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内蒙古达茂县出土金龙饰件调查_第1页
内蒙古内蒙古达茂县出土金龙饰件调查_第2页
内蒙古内蒙古达茂县出土金龙饰件调查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内蒙古达茂县出土金龙饰件调查

1981年10月,内蒙古达茂旗西河子社区前河大队成员参加了现场修复活动。距地表50厘米,挖掘出5件金属装饰:1龙装饰、2龙猪头装饰和2龙马头装饰,总重531g。出土时金龙围绕其余四件头饰,卷成一团。乌盟文物工作站派人前往现场进行了调查和征集工作。现将金饰介绍如下。—.金龙饰一件(图版捌:4;图一)。长128厘米,重212克。两端均作龙头。两个龙头形象相同。龙头用金片卷成圆管状,长4,8、直径1厘米。形制瘦长,五官、两鳃、下颔的纹饰点缀均匀,细巧精致。双角、双目、鼻孔、耳朵对称分布在中脊线两侧。龙角是在一根直的金丝上绕密圈,镶嵌焊接在龙头上。龙角前方两侧是龙眼,用狭薄条金片圈成桃形,尖部即作为眼角上翘,眼外加一周鱼子纹。眼两侧有金线盘曲的龙须。再前是用金丝圈成四个相背的桃形饰表示髭与鼻,鼻穿双孔,鼻髭之间有一串钉直通颔部,用以贯联衔环。一个龙头上的串钉已脱落。双耳均用狭金片圈成桃形,内镶料石,已脱落。颔部的中线,即龙头金片的卷合处,焊接严密。中分线两侧分布六个狭薄条圈绕的圆圈纹与桃形纹,表示斑纹,原镶料石。一个龙头的料石已脱落,另一个龙头还残留一块。所有纹饰的外围,均有一周鱼子纹。龙嘴衔环,环外径0.8厘米,柄端穿孔,伸入嘴内,套在串钉上。龙颈为两条平行的金线圈,外加鱼子纹,中间作十二个折线三角纹,三角内或满布鱼子纹,或作光面,互相穿插,每种六个。颈的两侧以串钉与龙身相连。龙身用金丝编缀,作绞索式管状空腔,外观似鳞片相叠,盘曲如蛇。龙身开端用一根金丝作七次屈曲,围合焊接封闭,构成一个具有弹性的环,固着在龙颈内的串钉上,作为第一节。第二节环做法相同,每一屈曲顺序套连在第一环的两屈曲之间,两端结合后焊接封闭,两环互相勾连。整个龙身由二百七十环连缀而成。因每一环自成一个封闭圈,与前后两环套连,它们可以任意环绕,伸缩自如。在龙身上现存七件附加装饰:盾二、戟二、钺一、梳二。它们上面均有金线圆圈纹和鱼子纹,个别圆圈内残存有蓝、绿或淡绿色料石,可能原来都有镶嵌。戟柄加绕金丝。戟、钺有环首,梳有穿孔,均以金丝双圈及绳套加曲线纽连缀在龙身上。盾上无穿孔,连纽接在背部。二.金牛头鹿角饰二件(图版捌:1、3右)。脸和角的正面用范浇铸,轮廓清楚,中心部位作鼓出的上大下小的葫芦形,布列五官,边缘平整。纹饰是用镶嵌、焊接等方法附加上去的。脸面作圆首宽额,颊部成弧线内收,嘴角外撇,吻部平整,整体轮廓与牛脸逼似。鼻尖作等腰三角形,内镶白色料石,上连三道鱼子纹,构成鼻梁;鼻孔向下,一似兽鼻。眉目圈成桃形和圆形,原镶料石已脱落。脸框边缘平面用两周鱼子纹,内作连弧纹装饰;半圆形连弧纹圈内,镶有蓝、白、绿等色料石,大部已脱落。脸庞两侧的上下部,各附加一个圆形装饰,原镶料石已脱落,从整个面部看,极似牛反刍之状。一个牛头的右下角和另一个牛头的右上角的圆形装饰,都是断裂失落后另配的。修补的接口,用金丝铆合。装饰花纹的周围,都有一周鱼子纹。额头另开四个圆孔,镶插双角双耳。两耳作桂叶形。耳壳上嵌桃叶形的白色料石,用狭薄条金片和鱼子纹两周圈出凸面,两头四耳只失落一块。两耳尖部绕成一环,悬桃形金叶一片;根部插入上额的孔眼内。角由一根分出二支,分别插在额顶的两个孔眼内,上分四个枝干,两大枝在后,屈曲向上做五个分叉,两小枝在前,屈曲贴于大枝根部。整体好像一棵盘曲多枝的连理桂树,又象鹿角,每个枝梢圈成一环,悬桃形金叶一片。每个头上共悬金叶十四片。插入孔眼内的耳、角根部,在脸的背面分左右拧合在一起,脸向前后摆动时,角和耳朵也随之而动,使整个形象具有生命的气息。通高17.5、最宽处10.5厘米,每件重92克和89克。三.金马头鹿角饰二件(图版捌:2、8左)。制作方法同上,因不作边缘平面边框,所以头部狭长,眼面处凸出,两颊下收,状如马头。