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汪康年与《农学报》
16号。光绪年(1898年7月4日)5月,法院颁布了一项法令。“上海最近成立了农业和工业协会,产生了很多影响。刘坤一了解了该协会的章程,并咨询总理和国家事务管理局。”。戊戌政变后,朝廷严禁报馆会名。十月初三日(1898年11月1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上折,认为农学会与农学报,“实所以联络群情,考求物产,于农务不无裨益,似不在禁止之例”。二十五日(12月8日),清廷同意刘坤一奏农学请准其设会、设报的建议。务农会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可见一斑。“务农会”及《农学报》依托汪康年与《时务报》馆之助而立。然而,自《时务报》停刊后,“务农会”和《农学报》却并未随之消亡,其境遇颇堪玩味,值得重新审视和思考。十年《农学报》的命运折射出清季以降,近代中国社会在西学东渐背景下传统中国农政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既往学界对务农会的研究不乏关注,多集中在《农学报》、《农学丛书》及农会代表人物方面。然因《农学报》数目庞杂,加之资料散佚,给研究增添了困难,以致相关史实语焉不详,有关论述错漏较多。不少文论在叙述务农会产生时,多依据时人回忆和章程条文直接铺陈,对务农会创设的真实诱因、具体过程等仍有忽略,低估了近代学会、报刊创设的现实困难与曲折,缺少细致解读和深入分析。一、作为“农学会公启”的“警务会”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初一日(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创刊。三个月后,罗振玉致函汪康年,对其办报之举表钦佩之意,称:“昨与敝友蒋伯斧参军议中国百事,皆非措大力所能为。惟振兴农学事,则中人之产,便可试行。蒋君忻然,急欲试办”,并就此事询问汪康年,希望能通过他的帮助,聘得购买机器,延请农师,及仿行日本铁棒打井之法之东西人选。巧的是:半个月后,朱祖荣鉴于时下洋务诸公“不修农政”的缺事,亦向汪康年道出“拟倡兴农学会”的设想。在汪康年的介绍下,蒋、罗二君致函朱祖荣共商此事。阅信后,朱祖荣自言“不禁雀跃三百,喜予志之不孤也”。至于徐树兰是怎样与蒋黻、罗振玉及朱祖荣取得联系,如何商谈,其间经过哪些途径,谈过什么具体问题等,因原始资料缺乏,难知其详。只知在“兴农事”这点上,罗蒋朱徐四人不谋而合,且均求助于当时颇有声望的汪康年。当时“西学大兴,有志之士,锐意工商诸政而于农学绝不讲求”,为免“导流塞源,治标忘本”,汪康年亦主张“设务农会,凡农桑种畜之事,悉心考求,辨物土之宜,求孳乳之法”。因而,他积极为“务农会”的兴办造势宣传,在《时务报》上刊出由罗振玉、徐树兰、朱祖荣和蒋黻四人联名的“务农会公启”十条。从“公启”中可看出,务农会欲办之事,举其要有五端:曰译书报,曰垦荒地,曰试新法、曰购器具,曰立学堂。决意创办务农会,人力和资金的支持至为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公启”中明言:“海内同志愿入会者,请将台衔住址开寄《时务报》馆”,并称“同志捐助之款,统由《时务报》代收”。换言之,事关重要的两方面都与《时务报》馆密切相关。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1897年1月13日),《时务报》沪上同志开设时务会课,出第一次时务会课的题目。其中一题为“论农学”(详论中国农学之宜兴,暨农学新法,各省土宜,以条举详尽为主)。阅毕“时务会课告白”,高凤谦建言:“时务会课以农学命题,所以博采群言而裨农学会也。