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器官 完整版_第1页
感觉器官 完整版_第2页
感觉器官 完整版_第3页
感觉器官 完整版_第4页
感觉器官 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觉器官什么是感觉(Sensation)?是客观事物(某种特性)在人脑的主观反映感觉的产生:①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感受刺激②传入通路的信息传入③中枢的整合分析感觉器官感觉系统(外周+中枢)生态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种群个体系统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器官感觉器官:眼、耳、前庭等的生理功能及其机制。本章内容第一节基本概念一、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一)感受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机构或装置。

感受器的分类:1、分布部位分内感受器:平衡感受器、本体感受器、内脏感受器外感受器:距离感受器:视、听、嗅接触感受器:触、压、味、温3、感觉效应分:视觉:视锥(cones)、视杆(rods)细胞听觉:毛细胞(haircells)嗅觉:嗅细胞(olfactorycells)味觉:味蕾(tastebud)痛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触压觉:环层小体等4、结构形式分:简单:感受细胞、神经末梢复杂:感受细胞+非神经附属结构2、刺激性质分:光感受器;机械感受器;化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二)感觉器官感受细胞连同它们的附属结构,构成感觉器官。眼、耳、前庭、嗅黏膜、味蕾等。感觉器官的功能:感觉器官如何感受外界多种多样,且复杂多变的刺激,将这些信息精确地传递到感觉中枢。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一)适宜刺激(感受刺激的特异敏感性):感受器最敏感的刺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感觉阈(阈值):强度阈值:能引起感觉传入冲动产生的最小适宜刺激强度时间阈值:面积阈值:感觉辨别阈:能够在感觉上分辨的同种性质刺激的最小强度差异。有效刺激:电刺激一般能成为有效刺激(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内外环境刺激的多种能量形式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觉皮质的生物电信号(神经元的动作电位)感受器换能作用通过感受器产生感受器电位来实现。适宜刺激感受器跨膜信号转换感受器电位(启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

传入神经神经冲动(AP)感受器电位的性质:局部电位感受器局部电位的特点:不具“全或无”性质;一定范围内幅度随刺激强度增大;局部扩布,不能远距离传导;局部实现时空总和。感受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关系:感受器的阈刺激强度产生动作电位的阈值取决于局部电位的时间和空间总和(三)感受器的编码作用对刺激信息的编码作用(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编码作用)刺激信息:性质:感受器上的特异蛋白质或离子通道部位:感受器的分布专用线路强度:感受蛋白或离子通道受适宜刺激影响的强度特性时间:感受蛋白或离子通道受适宜刺激影响的时间特性产生动作电位神经元的多少和产生的神经冲动的频率(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感受刺激的持续性)指对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感受器反应逐渐降低的现象。产生机制:感受器的换能过程离子通道(膜)的功能状态细胞活动特性突触传递特性中枢信息整合类型类型与意义:快适应感受器:嗅觉、触觉慢适应感受器:痛觉、血压人体大约有90%以上的信息来自视觉。视觉器官:眼的结构折光成像系统感光换能系统视觉的适宜刺激:可见光(波长370~740nm的电磁波)第二节视觉器官可见光眼的折光系统折射成像视网膜的感光系统换能作用感受器电位→视N冲动视觉中枢→视觉眼的感光系统眼的功能1、光学原理:光线由一媒介进入另一媒介所构成的单球面折光体时,就会发生折射。折射能力(F2)的大小由该单球面折光体的曲率半径(r)和折射率(n2)决定。若空气的折射率n1,其关系式为:F2=(后主焦距)n2·rn2-n1折光体的折光能力还可用焦度(D)表示:D=1/F21D=100度F2越小,其折光能力越强;n2越大,其折光能力越强;r越小,其折光能力越强。一、折光系统的功能与视调节(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光学特性2、眼的折光系统和成像眼内折光系统的折射率和曲率半径

空气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折射率1.0001.3361.3361.4371.336曲率半径

7.8(前)10.0(前)6.8(后)-6.0(后)

