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三代双生子代际互动研究_第1页
中国第三代双生子代际互动研究_第2页
中国第三代双生子代际互动研究_第3页
中国第三代双生子代际互动研究_第4页
中国第三代双生子代际互动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第三代双生子代际互动研究

1家庭代际关系的现状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中国第一批毕业生进入了青年时代,他们的父母逐渐进入了过去。伴随着学业的完成,这些独生子女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就业、结婚和生育等重要生命事件,而他们成长的背景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虽然中国家庭的形式和功能在变迁中仍尽力保持着传统,但是总和生育率的降低直接导致了家庭户规模的缩小,核心家庭成为主导;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使有老家庭比重上升,赡养老人的义务和责任日趋沉重;迁移流动带来“空巢”家庭不断增多;情感满足取代生产成为家庭更主要的功能。家庭主要由夫妻关系和代际关系组成,子女作为家庭代际关系的主体之一,其数量的变化是影响家庭代际关系的重要因素。随着子女数量的减少,父母与子女间的代际互动更加密切。据推算,目前我国累计独生子女人数已经达到8000万~1.1亿(杨书章、郭震威,2000;宋健,2005;风笑天,2006a;王广州,2009)。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与父母进行代际交换、亲子互动的唯一对象,也是父母老年保障唯一可依赖的对象(风笑天,1991)。虽然有观点认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了过多的关注,普遍缺乏自立能力,成年后仍在许多方面依靠父母;但也有研究证实“父母角色的承担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郝玉章,2007)。本文关心以下问题:进入青年时期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与父母是否有更强的代际互动?就业、结婚和生育等生命事件是否会影响他们与父母的代际互动?2理论与文献的总结2.1子女和父母的需求本文主要以代际交换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代际交换理论认为,交换关系存在于家庭的代际关系中。交换关系是指个人或群体采取某种方式彼此交往,旨在获得报酬或回报所形成的关系;这种回报不一定是有形的,可能是一种情感回报(戴维·波普诺,1999)。交换关系一般存在于子女已经成年具有了行为能力而父母尚未年老的阶段,这一阶段父母和子女都可以自食其力,这时交换关系体现为两代人之间相互协作的关系(王跃生,2008)。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交换”不一定是等价的,而是一种彼此互助、互惠的过程,主要取决于子女和父母的需求(陈皆明,1998)。解释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其他理论还包括“抚养-赡养”模式、“财富流理论”以及利他模式或合作群体模式等。其中“抚养-赡养”模式由费孝通先生(1985)提出,认为与西方社会父母单向抚养子女的“接力模式”相区别,中国家庭代际关系模式以双向“反馈模式”为特点,即父母年轻时,抚养自己的未成年子女;长大后的子女反过来赡养自己的老年父母。虽然这一模式考虑了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代际关系,但没有体现出代际互动中的情感交流(王跃生,2008),也没有体现出青年子女和中年父母之间的代际关系。考德威尔(J.C.Caldwell)的“财富流理论”(1976)明确提出了代际互动的方向,认为在不同时代或不同生命时期,子女与父母的财富流方向不一样;但其对于净财富流方向难以确定的青年子女与其父母之间的代际关系缺乏解释。利他模式或合作群体模式则指出,家庭成员的行为及互动是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Becker,1974),家庭中须有一个公正的成员来领导整个家庭,控制家庭资源的分配,以实现个人和家庭利益的最大化(Lee,ParishandWillis,1994)。虽然有学者(ZimmerandKwong,2003)认为,这个模式是解释中国家庭代际支持的最佳模式,但它更适宜用来解释对老年人的家庭支持,而不适用于本文关注的青年子女与中年父母间的代际关系。本文利用代际交换理论解释青年子女与其父母间的代际互动关系,同时也借鉴其他相关理论中关于代际互动方向和“净流”的思路。2.2家庭支持因素对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现存研究多集中于养老领域,其中代际互动基本体现为居住关系、经济互动、生活照料和情感交流等方面。居住关系本身会影响代际互动的其他方面,如情感联络和生活支持(杨菊华、李路路,2009),以及经济互动等(LoganandBian,1999)。父母与子女间实际的居住方式可能与意愿存在差别,会受到双方资源与需求(如住房条件、健康状况、经济能力等)的影响(Logan、BianandBian,1998;LoganandBian,1999)。