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时务报》对曹操的支持与支持_第1页
论《时务报》对曹操的支持与支持_第2页
论《时务报》对曹操的支持与支持_第3页
论《时务报》对曹操的支持与支持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时务报》对曹操的支持与支持

在《时事》的创作过程中,以张志东为代表的洋务派人士为《国事报》的创作做出了贡献。至于此时张之洞是否真心实意支持《时务报》?学术界普遍认为,“张之洞为《时务报》出资出力,是另有所图,即便于日后通过该报总理汪康年,控制并夺取之。”382并以后来张之洞的所作所为及日后严复之言“张之洞以谈新法为一极时髦之装,以此随声附和,不出于心”11为依据证明之。此说不无道理。甲午战后,变法维新运动迅速高涨,张之洞企图利用改良派的变法才能和声势以“窃取声誉”,又想移易全国人民对洋务“新政”不满的视线以维护统治,也想乘机排挤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军阀势力以巩固地位,于是“随声附和,不出于心”,在署两江总督和湖广总督任内,“日以改革为急务”,装扮成“维新大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张之洞和维新派并非毫无相通之处。一救亡图存,液压大资企业“甲午丧师,举国震动,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维新变法’,疆吏若李鸿章、张之洞辈,亦稍稍和之。”79在“救亡图存”的面前,改良派和洋务派暂时有可能走到一起。并且,作为洋务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张之洞,“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一向主张“向西方学习,对内变革”,特别在甲午战败的刺激下,对战败后的时局满怀忧虑:“此次和约,其割地、驻兵之害,如猛虎在门,动思吞噬;赔款之害,如人受重伤,血气大损;通商之害,如饮鸩止渴,毒在肺腑。及今力图补救,夜以继日,犹恐失之,若再因循游移,以后大局何堪设想?”133并产生出拯救时局的社会责任感:“今日时局,惟以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尊朝廷、卫社稷为第一义。”51显现了张之洞“救亡图存,变法自强”更为激烈的思想,他同样打出了“变法”旗号:“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而薄今,力变从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163正是这种求变通以救国的思想与《时务报》的宗旨合拍,成为张之洞支持维新派的一个基础。因此在《时务报》创始之初,张之洞首先对报纸的宗旨和内容作了安排,建议《时务报》“专译西政、西论、西电,并为中国谕旨……论有是有不是,易于乱人。事皆纪实,能广见闻,即能益神智。”249这种“广译西报,事皆纪实”的主张反映了张之洞支持《时务报》的初衷。二梁三感与两感与文明进步的变法主张与维新派具有共通性维新运动兴起之时,正是甲午战争失败之日,张之洞上《吁请修备储才折》,“修备储才,以支危局,条陈九事:亟陈陆军、募洋将管带操练、亟治海军、亟造铁路、广开学堂、速讲商务、讲求工政、多派游历人员及预备巡幸。”989其内容除不包括设立议院外,与康梁几次上书的建策基本吻合。如在兴修铁路问题上,张之洞倡修芦汉铁路,梁启超赞赏有加,曾致函汪康年,劝其“力赞香帅”修铁路。他说:“今诚能于南北冲途成一大路,而令商民于各直省接筑,则十年之间,如身使臂,臂使指,与今日电线相应,转弱为强之机,可计日而待也。”1829梁又上书湘抚陈宝箴:“今日救中国,下手工夫在通湘粤为一气,欲通湘粤为一气,在以湘之才用粤之财,铁路其第一义也。”