6m以外的光线可认为近于平行光。人眼的总折光能力为59D折光系统:简化眼:设眼球为单球面折光体:前后径为20mm,折射率为1.333,曲率半径为5mm,节点(n,光心)在角膜后方5mm处,前主焦点在角膜前15mm处,后主焦点在节点后15mm处。当平行光线(6m以外)进入简化眼,被一次聚焦于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简化眼中的AnB和anb是对顶相似三角形。如果物距和物体大小为已知,可算出物像及视角大小。视力(视敏度)(二)眼的调节

视调节:正常人眼看近物时,眼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能随物体的移近而相应的改变,使物像仍落在视网膜上,看清近物。眼的调节:晶状体调节、瞳孔调节眼球会聚1)晶状体调节物像落在视网膜后视物模糊皮层-中脑束中脑正中核动眼神经副交感核睫短N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前后凸折光能力↑物像落在视网膜上持续高度紧张→睫状肌痉挛→近视弹性↓→老花眼

调节前后晶状体的变化晶状体调节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用近点(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的距离)表示。近点越近,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不同年龄的调节能力2)瞳孔调节

正常人的瞳孔直径变动在1.5~8.0mm之间。瞳孔近反射:当视近物时,除发生晶状体的调节外,还反射性的引起双侧瞳孔缩小。

瞳孔缩小后,可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使视网膜成像更为清晰。意义:反射通路:与晶状体调节的反射通路类同。瞳孔对光反射:瞳孔的大小还随光照强度而变化,强光下瞳孔缩小,弱光下瞳孔扩大,称为瞳孔对光反射。强光视网膜感光细胞视N中脑的顶盖前区(双侧)动眼N副交感核(双侧)睫状N节瞳孔括约肌瞳孔缩小(双侧)①调节光入眼量②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③协助诊断意义:过程:

反射途径:

与晶状体调节反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为效应器(内直肌)。3)眼球会聚

使物像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使视觉更加清晰和防复视的产生。意义:(三)眼的折光异常

正常眼(正视眼)通过调节,可以分别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若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形态异常,平行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称为屈光不正(非正视眼)。常见的有远视、近视和散光。

1)近视眼: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角膜和晶状体曲率半径过小,折光能力过强,近视眼的远点比正视眼的近,远视力差,近视力正常

矫正:配戴适宜凹透镜。

2)远视眼: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弱,远视眼的近点比正视眼的远,看远物、看近物都需要调节,故易发生调节疲劳。矫正:配戴适宜凸透镜。

3)散光眼:角膜或晶状体(常发生在角膜)的表面不呈正球面,曲率半径不同,入眼的光线在各个点不能同时聚焦于一个平面上,造成在视网膜上的物像不清晰或变形,视物不清或视物变形。矫正:配戴适当的柱面镜,在曲率半径过大的方向上增加折光能力。感觉器官视觉器官二、视网膜的感光功能3)神经细胞层双极细胞层节细胞层2)感光细胞层1)色素细胞层1、视网膜的结构(一)视网膜的结构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两种感光细胞的结构视盘(Opticdisk)内段胞体终足外段中央凹(视黄斑)盲点2、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①视杆系统(晚光觉系统):呈聚合式联系(视杆:双极:节细胞=m:n:1)②视锥系统(昼光觉系统):呈单线式联系(视锥:双极:节细胞=1:1:1)

项目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分布视网膜黄斑部视网膜周边部联系方式视锥:双极:节细胞=1:1:1视杆:双极:节细胞=多:少:1(呈单线式,分辨力强)(呈聚合式,分辨力弱)感光色素有感红、绿、蓝光色素3种只有视紫红质1种(不同的视蛋白+视黄醛)(视蛋白+视黄醛)种属差异鸡、爬虫类仅有视锥细胞鼠、猫头鹰仅有视杆细胞适宜刺激强光弱光光敏感度低(强光→兴奋)高(弱光→兴奋)分辨力强(分辨微细结构)弱(分辨粗大轮廓)专司视觉明视觉+色觉暗视觉+黑白觉