惟农学一门,中土既无专书,西土亦少译本,读书人士又不留心穑事,欲求通知中西农学,及各省土宜,而能条举详尽者,斯世殆无其人。似宜降格以求,令各省之人,就其见闻所及,详细条引,但求切用,无取具文,下至一邑一乡之所有,一草一木之所宜及。凡附隶于农事者,苟能道具其窾窾,详其功用,即可完卷,无庸繁征博引以求高深。”《时务报》馆采纳了此意见。“时务会课”中“论农学”一题的出现,无疑从一个侧面,为时处初创阶段的“务农会”做了有效的宣传。此外,对于“西土农书少译本”的情况,梁启超亦道:“西人言农学者,国家有农政院,民家有农学会,农家之言,汗牛充栋。中国悉无译本,只有《农学新法》一书,不及三千言,本不能自为一部。”朱祖荣、邹代钧的言论也可作为当时西方农书翻译情况的佐证。一个月后,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初一日(1897年4月2日),《时务报》刊登由“农学会同人公启”的“农会报馆略例”,该略章分“报刊凡例,办事规条,筹款章程”三部分。凡例部分对欲办报刊的内容和编纂体例进行了说明;办事规条则对农学报馆的组织情形予以介绍:设理事二人,一总理庶事,一润色书报。日本翻译和英文翻译各一人,司帐,写字一人,杂役二三人,即:报馆共计10人左右,但无具体人名;筹款章程中较前“公启”中的规定更为细致详备:“本会银出入,统由汪君穰卿主政,凡诸君助款,请迳寄本馆,由本馆填给本会收条,并送请汪君签字,以昭凭信。”在《农会报馆略例》后,首见四位务农会捐款姓氏。汪康年一如既往地为之宣传。《知新报》则盛赞“与天地自然之利,植国家富强之原”的上海农学会创立。需要说明的是:“公启”刊登时,署名人蒋罗朱徐四君并不在上海,因分处两地,他们与汪康年的联系全以信函形式进行。“公启”刊出后,汪康年致函罗振玉与蒋黻,让他们邀上朱祖荣,同来沪晤商务农会事宜。而“农会报馆略例”三部分的具体撰稿人为谁,最后采纳了多少人的意见,难知其详。只知其署名是“农学会同文公启”,意为乃集合众人之意而成,并非单独的个人著述。如蒋罗二君提出他们对《农学报》章的规划。而叶澜则言:“农学会收捐章欠清晰,大致本弟所拟,而改去学问要领,想系归入详章也。”二、《农报》的设立及其职能“务农会公启”在《时务报》刊出后,“四方君子,谬相许可,或代拟章程,或诒书商榷,崇论闳议,釐然盈箧”。马相伯著“务农会条议”,后收入《农学报》“农会博议”栏。谭嗣同拟《农学会会友办事章程》十八条,提出总会、分会会友“于农学一有新理之得”,互相联络的设计和构想。草拟务农会收款章程的叶澜建议“先须译书习法,购地试验”,因其“无款可助”,故欲“将祖遗萧山田三十亩助入公会为试地”,并且打算“派人在会学习农学,将来即派在所助试地上种植”。吴樵则道:“农学会章当与同志观之,惜办事章程甚略,仅后六条”。邹代钧热心表示自己有“德文地学图”,该图“于农学有补”,如能翻译,愿贡献此书。此外,士绅还纷纷询问相关消息,密切关注农会事宜:前湖南龙山县知县李智俦多次向汪康年询问“农会诸君子到否”,关注“何日出报”的农会信息。三月十五日(1897年4月16日)徐维则亦致函汪康年,问“《农会报》何时可出”。周学熙也问过汪康年同样的问题。卢靖闻之欣慰,认为“农事为工商之本,著效又极速,三十年来识时务者诸巨公独缺而不讲,舍本而逐末,置易而图艰,宜其法愈变而愈弱也”,并询问“《农会报》可否即名为《农学报》?务农会可否即名为务农公司?”“务农会公启”中曾言“:海内同志愿入会者,请将台衔住址开寄《时务报》馆,以便遇事公同商酌。”“务农会章”亦道:“凡愿与会者,乞赐示衔名住址,俾按先后,以期集事。”光绪二十三年四月(1897年5月)《农学报》首刊上,刊登一份“农会题名”,称“以入会先后为序,以后入会诸君依次续登”,列出45位列名农会者,同时刊登“代捐款诸君名氏住所”共8处9人,分别为江苏张謇、朱祖荣、刘梦熊、邱宪、王锡祺,浙江徐仲凡、邵章,成都陶在宽,桂林龙焕纶。仅丁酉年一年,就有209人名列题名者,占三年农会题名的61%。其中99人为仅具功名的士绅,79位有仕履的官员,32位无任何头衔。