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微点突破-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_第1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微点突破-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_第2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微点突破-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_第3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微点突破-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_第4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微点突破-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点突破——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1.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的深入理解。(1)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实验检验得出结论提出问题微点突破——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1.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的深入理解。(1)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微点突破——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1.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的深入理解。(2)遗传图解。相交线法棋盘格法微点突破——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1.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的深入理解。(3)数据分析。微点突破——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1.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的深入理解。(3)数据分析。正交:PYYRR(♀)×yyrr(♂)反交:PYYRR(♂)×yyrr(♀)亲本为YYrr和yyRR也能得到YyRr符合自由组合定律问题可拆分为两个独立遗传的分离定律问题PF1

微点突破——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1.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的深入理解。(3)数据分析。微点突破——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1.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的深入理解。(3)数据分析。YYYyyy黄色黄色绿色121RRRrrr圆粒

圆粒

皱粒

121F2F29:3:3:1(3:1)×(3:1)黄色

黄色

绿色

绿色圆粒

皱粒

圆粒

皱粒黄色

绿色

圆粒

皱粒

(1:2:1)

×(1:2:1)1:2:2:4:1:2:1:2:1YYYyyyRRRr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微点突破——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1.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的深入理解。(3)数据分析。PYy×yy黄色

绿色

F1Yyyy黄色

绿色

1:1PRr×

rr圆粒

皱粒F1

Rrrr圆粒

皱粒

1:11:1:1:1(1:1)×(1:1)黄色

黄色

绿色

绿色圆粒

皱粒

圆粒

皱粒黄色

绿色

圆粒

皱粒

YyRrYyrryyRryyrrYyyyRrrr

微点突破——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1.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的深入理解。(4)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实质、发生时间、适用范围。实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Aa1:1:1:1配子ABAbaBab体细胞Bb适用范围:真核生物、有性生殖、核基因、两对及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微点突破——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1)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利用比例关系直接计算。微点突破——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2)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配子法。微点突破——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3)性状分离比9:3:3:1的各种变式:和为16(含累加效应)、和小于16(致死:胚胎致死或配子致死,如6:3:2:1、4:2:2:1等)。微点突破——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微点突破——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性状分离比9:3:3:1的各种变式:和为16(含累加效应)、和小于16(致死:胚胎致死或配子致死,如6:3:2:1、4:2:2:1等)。2.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显性基因累加效应:A与B的作用效果相同,且显性基因越多,其效果越强。例如,F1(AaBb)自交,子代有5种表现型,比例为:1:4:6:4:1;F1(AaBb)测交,子代有3种表现型,比例为:1:2:1。(3)性状分离比9:3:3:1的各种变式:和为16(含累加效应)、和小于16(致死:胚胎致死或配子致死,如6:3:2:1、4:2:2:1等)。微点突破——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胚胎致死2.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胚胎致死:利用比例关系直接计算。BB致死微点突破——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性状分离比9:3:3:1的各种变式:和为16(含累加效应)、和小于16(致死:胚胎致死或配子致死,如6:3:2:1、4:2:2:1等)。2.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配子致死:配子法。常规遗传题:利用比例关系直接计算;非常规遗传题:配子法(万能解法)。微点突破——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性状分离比9:3:3:1的各种变式:和为16(含累加效应)、和小于16(致死:胚胎致死或配子致死,如6:3:2:1、4:2:2:1等)。2.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4)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变化规律。n对等位基因(完全显性)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常染色体)上,无胚胎致死和配子致死现象。

微点突破——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方案设计时应围绕如何获得AaBb,然后怎么做,接着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进行表述。2.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5)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验证:AaBb自交(最简便)→9:3:3:1;AaBb测交→1:1:1:1;AaBb花粉鉴定→1:1:1:1等。微点突破——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即时巩固1.(2023·全国甲卷,32)乙烯是植物果实成熟所需的激素,阻断乙烯的合成可使果实不能正常成熟,这一特点可以用于解决果实不耐储存的问题,以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现有某种植物的3个纯合子(甲、乙、丙),其中甲和乙表现为果实不能正常成熟(不成熟),丙表现为果实能正常成熟(成熟),用这3个纯合子进行杂交实验,F1自交得F2,结果见下表。实验杂交组合F1表现型F2表现型及分离比①甲×丙不成熟不成熟:成熟=3:1②乙×丙成熟成熟:不成熟=3:1③甲×乙不成熟不成熟:成熟=13:3

