记录的某个反射波作动校正时,速度用小了则校正不足。(90、50)3、水平叠加剖面上,正常一次反射波同相轴时间递增方向与初至波同相轴时间递增方向相同,则说明提供的叠加速度合适。(70、48)4、多次波一般是低速异常。(90、38)5、多次波总是校正不足,正好与倾斜界面相反。(80、35)6、共中心点叠加是利用有效波与干扰波之间剩余时差不同压制干扰波的。(88、52)-J-*Vr.第五章1、进行动校正时,要用平均速度资料。(85、38)2、时深转换时,要用均方根速度资料(85、35)3、水平迭加剖面上绕射波收敛。(69、45)4、二维偏移剖面交点是闭合的。(56、46)5、地下界面埋藏越深,速度越低。(92、37)6、地震波速度与密度成反比。(93、31)7、平均速度总是小于或等于均方根速度。(90、30)8、均方根速度与孔隙度成反比。(65、42)1、当测线垂直于界面走向时,界面的法线深度等于真深度。(88、30)2、构造图上在单斜上允许出现多线。(90、39)3、构造图上对于正断层,上下盘断点投影到地面上的水平位置错开。(88、39)4、构造图上对于逆断层,上下盘断点投影到地面上的水平位置叠掩。(88、42)5、断层上升盘某点的等值线的数值加上断层的落差,等于下降盘等值线的数值。(55、55)6、凸界面的能量是分散的。(70、40)7、只有断点才会产生绕射波。(65、40)8、真倾角、视倾角和测线方位角三者关系是sin®二sin屮cona(60、30)9、两个同向构造之间不能存在双线。(80、40)10、地下介质含气时会出现亮点现象。(67、41)四、简答题第一章1、地震勘探原理。(72、31)2、岩性界面是不是地震反射界面?(75、35)3、费马原理。(88、36)4、惠更斯原理。(89、32)5、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质意义?(60、60)6、面波的特点?(65、45)7、为什么要进行动校正?(55、56)—-Vr.第二章1、频谱的物理意义?(90、33)2、影响分辨率的因素?(30、30)3、示意画出地震波的频谱图,指出频谱的主要特征。(50、45)4、为什么说大地对地震波有滤波作用?(40、40)5、高分辨率的指导思想?—-Vr.第三章1、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分别用什么办法压制干扰波效果好?(90、40)2、组合的原理?(91、31)3、为什么对压制随机干扰来说多次得叠加比组合效果好?(81、30)4、采用6次覆盖时从那一炮开始反射点满足覆盖次数?从那一炮开始组成新的24个共反射点道集?对12次覆盖的情形呢?(30、70)5、多次覆盖的原理和目的?(60、40)6、试说明水平多次叠加特性曲线的特点(20、30)第四章1、影响水平迭加效果的因素有哪些?(60、40)2、水平叠加剖面有何缺陷?(65、65)3、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与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区别?(68、38)4、为什么叫水平叠加?(72、35)5、地层倾斜对叠加效果的影响?(60、40)-j-*Vr.第五章1、地震资料处理的目的?(65、35)2、为什么要进行反滤波?(50、38)3、水平叠加常规处理流程?(75、36)4、为什么要进行偏移叠加?(76、45)1、空间校正的原理?(25、50)2、反射波的识别标志?(60、40)3、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任务?(70、35)4、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的主要任务?(50、50)5、反射波的实际对比方法?(60、55)6、标准层应具备的条件?(72、52)7、断层的识别标志?如何确定断面?(68、52)8、断层要素在时间剖面上的确定?(80、45)9、勾绘构造等值线应符合的构造规律?(45、60)10、断层在水平切片上的反应?(35、45)11、亮点剖面的解释方法?(20、50)12、时间剖面上常见特殊波的解释方法?(50、50)五、详答题第一章1、从反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机制,分析反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条件是什么?(70、45)2、折射波传播的规律和特点?(75、32)第二章1、物理地震学的基本观点?(30、50)2、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68、35)3、详述提高分辨率的途径第三章1、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覆盖?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上能观测到哪四种记录?(7845)2、分别叙述利用地震测井和声波时差测井求取速度的工作原理?(85、38)第四章1、共中心点叠加原理。(75、35)2、水平叠加剖面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70、52)AA*-~r^VA第五章1、影响速度的主要因素?