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第二语言:指相对于第一语言来说,除小朋友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2.第一语言:指小朋友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3.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4,目的语:也叫目的语,普通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5,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个语言的过程。也叫“二语习得”6,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提出人脑中存在一种“语言习得机制”(LAD),它有下列某些特点:1.含有遗传性,为人类独有。2.能使小朋友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3.可能已经含有某些普遍的语言特性,这些特性能够在全部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7,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爱好,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8,习得与学习:克拉申认为“习得”普通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而“学习”普通是指“故意识”的语言获得。前者称为“内隐学习”,后者称为“外显学习”9,中介语: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构造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体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步向目的语的对的形式靠拢。10,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由某些原则条件和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全部人类语言共有的因素是或特性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11,僵化: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l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构造”中的一种机制,体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纪大小,也无论其与否继续学习12,外国人话语:所谓“外国人话语”并不是指外国人的话语,而是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这种话语,按照Ferguson(1971)的定义,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语言能力有限者或者根本没有该语言能力者所使用的一种简化的语体”。在语音方面,含有放慢语速、发音清晰、停止、重音以及夸张等特点;在词汇方面,偶然使用来自其它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代、释义等方式;在句法方面,有三种不同的调节方式,即省略、扩展、替代或重置等。13,偏误:系统性的,有规律的系统性偏误。是学习者现时心里规则系统的外在体现,“我把杯子碰”,语言能力的局限性。14,失误: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与语言能力无关。不能反映学习者现时的“过渡能力”。15,语言变异:说话者的语言体现系统由于社会因素,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16,文化适应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Schumann提出的一种理论假设。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过程。即学习者与否能够在社会和心理上融入目的语群体。17,可理解输入: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中输入假说,“可理解输入”指为学习者提供的输入信息应当略微超出一点学习者现有的习得水平,用i+1来表达。i表达现有习得水平,1表达略微超出的部分。18,语言迁移: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涉及三个方面: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正迁移和负迁移;差别=困难。需要两个条件:“跨语言环境”、语际识别。19,内在大纲:Corder有关中介语的理论假设之一,内在大纲指学习者含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制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程。*吃饭在饭馆。20,核心期:“核心期假说”,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出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Lenneberg(1967)发展了该观点,他认为自然语言习得的核心期是2岁开始至青春期(约十二三左右)到来之前。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支持核心期假说并且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JohnsonandNewport(1989)的实验21,克拉申:70年代克拉申提出语言监控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大理论创立。1、 习得与学习的假说: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2、 自然习得次序假说:指小朋友在习得母语规则和语言项目时遵照一种相似的习得次序。3、 监控假说:学习者的言语输出重要依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学得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这种监控既能够体现在语言输出之前,也能够在语言输出之后。4、 输入假说:第二语言习得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5、 情感过滤假说:“情感过滤”是由DulayandBurt(1977)提出的概念。Krashen运用这个概念来阐明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情感过滤”是指制止学习者充足运用所接受的可理解输入来习得语言的一种心理障碍。22,对比分析:产生并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对比分析的兴盛时期。