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乡举里选制度的嬗变_第1页
秦汉乡举里选制度的嬗变_第2页
秦汉乡举里选制度的嬗变_第3页
秦汉乡举里选制度的嬗变_第4页
秦汉乡举里选制度的嬗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汉乡举里选制度的嬗变

在秦汉时期的地方行政组织中,作为政治权力的最低基本单位,农村处于重要地位。举凡国家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等,无不由乡官里吏直接承担。作为一个社会实体,乡里又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政治、经济、宗教、风俗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乡里来窥其大略。因此乡里有着重要的社会职能。第一,乡举里选是选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官吏选举中占有重要地位。乡举里选之制始于西周,《周礼·地官·乡大夫》云:“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与贤者、能者,乡老及乡大夫率其吏、与其众寡,以礼礼宾之。厥明,乡老及乡大夫群吏,献贤能之书于王,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贰之。”即每三年大比一次,乡官里吏遴选其境内的贤能之士,上书推荐给天子,天子再授其爵禄,予以任用。俞正燮《癸已类稿》卷三亦云:“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虑其不贤,则选国子教之,上士、中士、下士、府史、胥、徒,取诸乡与贤能。士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选举使乡主之。”“与贤者出使长之,用为伍长;与能者入使治之,用为乡吏。”《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曰:“其有辩护伉健者为里正”,《管子·尚同》曰:“择其善民,使为里君。”这说明,在春秋时期,从乡里中选拔贤能之士担任国家低级官吏巳成为定制。进入封建社会后,乡举里选之制不断嬗变和再生,秦汉时期它已成为选官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秦代,由下而上推举官吏是很普遍的事情。《史记·范睢列传》载:“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云梦秦简中也有这方面的材料,“任人为丞,丞己免,后为令,今初任者有罪,令当免不当?不当免”①1。这里的“任”字,当为保举之义,也就是说各级官吏可从乡里保举贤能之士为官。西汉建立后,为长治久安计,频频下诏求贤,乡里贤能之士,多所委任。孝惠四年春正月,“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②2。文帝十五年诏曰:“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③3。孝宣地节三年诏:“郡国举孝弟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④4。是谓“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⑤3。秦汉时期,起于乡里的官吏为数很多,如陈平“家乃负郭穷巷”⑧5,严助起于“乡里”⑦2。当时的乡曲毁誉,对人们的影响很大,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东汉人冯豹“长好儒学,以《诗》、《春秋》教于丽山下,乡里之语曰:‘道德彬彬冯仲文’。”结果,冯豹被“举孝廉,拜尚书郎”⑧5。但是,这种乡举里选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正如汉顺帝时张衡所言:“自初举孝廉迄今二百岁矣,皆先孝行,行有余力,始学文法。”这说明乡举里选的标准首先是对封建统治者的忠和孝,其次才是学识和才能,所以不能把乡举里选过分理想化。正是这种选举标准的倾斜性,导致了人们对乡里称誉的过分追求,甚至采取卑鄙手段,沽名钓誉,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效果。同时,乡举里选也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如韩信“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⑨6。陈汤“家贫无节,不为州里所称”⑩7。高凤“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11)8。孝惠、高后时还明文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任官为吏”(12)9,“无赀又不得宦”(13)9。汉哀帝时也规定“贾人不得为吏”(14)10。这说明:乡举里选表面上看是公平合理的竞争,实际上是由乡里地主阶层所垄断,这就是秦汉乡举里选的实质。第二,乡里对加强地方治安、维护社会秩序起着重要作用。在乡里治安管理中,游徼的地位尤为重要。《汉书·百官公卿表》和《后汉书·百官志》皆云乡有游徼,“徼循禁盗贼”或“徼循司奸盗”。