592张之洞知悉梁热衷修铁路后,1897年夏,曾荐举梁启超参与筹划修铁路。梁氏《三十自述》称:“直隶总督王文韶,湖广总督张之洞,大理寺卿盛宣怀连衔保奏,有旨交铁路大臣差遣,余不之知也。既而以札来,粘奏折上谕焉,以不愿被人差遣辞之。张之洞屡招邀,欲致之幕府,固辞。”366梁启超到最后都没有加入张之洞幕府,也没有接受修铁路的差遣,但已表明了双方对修铁路的共识和愿望。又如在戒缠足、兴农学、兴女学等社会改革问题上,梁启超大力宣传和组织各种学会;张之洞则积极支持、参与这些改革社会的活动,并力邀梁启超赴鄂商谈。1897年夏秋间,梁启超、汪康年等在上海成立戒缠足会和农学会,张之洞不仅为之作序,请求列名参加,并捐款支持。他致函说:“戒缠足叙,呈教。农学会请附贱名,谨捐银五百元,已交汇号。”1672这封信中所说的“戒缠足叙”,即《戒缠足会章程叙》。梁启超议定了该章程后,不仅自撰了《戒缠足会叙》,还邀张之洞为之作序。汪诒年说:“梁君(启超)所拟章程既定稿后,南皮张孝达尚书时为两湖总督,特为作序以重其事。”70仔细检读梁、张各自所写的序文,便会发现二人所见略同。譬如,梁启超指出缠足的危害“是率中国四万万人之半,而纳诸罪人贱役之林,安所往而不为人弱也。……而吾中国满蒙旧俗,幸未染此,后妃崇贵,同屦依然”。121张之洞也列举了缠足之危害,认为缠足使“此四万万人者,己二分去一,仅为二万万人。……吾华民之禀赋日薄,躯干不伟,志气颓靡,寿命多夭,远逊欧美各洲之人,病实坐此。试观八旗满蒙不缠足,广东沿海不缠足,其人气体之强,即胜各省,信而有征”。10060两相对照,文字表述虽异,其实寓意相同。张之洞还特意在文中赞扬了梁启超:“梁君卓如合南北之贤者数十辈,倡为此会,并为之说,其意美矣。”10061《时务报》报社收到了张之洞的序文后,梁启超急催汪康年刻板印刷:“张香帅序定何时刻?此期似不能不刻。……今得香帅序尤当大振军声,不可更示人以失望。”1867他在《医学善会叙》一文中,也对“南皮先生叙不缠足会”加以赞扬。可见二人相互推重,张为梁的活动加油助威,梁则希望借助总督大人的支持以扩大改革的社会影响。此外,二人均重视农业改革,梁设立农学会,张请附名参加;梁撰有《农会报序》,主张讲求农学,区分门类“近师日本,以考其通变之所由;远摭欧墨(美),以得其立法之所自”,主张学习西国农学新法。131张之洞也认为“农务尤为中国之根本”,要讲求修农政,兴农学,在武昌设立农务局和农务学堂,分设农桑、畜牧、森林等专业,聘请美国农学专家当教习,购买美国新式农具和棉花、谷物、果品良种进行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梁启超还对张之洞所办的洋务事业多有赞扬,1897年,他撰《记自强军》一文,称赞张之洞署理两江时编练的自强军,“所闻自强军者,全军操练仅八阅月,马军乃一月有余耳,而其士躯之精壮,戎衣之整洁,枪械之新练,手足之灵捷,步伐之敏肃,纪律之严谨,能令壁上西士西官西妇观者百数,咸拍手咋舌、点首赞叹。……惜夫中国之大,而可观之兵,只有此数也”。其赞赏、钦羡之情溢于言表。可见此时二人是相互支持、相互借重的。再如在改科举、废八股问题上,梁启超认为:“惟科举一变,则海内洗心,三年之内,人才不教而自成,此实维新之第一义也。”5461898年4月,梁启超联合举人百余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制度,都察院和总理衙门均不肯代奏。为此,他设计了由维新同志拟稿十折,筹集三千金,分馈台官,请求他们一个月内上陈改科举、废八股奏稿十折的方案。547作为教育家,张之洞对科举八股取士之弊也十分清楚,他主张书院、学堂开设西学课程和奏请清廷对新式学堂毕业生给予奖叙,就是对科举制的挑战。他说:“救时必自求人才始,求才必自变科举始。”16881901年6月,曾请求清廷宣谕议改科举,讲求实学。梁启超说:“即如八股取士锢塞人才之弊,李鸿章、张之洞何尝不知之,何尝不痛心疾首而恶之。张之洞且尝与余言,言废八股为变法第一事矣,而不闻其上折请废之者,盖恐触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之怒,惧其合力以谤己而排挤已也。”