(1)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处理生物,可以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从而获得新的品种。通常,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2)从实验①和②的结果可知,甲和乙的基因型不同,判断的依据是实验①和②F1表现型不同,F2表现型及分离比不同。即时巩固1.(2023·全国甲卷,32)(3)已知丙的基因型为aaBB,且B基因控制合成的酶能够催化乙烯的合成,则甲、乙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实验③中,F2成熟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aaBb,F2不成熟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3/13。实验杂交组合F1表现型F2表现型及分离比①甲×丙不成熟不成熟:成熟=3:1②乙×丙成熟成熟:不成熟=3:1③甲×乙不成熟不成熟:成熟=13:3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即时巩固2.(2023·全国乙卷,6)某种植物的宽叶/窄叶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基因控制宽叶性状:高茎/矮茎由等位基因B/b控制,B基因控制高茎性状。这2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为研究该种植物的基因致死情况,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①:宽叶矮茎植株自交,子代中宽叶矮茎∶窄叶矮茎=2∶1;实验②:窄叶高茎植株自交,子代中窄叶高茎∶窄叶矮茎=2∶1。下列分析及推理中错误的是A.从实验①可判断A基因纯合致死,从实验②可判断B基因纯合致死B.实验①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宽叶矮茎的基因型也为AabbC.若发现该种植物中的某个植株表现为宽叶高茎,则其基因型为AaBbD.将宽叶高茎植株进行自交,所获得子代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DAabbP宽叶矮茎

