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传习中学高二(上)开学地理试卷(8月份)(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传习中学高二(上)开学地理试卷(8月份)(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传习中学高二(上)开学地理试卷(8月份)(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传习中学高二(上)开学地理试卷(8月份)(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传习中学高二(上)开学地理试卷(8月份)(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3-2024学年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传习中学高二(上)开学地理试卷(8月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3小题,共46分)如图示意地球局部,图中字母均位于地表。据此完成1-2题。1.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地点是()A.A点 B.B点 C.E点 D.北极点2.与C点相比,E点()A.线速度大 B.角速度相同 C.角速度大 D.角速度小北京时间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次执行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文昌(20°N,110°E)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经过295天的航行,于2021年5月15日8时20分左右成功着陆。这是我国火星探测史上的一个历史性时刻,意味着我国正式成为第二个成功登陆火星的国家。如图示意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据此完成3-5题。

3.天问一号发射时,文昌的地方时是()A.23日12时1分 B.23日12时15分 C.23日13时21分 D.23日13时05分4.天问一号成功着陆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5.天问一号从发射到着陆期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 B.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C.地球公转速度保持不变 D.以上说法均不对受地质作用影响,湖南省张家界石英砂岩岩峰林立,安徽省黄山多花岗岩。如图是三大类岩石及岩浆之间相互关系示意图,图中a、b、c表示三大类岩石。据此完成6-7题。6.据图判断,张家界、黄山山体主要片石类型分别属于图中的()A.c、b B.b、a C.a、b D.a、c7.据图判断,形成黄山山体主要岩的地质作用是()A..风化侵蚀、重熔再生 B.岩浆活动、冷却凝固

C..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D..外力作用、变质作用新华社海南文昌电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8-10题。8.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北半球为夏季 B.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

C.南半球为夏季 D.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9.嫦娥五号探测器从发射到着陆期间,其公转速度()A.先变快后变慢 B.先变慢后变快 C.逐渐变快 D.逐渐变慢10.与我国其他三个卫星发射基地相比,文昌的优势条件是()

①纬度低,利于节省燃料

②地势平坦开阔,地质结构稳定

③科学技术发达

④海运便利,便于大型设备的运输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11.假如黄赤交角变为15°,则()A.热带范围扩大 B.温带范围不变 C.北极圈纬度为75°N D.南回归线南移2022年1月15日,汤加(170°W附近)于当地时间17:10发生火山爆发,火山学家们把这次火山喷发称为“21世纪至今最剧烈的火山喷发”。此次火山爆发引发的地震达到里氏5.8级,并罕见地引起了海啸,使得太平洋沿岸的国家纷纷响起海啸预警。据此完成12-13题。12.汤加发生火山爆发时,北京时间为()A.1月15日12:10 B.1月16日12:10 C.1月15日13:10 D.1月16日13:1013.此次火山爆发日,日落于汤加的()A.西北方 B.东北方 C.西南方 D.东南方14.图1为某日甲、乙两地太阳高度变化图,甲地位于30°N。图2为甲地某学生家太阳能热水器支架图。图1中乙地纬度为()

A.20°S B.20°N C.40°S D.40°N如图示意某地地质地貌剖面。据此完成15-17题。

15.推测乙地形成沟谷的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海浪侵蚀16.甲地岩石按成因属于()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17.图中四地为向斜构造的是()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风把从地表吹扬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搬运到他处的过程,叫作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搬运能力极强,如图反映了风力搬运的两种主要形式。读图完成18-19题。

注:由于风力的强弱、被搬运物质的大小和密度不同,风的搬运形式也不同,以悬浮、滚动及跳动两种主要形式进行。悬浮形式以尘粒和粉尘粒为主,滚动和跳动形式以砂、砾为主。

18.下列关于风力搬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风力搬运能力与风力大小呈正相关

B.风力越小,风力搬运能力越强

C.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可搬运的碎屑物质颗粒越大

D.碎屑物质颗粒越小,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19.下列关于风力搬运形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两种形式中,悬浮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

B.两种形式中,滚动和跳动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

C.风力增大,滚动可变为跳动

D.风力减小,滚动可能停止如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20-21题。

20.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21.图中甲处()A.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 B.受断层影响下陷形成谷地