代际互动的微观影响因素包括子女特征、父母特征和其他家庭特征,如子女数越多,父母获得的支持越多;儿子对父母支持的贡献更大(徐勤,1996;ZimmerandKwong,2003)。但也有研究(杨菊华、李路路,2009)显示,独子(可能有姐妹)与非独生子女相比,与父母的情感联络更少,提供经济支持和其他支持的可能性也更低。除了子女数量和性别外,子女及其父母的年龄、就业状况、婚育状况、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等也是经常被考虑到的重要因素(张文娟、李树茁,2004)。独生子女家庭相关研究中,居住关系和亲子关系得到了更多关注。研究发现子女的独生属性及婚姻状态对父母的居住方式有影响(风笑天,2009a),独生子女父母与子女居住的比例超过60%(尹志刚,2008);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方式主要受家庭类型1、性别和文化程度的影响(风笑天,2006b);在已婚生育过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中,一半左右为三口之家;一半左右是三代同堂(包蕾萍、陈建强,2005)。调查结果显示,青年独生子女与同龄非独生子女相比,其与父母的关系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职青年与母亲的关系比与父亲的关系更为密切,已婚青年比未婚青年、与父母分开居住的青年比与父母共同居住的青年在亲子关系方面更加紧密(风笑天,2007)。另外,子女生育后三代同堂的比例有所升高,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没有显著性差异(郝玉章,2007)。总体上,现存文献虽然对于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给予了特别关注,但对于青年独生子女与其父母间代际互动关系的研究并不系统,较多的相关研究以独生子女父母为主体,并且更多关注其居住模式与养老需求;有些调查群体单一(如仅限于独生子女群体或只关注大城市的情况等),缺乏比较的视角,研究结论受到质疑;就业、结婚、生育等重要生命事件并未全面纳入定量分析框架中。因此,本文利用最新调查数据,从子女的角度出发,通过第一代独生子女与其同龄人的比较,实证研究处于不同生命历程的青年子女与其父母之间的代际互动,试图弥补以上研究的不足之处,同时检验现有的研究结果。3概念、假设和数据3.1家庭代际互动第一代独生子女。指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出生的独生子女,在本研究中特指出生于1975~1989年,调查时点年龄为20~34岁且没有兄弟姐妹的人。相应地,他们的父母大部分处于中年阶段,未来生育的可能性非常小。本文中有时用“青年子女”来称呼这些独生子女及其同龄人,用“中年父母”来称呼他们的父母。家庭代际互动。家庭代际关系是狭义的代际关系,指家庭中父母辈与子女、孙子女辈之间的关系(邓伟志、徐榕,2001),其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核心内容(王跃生,2008)。家庭代际互动强调家庭代际关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方向上,代际互动表现为双向互动,既有可能是父母向子女的互动,也有可能是子女向父母的互动;在内容上,它体现为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交流3个方面(王跃生,2008);不同方向和内容的代际互动,其强度可能有所不同。此外,居住关系是代际互动的综合体现。3.2影响代际互动的微观因素子女与父母的代际关系随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呈现不同的模式。早期阶段父母对子女的抚养关系、晚期阶段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关系在“抚养-赡养模式”与“财富流理论”中均有所描述,但是,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中期阶段,当子女刚刚成年,而父母尚未老去,他们之间的代际互动是否体现为“代际交换理论”所描述的“互利”、不一定等价、由双方的需求所决定的交换关系呢?代际互动的方向是否会由资源较多、需求较少的一方流向资源较少、需求较多的一方,以达到家庭利益最大化呢?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互动又是如何表现的呢?依据文献与理论,图1刻画了代际互动的微观影响模式。其中代际互动体现为居住关系、经济来往和情感联络3个方面。生活照料由居住关系来体现:与父母同住或居住距离较近的子女可能会与父母有较多的相互照料,而与父母居住距离较远的子女提供和得到的生活照料也较少;居住关系还对经济来往和情感联络有影响。代际互动的方向、内容与强度受到子女和父母资源、需求和观念等的影响,本文概括为子女或父母“条件”。本文提出两个研究假设:第一,在父母资源和需求相同的条件下,独生子女作为父母唯一的代际互动对象,其相比较非独生子女而言,与父母的代际互动更强。即当互动“净流”由父母流向子女时,父母资源相同的条件下,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得到的帮助更多;而当互动“净流”由子女流向父母时,父母需求相同的条件下,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提供的支持更多。第二,就业、结婚、生育等重要生命事件对子女与父母的代际互动会产生显著影响。