F1

U宽叶矮茎∶窄叶矮茎=2∶1P窄叶高茎

F1

U窄叶高茎∶窄叶矮茎=2∶1AabbaabbAA致死aaBbaaBbaabbBB致死AaBbU1/9即时巩固3.(2023·全国乙卷,32)(10分)某种观赏植物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花色主要是由花瓣中所含色素种类决定的,红色色素是由白色底物经两步连续的酶促反应形成的,第1步由酶1催化,第2步由酶2催化,其中酶1的合成由A基因控制,酶2的合成由B基因控制。现有甲、乙两个不同的白花纯合子,某研究小组分别取甲、乙的花瓣在缓冲液中研磨,得到了甲、乙花瓣的细胞研磨液,并用这些研磨液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一:探究白花性状是由A或B基因单独突变还是共同突变引起的①取甲、乙的细胞研磨液在室温下静置后发现均无颜色变化。②在室温下将两种细胞研磨液充分混合,混合液变成红色。③将两种细胞研磨液先加热煮沸,冷却后再混合,混合液颜色无变化。实验二:确定甲和乙植株的基因型将甲的细胞研磨液煮沸,冷却后与乙的细胞研磨液混合,发现混合液变成了红色。回答下列问题。(1)酶在细胞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所具有的特性是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答出3点即可);煮沸会使细胞研磨液中的酶失去催化作用,其原因是高温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2)实验一②中,两种细胞研磨液混合后变成了红色,推测可能的原因是一种花瓣中含有酶1催化产生的中间产物,另一种花瓣中含有酶2,两者混合后形成红色色素。(3)根据实验二的结果可以推断甲的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若只将乙的细胞研磨液煮沸,冷却后与甲的细胞研磨液混合,则混合液呈现的颜色是白色。即时巩固4.(2023·新课标卷,5)某研究小组从野生型高秆(显性)玉米中获得了2个矮秆突变体,为了研究这2个突变体的基因型,该小组让这2个矮秆突变体(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发现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若用A、B表示显性基因,则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A.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B.F2矮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C.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高秆,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极矮秆D.F2矮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F2高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16DAaBbUPaaBb×AAbbF1F2A_B_A_bbaaB_aabb高秆矮秆矮秆极矮秆9:3:3:1高秆矮秆矮秆1/31/9即时巩固5.(2022·全国甲卷,6)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a控制花粉育性,含A的花粉可育;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B/b控制花色,红花对白花为显性。若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进行自交,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子一代中红花植株数是白花植株数的3倍B.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12C.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数的3倍D.亲本产生的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与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相等方法一方法二B即时巩固6.(2022·全国甲卷,32)(12分)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通常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顶端长雄花序,叶腋长雌花序),但也有的是雌雄异株植物。玉米的性别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雌花花序由显性基因B控制,雄花花序由显性基因T控制,基因型bbtt个体为雌株。现有甲(雌雄同株)、乙(雌株)、丙(雌株)、丁(雄株)4种纯合体玉米植株。回答下列问题。(1)若以甲为母本、丁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需进行人工传粉,具体做法是对母本的雌花套袋,采集父本花粉,然后对母本进行授粉,再套袋。由题意可知:雌雄同株(B_T_)、雌株(B_tt、bbtt)、雄株(bbT_)即时巩固6.(2022·全国甲卷,32)(12分)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通常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顶端长雄花序,叶腋长雌花序),但也有的是雌雄异株植物。玉米的性别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雌花花序由显性基因B控制,雄花花序由显性基因T控制,基因型bbtt个体为雌株。现有甲(雌雄同株)、乙(雌株)、丙(雌株)、丁(雄株)4种纯合体玉米植株。回答下列问题。(2)乙和丁杂交,F1全部表现为雌雄同株;F1自交,F2中雌株所占比例为1/4,F2中雄株的基因型是bbTT、bbTt;在F2的雌株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所占比例是1/4。甲(雌雄同株:BBTT)、乙(雌株)、丙(雌株)、丁(雄株:bbTT)由题意可知:雌雄同株(B_T_)、雌株(B_tt、bbtt)、雄株(bbT_)即时巩固6.(2022·全国甲卷,32)(12分)(3)已知玉米籽粒的糯和非糯是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为了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某研究人员将糯玉米纯合体与非糯玉米纯合体(两种玉米均为雌雄同株)间行种植进行实验,果穗成熟后依据果穗上籽粒的性状,可判断糯与非耀的显隐性。若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糯性个体上全为糯性籽粒,非糯性个体上既有糯性籽粒也有非糯性籽粒;若非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非糯性个体上全为非糯性籽粒,糯性个体上既有糯性籽粒也有非糯性籽粒。必修2P14即时巩固7.(2022·全国乙卷,32)(12分)某种植物的花色有白、红和紫三种,花的颜色由花瓣中色素决定,色素的合成途径是:白色红色紫色。其中酶1的合成由基因A控制,酶2的合成由基因B控制,基因A和基因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回答下列问题。(1)现有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与红花杂合体植株杂交,子代植株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白色:红色:紫色=2:3:3;子代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Aabb;子代白花植株中纯合体占的比例为1/2。

(2)已知白花纯合体的基因型有2种。现有1株白花纯合体植株甲,若要通过杂交实验(要求选用1种纯合体亲本与植株甲只进行1次杂交)来确定其基因型,请写出选用的亲本基因型、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酶1酶2A_B_A_bbaaB_aabbPAaBb

×

Aabb

紫花

红花杂合F1

白色:aaBb、aabb1/4

红色:A_bb:3/8

紫色:A_Bb:3/8

白花纯合体甲

×

纯合体

(aaBB、aabb)

(AABB、AAbb、aaBB、aabb)选用的亲本基因型为:AAbb;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若子代花色全为红花,则待测白花纯合体基因型为aabb;若子代花色全为紫花,则待测白花纯合体基因型为aaBB8.(2021·全国甲卷,32)(12分)植物的性状有的由1对基因控制,有的由多对基因控制。一种二倍体甜瓜的叶形有缺刻叶和全缘叶,果皮有齿皮和网皮。为了研究叶形和果皮这两个性状的遗传特点,某小组用基因型不同的甲乙丙丁4种甜瓜种子进行实验,其中甲和丙种植后均表现为缺刻叶网皮。杂交实验及结果见下表(实验②中F1自交得F2)。