C.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 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22.飞机于地方时5时30分日出时刻从甲地出发,匀速飞行,降落乙地时正值日落,两地经度差为30°。该日甲地昼长是()A.10小时 B.11小时 C.12小时 D.13小时23.读“黄赤交角和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如图)”。有关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角α是黄赤交角 B.角β是黄赤交角 C.永远不会变化 D.目前为66°34'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4分)2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地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分别是:

地形:甲是______,乙是______。地质构造:甲是______,丙是______。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3)简要说明判断乙地地质构造的两个依据。

(4)简要分析不能选择乙和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塬(图1)是指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黄土梁(图2)是指长条状的黄土丘陵,黄土峁(图3)是指单个的黄土丘陵,这些都是黄土地区常见的地貌类型。在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中,人们实施了多种有效的工程措施,诸如修梯田、鱼鳞坑、水平沟、淤地坝等。

(1)描述黄土塬、黄土墚和黄土峁三种地貌的形成和演替过程。

(2)简述以上黄土地貌演变对当地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从水循环角度说明梯田、鱼鳞坑、水平沟、淤地坝等工程可以有效减缓水土流失的共同原理。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太平洋西南部群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面积约46万平方千米,人口约600万,多集中在沿海平原。主陆多山,西南部和沿海有平原和沼泽低地,火山、地震活动频繁,森林覆盖率超过80%。目前,该国经济较为落后,以初级产品(矿石、椰油、椰干等)输出为主。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希望与中国开展多方面合作。

材料二:如图示意巴布亚新几内亚主要岛屿。

(1)说出该国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2)判断甲地和乙地哪一个更适合种植水稻,并说明理由。

(3)海南某企业计划到该国建立椰子种植和加工基地,你是否赞同?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和解析1~2.【答案】A、B【解析】解: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是自赤道向两极递减,A点位于赤道线速度最大,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赤道最大,从赤道向两极越来越小,两极为零;纬度值为φ的纬线上,其线速度为v=1670•cosφkm/h;除南北极点外,地球上各点自转角速度均为15°/小时。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线速度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解:读图可知,图中与C点相比,E点纬度较高,由于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所以与C点相比,E点线速度较小,A错误。

除极点外,地球各地自转角速度都相同,因此C、E两点军部位于极点,所以二者的角速度是相同的,B正确,C、D错误。

故选:B。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特点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地球自转角速度的特点是除极点为0外,其余均相等,即每小时15°。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的相关内容,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3~5.【答案】A、C、B【解析】解:北京时间即东经120度的地方时,“天问一号”发射时北京时间是7月23日12时41分,文昌的地方是为23日12时41分-(120°-110°)÷15°/小时=12时1分。

故选:A。

地方时计算:(1)计算两地的经度差:①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经度差=经度大的度数-经度小的度数②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一个在东经另一个在西经,则:经度差=两地经度相加(2)把经度差转化为两地的地方时差,即:地方时差=经度差÷15°/小时;或经度差X4分钟每度(1小时=15度,1度=4分钟)(3)东西位置关系的判断:东加西减。

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地方时的计算方法。

解:A位置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为二分二至日中的6月22日前后的夏至;C位置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为二分二至日中的12月22日前后的冬至;图中地球逆时针公转,D位置为3月21日前后的春分;B位置为9月23日前后的秋分,因此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的5月15日大致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③处,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在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左右一般为二至,上下为二分。根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确定二至,再按根据公转的方向确定二分。

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判读二分二至日。

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天问一号自2020年7月23日发射,2021年5月15日成功着陆。12月初是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每年的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熟记相关知识即可。6~7.【答案】C、B【解析】解:湖南省张家界石英砂岩岩峰林立,岩石类型主要为沉积岩,安徽省黄山多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图中a通过变质作用形成c,说明c是变质岩;岩浆可形成b,说明b是岩浆岩;则a为沉积岩。因此张家界和黄山的岩石类型分别是a和b,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岩石的成因,熟记相关知识即可。

解:组成黄山山体的岩石为花岗岩,主要是岩浆活动过程中,岩浆侵入岩石圈内部而冷却凝固所形成的侵入型岩浆岩,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本题主要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等相关知识。8~10.【答案】C、C、D【解析】解: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时为11月24日,此时为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A错误,C正确。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说的是某一个时段,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时是一个时刻,此时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但这一时刻并没有移动,B错误。