初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点,防止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从而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其基本假设“语言迁移”,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构造主义语言学。23,偏误分析: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Corder是当代意义上的偏误分析的最早倡导者。1967年,Corder发表了《学习者偏误的重要意义》一文。区别了“失误”(mistakes)和“偏误”(errors);偶发&系统,关乎语言能力与否24,学习方略:指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体现碰到困难时,试图解决所面临的学习问题而采用的方略。Selinker指出,在跨语言交际情境中,学习者有一种倾向,即将目的语简化为一种比较简朴的规则系统,*Iamfeelingthirsty.25,交际方略: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体现,特别是由于语言水平的限制,体现意义发生困难时采用某种方略以解决交际问题。例如不顾时态。26,监控假说:学习者的言语输出重要依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学得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这种监控既能够体现在语言输出之前,也能够在语言输出之后。27,输入假说:第二语言习得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28,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由DulayandBurt(1977)提出的概念。Krashen运用这个概念来阐明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情感过滤”是指制止学习者充足运用所接受的可理解输入来习得语言的一种心理障碍。29,母亲话语:保姆话语:教师话语:通过特定方式调节过语言输入与互动显示出一种特定的语域风格。这些特定的话语的特点:放慢语速、使用简朴的词汇、简化的句子构造;采用夸张和重复的办法等。目的: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32,沉默期:指学习者没有足够能力讲话的那段时间,短至几小时,长达几个月。在此期间,幼儿通过听,对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进行加工、整顿。幼儿似乎通过“听”习得了语言能力。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也是如此,他们需要积累和消化,才干逐步培养第二语言能力,以体现自己的思想。33,沉醉式教学法:采用目的语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媒介,课堂上重要是向学习者提供目的语语言输入)34,系统变异: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我在五道口吃饭。(正式,严谨体)我吃饭在五道口。(非正式,随便体)35,非系统变异: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在同一情境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形式体现同一功效。一种年没学,转到另一种大学学习中文一年。36,语体变换:Labov将由于“言语环境”的变化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社会因素造成的语言风格的变异称作“语体变换”,如随便体,严谨体;37,社会距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关系,它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接触的程度,因而也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的提高。38,心理距离:是从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以及看待目的语的态度。心理距离的大小将影响语言的输入,心理距离越近语言输入量越大,越有助于习得39,语言休克:指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恐惧感。学习者在用第二语言体现的时候,可能由于胆怯说错而羞于张口,或者觉得词不达意,或由于说不好而失去信心。40,文化休克:学习者进入目的语群体时的一种焦虑。41,近来发展区:近来发展区是指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处在近来发展区内的知识最容易被习得42,支架学习法:所谓“支架”是指学习者与别人之间构建的一种互动与合作关系。如在师生互动中,教师通过指导性的语言协助学习者发现知识的特性,使学习者克服困难,逐步搭建起自己的知识构造,即从合作学习逐步达成独立学习的过程。43,语言输出假说:Swain(1985)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设”。认为语言输入对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影响是有限的,只有语言产出才干真正增进学习者语言体现能力的发展。44,中心语前置:上世纪70年代,乔姆斯基在《论名物化》一文中提出“X阶标理论”。按照这一理论,语言中全部的短语都是一种向心构造,都有一种中心语。在不同的语言类型中,中心语的位置也是不同的,“中心与前置”,例如英语45,中心语后置:中心语后置的语言例如日语。46,普遍语法完全可及观:认为普遍语法不仅合用于小朋友母语习得,并且也合用于第二语言习得。反对语言习得存在“核心期”的说法。实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日本学习者不仅能成功地重新设立“中心语参数”,并且能够运用在日语中不起作用的某些原则。47,普遍语法不可及观:普遍语法不合用于第二语言习得,两个有关因素:语言习得的核心期、语言习得机制。49,典型次序:指的是在多数语言中的SVO语序,即“主语+动词+宾语”次序50,认知方式:指人们对信息和经验进行加工时体现出来的个别差别,是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态度和方式51、场独立:“场独立”型认知方式是美国心理学家witkin在上世纪40年代首先发现的。他认为,倾向场独立型认知方式的人认识事物时,极少受环境和别人影响;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更适合在正式的课堂学习52,场依存:倾向场依存型认知方式的人认知事物时受环境和别人影响较大。含有较强的综合能力;53,语言学能:Carroll和Sapon被认为是当代语言学能测试的先驱。Carroll认为,语言学能是整体智力中负责语言学习的一种特殊部分,由几个互相独立的能力构成,涉及(1)语音编码能力。(2)语法敏感性。(3)归纳能力。