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实验①可判断这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分离定律,判断的依据是对于每对相对性状来说,F1表现型的比例均为1:1,说明是测交结果,亲代中杂合的等位基因分离产生了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根据实验②,可判断这2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是缺刻叶、齿皮。A_B_A_bbaaB_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即时巩固8.(2021·全国甲卷,32)(12分)植物的性状有的由1对基因控制,有的由多对基因控制。一种二倍体甜瓜的叶形有缺刻叶和全缘叶,果皮有齿皮和网皮。为了研究叶形和果皮这两个性状的遗传特点,某小组用基因型不同的甲乙丙丁4种甜瓜种子进行实验,其中甲和丙种植后均表现为缺刻叶网皮。杂交实验及结果见下表(实验②中F1自交得F2)。

(2)甲乙丙丁中属于杂合体的是甲、乙。(3)实验②的F2中纯合体所占的比例为1/4。(4)假如实验②的F2中缺刻叶齿皮∶缺刻叶网皮∶全缘叶齿皮∶全缘叶网皮不是9∶3∶3∶1,而是45∶15∶3∶1,则叶形和果皮这两个性状中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是果皮,判断的依据是F1为齿皮,F1自交得到的F2中齿皮:网皮=3:1。A_B_A_bbaaB_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即时巩固即时巩固9.(2021·全国乙卷,6)某种二倍体植物的n个不同性状由n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杂合子表现显性性状)。已知植株A的n对基因均杂合。理论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植株A的测交子代会出现2n种不同表现型的个体B.n越大,植株A测交子代中不同表现型个体数目彼此之间的差异越大C.植株A测交子代中n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数和纯合子的个体数相等D.n≥2时,植株A的测交子代中杂合子的个体数多于纯合子的个体数B测交

AaBbCc......×aabbcc......

测交子代

表现型:2n种表现型比例:(1:1)nn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数:1/2n纯合子的个体数:1/2n杂合子的个体数:1-1/2n

10.(2020·新课标Ⅱ卷,32)(11分)控制某种植物叶形、叶色和能否抗霜霉病3个性状的基因分别用A/a、B/b、D/d表示,且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表现型不同的4种植株:板叶紫叶抗病(甲)、板叶绿叶抗病(乙)、花叶绿叶感病(丙)和花叶紫叶感病(丁)。甲和丙杂交,子代表现型均与甲相同;乙和丁杂交,子代出现个体数相近的8种不同表现型。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甲和丙的杂交结果,可知这3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分别是板叶、紫叶、抗病。(2)根据甲和丙、乙和丁的杂交结果,可以推断甲、乙、丙和丁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DD、AabbDd、aabbdd和aaBbdd。P

板叶紫叶抗病×

花叶绿叶感病

(甲)

(丙)F1板叶紫叶抗病AABBDD

aabbdd

AaBbDd

P

板叶绿叶抗病×

花叶紫叶感病

(乙)

(丁)F1个体数相近的8种不同表现型A_bbD_

aaB_dda

b

d

23

即时巩固10.(2020·新课标Ⅱ卷,32)(1)根据甲和丙的杂交结果,可知这3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分别是板叶、紫叶、抗病。(2)根据甲和丙、乙和丁的杂交结果,可以推断甲、乙、丙和丁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DD、AabbDd、aabbdd和aaBbdd。(3)若丙和丁杂交,则子代的表现型为花叶绿叶感病、花叶紫叶感病。(4)选择某一未知基因型的植株X与乙进行杂交,统计子代个体性状。若发现叶形的分离比为3∶1、叶色的分离比为1∶1、能否抗病性状的分离比为1∶1,则植株X的基因型为AaBbdd。P

花叶绿叶感病×

花叶紫叶感病

(丙)