(76、40)2、波阻抗反演的基本原理?(30、55)1、作构造图的方法和步骤?(78、35)2、什么是标准层?如何确定标准层?(75、40)3、写出地震记录形成的物理过程及数学公式?(78、38)4、写出制作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过程。(82、36)5、合成记录与井旁道实际记录的对比方法?(70、35)6、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SeismicProfiling)(80、35)7、标定对比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68、45)8、绕射波、回转波、断面波、多次波产生的原因与反射特征(65、45)9、产生测线交点闭合差的原因?(75、34)10、地震剖面上可能出现的假象?(69、46)六、综合题第一章1、(88、30)在同一坐标内定性画出下列时距曲线(1)水平界面I反射波V=2000m/savt=1.0s(2)水平界面II反射波V=4000m/st=1.5s(3)界面I折射波0av0(4)面波V=800m/s(75、40)av2、已知波速V=1000m/s,利用虚爆炸点做下列各图a)已知反射界面的位置定时距曲线的形状和长度。(反射界面的上倾方向与x正方向一致)b)已知时距曲线上t=1.000s,t=0.865s,求反射界面的位置和产状。(反射界面的上倾方向0m与x正方向相反)第二章1、(85、35)在地震时间剖面的处理中使用了20—40HZ的数字滤波,在时间剖面上于t0=2s处有一地震反射标准层,该处地震波平均速度为3.0km/s,是定量估算该项地震解释的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第三章1、(45、45)野外数字地震仪的接收道数为120道,道间距为50米,偏移距为100米,若采用单边放炮30次覆盖观测系统,试问:(1)沿观测线上炮点和排列分别向前移动多少米?(2)满足30次覆盖的第一、第三个共反射点的道集分别由原来的哪些道组成?(3)若偏移距变化时,上述各问的答案有何变化?(4)如地下有一平界面,该界面产生一个全程二次反射波,其波速Vd=200Om/s,t=1.0s,同t的有效波V=003000m/s,计算第四个道集中炮检距最大道的动校正量,并定性画出动校正后二次反射波同相轴的形态。2、(92、30)野外工作通过干扰波调查结果表明有一组干扰波能量较强即:T=50msV*=1500m/sGG有一组有效波能量较强即:Ty=30msVy*=6000m/s试设计用5个检波器作线性组合。(1)请你画出这个组合系统的方向特性。(2)组内距选多少合适?3、(90、31)画出24道接收,道间距为25米,偏移距为50米,3次覆盖的单边放炮的观测系统图(图上标出炮点、接收点及共反射点)。4、(65、45)O]、O2、O3……O21时测线上等间隔的21个接收点,有一种观测系统,其炮点和接收段关系为:

炮点:O7O9O11O13O15接收段:O13〜O17O11〜°15°9〜°1307〜°11°5〜°9请完成下列工作:(1)画出该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2)画出各炮所观测到的时距曲线(假设地下有一水平界面)。(3)从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上看,这是多少次覆盖?第四章1、(75、40)在多次覆盖观测时,使用72道6次覆盖的观测系统,道间距为50米,偏移距为100米。(1)抽道集。(2)试确定激发一次炮点和排列分别向前移动多少米?(3)如地下有一平界面,该界面产生一个全程二次反射波,其波速Vd=2000m/s,t°=1.0s,同的有效波V=3000m/s,计算炮检距X=1000米所在道的动校正量,并定性画出动校正后二次反射波同相轴的形态。(4)如地下有一300的倾斜地层,动校正后反射波的同相轴的形态如何?剩余时差是多少?2、(65、45)推导倾斜界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和剩余时差公式。-j-*Vr.第五章1、(65、45)以水平层状介质为例,导出均方根速度。2、(65、40)某一工区已有的原始资料是野外的多次覆盖地震记录(即未作地震测井、声波测井等),试问如何利用多次覆盖资料求得:(1)叠加速度v(2)均方根速度V(0=0,0工0两种情况)(3)层速度3、(80、32)已知三层水平层状介质,其厚度分别为片=h2=h3=1000m,各层的速度分别为V]=3000m/s,V2=5000m/s,V3=6000m/s,试求出这三层介质的平均速度和均方根速度。1、(70、40)已知某工区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地震剖面AB和AC,AB剖面上某一界面视倾角为①fAC剖面上同一界面视倾角为①2,如何求该界面的真倾角?2、(68、48)示意画出给定地质模型的自激自收剖面,假定子波为零相位子波。答案一、名词解释第一章1、波动: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2、波前:某一时刻刚刚开始振动的点所在的面。