53,融入方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文化时可能采用的态度和做法54,同化方略: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时,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接受了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54,保存方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保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同时回绝接受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55,适应方略: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首先保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另首先也接受了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56,学习动机: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因素。分为两种类型: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57,学习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得以组织,在与此经验有关的全部目的和情形中,对个人所作出的反映产生方向性和动态的影响。学习者的态度涉及:认知、情感、意动58,调节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中,语言起到了不可无视的调节作用。58,个体话语:在交际中,当学习者还不能完全掌握第二语言时,特别是碰到交际困难是,经常会出现个体话语。个体话语的特点:(1)经常是自言自语,声音很小;(2)经常自我重复别人的话语;(3)这种话语的目的不是为了交际,目的是自我演习;59,活动理论:指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集体互动、交流合作等社会实践。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活动是把外部社会和内部个人发展联系起来的纽带,人的认知发展是在活动中实现的。60,客体调控:是指小朋友认知发展是在社会环境中与别人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学会知识与技能,语言是小朋友认识社会和调节与别人关系的工具。61,别人调控:是指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最初阶段需要别人协助才干顺利完毕交际或知识的获得。别人调控的方式,就是日常交际中搭“支架”的办法。62,自我调控:是指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高级阶段无需别人的协助,纯熟的使用语言工具实现高级认知功效,如记忆、注意以及复杂的思维等。63,内在话语:当学习者能完全掌握语言时,个体话语会自动消失,内化为内在言语,成为学习者语言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学习者思维的工具。64,简化:指母语者在与非母语者交流时,试图使语言输入的形式简朴易懂所进行的话语调节;65,繁化:为了使非母语者易于理解母语者的语言输入,但由于采用迂回或附加的办法使语言输入中增加了过多的冗余成分。“茶根儿”66,规则化:指母语者选择那些对非母语者来说最基本、最简要的构造以减轻非母语者语言加工的负担;67,多元发展模式:Meisel、ClahsenandPienemann(1981)认为,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是一种多元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线性发展过程。“多元发展”这一名称反映了这个理论模式的核心观点,即第二语言习得有多个发展方向:首先,某些语言特性的发展含有严格的“发展次序”,这种次序既不受学习者个体因素的影响,也不受学习环境的影响;另首先,各个学习者的语言发展又含有个体差别,不同的学习者在某些语言特性的发展上会有所不同。68,内在动机:为了从参加活动本身获得愉快和满足,它取决于外语学习者个体的内在需求。69,外在动机:为达成某一目的的途径,如获得外在奖励、避免处分等。72,歧义容忍度:指学习者对含有歧义性、陌生性、异质性的学习材料或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态度。没有容忍度就会产生焦虑感。73,移情:能够充足体会别人的情感,接受别人的思想,以达成对别人情感的理解和认同。74,可教性假设:可教性假设认为,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解决方略对第二语言发展含有妨碍和制约作用,学习环境对语言习得次序的影响不大。课堂教学不能超越学习者所处的语言发展阶段,只有当学习者已经含有了解决所学语言构造的先决条件时,才干习得所教内容75,性格:普通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含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性。许多人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成功与否与学习者的性格特点有很大关系。第二语言习得与性格的假说重要有两个。一是外向型学习者在交际能力上优于内向型学习者。二是内向型学习者在认识、学习语言能力上优于外向型学习者。76,态度: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得以组织,在与此经验有关的全部目的和情形中,对个人所作出的反映产生方向性和动态的影响。学习者的态度涉及:认知、情感、意动77,“无接口”观点: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互相独立的两种知识。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position)。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状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能够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造成习得过程的发生。二、简答题及叙述题1.什么是对比分析?简要分析对比分析的强势说和弱势说?“对比分析”产生并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对比分析的兴盛时期。初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点,防止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从而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效,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唯一因素;“弱势说”的目的是在偏误出现之后通过对比来解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因素。