(丁)F1aabbdd

aaBbddaabbddaaBbdd花叶紫叶感病花叶绿叶感病P

植株X×

板叶绿叶抗病

(乙)F1叶形的分离比为3∶1

叶色的分离比为1∶1

能否抗病性状的分离比为1∶1AabbDd

AaBbdd

即时巩固11.(2019·新课标Ⅱ卷,32)(12分)某种甘蓝的叶色有绿色和紫色。已知叶色受2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隐性性状,其他基因型的个体均表现显性性状。某小组用绿叶甘蓝和紫叶甘蓝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①:让绿叶甘蓝(甲)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都是绿叶;实验②:让甲植株与紫叶甘蓝(乙)植株进行杂交,子代个体中绿叶∶紫叶=1∶3。回答下列问题。(1)甘蓝叶色中隐性性状是绿色,实验①中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2)实验②中乙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有4种基因型。(3)用另一紫叶甘蓝(丙)植株与甲植株杂交,若杂交子代中紫叶和绿叶的分离比为1∶1,则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Aabb、aaBb;若杂交子代均为紫叶,则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AaBB、AABb;若杂交子代均为紫叶,且让该子代自交,自交子代中紫叶与绿叶的分离比为15∶1,则丙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P甲

×

紫叶(乙)F1

绿叶∶紫叶=1∶3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即时巩固P丙

×

甲F1

紫叶∶绿叶=1∶1aabbaabbAabbaaBb单杂合测交表现型比例可为1:1AabbaaBbP丙

×

甲F1

紫叶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丙可能为以上5种基因型12.(2018·新课标Ⅲ卷,31)(10分)某小组利用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进行两组杂交实验,杂交涉及的四对相对性状分别是:红果(红)与黄果(黄),子房二室(二)与多室(多),圆形果(圆)与长形果(长),单一花序(单)与复状花序(复)。实验数据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控制甲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依据是F2中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符合9∶3∶3∶1;控制乙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填“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依据是F2中每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都符合3∶1,而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不符合9∶3∶3∶1。即时巩固组别杂交组合F1表现型F2表现型及个体数甲红二

×

黄多红二450红二、160红多、150黄二、50黄多红多

×

黄二红二460红二、150红多、160黄二、50黄多乙圆单

×

长复圆单660圆单、90圆复、90长单、160长复圆复

×

长单圆单510圆单、240圆复、240长单、10长复9∶3∶3∶1AaBbAABBaabbAAbbaaBB圆∶长=3∶1单∶复=3∶1圆单∶圆复∶长单∶长复≠9∶3∶3∶1CcDdCCDDccddCCddccDD12.(2018·新课标Ⅲ卷,31)(10分)某小组利用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进行两组杂交实验,杂交涉及的四对相对性状分别是:红果(红)与黄果(黄),子房二室(二)与多室(多),圆形果(圆)与长形果(长),单一花序(单)与复状花序(复)。实验数据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2)某同学若用“长复”分别与乙组的两个F1进行杂交,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其子代的统计结果不符合的1∶1∶1∶1的比例。即时巩固组别杂交组合F1表现型F2表现型及个体数甲红二

×

黄多红二450红二、160红多、150黄二、50黄多红多

×

黄二红二460红二、150红多、160黄二、50黄多乙圆单

×

长复圆单660圆单、90圆复、90长单、160长复圆复

×

长单圆单510圆单、240圆复、240长单、10长复9∶3∶3∶1AaBbAABBaabbAAbbaaBB圆∶长=3∶1单∶复=3∶1圆单∶圆复∶长单∶长复≠9∶3∶3∶1CcDdCCDDccddCCddccDD测交

长复

×

圆单ccddCcDd1∶1∶1∶113.(2017·新课标Ⅱ卷,6)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A.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B.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C.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D.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和为64即时巩固DF1AaBbDd14.(2016·新课标Ⅱ卷,32)(12分)某种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前者用D、d表示,后者用F、f表示),且独立遗传。利用该种植物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有毛,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黄肉。(2)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依次为DDff、ddFf、ddFF。(3)若无毛黄肉B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4)若实验3中的子代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5)实验2中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有ddFF、ddFf。DdFfDDffddFFDDffddFfddFfddFF即时巩固15.(2016·新课标Ⅲ卷,6)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F2中白花植株都是纯合体