在业、在婚、已育的子女有更多的经济“净流”流向父母,对父母的支持也更多。3.3数据源和变量定义3.3.1现有人口调查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11月进行的《中国城市青年状况调查》,该调查的核心是青年独生子女的就业、情感、婚姻与家庭状况。调查对象为1975年1月1日~1989年12月31日出生的现有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非户籍流动人口。调查地点选取了北京、保定、黄石和西安四个城市,选取原则是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的城市独生子女比例平均水平2。选取的4个城市涵盖了东、中、西部区域,又包含了大、中、小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和随机抽样,由调查员入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获得有效样本量3282个。本文主要使用父母健在而且同户居住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模型,样本量为2954个;其中在情感联络相关分析中,主要使用子女与父母不同住的样本,样本量为1845个。3.3.2经济往来模型中的变量描述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因变量为代际互动,通过居住关系、经济来往和情感联络3个方面表达。居住关系:在问卷中,调查对象被询问是否与父母同住,为2分类的名义变量,处理成虚拟变量。此外,居住关系在经济来往模型和情感联络模型中作为控制变量存在,选取的具体指标为居住距离。经济来往:数据中亲子间经济来往分别用父亲给子女的现金、物品价值、母亲给子女的现金、物品价值,以及子女分别给父亲、母亲的现金、物品价值等8个变量来表示。本文简化为2个3分类变量,即父母给子女的经济帮助和子女给父母的经济支持,分别用现金与物品价值加总计算3,并通过比较这2个变量的大小得到1个3分类的经济“净流”变量。情感联络:问卷中设计了子女分别与父亲和母亲的见面频率和其他方式(如电话、网络等)联系频率,但父亲与母亲变量不同值的个案不超过1.2%,因此本文选择用与母亲的情感联络频率来代表与父母的情感联络频率,得到1个4分类变量。控制变量包括子女条件、父母条件与居住关系。子女条件除子女的性别、年龄等基本特征外,还包括用户口性质、收入状况、所在城市4、子女自评的收支状况和子女经常询问母亲的事件种类数来体现的子女资源和需求,以及用对问卷中“当父母年老体弱时,您认为对他们来讲最佳的居住方式是什么”问题的回答来衡量的子女养老观念。父母条件主要指由父母的户口性质、受教育程度、就业状况、健康状况和母亲经常关心子女的事件种类数来体现的父母的资源与需求;其中前3个变量较多体现资源,后2个变量主要体现需求。居住关系用居住距离表示,在经济来往模型中是3分类变量,分别是与父母同住、与父母近距离和与父母远距离居住(近距离指到父母家通常步行、骑自行车或开车51小时以内;远距离指到父母家通常开车1小时以上或需乘坐火车、飞机等);在情感联络模型中,只考虑与父母近距离和远距离居住2个分类。4分析的结果4.1生命历程状态下的与非模式同住独生子女属性与生命事件均会影响到子女与父母的居住关系。首先,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居住关系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中与父母同住的比例为53.69%,非独生子女中与父母同住的比例仅为31.36%。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独生子女与父母同住的发生比是非独生子女的近2倍(见表2)。进一步分析发现,与父母同住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其住房在父母名下的比重分别为88.19%和81.87%,说明与父母同住的子女多住在父母家,而非组建自己的新家后再将父母接来同住。其次,随着就业、结婚、生育等生命事件的发生,子女与父母同住的比例均呈依次下降的趋势,但下降的模式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不太相同。在业不在婚、在婚未生育、在婚已生育的子女与父母同住的发生比分别是不在业不在婚青年的20%~44%,6%~7%和5%左右(见表2);若从生命历程的视角来看,独生子女与父母同住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始于子女的结婚(不在业不在婚、在业不在婚、在婚未生育、在婚已生育4种生命历程状态下独生子女与父母同住的比例分别为88.48%、71.82%、24.26%和18.21%),而非独生子女与父母同住比例的大幅度下降则始于子女的就业(上述4种生命历程状态下非独生子女与父母同住的比例分别为69.11%、36.39%、12.00%和7.95%)。文献中关于“子女生育后三代同堂的比例升高”(郝玉章,2007)的判断在本研究中未得到验证。子女婚后夫妻双方的独生子女属性是否也会对代际间居住关系产生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双独”(2个独生子女婚配)、“单独”(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婚配)以及“双非”(2个非独生子女婚配)三种婚姻类型在已婚子女中所占的比例大致为1∶2∶3;然而,无论婚姻状态如何,超过86%的已婚子女均不与父母同住;在与父母同住的已婚子女中,三种类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5%、39%和36%。