11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D错误。

故选:C。

结合所学,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本题属于基础题,考查的内容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结合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解:结合材料可知,11月24日到12月17日之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并向南移动,逐渐靠近近日点,因此公转速度越来越快,C正确。

故选:C。

地球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本题属于基础题,考查的内容是地球公转的特点,结合材料中的发射日期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解:文昌位于海南,与我国其他三个卫星发射基地相比,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利于节省燃料,①正确。

海南省为岛屿,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与我国其他三个卫星发射基地相比,地势并无优势,②错误。

海南经济较落后,科技无优势,发射卫星不是一省的事情,与一省科技力量无关,③错误。

海南省为岛屿,海运便利,便于大型设备的运输,④正确。

故选:D。

影响卫星发射基地建设的因素有纬度、交通、人口密度、技术等。

本题难度适中,通过卫星发射基地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11.【答案】C【解析】解:A、黄赤交角变小,则回归线纬度变小,直射的范围变小,故不符合题意。

B、热带与寒带的变化趋势与黄赤交角一致,温带相反。故黄赤交角变小,则热带寒带变小,温带变大,故不符合题意。

C、极圈的纬度与回归线纬度互余。黄赤交角为15°,则回归线纬度即为15°,则北极圈即为75°N,故正确。

D、黄赤交角变小,则回归线纬度变小,直射的范围变小。南回归线则向低纬移动,即向南移,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形成公转地理意义的根本原因.其变小,则直射范围变小,回归线纬度变小,热带寒带变化趋势与其一致,温带相反.

主要考查了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及其变化带来的影响,平时需注意知识点的变通与迁移.12~13.【答案】B、C【解析】解:汤加位于西十一区,当地比北京时间(东八区)晚19个小时,汤加时间为15日17:10点时,可计算北京时间=15日17:10+19=16日12:10,故B正确,ACD错。

故选:B。

某地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间差(相差几个时区,时间差几小时,知东求西用减号,知西求东用加号)。

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考查时间计算的知识,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即可。

解:该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除了极圈以外,都是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汤加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所以日落于汤加的西南方。

故选:C。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冬半年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

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考查地球运动的知识,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即可。14.【答案】A【解析】解:已知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为70°,纬度为北纬30°,可知太阳直射点在10°N;乙地白昼长度小于12小时且接近12小时,因此乙位于南半球,符合的是纬度为20°S,A正确。

故选:A。

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最大;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时,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夜范围也最大。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15~17.【答案】A、C、D【解析】解: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乙地的沟谷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A正确。

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等地貌,故B错。

冰川侵蚀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峰等地貌,故C错。

海浪侵蚀作用形成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等地貌,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地质作用的知识,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本题难度较小,通过示意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解:沉积岩的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读图可知,甲处岩石是石灰岩,图中甲地的岩石为石灰岩,石灰岩是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属于沉积岩。

故选:C。

本题考查岩石转化的知识,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从岩浆形成各类岩石,再到岩浆通过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本题难度较小,通过示意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分析能力。

解:图中丁处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构造,D正确。

甲地、乙地岩层没有发生弯曲变形,不属于褶皱,A.B错误。

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C错误。

故选:D。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18~19.【答案】B、B【解析】1.

【分析】

该题目难度中等,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图,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的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解答】

风的搬运能力极强,一般与风力的大小呈正相关,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风力越小,风力搬运能力越弱,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可搬运的碎屑物质颗粒越大,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碎屑物质颗粒越小,重量越轻,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分析】

本题考查风力搬运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的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解答】

由图可知,悬浮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滚动和跳动形式搬运的颗粒物粒径大,数量较少,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搬运形式随风力和颗粒物的大小而改变,风力增大,滚动可变为跳动,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当风力较小时,滚动可能停止,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20~21.【答案】B、A【解析】解:结合示意图,①为沉积物,形成时间较短不是岩石,因此不可能形成化石,A错误。

②是砂岩,属于沉积岩的一种,可能找到化石,B正确。

③为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受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不会有化石,C错误。