视力强弱(中央凹为主)(向外周递减)结构特征功能作用两种感光细胞的结构、功能比较1、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二)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视紫红质视杆细胞与视紫红质的光敏感性视色素(视紫红质)的结构视紫红质:视蛋白+视黄醛视色素(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代谢视紫红质光视蛋白+11-顺视黄醛视黄醛还原酶11-顺视黄醇(VitA)全反型视黄醇(VitA)醇脱氢酶全反型视黄醛+视蛋白视黄醛异构酶(暗处,需能)异构酶2、感光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无光照cGMP含量高cGMP依赖性Na+通道开放外段膜Na+持续内流(内段膜Na+泵泵出Na+)静息电位(-30~-40mv)光照视紫红质分解变构变视紫红质Ⅱ(中介物)激活盘膜上的传递蛋白(G蛋白)激活磷酸二酯酶分解cGMP→cGMP↓

cGMP依赖性Na+通道关闭外段膜Na+内流↓(内段膜Na+泵继续)感受器电位(超极化型)电紧张方式扩布

终足

视锥细胞有分别含有感红光色素、感绿光色素、感蓝光色素三种。(二)视锥细胞的换能机制和颜色视觉色觉色觉是感光细胞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线刺激后,产生的视觉信息传入视觉中枢引起的主观感觉。

19世纪初,Young和Holmholtz依据物理学上三原色混合理论提出了视觉三原色学说:

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1∶1∶1→白色觉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4∶1∶0→红色觉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2∶8∶1→绿色觉三原色学说可以较好地解释色盲和色弱的发病机制

①色盲:指对某一种或某几种颜色缺乏分辨能力。

●色盲有红色盲、绿色盲、蓝色盲和全色盲。

●通常将红-绿色盲认为全色盲,因视紫红质也可分辨蓝色。

●色盲绝大多数是遗传性的②色弱:指对某些颜色的分辨能力比正常人稍差。●色弱的产生并不是由于缺乏某种视锥细胞,而是由于某种视锥细胞的反应能力较正常人为弱;多为后天因素引起。色觉障碍:三、视网膜的信息处理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适应现象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超极化型)电紧张方式扩布

终足

双极细胞(去或超极化型)电-化学-电电-化学-电

神经节细胞(动作电位)感受器电位及动作电位谷氨酸谷氨酸乙酰胆碱乙酰胆碱谷氨酸谷氨酸神经元的反应形式双极细胞:给光通路(去极化谷氨酸受体)撤光通路(超极化谷氨酸受体)神经节细胞:中心给光反应神经元中心撤光反应神经元(一)暗适应与明适应

⑵机制:是视紫红质的含量在暗处恢复的过程。暗适应曲线

1、暗适应:

⑴概念:指从明处→暗处,最初看不清→逐渐恢复暗视觉的过程(约25~30min)。

四、几种视觉生理现象2、明适应:

⑴概念:从暗处→明处,最初看不清(耀眼的光感)→片刻后恢复明视觉的过程(约1min)。⑵机制:是视紫红质分解的过程。∵视杆色素在暗处大量蓄积+对光的敏感度强,∴到明亮处被迅速大量分解,产生和传入大量视觉冲动,从而出现耀眼的光感。(三)视野

概念:指单眼固定不动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看到的空间范围。

范围:上眼框和鼻粱遮挡的缘故,单眼视野的下方>上方;颞侧>鼻侧三种视锥细胞在视网膜中的分布不匀,色视野的白色>黄蓝>红色>绿色绿红蓝白生理盲点投射区位于视野的颞侧15°处。(二)瞳孔对光反射(四)双眼视觉概念:双眼同时视同一个物体产生的视觉

双眼视觉是由于来自物体同一部位的光线,成像于两侧视网膜的“对称点”上,经视觉中枢整合后只产生一个“物体”的感觉;双眼视觉的特点:④③②①

双眼视觉能增加对物体距离、三维空间的判断准确性,从而形成立体感。双眼视觉视野比单眼视觉大得多;

双眼视觉的视野大部分重叠,互相弥补,

故无生理盲点投射区;立体视觉:⑴概念:指双眼视觉对物体的“深度”(三维特性)的视觉。

⑵特点:

产生立体视觉的主要因素是视网膜像位差,故单眼视物时,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立体感觉(但比双眼视觉的准确性差)。②