由此获得2个推断,第一,结婚后的子女更可能离开父母家单独居住;第二,“双独”夫妇相比较其他婚姻类型似乎更倾向于与父母分开居住。与上述生命事件的影响结果一致,与文献中“小家单独居住目前还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方式的主流”以及“青年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时,小家单独居住的比例最大”(风笑天,2006b)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研究还发现,控制其他变量之后,青年女性与父母同住的发生比仅是男性的30%~60%(见表2)。这一结果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别意义,也反映了儿子(及其儿媳)更有可能与父母同住的社会现实。因为分析显示虽然总体上与父母同住的子女中男性与女性没有显著差异,未婚女性甚至有更大比例住在父母家,但结婚之后女性与父母同住的比例则明显小于婚后的男性。进一步分析表明,子女的性别与独生属性对其与父母的居住关系并不存在显著的综合作用(表2模型2),这一点与以往文献的研究结果(风笑天,2009b)有所不同;但生命历程状态中的就业与性别对居住关系产生交互作用(见表2模型2),与不在业不在婚的青年相比,在业女性与男性在与父母居住关系上的差异是不在业女性与男性差异的近4倍。此外,居住关系还同时受到子女与父母的资源、需求与观念的影响。子女的年龄越小、城镇户籍、愿意父母与之同住养老的观念、居住在较小的城市,以及父母的城镇户籍,都会显著提高子女与父母同住的可能性;而父母双方均在业等则会降低子女与父母同住的可能性。4.2父母给子女的经济支持青年子女与其父母经济上呈现相对独立性,但独生子女得到父母的经济帮助远远高于非独生子女。虽然总体上子女与父母间彼此的经济来往金额较少,56.72%的独生子女父母和74.81%的非独生子女父母每年给子女的经济帮助低于2000元;54.73%的独生子女和53.69%的非独生子女每年给父母的经济支持也不足2000元,但有20.90%的独生子女每年得到父母超过8000元的经济帮助(非独生子女的相应比例仅为8.44%),而这些独生子女中有50.18%是在业有经济收入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给父母的经济支持非常接近,但独生子女得到较高经济帮助的可能性更大:与经济帮助不足2000元相比,父母给独生子女的经济帮助超过8000元的发生比,比非独生子女高66.2%。各生命事件的发生均有助于提高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也显著减少父母对子女的经济帮助,在业不在婚的子女具有最强的经济支持力。在业不在婚、在婚未生育和在婚已生育的子女给父母的经济支持均高于不在业不在婚者,其中在业不在婚者给父母经济支持高的可能性最大(与提供不足2000元经济支持相比,其给父母经济支持在2001~8000元之间的发生比,比不在业不在婚的青年高6.75倍;给父母经济支持超过8000元的发生比,比不在业不在婚的青年高5.55倍),在婚未生育者、在婚已生育者则稍逊之(其给父母经济支持在2001~8000元之间的发生比,比不在业不在婚的青年分别高4.94和5.04倍;给父母经济支持超过8000元的发生比,比不在业不在婚的青年分别高4.44倍和1.45倍);另一方面,与接受不足2000元经济帮助相比,在业不在婚、在婚未生育和在婚已生育的青年接受父母经济帮助在2001~8000元之间的发生比仅是不在业不在婚青年的15%~19%,接受经济帮助超过8000元的发生比仅是不在业不在婚青年的3%~7%。子女的收入是影响其给父母经济支持大小的重要因素。收入高显著增加了子女给父母高经济支持的可能性(与提供不足2000元经济支持相比,年总收入在1.2~2万元、2~3万元、3万元以上的子女其给父母年经济支持在2001~8000元的发生比分别是年总收入不足1.2万元子女的1.59倍、2.08倍和2.86倍,给父母年经济支持超过8000元的发生比则分别是年总收入不足1.2万元子女的1.79倍、3.24倍和5.69倍);收入小于支出的青年接受父母较高经济帮助的可能性显著高于收支平衡和收入大于支出的青年。子女的居住地对于经济互动的影响则表现在,与提供不足2000元经济支持相比,住在大城市的子女其给父母经济支持在2001~8000元之间的发生比,比住在中小城市的青年低22%,但是给父母经济支持超过8000元的发生比,则是住在中小城市子女的2.1倍;父母对于住在大城市的子女的经济帮助更少。此外,子女具有积极的养老观念等也显著提高了经济来往的强度,而父母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和较近的居住距离则显著提高了父母给子女的经济帮助水平。这说明,子女在经济上独立、享有更多资源,以及子女的需求都是影响子女与父母经济互动的重要因素,父母的资源对其能提供的经济帮助也有一定的作用。对子女与父母间经济互动“净流”的交叉分析发现,40.72%的子女与父母经济互动无明显方向;同样的生命历程状态下,相比较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家庭的经济“净流”方向主要由父母流向子女;不同的生命历程状态间比较,其他三种状态的青年经济“净流”由子女流向父母的比例大大高于不在业不在婚的青年。