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常常出现“内重外轻、强干弱枝”或“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现象。以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或机构设置中,不能反映上述现象的是()A.周初分封制 B.秦朝郡县制C.东汉晚期州刺史 D.唐朝晚期节度使2.汉武帝常避开丞相府而直接通过尚书来裁决军政大事;东汉光武帝时“虽置三公,政归台阁”。上述现象说明()A.行政效率降低 B.三公九卿制度瓦解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中枢制度演变3.某同学在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时整理了以下示意图,其反映的主题是()A.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C.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 D.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4.《岳麓秦简》中记载,廿六年臣状、臣绾请:其禁树木尽如禁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以南所封刊,臣敢请。制(皇帝)曰:可。《史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巡游到湘山祠时遇大风,几不得渡。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这可用来说明当时()A.政令出现朝令夕改现象 B.国家组织能力提高C.天人感应观念影响巨大 D.皇权缺乏有效制约5.清代官制,省级地方官是承宣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布政使的衙门叫布政使司(藩司),按察使的衙门叫按察使司(臬司),号称二司。二司是平级单位,平时各行其政,遇到大事则要由二司会议。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中央集权C.变革政治体制 D.完善决策流程6.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大多为姬姓王室或姬姓宗族之人所有。但到了战国时期,保存下来的姬姓诸侯国所剩无几,战国七雄中只有燕国是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衰落 B.君主集权的趋势C.战国的变法运动 D.华夏族已经形成7.瞿同祖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指出:“官僚系统越完备,对君主个人的品德、才能要求就越低,君主也就愈表现为一个纯粹的权力符号,只靠他一人的血缘身份便可以推动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这表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A.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B.加强了社会基层治理力量C.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D.有效约束了专制君主权力8.下列所示为西汉至明清时期“县”(单位:个)和人口(单位:亿)的数量统计情况。据此可知,中国古代()A.县在地方行政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统治者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基层管理体制逐渐地发展完善并成熟D.县的数量与各朝疆域范围紧密相关9.下表所示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制度创新汇总(部分)。表格信息反映了()朝代制度特点隋唐三省六部制、设置政事堂中枢机构分工合作;宰相集体负责,相互牵制宋初设枢密院管军政、整编禁军、实行“更戍法”统兵权和指挥权分离;守内虚外元朝行省制地方机构成为中央“派出”单位明清内阁制、军机处决策权高度集中,执行效率高A.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强化的趋势B.皇帝权威起伏跌宕的变化历程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的走向D.中枢决策机构腐化变质的规律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分封制度下,各诸侯国和大夫在其采邑内都自行其是。秦统一六国以前,宰相的权力只局限在他所处的宫廷内部,极为有限。但在中央集权建立以后,各地官吏统归皇帝任命及宰相直接管理,皇帝与宰相之间的互动对整个国家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君权与相权就成了中国古代两千年来政治生活的中心所在。秦朝是中央集权郡县制的草创时期,关于君权与相权如何平衡、各管什么,没有明确的规章条文。到了汉初,宰相往往都可任职到离世,临终前皇帝还会征求宰相对皇位接替者的意见。而汉武帝即位后,宰相就像走马灯一样:第一年卫绾,第二年窦婴,第三年许昌。破坏宰相终身制无疑加强了皇帝对宰相的支配权,等于宣示相权来自皇权。宰相逐渐降格为执行皇帝旨意的幕僚长,很难发挥对皇权的牵制和约束作用。这还不够,为了进一步侵夺相权、强化皇权,汉武帝还开始设立内朝来与外廷对抗。——摘编自夏凡《镜子里的中国:三千七百年中华文明的历史与现实》材料二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认为单个宰相也好,集体宰相也好,再怎么制约,相权也都会对皇权形成制约。因此,朱元璋采取的做法是废相。废相以后,朱元璋直接指挥六部,自己决策、自己监督、自己搜集反馈、自己指挥所有的系统。如果朱元璋和他的子孙们一直这么干下去,也许政治制度史上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就永久解决了。遗憾的是,皇帝不可能直接指挥整个政治体制。朱元璋在实践中也不得不借助自己的顾问班子,即后来的“内阁”。在朱元璋统治期间,“内阁”的工作局限在提炼奏章内容和简单地处理文字方面,但朱元璋的后代没有他那样的精力和工作热情,甚至连奏章都懒得看,越来越依赖内阁。——摘编自张程《制度与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君相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君权与相权长期博弈的影响因素,并评价朱元璋废相举措的利弊得失。11.有学者把西周的分封称为“一个以周氏宗族为核心、以姬姓异氏宗族为主干、以异姓异氏宗族为辅翼的宗族群”。这反映了西周()A.宗法划分代替地域划分B.政治主体是姬姓宗族统治C.宗法等级秩序日益森严D.宗族观念影响着分封实践12.右图是湘西里耶秦简中的一枚木牍,其上书写有“迁陵以邮行洞庭”的字样,迁陵是洞庭郡的属县。该文物表明秦朝()A.开创了全新的地方行政制度B.采取了开明的边疆管理政策C.创立了重要的巡视监察制度D.建立了分级的文书传送系统13.唐肃宗以来,翰林学士用白麻纸书写的诏敕号称“内命”,中书门下用黄麻纸书写的诏敕号称“外命”,都具有法律效力。翰林学士院的“内命”不经中书门下而直接向下传达。这一制度设计()A.避免了政府决策失误 B.削弱了中书门下的权力C.有利于加强皇帝权力 D.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14.“秦朝皇帝制度、郡县制的确立,经过了讨论。唐朝有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合议的制度,宋明清时期廷议、朝议、集议制度进一步规范化。”这说明古代中央决策体制的一致性是()A.保障决策的合理性 B.不断加强中央集权C.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D.强化权力之间制约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基于文献数据库,对两宋时期的历史进行文本挖掘分析。下面是出现较多的词汇:参知政事、南北面官、榷场、转运司、糊名法、节度使、通判、天子门生、禁军、猛安谋克、寒门等。——摘编自李华瑞《近二十年来宋史研究的特点与趋势》从材料中提取三个关联的词语,据此拟定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进行论述。(要求:写出关联词语,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参考答案解析:选A“内重外轻、强干弱枝”指的是中央权力过大,地方权力过小,分封制下中央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因此周初分封制既不符合“内重外轻、强干弱枝”,也不符合“内轻外重、干弱枝强”,A项符合题意。