《汉书·朱博传》师古注曰:“游徼职主捕盗贼”。这都说明游徼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地方治安,安定乡里秩序。乡啬夫除主收赋税外,还兼管听讼,《管子·君臣》云:“吏啬夫尽有訾程事律,论法辟,衡权斗斛,文劾不以私论,而以事为正。”《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啬夫职听讼”。在乡以下的里,维护治安的则主要是里正、伍长,《汉书·韩延寿传》:“置里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乡里之间,遇到违法行为要相互制止,若不予制止,就要受到惩罚。云梦秦简《法律问答》载:“贼入家室,贼伤甲,甲号寇,其四邻、典老皆出不存,不闻号寇,问当论不当论?审不存,不当论;典老虽不在,当论。”典即里典,老即伍老,里典、伍老虽不在,也要论罪,这正与史籍中“民有什伍,善恶相告”(15)11的记载相符。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在乡里组织中,乡官里吏都负有维护社会治安的责任,他们以身作则,表率乡里,互相配合,共同保证社会秩序的安定。秦汉时期为加强地方治安实行的什伍连坐制,也是以乡里为基础的。早在秦孝公时,用商鞅之法,将全国人民用军事的组织形式编制起来,编入户籍,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如果一家“犯罪”,其余四家就要受到牵连。其具体办法是:五家相互监视,发现有“奸人”,及时向官府告发,告奸者可以同前线斩得敌首者同赏,如隐瞒不报,就要受到同“罪犯”一样的处罚,若藏匿“罪犯”则和降敌一样治罪。这种什伍连坐的统治方法,愈到后来发展得愈加严密。史游《急就篇》有“变斗杀伤捕邻伍”之句,颜师古注日:“有犯变斗杀伤者,则同伍及邻居之人皆被收掩也。”《汉书·王莽传》中也有“民犯铸钱,伍人相坐”,“坐邻伍铸钱挟铜”的记载。虽然这种制度十分残酷,但在宗法意识浓厚、人们害怕累及亲属邻里的情况下,对于减少犯罪、安定秩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乡里组织在维护治安方面的作用还表现在乡官里吏协助上级部门处理地方违法案件上。《汉书·尹赏传》云:“赏以三辅高第选守长安令,得一切便宜从事。……乃部户曹掾史,与乡吏、亭长、里正、父老、伍人,杂举长安中轻薄少年恶子、无市籍商贩作务,而鲜衣凶服被铠持刀兵者,悉籍记之,得数百人。”《汉书·韩延寿传》记载:里设里正、伍长后,“吏无追捕之苦,民无箠楚之尤”,这虽然只是个别地区的情况,它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里在强化治安、安定社会秩序中的作用。第三,乡里组织在国家财政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有效地组织征收赋税,秦汉时期不仅设置了专门的财政机构,选配了适当的理财官员,而且还制定了一系列法令、政策。秦汉时期,人们要向政府登记户口,把每户人家成员的姓名、性别、年龄、爵级和财产都编造成册,作为政府征收赋税、征调劳役的依据,称为傅籍。《汉书·高帝纪》:“发关中老弱末傅者悉诣军”,颜师古注曰:“傅者,著也,言著名籍,给公家徭役也。”居延汉简所记载的戍卒名籍,皆著爵里,这说明当时的户籍是以乡里为单位的,傅籍也是以乡里为单位具体完成的。通过傅籍,可“知民善恶,为役先后;知民贫富,为赋多少”,对于保证政府收入,维护封建统治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利用宗法观念和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方式把农民固定在乡里,使之长久地著,从而稳定了封建国家的税源。在乡里征收赋税、摊派徭役的具体工作主要是由啬夫、乡佐等来完成的。《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啬夫职听讼,收赋税。”《后汉书·百官志》注引《风俗通》曰:“啬者,省也。夫者,赋也。言消息百姓,均其役赋”。居延汉简中也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建平五年八月,……广明乡啬夫宏假佐玄敢言之,善居里男子丘张自言与家买客田居延都亭部,欲取检谨,案张等更赋皆给,当得取检揭,移居延,如律令,敢言之”(16)12,这都说明啬夫的主要职责是专门管理乡里赋税的征收。在乡官中,管理赋税的还有乡佐。《后汉书·百官志》云:“又有乡佐,属乡,主民收赋税。”《后汉书·张宗传》注引《续汉书》日:“乡佐,主佐乡收赋税。”《东观汉记·周党传》云:“乡佐发党徭道”。由此我们说征发乡里赋役是乡佐的主要职责。乡里居民除负担国家赋税外,还要承担各级官府的私课征派。陈咸为南阳太守,“调发属县所出食物自以奉养,奢侈玉食”(17)13。栎阳令谢游“治行烦苛,适罚作使千人以上”。所有这些支出,皆取之于民,《汉书·黄霸传》中的一段话说得十分透彻,“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这些私课的收敛,也是由乡官里吏来完成的。由于统治者的贪得无厌,也时常发生因征敛苛暴而引起人民反抗的事情,《后汉书·西南夷传》有蜀郡“乡亭更赋至重”而引起板楣蛮反抗的记载。