立体视觉只是对物体感知相对“深度”的经验:即判断一点比另一点的远近(判断有一定的限度:1m远的物体两点差1.5mm);①(五)视后像与视觉融合视后像:光刺激作用于视觉器官时,细胞的兴奋并不随着刺激的终止而消失,而能保留一短暂的时间的现象。这种在刺激停止后所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称为后像。正后像(视觉残留,

0.1-0.4s)负后像(互补色)视觉融合:当闪光频率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时,重复的闪光刺激可引起主观上的连续光感,这一现象称为融合现象。融合现象是由于闪光的间歇时间比视后像的时间更短而产生的。感觉器官听觉器官

耳是听觉的外周感觉器官。●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咽鼓管和听小肌。●内耳:耳蜗概述:

声波振动→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卵圆窗)→内耳(耳蜗的内淋巴液→螺旋器→声-电转换)→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听觉。听觉的产生过程

空气振动的疏密波(20~20000Hz)。※最大可听阈:听觉忍受某一声频的最大声强。一、人耳的适宜刺激:※听域:听阈曲线与最大可听阈曲线之间的面积。听阈曲线最大可听阈曲线

※听阈:某一声频引起听觉的最小声强。※声强的表示:贝尔(bel)=logE1←为实测听阈值E0←为标准听阈值临床上常用分贝(dB)表示听觉敏感度丧失程度:

1bel=10dB,若听力↓20dB=听阈↑10倍若听力↓40dB=听阈↑100倍(一)外耳的功能

1.耳廓:①利于集音②判断声源:声波经耳廓轮反射至耳道产生Notch而辨别上下方位二、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2.外耳道:

①传音的通路②增加声强:与4倍于外耳道长(2.5cm)声波(语言交流波长)发生共振(2.6-3.5kHzResonance),从而增加声强(2)听小骨:

由锤骨-砧骨-镫骨依次连接成呈弯曲杠杆状的听骨链。外耳道鼓膜镫骨锤骨砧骨半规管(3)中耳肌和咽鼓管

⑴鼓膜(半透明膜)约50~90mm2频率响应好失真度小

(二)中耳的功能中耳的结构1、传音功能

1)气导:(2)中耳气导:正常时不重要,仅当听骨链损坏时才起作用,但听觉敏感度要大为减低。听骨链卵圆窗前庭阶外淋巴鼓室内空气圆窗鼓阶外淋巴(1)中耳骨导:

为正常听觉传音途径。声波外耳道鼓膜基底膜2)骨导:

声波→颅骨→耳蜗壁→蜗管内淋巴→基底膜。骨导在正常时敏感性比气导要低得多,当气导明显受损时,骨导才相对增强。助听器就是根据骨导的原理设计的。

3)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特点:

●正常时:气导的传音效应>骨导

●传音性耳聋时:骨导>气导

●感音性耳聋时:气导和骨导都减弱甚至消失2、放大增压作用:

②经听骨链的传递使声压增强1.3倍。

①鼓膜有效振动面积与卵圆窗面积之比为:鼓膜的传递将使声压增强17倍;55∶3.2mm2=17∶1上述两方面的作用,共增压效应为17×1.3≈22倍。3、中耳肌反射:高强度声音-听传导-耳蜗-听神经-中枢-面N和三叉N-①镫骨肌收缩:向外牵拉镫骨-减少卵圆窗上的压力②鼓膜张肌收缩:向内牵拉锤骨-鼓膜紧张-减小鼓膜反应可衰减30-40dB(主要是低频部分),利于语言分辨对突发性的短暂强噪声作用不明显咽鼓管:是鼓室与咽腔相通的管道,其鼻咽部的开口通常呈闭合状态,当吞咽、打呵欠或喷嚏时则开放调节鼓膜两侧气压平衡、维持鼓膜正常位置、形状和振动性能咽鼓管粘膜上的纤毛运动可排泄中耳内的分泌物2)上感、耳咽部慢性炎症时→咽鼓管粘膜水肿,管腔狭窄或闭锁→鼓室内的气体被吸收→鼓室内压力↓→鼓膜内陷→耳闷、耳鸣及重听的症状。1)潜水、加压仓、飞机降落时→鼓室内压<外界→鼓膜内陷→耳鸣、听力↓、疼痛甚至鼓膜破裂。