B.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

C.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类型比红花植株的多自交:9:7测交:1:3即时巩固D16.(2014·新课标Ⅰ卷,32)(9分)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秆(易倒伏)和感病矮秆(抗倒伏)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回答下列问题:(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是获得具有抗病矮秆优良性状的新品种。(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2代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的预测杂交结果。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3个条件: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其余两个条件是高秆与矮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3)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足上述3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请简要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将纯合抗病高秆与感病矮秆植株杂交,产生F1,让F1与感病矮秆杂交。测交即时巩固17.(2014·大纲全国卷,34)(14分)现有4个小麦纯合品种,即抗锈病无芒、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无芒和感锈病有芒。已知抗锈病对感锈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且这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用上述4个品种组成两个杂交组合,使其F1均为抗锈病无芒,且这两个杂交组合的F2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完全一致。回答问题:

(1)为实现上述目的,理论上,必须满足的条件有:在亲本中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必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在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要自由组合,在受精时雌雄配子要随机结合,而且每种合子(受精卵)的存活率也要相等。那么,这两个杂交组合分别是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和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无芒。PAABB

×aabb

抗锈病无芒

感锈病有芒F1AaBb抗锈病无芒PAAbb

×aaBB

抗锈病有芒

感锈病无芒F1AaBb抗锈病无芒即时巩固17.(2014·大纲全国卷,34)(14分)(2)上述两个杂交组合的全部F2植株自交得到F2种子,1个F2植株上所结的全部种子种在一起,长成的植株称为1个F3株系。理论上,在所有F3株系中,只表现出一对性状分离的株系有4种,那么在这4种株系中,每种株系植株的表现型及数量比分别是抗锈病无芒∶抗锈病有芒=3∶1,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无芒=3∶1,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有芒=3∶1和感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3∶1。F1AaBb

抗锈病无芒UF2A_B_A_bbaaB_aabb

抗锈病无芒

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9331AABB1AAbb1aaBB1aabb1AABb2Aabb2aaBb2AaBB2AaBb4

假设F2有16个植株,分别对应16个F3株系(1个F2植株上所结的全部种子种在一起,长成的植株称为1个F3株系)AABb抗锈病无芒∶抗锈病有芒=3∶1UAaBB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无芒=3∶1UAabb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有芒=3∶1UaaBb感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3∶1U即时巩固18.(2013·新课标全国I卷,31)(12分)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已从该种植物的一个紫花品系中选育出了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且这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上述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分别用A、B、C、D、E、F、G、H表示,则紫花品系的基因型为AABBCCDDEEFFGGHH;上述5个白花品系之一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CCDDEEFFGGHH(写出其中一种基因型即可)。紫花品系:AABBCCDDEEFFGGHH白花品系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即时巩固18.(2013·新课标全国I卷,31)(2)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该实验的思路用该白花植株的后代分别与5个白花品系杂交,观察子代花色。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子代全部是紫花,说明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4个组合的子代为紫花,1个组合的子代为白花,说明该白花植株属于这5个白花品系之一。该白花植株的后代

×5个白花品系假设:aaBBCCDDEEFFGGHH假设: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

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白花

A_B_C_D_E_F_G_H_紫花

即时巩固19.(2013·大纲全国卷,34)(11分)已知玉米子粒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非糯(B)对糯(b)为显性,这两对性状自由组合。请选用适宜的纯合亲本进行一个杂交实验来验证:①子粒的黄色与白色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②子粒的非糯和糯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③以上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要求:写出遗传图解,并加以说明。F2子粒中:①若黄粒:白粒=3:1,则验证子粒的黄色与白色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②若非糯:糯=3:1,则子粒的非糯和糯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③若黄粒非糯:黄粒粒:白粒非糯:白粒糯=9:3:3:1,则以上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PAABB