而79位官员官衔多为候选训导、记名道,候补知县等一类无重权的虚衔。值得一提的是: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五名内阁中书,户部中郎刘锦藻,刑部中郎王锡祺亦名列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蒋黻和罗振玉均为附生,徐树兰为举人,朱祖荣为廪贡生,四人均为略有功名而无官衔实权的士绅。在士林中籍籍无名,其影响力自是微乎其微。而汪康年因《时务报》的兴办,则已声名远播。故而罗振玉和蒋黻曾请汪康年出任农会经理,总农会事,但汪康年并未答应“,仅允经理银钱”。欲“振兴农学事”,还需晚清大臣的提倡。因此“公启”刊登后不到一周,蒋黻便托汪康年“函请张孝帅提创此举”,以期“天下豪俊闻风兴起”。汪康年在光绪二十三年亦曾尝试由王文韶、张之洞等晚清重臣来主持此事。务农会及《农学报》之设,除需人脉聚集,取信于人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经费来支撑运转。务农会会银出入,统由汪君穰卿主政。在《时务报》馆和农会同人的共同努力下,丁酉年,共收到捐款银元4810元,银两350两,含42位捐款人和“直隶临城矿务局”1个捐款单位。其中蒋黻、罗振玉、张之洞出资各500元,徐仲凡捐300两,其余各人10元到250元不等,助款之人多为列名农会者。需要说明的是: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务农会曾明确规定“:会员每年纳会金中,谓之会金。其数由银三元至六元,量力之厚薄纳之”。但同时又称:“会中名誉会员以及已捐助之会友不在此例”。若以每位会员纳会金六元计算,丁酉年209位列名农会者,共1254元,远不及实际所收助款4810元。另相形之下,如谭嗣同、叶瀚、吴樵等人,在光绪二十二、光绪二十三年曾为创办《民听报》多方设法,四处筹款,然终一无所获。故而可以推断:“务农会”所得筹款并非会金所聚,而是靠汪康年及《时务报》馆的声望募集而来。三、《农村报》的“实行农学报”务农会创设之始,立愿至为宏大,但因早期经费未集,同志未多,拟先“捐集款项,创立报章。其他各事,俟创办时酌订章程,先期登报,以期集事”。在汪康年的帮助下,务农会已订购泰西、日本的农书农报,聘请藤田丰八为东文翻译,英法文翻译并已得入。故而,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上(1897年5月),寓务农会事于报事的《农学报》问世。光绪二十六年前的《农学报》内容包括“奏折录要”、“各省农事”、“西报选译”、“东报选译”栏,接着为“中西文合璧表”,最后为连载的中国农书、西方农书翻译和“农会博议”。值得注意的是:《农学报》首刊第一篇文章“农学报略例”,与此前《时务报》上“农会报馆略例”一文,除“凡例”部分文字略有出入外,内容主旨相同。后者文末4位捐款姓氏的名字亦出现在《农学报》第1册的“捐款姓氏”之中。而《时务报》23册上梁启超“农会报序”一文,亦出现在《农学报》第1册上。此外,作为维新报宣传刊物的《知新报》,在梁文发表10天后,刊登的“务农会章”12条,与《农学报》首刊所见“务农会略章”文字一模一样。较《时务报》言,《农学报》并无论说。虽如此,《农学报》仍道:海内同志,以撰述见教者(必有关农学者),当择尤录登“农会博议”,以备众览”。“农会博议”连载“有要于农事者”18篇,其中最引人注意者当属马相伯的“务农会条议”十五条。徐仲凡在读完后,感慨其“条分缕析,言皆有物,非深识静意,何以及此。钦佩!钦佩!”罗振玉亦称“相伯先生细章,业读一过,精密之至”。虽汤蜇仙、吴剑华、朱祖荣则对马君条议的部分内容予以指驳,但叶意深认为:“《农学报》已阅至第三册,体例悉协,所载马湘伯观察条议,至为精当。诸家指驳似少体会。”