4、调节中耳腔气压作用:3)打喷嚏、飞机起飞时→鼓室内压>外界→鼓膜外突→耳鸣、听力↓、疼痛甚至鼓膜破裂。三、内耳耳蜗的功能1、结构特点:

内耳耳蜗形似蜗牛壳,其骨性管道约2

转(35mm),蜗管腔被前庭膜和基底膜分隔为三个腔:前庭阶、蜗管和鼓阶。34

在蜗顶部以蜗孔使二阶相互沟通,其内充满外淋巴。内淋巴:[Na+]很低,[K+]很高。其原因与蜗管外侧壁的血管纹细胞膜上的Na+-K+泵:

泵K+入内淋巴量>泵Na+回内淋巴量有关。②蜗管:

是个盲管,管内充满内淋巴。①前庭阶和鼓阶:基底膜的宽度与不同频率的声波行波传播在基底膜上的最大振幅部位图

③基底膜:由辐射状纤维丝听丝(20000~30000根)构成,其宽度愈近蜗底部愈窄,愈近蜗顶部愈宽;上有螺旋器(科蒂氏器)。④螺旋器:由内(3500)、外(15000)毛细胞、支持细胞及盖膜等构成。每个毛细胞的顶部都有数百条排列整齐的听毛,有些较长的听毛埋置于盖膜中。螺旋器浸浴在内淋巴中。听毛毛细胞听神经2、声波的传递与定位—行波学说声音(空气振动)→中耳听骨链振动→卵圆窗振动→前庭阶外淋巴→基底膜(听丝)上下振动行波学说:声波从蜗底向蜗顶传播时,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最大,以后很快衰减。基底膜的最大振幅区为兴奋区

不同频率的声波,其行波波长不同,高频声波(波长短)传播近,最大振幅位于蜗底部;低频声波(波长长)传播远,最大振幅位于蜗顶部。高频声波最大振幅区低频声波最大振幅区基底膜的特点:顶部宽底部窄,底部与高频共振顶部与低频共振:蜗底感受高音调,蜗顶感受低音调。如蜗底部损坏时,高音调的感受发生障碍;而蜗顶部损坏则低音调的感受消失。-70~-80mV(三)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1)耳蜗内电位:

+160mV①是正值;②与蜗管外侧壁的血管纹细胞膜上的Na+-K+泵:泵K+入内淋巴量>泵Na+回内淋巴量有关。③对缺氧非常敏感(Na+-K+泵的耗能有关)。外毛细胞RP耳蜗内电位+80mV耳蜗内电位0电位参照电极探测电极~-45mV内毛细胞RP①机械门控的离子通道开放:K+

、Ca++内流,去极化

K离子通道(电压调控、钙激活),钙泵:K+

、Ca++外流,超极化

感受器电位的形成2)声-电转换声波——基底膜振动——对应听丝上螺旋器振动——毛细胞与盖膜相对运动——静纤毛间相互搓动——静纤毛上机械门控(钾离子)通道开放——微音器电位(CM)