×

aabb

黄粒非糯

白粒糯或AAbbaaBB

黄粒糯

白粒非糯F1AaBb

黄粒非糯F2U即时巩固20.(2012·大纲全国卷,34)(12分)果蝇中灰身(B)与黑身(b)、大翅脉(E)与小翅脉(e)是两对相对性状且独立遗传。灰身大翅脉的雌蝇与灰身小翅脉的雄蝇杂交,子代中47只为灰身大翅脉,49只为灰身小翅脉,17只为黑身大翅脉,15只为黑身小翅脉,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杂交子代中,体色和翅脉的表现型比例依次为灰身∶黑身=3∶1和大翅脉:小翅脉=1∶1。

(2)两个亲本中,雌蝇的基因型为BbEe,雄蝇的基因型为Bbee。(3)亲本雌蝇产生卵的基因组成种类数为4种,其理论比例为1∶1∶1∶1。

(4)上述子代中表现型为灰身大翅脉个体的基因型为BBEe或BbEe,黑身大翅脉个体的基因型为bbEe。PBbEe

×

Bbee

灰身大翅脉♀

灰身小翅脉♂F1

灰身大翅脉∶灰身小翅脉∶黑身大翅脉∶黑身小翅脉=3∶3∶1∶1

=(

3∶1)×(1∶1)

灰身

黑身

大翅脉

小翅脉即时巩固21.(2011·新课标全国卷,32)(8分)某植物的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A、a;B、b;C、c……)。当某个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_B_C_……)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现有甲、乙、丙、丁4个纯合白花品系,相互之间进行杂交,杂交组合、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根据杂交结果回答问题:(1)这种花色的遗传符合哪些遗传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为256AaBbCcDd和为256AaBbCcDd即时巩固21.(2011·新课标全国卷,32)(8分)某植物的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A、a;B、b;C、c……)。当某个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_B_C_……)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现有甲、乙、丙、丁4个纯合白花品系,相互之间进行杂交,杂交组合、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6(2)本实验中,植物的花色受几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为什么?4对,①本实验的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F2代中红色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例为81/(81+175)=81/256=(3/4)4,根据n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完全显性时,F2代时显性个体的比例为(3/4)n,可判断这两个杂交组合中都涉及到4对等位基因。②综合杂交组合的实验结果,可进一步判断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所涉及的4对等位基因相同。和为256AaBbCcDd和为256AaBbCcDd即时巩固22.(2010·新课标全国卷,32)(13分)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花色分为白色、红色和紫色。现有4个纯合品种:l个紫色(紫)、1个红色(红)、2个白色(白甲和白乙)。用这4个品种做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实验1:紫×红,Fl表现为紫,F2表现为3紫︰1红;实验2:红×白甲,Fl表现为紫,F2表现为9紫︰3红︰4白;实验3:白甲×白乙,Fl表现为白,F2表现为白;实验4:白乙×紫,Fl表现为紫,F2表现为9紫︰3红︰4白。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1)上述花色遗传所遵循的遗传定律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写出实验1(紫×红)的遗传图解(若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遗传图解为。由实验2或实验4可知:紫:A_B_红:A_bb或aaB_白:aabb和aaB_(或A_bb)或即时巩固22.(2010·新课标全国卷,32)(13分)(3)为了验证花色遗传的特点,可将实验2(红×白甲)得到的F2植株自交,单株收获F2中紫花植株所结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观察多个这样的株系,则理论上,在所有株系中有4/9的株系F3花色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紫︰红︰白=9︰3︰4(或9紫︰3红︰4白)。F1AaBb

紫UF2A_B_

紫9AABB1AABb2AaBB2AaBb4假设F2紫花植株有9个,分别对应9个F3株系U紫︰红︰白=9︰3︰4即时巩固23.(2008·大纲全国卷,31)(18分)某自花传粉植物的紫苗(A)对绿苗(a)为显性,紧穗(B)对松穗(b)为显性,黄种皮(D)对白种皮(d)为显性,各由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