④是花岗岩,地下岩浆侵入岩石缝隙冷却凝固形成,不会有化石,D错误。

故选:B。

化石是存留在沉积岩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主要位于沉积岩。

本题主要是考查化石的相关知识,难度中等,注意分析即可。

解:根据图片可以看出,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故A正确。

甲处下侧并没有断层构造,故B错误。

看当地的结构看不出来岩浆岩的位置,故C错误。

甲处的下侧并没有变质岩,故D错误。

故选:A。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常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本题主要考查岩层结构,难度中等,注意分析即可。22.【答案】A【解析】解:出发时,甲地的时间为5:30,甲乙两地经度相差30°,且乙地位于甲地的东方,所以飞机出发时乙地的时间为7:30。出发时甲地正值日出,日出时间为5:30,所以甲地的昼长为(12-5:30)×2,即13小时,甲乙两地纬度关于赤道对称,所以乙地的夜长为13小时,昼长为11小时,根据昼长=(日落时间-12)×2可知,乙地的日落时间为17:30,飞机降落到乙地时正值日落,所以飞机乘员经历的昼长是17:30-07:30,即为10小时,A正确。

故选:A。

纬度相同的两地,互为南北纬,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本题主要考查昼夜长短的知识,关键是结合日出时间和两地的纬度进行分析,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3.【答案】B【解析】解:结合分析可知,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结合图可知,角β是黄赤交角,B正确,A错;

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并非不变的,它一直有微小的变化,但由于变化较小,所以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CD错。

故选:B。

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约为23°26'。回归线的度数为23°26',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90°-23°26'=66°34′。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它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本题主要考查黄赤交角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题,结合图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4.【答案】谷地

山地

背斜

断层【解析】解:(1)要注意区分地质构造和地形的区别。从地质构造看,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丙处岩层断裂并发生位移,为断层。从地形看,甲、丙两处地势较两侧低,为谷地,乙处地势较两侧高,为山地;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故应是甲处;向斜是储水构造,故应是乙处。

(2)甲地地质构造为背斜,地形是谷地,这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裂隙发育,岩层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为谷地。

(3)地质构造可以从岩层的新老分布和岩层的弯曲形态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从岩层的弯曲形态看,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从岩层的新老分布看,沿水平方向,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

(4)建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向斜和断层处都不适合建隧道。读图可知,乙处为向斜,向斜是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以发生透水事故;丙处为断层,断层处岩层破碎,地质基础不稳定,易发生滑坡、坍塌、渗漏,影响施工安全。

故答案为:

(1)谷地;山地;背斜;断层

(2)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容易受侵蚀,成为谷地。

(3)乙地为向斜,判断:①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②形态:岩层向下弯曲。

(4)乙地为向斜,向斜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易变成水道。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建设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1)地形名称可根据地表起伏状况进行判断,地质构造可根据岩层弯曲情况并结合岩层年龄进行判读.

(2)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3)在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向斜,一种是背斜。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拱起的弯曲,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核部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这一点是其与向斜的根本区别)。

(4)隧道的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在背斜处修建隧道,背斜岩层向上隆起,结构稳定,不易坍塌,同时,有利于排水,不易积存地下水,比较干燥。

本题以地质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和地形,地质构造在工程建设中的地理意义,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25.【答案】解:(1)黄土高原形成初期,地面平坦沟壑少,原面平整,地形类型称为黄土塬,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地表面植被又比较稀疏,加上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非常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形成冲沟,黄土塬原始的地表不断被破坏,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地貌发育到中后期,水土流失加剧,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2)黄土地貌的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所以这一过程导致平坦区域减少,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沟谷地形增加,起伏加剧,不利于农业的机械化发展;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土壤逐渐贫瘠化,耕地条件越来越差;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限制了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由黄土塬到黄土梁到黄土峁,其实质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的过程,植被减少,旱涝灾害加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3)从水循环角度来说,都属于对地表径流的干预。梯田、水平沟等防护工程的作用在于通过改变小地形的方法,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减少对土层侵蚀,防止坡地水土流失;鱼鳞坑等工程则主要是通过就地拦蓄径流,使其渗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形成地面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淤地坝等工程的作用在于将沟谷中含沙量较高的水流拦蓄起来,阻挡泥沙就地沉积,减少水土流失危害。

故答案为:

(1)由于黄土结构疏松、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形成冲沟,破坏原始地表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墚;黄土墚被后形成的沟壑横向(垂直向)切割,更为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2)耕地面积缩减,起伏加剧,平坦区域减少,不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发展;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土壤逐渐贫瘠;植被减少,旱涝灾害加剧,农作物减产。

(3)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减少对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