具有以下特征:①在一定声强范围内能与声刺激的频率、极性、幅度完全相同——微音器效应

③对缺氧、温度下降和深麻醉相对不敏感②无不应期、无适应性、无疲劳现象④交流性的电位耳蜗微音器电位的特征微音器电位——毛细胞底部——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毛细胞出胞作用——递质(谷氨酸)释放——与传入神经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突触后电位(EPSP)——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3)微音器电位-N动作电位转换Glu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前庭阶外淋巴基底膜毛细胞顶端膜上的机械门控阳离子通道开放激活毛细胞底部膜电压依赖性Ca2+通道毛细胞去极化→感受器电位(微音器电位)螺旋器上下振动毛细胞的听毛弯曲内淋巴中K+顺电-化学梯度扩散入毛细胞内Ca2+入胞→毛细胞释放递质毛细胞的听毛与盖膜发生交错的移行运动听神经动作电位耳蜗的换能作用过程:Theearhasaproblem!Averagethermalnoiselevel:4zJAsingalgreenphoton:400zJAnodorantrecepter:80zJAuditorysignal:1billionththatofatmosphericpressure,1%thatofaphotoreceptor.Exceedsthatpossibleforapassivesystem!!4)外毛细胞的放大作用40-60dBActiveCochlear.(GoldT.1948)Cochlearamplification.(DavisH.1983)TheCochlearAmplifieristhenamegiventoprocessesthatprovidemechanicalamplification(~40-60dB)oflow-levelsignalsintheinnerear.acousticotoacousticemissions(AOE).耳蜗放大器Hairbundlemotion~40nmmovementCrawford&Fattiplace,1985ElectromotilityBrownelletal.,1985,ScienceElctromotilityofouterhaircellsUnusualhighlydenseparticlesinthelateralmembraneofOHCs(about75%ofthesurfacearea)AnEMviewofmembranesviafreezefracture外毛细胞的运动蛋白:Prestin耳蜗神经复合神经AP:一串先负后正的双相复合波(N1、N2、N3……),各波代表潜伏期不同和起源部位不同的多组神经纤维的同步放电5)听神经动作电位电位幅度与声强、参与反应的神经纤维数目及放电的同步化程度有关动作电位与刺激参数声强和频率的关系(四)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I:听神经II:耳蜗核III:上橄榄核IV:外侧丘系V:下丘VI:内膝体(五)听觉传导:15-20/内毛细胞、1/>10外毛细胞——I(95%),II(5%)听觉传入纤维——螺旋神经节——耳蜗核——75%对侧25%同侧上橄榄复合体——外侧丘系核——下丘——内侧膝状体——颞横、上回(41,42区)听觉皮层颞横回和颞上回(41区、42区)。若一侧外侧丘系及其以上的听觉传导通路受损,不产生明显的症状,但损伤蜗神经、内耳或中耳,则引起患侧听觉障碍。感觉器官前庭器官90前庭椭圆囊球囊半规管外半规管(水平)后半规管前半规管椭圆囊球囊91(一)前庭系统结构1、半规管和壶腹嵴壶腹嵴壶腹嵴:毛细胞、支持细胞和终帽,位于壶腹部922、椭圆囊、球囊和囊斑椭圆囊与半规管相接,球囊位于椭圆囊下方,感受装置为囊斑囊斑:耳石器。毛细胞、支持细胞、耳石膜和耳石组成93毛细胞: 静纤毛:50-100根 动纤毛:1根I型烧杯状,包绕性突触II型试管状,点状突触(二)毛细胞的特性1、结构特性94动毛的方位在各半规管不同:①水平半规管位于近壶腹侧(正中线侧);②上、后半规管位于近半规管侧2、动静毛的排列与功能特性95椭圆囊囊斑几与地平面平行感受人体水平运动,毛细胞上动纤毛呈向心性矢量分布球囊囊斑几与地平面垂直感受人体上下运动,毛细胞上动纤毛呈离心性矢量分布963、毛细胞的电生理现象1)自然状态静息电位(-80mV),有背景放电972)静毛摆向动毛RP-80mV除极-60mV,放电增多983)静毛摆离动毛RP-80mV超极-120mV,放电减少99(三)半规管的功能

1、壶腹嵴的适宜刺激

1)结构特点:三条半规管各处于一个平面,彼此间约互成直角。

动毛的方位在各半规管不同:①水平半规管位于近壶腹侧(正中线侧);②上、后半规管位于近半规管侧100

导致纤毛偏曲的因素=适宜刺激壶腹嵴=角变速运动:→淋巴液流动→壶腹帽倾倒→壶腹帽与纤毛之间发生相对位移→纤毛偏曲2)适宜刺激:101转椅实验开始左转102转椅实验匀速旋转与旋转突然停止103结论:半规管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角加减速运动。只有在旋转开始或停止时才形成刺激,匀速旋转时不形成刺激。阈值:1-3度/s2。由转椅实验可见:向左旋转开始时惯性作用半规管中内淋巴的起动比身体和半规管本身移动晚两侧水平半规管中的内淋巴都向右流动冲击壶腹帽向右侧倾倒左侧:毛细胞的纤毛朝动毛侧偏曲而兴奋右侧:毛细胞的纤毛朝静毛侧偏曲而抑制104①感受角加减速运动,产生旋转感觉。②调整躯体肌的紧张性,引起姿势调节反应,对抗刺激动因,维持身体平衡。