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见表3),与无明显流向相比,代际经济“净流”由父母流向子女或父母“净帮助”的情况,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发生比高出31.5%,独生子女属性的作用是显著的;而子女流向父母或子女“净支持”的状况,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并没有统计上显著的差异。在业不在婚、在婚未生育和在婚已生育的子女得到父母“净帮助”的发生比仅是不在业不在婚青年的7%~9%,说明大部分子女在就业后对父母的经济依赖大大减少了;子女“净支持”的状况只有在业不在婚与不在业不在婚有显著差异,说明就业是子女拥有足够经济资源并给予父母更多经济支持的前提。子女较小的年龄、收入小于支出、父母较高的受教育程度等都会显著提高父母经济“净帮助”的发生比,显示出子女的需求高和父母的资源多是导致经济“净流”由父母流向子女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子女收入高、居住在较大的城市、积极的养老观念和父母的健康状况较差则是提高子女经济“净支持”发生比的因素,说明子女的资源多和父母的需求高是导致经济“净流”由子女流向父母的重要因素。4.3家庭因素对子女与父母联系的影响在交通和通讯条件都较为发达的今天,青年子女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呈现怎样的特征呢?本文对与父母分开居住的青年进行特别关注,发现每周与父母见面超过1次的青年占40.49%;独生子女与父母见面频繁的可能性显著高出非独生子女,与每季度不到1次相比,独生子女与父母见面每周至少1次的发生比,比非独生子女高出89.3%。生命历程状态对于子女与父母见面的影响,只在每季度至少1次且每月不到1次的状况中是显著的(在婚未生育和在婚已生育的子女与父母以这个频次见面的发生比是不在婚子女的39.6%和61.7%)。模型6显示,居住在较小的城市、居住距离较近都能显著提高见面频率;相比较父母均在业,父母一方在业有助于提高与子女的见面频率。有意思的是,收入大于或小于支出的子女比收支平衡的子女更可能与父母有较高的见面频率,收入大于支出的子女与父母见面每季度至少1次但每月不到1次、每月至少1次但每周不到1次,以及每周至少1次的发生比分别比收支平衡的子女高62.8%、86.6%和68.8%;收入小于支出的子女与父母以上述3个频次见面的发生比分别比收支平衡的子女高92.1%、85.5%和44.3%,似乎暗示见面原因中包含了经济因素。近七成的未与父母同住的子女每周与父母通电话或以其他方式联系,每天与父母至少联系一次的青年为15.56%。其中独生子女每天跟父母至少联系一次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生命历程状态对子女与父母间用其他方式联系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回归分析表明,独生子女与父母联系每天至少1次的发生比,比非独生子女高出45%,但这个差异并不是十分显著(p<0.1);在婚子女与父母联系频率的发生比仅是不在婚子女的50%~60%左右,已生育子女比未生育子女更低。说明组建新家庭尤其是生育下一代,会削弱未与父母同住的子女与父母间的联系。此外,子女是女性、城镇户籍、收入大于支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不在业、居住距离较近等,均有助于提高子女与父母的联系频率,说明地理、时间和经济因素对联系频率的影响。特别地,居住距离不但影响见面频率,也影响其他方式联系的频率,说明子女与父母居住距离远不利于他们与父母的情感联络。5研究结果与不足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自立能力和养老能力普遍受到质疑,但多数研究聚焦于养老并着眼于父母而非子女本身。事实上,目前这一代独生子女正处于青年期,他们与其父母的代际互动发生于父母家庭生命周期的中期阶段。不同于未成年子女与青年父母“从上而下”为主的“抚养”模式,也不同于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从下而上”为主的“赡养”模式,这一时期的代际互动不仅内容丰富、“净流”方向不明显,而且它作为家庭生命周期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之间的互动关系,奠定了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家庭养老基础。独生子女属性与生命事件对子女与父母的代际互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在居住关系方面,独生子女与父母同住的可能性高于非独生子女;生命事件会加大子女与父母分开居住的可能性;子女资源不足是决定其与父母共同居住的重要原因,不在业、不在婚、未生育、年龄小的子女更可能与父母同住。第二,在经济来往方面,独生子女得到父母更多经济帮助并接受父母经济“净帮助”的可能性高于非独生子女,但给予父母更多经济支持和给予父母经济“净支持”的可能性与非独生子女没有差异;生命事件会显著降低子女对父母的经济依赖,相反会提高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子女的收入状况是决定其与父母经济来往水平和方向的重要因素。第三,在情感联络方面,独生子女与父母的联系更频繁,但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不是非常明显;结婚与生育会削弱未与父母同住的子女与父母间的联系;居住距离的作用非常重要,居住近有利于子女和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