鼻尖镶白色料石;而鼻梁中线的上端(上额),用狭薄条金片圈一菱形装饰,内镶料石已脱落。两个头上桃形眉饰的料石尚存,呈淡蓝色,日光下泛雪青色。眉梢上端,另加一对圆圈纹。所有花纹和脸框周围,都有鱼子纹。耳和角与头部固着在一起,系浇铸而成,背部捶打光润,做工精细。两耳上竖,作尖桃形,凸面做法与牛耳同,内镶粉白色料石。耳根下各穿一孔,与鼻端两侧的孔眼对应,是作为穿线缝缀用的。角作三枝并立向上。中间一枝不作分叉,枝干下部饰一周鱼子纹,犹如鹿角根部;梢部绕成一环,中段另加一环钮,各悬桃形金叶一片。两边两枝作对称的三分叉树枝式,共有分叉部位六处,在各分叉处镶嵌桃形饰料石三块,下面一块为绿色,上面两块为粉白色。桃形饰尖部向上,似三个花朵。所有花纹周围和枝干上均布有鱼子纹一周或两道。各枝梢也圈成一环,悬挂桃形金叶一片,金叶的边缘也作一周鱼子纹。每件头饰应有金叶十片,今各失落一片。有的金叶当时已脱落,则另行穿孔再挂上去。有一片上作压点纹两周,与鱼子纹风格迥异,显然是后配的。通高16.2、最宽处8.5厘米,每件重68克和70克。这批金器是中国古代北方兄弟民族的文物,它以草原传统的动物纹装饰为主,是牧民们所喜爱的一种形式。龙、牛头鹿角和马头鹿角,都已不是现实的动物,而是表示神兽。金龙一身两头,一个嘴里衔环,另一个嘴里应衔有挂勾,已失落,原来两头是能扣在一起的。作为项链,两个龙头正好垂在胸前。伊盟地区曾出土过兽头金项圈,应是这种金龙的祖型。龙是中国历史中常见的神话动物,既见于中原地带,也见于北方草原地带,古代匈奴族、鲜卑族都有龙纹饰牌。同时龙还表示最高权力的象征,故以龙为装饰,也为古代北方最高统治者所喜用。而龙造型演变的断代意义很大,长龙头、长角,正是北朝之后龙的特征。金龙的龙角与汉代龙角相比,至少长三倍;与商代短柱式的龙角相比,至少长五、六倍。所以从金龙的特征看,约为北朝的作品。牛头鹿角与马头鹿角饰件,可视为北方草原动物纹牌的一种。现在所见匈奴族的动物纹,以整体写实动物为主,其单作牛头、狼头之类,则形象细小,不能与之媲美。鲜卑族动物纹牌上的动物,已加以神化,例如扎赉诺尔出土的腰饰牌,马增双翅;凉城小坝子滩出土的“猗金”牌,有四异兽奔驰。史书记载鲜卑族的南移,也有“其形似马,其声类牛”的神兽导行。此次出土的牛头、马头加鹿角的神兽与之相似,据此推断可能是鲜卑族遗物。牛头树枝状鹿角和马头树枝状鹿角金饰牌,过去没有见过,无法类比。但与其他地区出土物相比,可认为是“步摇冠”上的一种装饰。《后汉书·舆服志》说皇后祭庙戴步摇冠:“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可知制作步摇冠的原料是黄金。“山题”指“山”字形装饰,作为冠饰的前额。辽宁北票冯素弗墓出土的山题,外形与北朝时期的佛龛平面近似。“贯白珠”指镶珠宝料石,鱼子纹即表示贯珠,这种工艺与装饰在汉代已有,例如江苏邗江出“广陵王玺”的汉墓中,出土的金花饰都有镶嵌和鱼子纹,花式奇特,制作精工。“为桂枝相缪”,即树枝屈曲连理相交,如本文所说的鹿角树枝状装饰;房身晋墓中有花树状步摇冠,也属这类。“一爵九华”指“鸟”与“花”。鸟形步摇冠饰见有晚期的,如和林格尔土城子唐墓出土一件银质鎏金凤凰,镶嵌孔雀蓝,口衔一细链,悬吊花饰,身下接连一细弹簧,焊接在簪笄上,可直接插入发中或冠上,为唐代内蒙草原上还兴步摇冠之证。兽饰在古代有辟邪和祥瑞的作用,以牛头鹿角和马头鹿角为步摇冠,可以说明这一点。步摇冠的兴盛是晋代以后。《晋书·慕容廆载记》说:“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知“慕容”与“步摇”为一声之转。大概在慕容部活动的范围内,都有冠步摇的风习,而且品类很多,花树式悬桃形金叶片的是其中一种。这种桃形装饰,在北朝晚期到隋代,还用于佛的背光,原义象征火焰与光明。可见古代北方民族喜爱步摇冠,除了装饰美之外,还出于一种信仰。唐代以后,北方民族中又有“菩萨冠”的兴起,用意就更明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