旋转开始时:出现前庭-脑干(脊髓)反射(歪头踢腿)

旋转突停时:相反。

特殊的反应——眼球震颤:快动相方向与旋转方向一致。

过强、过久的刺激可植物神经性反应(运动病)。

③④2、半规管的功能105●眼震颤:

概念:指不随意的节律性眼球往返运动的现象。

慢动相:眼球朝一方向缓慢移动的现象称慢动相。

(是刺激前庭器官引起的,与旋转方向相反)

快动相:眼球再突然移回原位的现象称快动相。

(是中枢矫正性运动,与旋转方向一致)因快动相便于观察,临床上把快动相方向规定为眼震颤的方向。

生理意义:

①慢动相能使眼前连续通过的物体,在眼内聚焦成短暂不动的物像,借以看清物体,辨别身体在空间的移动方向。②眼震颤的持续时间可反映前庭功能正常与否。正常人眼震颤约持续15~40sec,过长或过短都说明前庭功能有过敏或减弱的可能。选拔飞行员、航海员及某些项目运动员时,转椅试验是一种常用方法。106向左旋转开始内淋巴因惯性向右流动冲击壶腹帽向右侧倾倒右半规管壶腹嵴毛细胞的纤毛朝静毛侧偏曲

左半规管壶腹嵴毛细胞的纤毛朝动毛侧偏曲右半规管壶腹嵴毛细胞抑制左半规管壶腹嵴毛细胞兴奋前庭神经

前庭核脑干网状结构的内脏运动核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外展N核动眼N核右眼外直肌收缩左眼内直肌收缩慢动相向右(快动相向左)右侧颈肌紧张↑头歪向右侧左下肢伸肌紧张↑左脚向前踢恶心、眩晕、面色苍白等植物N性反应转椅(左转)实验功能反应机制:107

(四)前庭的功能

任何原因引起耳石膜与毛细胞的纤毛发生相对位移(直线变速运动),都是囊斑的适宜刺激。1、囊斑的适宜刺激

108髓纹

椭圆囊囊斑的适宜刺激是头部水平面的直线加减速运动。2、椭圆囊的功能椭圆囊囊斑的适宜刺激

109因惯性躯体后仰丘脑前庭核前庭-脊髓束前庭N内侧纵束皮层前庭投射区躯干前倾运动觉耳石膜因惯性、重力前移下压囊斑有些毛细胞纤毛偏曲囊斑毛细胞兴奋躯干屈肌与下肢伸肌紧张↑汽车突然启动(面朝前)乘汽车时的功能反应过程脑干网状结构的内脏运动核植物神经性反应恶心、呕吐、眩晕等110椭圆囊的功能

1)感受水平平面上头部的直线加减速运动,产生运动感觉。

2)调整躯体肌的紧张性,引起姿势调节反应,维持身体平衡。

3)过久、过强的刺激也可引起植物神经性反应(运动病)。1113、球囊的功能

球囊囊斑的适宜刺激

球囊囊斑的适宜刺激是头部垂方向的直线加减速运动。112电梯突然上升躯体上移耳石膜因惯性、重力下压囊斑有些毛细胞纤毛偏曲囊斑毛细胞抑制丘脑前庭核前庭-脊髓束前庭N内侧纵束皮层前庭投射区下肢伸肌紧张↓下肢屈曲(腿软)运动觉乘电梯时的功能反应过程脑干网状结构的内脏运动核植物神经性反应恶心、呕吐、眩晕等113球囊的功能

1)感受垂直平面上头部的直线加减速运动,产生运动感觉。

2)调整躯体肌的紧张性,引起姿势调节反应,维持身体平衡。

3)过久、过强的刺激也可引起植物神经性反应(运动病)。

4)也感受静态时头部相对于重力方向的位置变化114第五节嗅觉与味觉一、嗅觉1、嗅觉感受器的结构与构成

115放大的嗅觉感受器1162、嗅细胞及其感受原理

G蛋白及腺苷酸环化酶嗅纤毛上的受体蛋白cAMP钠通道开放气味化学刺激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