2.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构造主义语言学。3.对比分析有哪些局限?1.无视了人的发明性,将语言获得过程等同于建立在刺激-反映基础上的习惯形成过程也是不符合实际的。2.构造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3.对对比分析最重要的批评之一就是它将差别与困难等同起来。4.对比分析的理论假设也受到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挑战和质疑。5.对比分析对学习者语言难点的预测并不完全可靠。4.偏误有哪些来源?一向源和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学习者偏误产生的因素:可能是心理语言学方面的;也可能是社会语言学方面的;也可能是认知方面或者语篇方面的。但早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偏误分析重要是从心理语言学方面对偏误产生的因素进行解释。Richards(1971)将偏误的来源分为三类:干扰偏误,由母语干扰形成;语内偏误,过分使用目的语规则;发展偏误,由于语言知识有限因此建立了错误的假设。SchachterandCelce-Murcia(1977)将其分为两类:“迁移偏误”;“语内偏误”5.偏误分析有哪些奉献和局限性?偏误分析的意义:第一,偏误分析是第一种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办法,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真正起点。第二,偏误分析为70年代心灵学派与行为主义理论进行的论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即母语负迁移不是造成偏误的唯一因素。第三,偏误分析提出了一套系统地描写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程序和办法。第四,偏误分析部分地揭示了二语习得的普通性规律从而丰富和充实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偏误分析能够揭示二语习得过程和学习者所采用的方略和程序。第五,偏误分析含有指导教学工作的实际意义。(1)有助于开展有的放矢的补救性教学。(2)有助于改善教学办法、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局限:其局限体现在研究办法和研究范畴两个方面。在研究办法上的局限是:偏误资料经常不是在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中获得,而是通过测试获得,不能精确反映学习者的习得状况。在研究范畴上,偏误分析有四个问题。1.只考察学习者的偏误而无视了其对的的部分。2.纵向研究少,不能理解习得过程的全貌。3.无法采集到被学习者回避的语言项目的使用状况。4.五个环节都存在问题。6.偏误可分为哪几个类型?对偏误进行归类的办法有三种:表层特性分析分类、表层方略分析分类、Corder的分类办法。他认为偏误能够分为三种类型:前系统偏误。*昨天晚上没有他看电视。系统偏误。*他翻译课文对。*他作句子很对。后系统偏误。*他翻译句子翻译较好。有关学习者偏误的来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类办法。产生偏误的来源的分类,是一种基于过程的偏误分类。Richards(1971)将偏误的来源分为三类:干扰偏误;语内偏误;发展偏误。SchachterandCelce-Murcia(1977)将其分为两类:“迁移偏误”;“语内偏误”7.偏误分析涉及哪些环节?五个环节:资料收集、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价偏误9.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如何的?对比分析的衰落造成偏误分析的兴起,偏误分析的衰落造成中介语理论的产生10.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有何联系和区别?中介语理论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当作是一种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且将其置于研究的核心地位;对比分析没有把学习者语言当作是一种独立的系统,偏误分析对学习者语言独立性的认识也没达成中介语理论的水平。在办法上,中介语理论把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只是作为普通的办法来看待。11.中介语理论的提出分别有几位学者?谁被誉为“中介语之父”?中介语理论三位先驱:Selinker(中介语之父)、Corder和Nemser。12.中介语的定义是什么?中介语指的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构造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体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步向目的语的对的形式靠拢。13.什么是僵化现象?其产生的因素是什么?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l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构造”中的一种机制,体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纪大小,也无论其与否继续学习有关僵化产生的心理机制。(1)生物论:年纪Lenneberg的核心期假说Lamendella的敏感期和“次系统”假说(2)语言心理机制论Chomsky(1986)认为母语习得是受到与生俱来的语言机制的作用,语言习得的过程就是学习者根据不同的原则重新设立参数的过程。(3)认知模式陈说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需要三个阶段:陈说性阶段,(2)联结阶段,(3)自动化阶段。(4)文化适应模式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心理的影响。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文化的接受程度,也就是社会观念与心理观念的适应程度,决定了学习一种语言与否成功以及所能达成的水平14.行为主义和心灵主义在看待语言习得方面有何不同?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是一种行为,语言学习过程就是人们的行为形成过程,外界环境是语言学习的核心所在。心灵主义学习理论则从人的大脑本身寻找语言习得的答案,认为语言习得是在人类与生俱有的大脑语言习得机制和实际语言接触共同作用的基础上,由学习者主动构建起来的。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20世纪初,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受到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启发和影响。