84可见,他们二人曾商讨过改科举、废八股的问题,并早已取得了共识。因此,梁启超与张之洞,出自对变革社会的共同认知和志趣,已建立起相互倚重、支持的合作关系,他们都把对方视为自己的同路人。当时张之洞也确实是众望所归的人物,赢得了有识之士的景仰,如康有为认为张之洞与自己“窃附同心”,唐才常盛赞张之洞的“直言敢谏、不避权奸,一时无两”,认为“凡有人心者无不敬之慕之哀之痛之”276,严复也认为张之洞“极足有为”,曾希望陈宝箴引荐他加入张之洞幕府。张之洞等洋务派则认为维新派是洋务人才的后起之秀。第三,维新派是新崛起的政治力量,从社会地位上看,他们人微言轻。因此,为了增强自身力量,推进维新运动,康有为等人正急于寻求和争取当权人物的赞助和支持,十分希望借助手握实权的“朝廷柱石”以壮声势,扩大影响,推行变法。他们在赢得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以后,便进一步向张之洞下功夫。张之洞变法革新的形象得到了维新派的首肯,是“温和的改革者”,276“今之衮衮诸公,尤能力顾大局,不分畛域,又通权达变,讲求实济者,要惟张香帅一人。”158在强学会成立后,张之洞被推为会长,257足见对张的重视。在维新派看来,与张之洞合作,对加强自身力量和推动维新运动是可行的。就张之洞而言,与维新派接触合作也有其目的:一、提携后辈。张之洞历来重视人才,往往根据不同需要,不拘一格地延访、选拔人才。甲午战后初期,张之洞等洋务派把维新派看作洋务派的后起之秀,而予以扶持。20况且梁启超名满天下成为社会新宠,张之洞也想进一步拉近二人关系。张之洞的亲信吴樵致书汪康年,谈及梁启超时就说:“须设法牢宠,使就我范围。”5二、借助维新派之力深入推进洋务事业。张之洞含辛茹苦创办洋务,却屡屡横招物议,因一直受到顽固派抵制而举步维艰。甲午战败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洋务派“竟言自强之术”,但顽固派任抱残守缺。张之洞批评顽固派说:“如其昏惰无志,空言无用,孤陋不通,傲很不改,坐使国家颠阝齐,圣教灭绝,则虽弟佗其冠,衶禫其辞,手注疏而口性理,天下万世皆将怨之詈之,曰此尧舜孔孟之罪人而已矣。”767维新派兴起后,得到帝党撑腰,势头蒸蒸日上,张之洞也想利用这股新起的力量来襄助自己推行洋务事业。三、张之洞审时度势,明白自己正处于入参中枢的极好机会。在此关键时刻,倾向鲜明地赞助得到光绪皇帝首肯的维新运动,强化自己的“言新者领袖”形象,必将有助于皇帝立下决断,启用自己主持全国新政。后来光绪帝果然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电召之洞入京陛见,“辅翊新政”。张之洞的政治表态,收到效应。1_4因此,与维新派进行合作,有助于入朝主政。三理想国的西方社会正由于张之洞和维新派双方都有靠拢的愿望,便促成了1897年初张之洞亲自写信邀请邀请《时务报》撰述(主笔)梁启超访鄂。他在信中谦卑地写道:“甚盼卓老中秋前后来鄂一游,有要事奉商,欲得磐桓月余。”1672。梁启超字卓如,此时才24岁,地位不高,而张已经60岁,且是堂堂湖广总督,竟纡尊降贵恭称梁为“卓老”,急欲与梁结识的迫切之情跃然纸上。1897年初,梁启超从广东省亲归来途经武昌,拜见张之洞那天,恰逢张的侄儿结婚,宾客盈门,但张接到通报后当即撇下众多客人,专门殷勤招待梁启超。晚上还正式设宴为梁洗尘接风,提出请梁出任两湖书院院长,或留其幕府任职,许以两千金相待,均为梁婉拒,但他仍与梁畅谈天下大事,直到二更时分才依依话别。王伯恭在《蜷庐随笔》中有一段叙述:“当戊戌变法之前,梁启超过武昌投谒,张令开中门及暖阁迎之,且问巡捕官曰,可呜炮否?巡捕以恐骇听闻对,乃已。定制钦差及敌体官往见督抚者,始呜炮开中门相迎,若卿贰来见,但开门而不鸣炮,余自两司以下,皆由角门出入。梁启超一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