由上述我们可以说,乡里组织在秦汉地方财政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秦汉政权的最低基层组织,也是征调一切赋役的直接单位,它对稳定国家税源、保证政府收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第四,乡里在加强思想教化、改变社会风气中起着重要作用。秦汉统治者十分重视思想教化的作用,他们认为“乐失而淫,礼失而采,教失而伪”(18)14,“且教化,所恃以为治也”(19)15,把教化民风看成是治国理民的重要手段。因此,设置乡官里吏“劝导乡里,助成风化”(20)16,并“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21)17,以启民俭朴,教化民风。秦汉时期乡里的思想教化主要通过乡三老、里父老等乡官里吏的表率作用和学校教育两个途径来进行。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中就有三老之称,《管子·度地篇》:“三老、里有司、伍长者,所以为率也。”秦汉时期,三老之设成为定制,而且不断完善。《汉书·高帝纪》:“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三老,乡一人。”《汉书·文帝纪》“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后汉书·秦彭传》:“有遵奉教化者,擢为乡三老”。所谓“帅众为善”和“众民之师”,足以说明三老的职责是表率乡里,推行教化,是谓“欲以劝励天下,令各敦行务本”(22)2,实质上是教导人民安分守己,老老实实地服从封建统治。里父老是一种具有特殊身份的人,虽非官非吏,却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秦汉时期,父老多是退休归故里的官吏或里内年老德高者,“耆老有高德者曰父老”(23)18。他们表率乡里,很受人们尊敬,文帝元年诏曰:“不时使人存问长老”(24)3,武帝、元帝、成帝都曾“遣使存问耆老”(25)19,这无疑对促成尊老的民风起了重要作用。秦汉时期推行乡里教化的另一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在阶级社会中,统治者总是利用教育为其统治服务,所谓“设庠序以化于邑”是也。特别是武帝元朔五年以后,乡里之学遍布全国(26)20,光武即位后,更是出现了“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27)21的兴盛景象。当时,各地乡里学校的师资一般由德高志清者来担任,除教授少儿启蒙识字的篇章外,还传授《诗》、《书》、《礼》、《易》、《春秋》、《孝经》等儒家经典。平帝元始三年后,“庠序置《孝经》师一人”(28)22,国家专门为乡里学校配置了经师。他们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以扩大教化为主要任务,在乡里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由此我们说:秦汉时期的乡官里吏和乡里学校一起,共同完成乡里教化的使命,使行政管理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加强乡里统治的重要手段。第五,秦汉时期的乡里制度,为其后的政权基层组织确定了基本模式。秦汉以后直至明清,县以下的地方行政组织大多是乡里二级制,其间虽然也有名称的变化,但就行政组织的实质而言,并未发生变化。《晋书·职官志》曰:“县五百户以上皆置乡,……率百户置里吏”。北魏时期,也是“里之上置乡,乡乃为统里而设也”(29)23。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争战不止,乡里组织时有毁废,但就其主流来看,仍是以乡统里,以里临民。隋代的乡制,史籍记载有所出入。《隋书·食货志》载:“及颁新令,制人五家为保,保有长,保五为闾,闾四为族,皆有正。畿外置里正,比闾正,党长比族正。以相检查焉。”《通典》卷三所载文帝受禅颁新令,其内容亦与此相似,唯缺“有保长”三字。这里虽未提到“乡”这一级行政组织,但《隋书》卷二帝纪高祖下有这样的记载:文帝开皇九年,“制五百家为乡,正一人,百家为里,长一人。”《隋书·李德林传》亦云:“开皇九年,……张威又奏置五百家乡正,即令理民辞讼,德林以为本废乡官判事,为其里闾亲戚判断不平,今令乡正专治五百家,恐为害更甚。”由此我们说:隋初及其以前可能在短时间内废置乡官,但就整个隋朝而言,地方基层组织仍是乡里。唐朝时期,地方基层组织也是乡里二级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30)24。《通典》也说:“唐初百户置里正,五百户置乡耆老。”在敦煌发现的唐天宝六年的户籍上,也都著名乡里。宋金时期,县以下乡里基层组织的变化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宋初至熙宁三年变法前,其制沿袭前代而略有增省,乡以下置里,里为最小基层组织单位。熙宁三年变法至元祐更化时期行王安石之保甲法,“畿内之民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保正,又以一人为之副,……致同不及五家,并他保,有自外入者,收为同保,户数俟及十家,则别为保”(31)25。从表面上看似乎改变了乡里二级制,实际上所谓“大保”似是其前的“里”,“都保”则似为“乡”。只不过是把什伍其民的乡里编制,使其同时成为具有军事性质的训练机构而已。元祐以后,保甲之法随之而废,其后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