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开始主张一切行为都以典型性条件反射为基础。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的重要观点:1)语言本身就是一组刺激-反映。2)语言是一种习惯,是人类全部行为的基本部分,是在外界条件作用下逐步形成的。3)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外部影响是内因变化的重要因素。4)小朋友学习语言的过程:发出动作-获得成果-得到强化。15.什么是“语言习得机制”?有哪些特点?乔姆斯基提出人脑中存在一种“语言习得机制”(LAD),它有下列某些特点:1.含有遗传性,为人类独有。2.能使小朋友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3.可能已经含有某些普遍的语言特性,这些特性能够在全部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16.第二语言习得次序研究涉及哪些方面?1、学习者习得某个特定语言项目时所经历的动态发展过程。2、是学习者习得多个不同语言项目时的次序。17.母语迁移有哪几个不同观点?存在哪些争议?第一阶段:50-60年代末,母语是二语习得的重要障碍。Lado差别等于难度。第二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的影响非常有限。Dulay和Burt母语迁移不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发展的唯一因素第三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新认识。Gass母语与社会、心理、语言发展等因素一起共同制约着习得过程18.第一语言习得次序能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次序?早期阶段共同点:经历了沉默期、使用程式期、简化句法构造、简化语义。但是也存在明显差别。赞成者:以语言习得机制的普遍性作为理论根据,两者都受其相似的心理过程支配;反对者强调L1与L2学习者在认知能力、情感因素等方面的差别。19.语言监控模式涉及哪几个假说?习得与学习的假说(acquisitionandlearninghypothesis):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自然习得次序假说(naturalacquisitionorderhypothesis):指小朋友在习得母语规则和语言项目时遵照一种相似的习得次序。监控假说(monitorhypothesis):学习者的言语输出重要依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学得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这种监控既能够体现在语言输出之前,也能够在语言输出之后。输入假说(inputhypothesis):第二语言习得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filterhypothesis):“情感过滤”是由DulayandBurt(1977)提出的概念。Krashen运用这个概念来阐明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情感过滤”是指制止学习者充足运用所接受的可理解输入来习得语言的一种心理障碍。20.什么是无接口观点?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互相独立的两种知识。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position)。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状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能够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造成习得过程的发生。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某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状况;另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说有关冠词使用方法的有关规则。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体现与其元语言知识不有关。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确实是彼此独立的。21.根据监控的程度,能够分哪几个类型?1.监控过多者:过分关注语言形式、结结巴巴、不停纠正,成果言难达意。2.监控局限性者:完全依靠习得的能力,往往不受外界干扰,对语言错误纠正只靠自己的感觉。3.监控合理者:以不影响语言交际为前提运用监控手段。运用语言监控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必须有充足的时间;(2)注意力必须放在语言形式上而不是意义上;(3)学习者必须理解语言规则。22.输入假说包含哪几个要素?四个要素:1.输入数量:必须为学习者提供足量的语言输入。2.输入质量:必须是可理解的,即i+1。3.输入方式:自然环境输入4.输入条件:焦虑低的条件23.情感过滤假说涉及的情感因素有哪些?与二语习得有关的情感因素分为三类:1.动机2.自信3.焦虑语言学习的好坏差别重要产生于心理方面。学习者动力越大,自信心越强,焦虑感越低,对语言输入的过滤就越少,从而获得的输入就越多,学习成绩就越好。相反,学习者没有动机,缺少自信,心情焦虑,有防备心态,其心理屏障会增强,对可理解输入的吸取就越少,习得效果就越差。24.什么是语言变异?“语言变异”是指说话者的语言体现系统由于社会因素,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1.社会因素造成的语言变异2.语言风格的变异3.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25.什么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语言变异,大致可分为两类,即所谓“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异”。(1)“系统变异”: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2)“非系统变异”: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在同一情境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形式体现同一功效。26.什么是语体变换?Labov将由于“言语环境”(context)的变化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社会因素造成的语言变异现象称作“语体变换”(Styleshifting)。说话人注意程度比较高的时候,更频繁地使用享有声望的语音;而在注意程度比较低的时候,更频繁地使用不那么有声望的语音。27.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有哪些特点?