3、波尾:某一时刻刚刚停止振动的点所在的面。4、波面:质点振动同步的所有点连成的面。5、等相面:质点振动同步的所有点连成的面。6、波阵面:质点振动同步的所有点连成的面。7、波线:波的传播方向。8、射线:波的传播方向。9、振动曲线:不同时刻某一个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曲线。10、波形曲线:同一时刻不同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曲线。11、波剖面:同一时刻不同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曲线。12、子波:爆炸产生的尖脉冲传播到一定距离后波形开始稳定,这时的地震波叫地震子波13、视速度:在地震勘探中,沿测线方向的速度。14、射线平面:在地震勘探中,把入射线、过入射点的界面法线、反射线三者所决定的平面。15、运动学:地震波波前面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16、时距曲线:地震波旅行时间与接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曲线。17、正常时差:界面水平时,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18、动校正:将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的地震波旅行时间均校正到炮检距中点处的时间19、几何地震学:地震波波前面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Vr.第二章1、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运动状态中的能量、波形与频谱等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物理地震学:研究地震波在运动状态中的能量、波形与频谱等特征及其变化规律。、频谱: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简谐分量叠加而成,那么组成这个复杂振动的特征与其频率的关系总和。、波的发散: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波的振幅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波散:波在一种介质中传播时,波速依频率而变得现象。、频散:波在一种介质中传播时,波速依频率而变得现象。、吸收:因摩擦而引起波强度的衰减现象。8、纵向分辨率:指地震记录在纵向上分辨地层厚度的大小的能力。9、垂向分辨率:指地震记录在纵向上分辨地层厚度的大小的能力。10、横向分辨率:指地震记录在水平方向上分辨地下特殊地质体大小的能力。11、水平分辨率:指地震记录在水平方向上分辨地下特殊地质体大小的能力。12、菲涅尔带:组成反射的最小界面单元。13、主频:在振幅谱中能量最大点对应的频率。—-Vr.第三章1、规则干扰波:震源产生的,有固定的主频和传播方向。2、不规则干扰波:没有固定的主频和传播方向的随机干扰。、观测系统: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多次覆盖:地下界面被连续多次接收到反射。、共反射点道集: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所有道的集合。6、检波器组合:在每一个地震道上采用两个以上检波器,按一定的形式安置在排列上同时接收地震波。7、方向特性:组合后总振幅与组合前单个检波器接收到的振幅的n倍之比。8、方向效应:组合后的信噪比与组合前的信噪比之比。第四章1、共中心点迭加: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技术,在室内采用水平叠加技术最终得到水平叠加剖面2、水平迭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3、剩余时差:指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t之差。0m-J-*Vr.第五章1、偏移迭加:将地下真正的共反射点道集叠加起来。2、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入射的总路径与总时间之比。3、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的时距曲线近似为双曲线时引入的速度。4、迭加速度:作速度谱是能量最大点对应的速度。1、标准层:反射波特征明显,波形稳定,能在测线上大面积连续追踪。2、绕射波:几何地震学认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地层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点相当于一个次生震源,按惠更斯原理产生球面波向四面八方传播。3、剖面闭合:两条相交的水平叠加剖面交点处的t0时间相等。4、三维地震:在一个面上采集信息,并在(x,y,t)三维空间进行处理。