解析:选D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外朝的权力,东汉光武帝时政归台阁,转移了相权,这反映了行政中枢制度演变,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行政效率,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三公九卿制度得以延续,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行政中枢制度演变,与地方权力无关,排除C项。解析:选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的尚书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以及清代的军机处的设立和演变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维护皇权,因此体现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监察体系,排除A项;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与地方无关,排除D项。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廿六年同意了大臣“保护湘山”的提议,但在二十八年却砍光湘山上的树木,说明皇权至上,缺乏有效制约,故选D项。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官制,地方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是平级单位,各行其政,遇到大事则要由二司会议,说明地方权力在不断进行分割,削弱地方权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分权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解析:选A西周后期,王室衰微,权力下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了破坏,渐趋衰落,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宗法制度的破坏,未涉及君主集权趋势的状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战国的变法运动,排除C项;由材料不能得出华夏族已经形成,排除D项。解析:选A官僚制度弥补了君主执政能力的不足,保证了国家机器的运转,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A项正确;官僚制度是政府治理,不是社会基层治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扩大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排除C项;“有效约束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至明清时期“县”的数量基本稳定和人口数量增加,县是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基层地方行政机构,表明县在地方行政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县级基层管理体制的完善,排除C项;“县”的数量与各朝地方管理方式不同有关,不完全是疆域范围的问题,排除D项。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到明清时期废除宰相制度,设置内阁、军机处,从宋初统兵权和指挥权分离,到元朝实行行省制,封建国家的决策权越来越集中,执行效率得以提高,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强化的趋势,A项正确。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秦朝是中央集权郡县制的草创时期,关于君权与相权如何平衡、各管什么,没有明确的规章条文……宣示相权来自皇权”得出,君相权限逐渐明确;根据材料一“而汉武帝即位后,宰相就像走马灯一样:第一年卫绾,第二年窦婴,第三年许昌。破坏宰相终身制无疑加强了皇帝对宰相的支配权,等于宣示相权来自皇权”得出,君相地位差距凸显;君相矛盾逐渐凸显。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官僚系统的逐渐完善;君主加强专制的需要。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宰相辅国的政治传统;长治久安的现实考量;君臣共治的儒家思想;君相个人的权力欲求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加强了专制君主的权力;巩固了明朝政权的统治;有利于明初经济的复苏;加重了君主的负担;恶化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埋下了皇权异化的伏笔;预示着封建制度的衰落;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答案:(1)变化:君相权限逐渐明确;君相地位差距凸显;君相矛盾逐渐凸显。成因: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官僚系统的逐渐完善;君主加强专制的需要。(2)影响因素:宰相辅国的政治传统;长治久安的现实考量;君臣共治的儒家思想;君相个人的权力欲求。评价:加强了专制君主的权力;巩固了明朝政权的统治;有利于明初经济的复苏。加重了君主的负担;恶化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埋下了皇权异化的伏笔;预示着封建制度的衰落;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西周的分封是“宗族群”内部的分封,尤其是周氏宗族和姬姓宗族,反映出西周的分封是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D项正确;宗族观念影响着分封实践,但宗法划分不能完全代替地域划分,排除A项;材料意在突出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政权与族权结合的特点,而非强调姬姓宗族在政治上的主体地位,排除B项;根据材料看不出宗法等级秩序情况,排除C项。解析:选D根据材料“迁陵以邮行洞庭”“迁陵是洞庭郡的属县”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全面推行郡县制,以文书系统进行分级的联络,D项正确;秦朝是在地方上全面推行郡县制,并不属于创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边疆管理政策,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文书传送系统,未涉及监察制度,排除C项。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后期,翰林学士和中书门下所书写的诏敕都具有法律效力,开启了中央双轨辅政制度的模式,有利于加强皇帝权力,C项正确;分类下发传达文件,并不能避免决策失误,排除A项;削弱了中书门下的权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不同部门分类下达文件,并不一定会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D项。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中央决策体制的共同特点是集体讨论决议,这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保障决策的合理性,故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注重提取词汇之间的联系,根据材料“参知政事、南北面官、榷场、转运司、糊名法、节度使、通判、天子门生、禁军、猛安谋克、寒门等”可知,反映的是两宋时期政治制度方面的内容,可以选取通判、转运使、禁军。联系所学知识明确论题:宋朝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再分别从通判对知州的制约监督作用,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的作用,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削弱了地方军事力量的角度说明即可。注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