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始终随着着大量的语言变异现象。这是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始终处在动态变化的状态。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比母语者的语言变异更加激烈、更加频繁。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是造成其中介语系统不稳定的一种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增进其中介语系统不停发展的动因。28.举例阐明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重要研究范式及其代表人物。1.“单一语言能力范式”乔姆斯基变异是“语言体现”的一种特性,而非学习者潜在知识系统的一种特性。2.“能力持续统范式”Tarone在社会情境下研究语言变异,涉及说话人之间由于社会因素引发的变异,同一说话人由于情境变化引发的变异。3.“双重能力模式”Krashen用心理语言学的办法来解释产生变异的因素。29.什么是文化适应模式?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文化适应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Schumann提出的一种理论假设。从社会文化环境来探讨社会与文化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Schumann于1976年提出了“洋泾浜假设”(1)文化适应取决于社会距离、心理距离两个因素;2)文化适应的程度决定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1978年,Schumann将这一假设称作“文化适应模式”。文化适应模式是在洋泾浜假设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假设:Schumann认为,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在文化适应的持续体中。文化适应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目的语习得的水平;“文化适应”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过程。即学习者与否能够在社会和心理上融入目的语群体。30.什么是近来发展区?什么是“支架”学习法?与我国古代哪个教育家提出的教学办法比较相似?“支架”理论:所谓“支架”是指学习者与别人之间构建的一种互动与合作关系。如在师生互动中,教师通过指导性的语言协助学习者发现知识的特性,使学习者克服困难,逐步搭建起自己的知识构造,即从合作学习逐步达成独立学习的过程。近来发展区内的语言知识能够在互动中运用“支架”学习法激活。《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支架”的作用:专家主导、专家与新手平等、新手与新手(1)能唤回学习者的学习爱好;(2)能使学习任务简朴化;(3)能够督促学习者始终保持自己的目的;(4)对学习者的语言进行评判;(5)调节学习者的情绪;(6)向学习者提供最佳答案。31.近来发展区与克拉申的i+1有什么区别?两者的习得目的相似,都是让学习者尽量地发展潜能,加紧发展洗得步伐,但两者在办法上不同,克拉申的i+1是被动的输入,近来发展区突出的是在别人的指导下学习者主动地自我调节。32.社会文化理论有哪些主动意义和局限?意义:首先,社会文化理论被引入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拓宽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视野。另首先,从社会文化理论的内容来看,社会文化理论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新观点。最后,从语言习得的实践过程看,近来发展区、活动理论等指导下的教学办法确实能够增进学习者的习得进程。局限:(1)研究范畴比较小,例如在我们前面介绍的研究中被试有的只有两个;(2)研究诸多都是在课堂中进行,不能反映自然状态中的习得状况;(3)研究的时间比较短,缺少长时间的纵向研究;(4)对于习得速度等其它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关注的方面,社会文化理论几乎没有提及33.个体话语有哪些特点?34.什么是语言输入和互动?1)、“语言输入”与“互动”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输入环境。“语言输入”,是指为学习者提供的单向的语言信息。这种语言信息构成了一种单向的语言输入环境。“互动”,指双向的语言沟通和交流。如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构成了语言习得发生的互动环境。2)语言输入与互动显示出一种特定的语域风格。如:“儿语”“外国人话语”“教师语言”这些特定的话语的特点:放慢语速、使用简朴的词汇、简化的句子构造;采用夸张和重复的办法等。35.不同的语言输入观有哪三种?它们是如何看待语言输入?1.行为主义的语言输入观: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含有重要作用。强调外在因素的中心地位。基本观点:(1)语言输入是由外在的语言刺激和反馈构成的。学习者通过对语言刺激的模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南文理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农业大学《数字图像处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科技学院《办公自动化》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教练技术讲义初级导师指引
- 重庆育才中学2025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答案
- 计算机实验教学方针示范中心申请书
- 九年级语文下册《海燕 》课件3
- 初二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 安徽省阜阳市某中学2024届高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 2024至2030年中国环缝自焊接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06经济学(宏、微观)考试大纲解析
- 2025届高三复习备考工作计划暨行动方案
- 《逻辑的力量》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搬迁保密工作方案
- 剪映课件pptx-2024鲜版
- 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工作方案
- 导乐分娩课件
- 专利技术交底书撰写技巧
- 人才招聘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中考语文真题双向细目表
- 滑雪场建设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