5、水平切片:每一张切片是地下不同层位的信息在同一时间上的反映。6、等厚图:两个地震层位之间的沉积厚度平面图。7、构造图:用等深线(或等时线)及其它地质符号表示地下某一层面起伏形态的一种平面图件。二、填空题第一章1、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是(波)。2、在地震勘探中把入射线、过入射点的界面法线、(反射线)三者所决定的平面称为(射线平面)。3、反射波振幅的大小决定于(反射系数的绝对值),极性的正负决定于(反射系数的大小),到达时间先后决定于(反射界面的深度和速度)。4、倾斜界面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形状(双曲线),极小点坐标(±2hsin®,(2h/v)cos0)。5、地震反射界面是指(波阻抗差界面)。6、折射波形成的条件((v2〉V],入射角等于临界角),盲区半径(2htg8)。7、射线总是(垂直)波面。8、地面与地下反射界面都是平面,界面以上介质为均匀介质,则地面上纵直测线观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9、在V(Z)=V0+(1+BZ)连续介质中,反射界面深度为H,如果要观测到该界面的反射波,那么入射波的最大穿透深度为(大于等于H)。10、当地面和地下反射界面为平面时,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处的视速度为(无穷大)。11、如果地震波以临界I入射到倾角为Q的折射界面时,地面上若能观测到该界面的折射波,需满足(I+Q〈90。)。12、在介质中任取一点P,再找出介质中和P点同时开始振动的那些点,将这些点连成一个曲面,就是通过P点的(波面)。13、两种介质分界面情况下,下部介质的速度比上覆介质的波速(大)时,在这个分界面上才能行成折射波。14、界面埋藏越深,反射波时距曲线越(平缓)。15、反射系数(R=(pV-pV)/(pV+pV))。2211221116、直达波时距曲线方程(t=x/V)。17、当地震测线垂直界面走向时,射线平面(垂直)界面,(垂直)地面。18、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时,沿所需时间(最短)的路径传播。19、折射波时距曲线形状(直线)。20、折射波与同界面反射波在(2htg0)处相切。第二章1、波的动力学特征(振幅、频率、相位、波形特征)。2、垂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在纵向上分辨地层厚度的大小的能力。),它的极值是(入/4)。3、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简谐分量(叠加而成),那许多简谐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频率)和初相,就叫那复杂的振动信号的(频谱)。4、频带宽度(4f=f-=f)。5、菲涅尔带半径((入h/2)i/2)。6、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高频)成分容易衰减。7、岩石的选频吸收性质,损失了(高频)成分,(降低)了地震分辨地层的能力。8、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如遇地下的不均质体,会发生波的(散射)。9、信号越宽,频谱越(窄)。10、低频地震波的分辨率比高频地震波的分辨率(低)。11、地震界面的稳定性是指地震界面的(延续程度)。12、地震波的振幅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减小)。13、波在一种介质中传播时,波速依频率而变得现象叫(频散)。14、频散现象对地震波影响(不大)。15、同一类型的地震波,在炮检距大的道上频率(低)。—-Vr.第三章1、检波器组合是利用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不同,压制干扰波的。2、在压制随机干扰方面,多次叠加比组合(好)。3、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所有道的记录的集合称为(共反射点道集)。4、多次覆盖是通过(炮点)和(检波点)同时搬家,使其(地下反射点)不变来完成的。5、对有效波来说n个检波器组合后振幅增加了(n)倍。6、对随机干扰来说n个检波器组合后随机干扰对有效波相对缩小了(n)1/2)。7、在最有利条件下,检波器个数越多,信噪比越(高)。第四章1、多次叠加压制(多次)波效果最好。2、倾斜界面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形状(双曲线)。3、多次波的旅行时间是同界面一次反射波的(n)倍,它总是校正(不足)。4、对CDP道集记录的某个反射波作动校正时,速度用大了则校正(不足)。5、倾斜界面总是校正(过量)。6、多次波一般是(低)速异常。7、绕射波一般是(高)速异常。8、用(共中心点叠加)办法压制多次波最有效。9、共中心点叠加是利用有效波与干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