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插秧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插秧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插秧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插秧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杨万里插秧歌普通高中教科书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之

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和“诚斋体”诗歌的特点;2.品读鉴赏诗歌,熟练背诵;3.品味诗歌语言浅白通俗、清新活泼的特点。

本单元特别选入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阅读时要展开想象,走进其中描摹的场景,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学习时可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学习提示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吉州吉水(今江西)人。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绍兴二十四年(1154),杨万里登进士及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开禧二年(1206),杨万里病逝,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的诗歌创作大致经历了从模仿、过渡到自成一体的过程。他作诗从江西诗派入手,中年以后转学晚唐人空灵轻快的绝句,批判江西诗派,最后形成富有独特风格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jiǎdōumóushìchú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肩胛极短的时间意思是,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莳,移栽、种植。匝,布满、遍及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他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译

文文本鉴赏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开篇点题,运用白描(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如实地勾勒人物、事件或景物)手法直叙插秧其事。全家大小总动员,突出插秧繁忙、紧张的特点。“抛”“接”“拔”“插”表现出全家的劳作状态,各有分工,相互配合而秩序井然。渲染了齐心协力,其乐融融的劳动氛围。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描写,表现了插秧的艰辛。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斗笠”比作“头盔”,将“蓑衣”比作“铁甲”,两个形象的比喻向读者暗示:插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表现了农人抢种秧苗的艰辛。颔联:写农人雨中抢插秧苗的情景。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送饭人招呼插秧人吃早饭、休息片刻,而插秧人只是低头弯腰忙着干活,没空回答,表现了农事活动的繁忙。颈联:写插秧人的忙碌,顾不上吃饭和休息。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这是插秧人的答语,嘱咐送饭人要照看好鹅儿和小鸭,防止它们来祸害秧苗。尾联:写插秧人提醒别人要爱护秧苗。主

这首诗展现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通过插秧劳作的场面描写,真实客观地表现出农人吃苦耐劳的美好品格,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艺术特色①从生活中选材。从农村普遍存在的劳动情景中选取镜头,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富有劳动生活气息。②传神的动作描写。如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一连串插秧的农事活动令人目不暇接,紧张而有序的抢插秧苗的场景跃然纸上。③语言浅白易懂,自然活泼。诗句如最后的对话,口语白话,浅白通俗易懂,清新活泼。文本探究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该诗是怎样表现江南农家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的?①动作描写。一、二句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直白又传神,描绘出全家齐上阵,为抢种秧苗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场景。五、六句,吃饭和休息片刻的时间也没有,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②环境描写。“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虽然戴着斗笠,穿着蓑衣,雨水仍然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插秧的,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忙碌。③语言描写。七、八句写田夫的对答语言,模拟田夫口吻说秧苗还没有插完,顾不上吃饭和休息,让帮忙看管好鹅儿和小鸭,不要祸害了秧苗,表现了江南农家的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2.《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全诗写得新、奇、快、趣,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结合全诗分析。①捕捉场景,新鲜有趣。首联描写农家插秧的劳动场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农忙时节,儿童也要参与紧张的劳动,孩子的加入确实使农夫的劳作加快了速度,带来了生气,新鲜有趣。②想象丰富,设喻风趣。颔联,把斗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形象鲜明,不仅使诗歌有趣活泼,还寓有深意:抓住时节及时种植,好像一场紧张的战斗。③对话设计,颇具匠心。“唤渠朝餐歇半霎”,是送饭人,有催促,有关心。但农夫不正面作答,而以“不答而答”的特殊方式回应了送饭人:“照管鹅儿与雏鸭”诗中的对话虽然简短,但其内蕴却很丰富,既有关怀,又有嘱托。④语言自然活泼。诗句浅白通俗易懂,清新活泼。一场紧张的战斗。比较阅读《芣苢》和《插秧歌》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它们在描绘的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中的差异。①表现手法上:《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女子们快乐地采摘芣苢的全过程描写了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乐,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插秧歌》语言通俗易懂,运用白描、比喻等手法,写出了插秧劳动的繁忙与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②思想主旨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