光绪二十三年八月十一日(1897年9月7日),因时务会课征文“收佳卷甚”多,《时务报》刊载了此次会课卷次第姓氏五十名,第一名为张寿浯。其“论农学”的文章刊载《农学报》第4-15册中。梁启超的《蚕务条陈叙》和朱祖荣编辑的《蚕桑问答》亦见于光绪二十三年的《农学报》。光绪二十四年,因《农学报》馆“去岁第一期至第十八期之报,久经售罄,补印不易,兹将去年报中报中译印已成之书二十三种(其已译未全之书,竢随后印行)编为《农学丛刻》”。光绪二十三年的《农学报》每月出报两次,每次约三十页内外,是年共出《农学报》18册。据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十一日(1897年7月10日),徐树兰给汪康年的信件,称:“弟带回之《农报》,因随同《时务报》派去,仍多折回”。这时《农学报》已经出版到了第5册,徐言可作为最初《农学报》销量的证据。邹代钧在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897年12月19日)的来函中提到:“沪上以后寄报多少开呈,祈遍告照行:《时务报》七百册,进来销数稍减;《知新报》一百册;《农学报》五十册;《萃报》五十册。《求是报》、《妇孺报》祈属暂停寄,缘无人购阅耳”。也就是说:早期的《农学报》其销量并不乐观。然截止丁酉末,《农学报》的销量却有约3000份。梁启超在光绪二十三年给康有为的信函中,曾言:“一馆之股,非万金不办,销报非至三千不能支持。”据《农学报》馆统计:丁酉年共收报费4229.525元,其中自收报费517.155元,代派处收报费3712.37元。代派处的销量为本埠的7倍多,充分可见庞大的销售渠道的作用。《农学报》本埠在新闸新马路梅福里本馆及《时务报》馆、格致书室、文瑞楼、著易堂等处销售。外埠截止到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在全国16个地区设立66个分销处。销售渠道遍及南北。除南京、广西、浙江三个区域的代销点不同外,《农学报》的流通渠道,均为《时务报》销售分布的范围。较之创办的《国闻报》销路始终局限在北方各省的情况,一见晚清办报之不易,二显《时务报》销售渠道之影响。四、《时务报》馆及《初步报》的创办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一日(1898年8月8日),《时务报》停刊。不久后,戊戌政变发生,时局日坏,朝廷封报禁会,“海上志士,一时雨散”。蒋黻主“自行敝馆散会”,且“感于时危,归淮安奉母”。此时的《农学报》已出至40多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罗振玉托李智俦面陈两江总督的刘坤一,“请将报馆移交农工商局,改由官报”。刘坤一在请示当局后回复道:“《农报》不干政治,有益民生,不在封闭之列。至农社虽有乱党名,然既为学会,来者自不能拒,亦不必解散。至归并农商局,未免掠美有所不可”,并令“上海道拨款为之,沪道发二千元”。罗振玉在光绪二十五年四月二十日(1899年5月29日)给汪康年的信中道出苦心:“今年农会处万难之势,仍须努力,存此孤注,是私衷耿耿者耳”。时有人曾问于:“农馆得南洋借款,如何章程?”光绪二十四年十月下(1899年11月),徐仲凡,程少周,汪穰卿,罗振玉四人联名,出“农学会公启”。至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下(1906年1月),《农学报》才停刊。将“务农会”及《农学报》的命运置于动态的社会情境和历史的具体史实下加以考察,可知:《农学报》在上海创刊,该报为务农会会报。是会由如皋朱祖荣、会稽徐树兰、上虞罗振玉、吴县蒋伯斧诸君所创设,而汪康年力为之助。在前期“定翻译人员”,“购农书农报”,“筹措经费”与“取信于人”上,汪康年及《时务报》馆扮演了主角,故而张元济感慨到“:《农报》已到,同人极为称赞。盖非我公主持其事,乌能臻此?”沈克诚将“广《农学报》,设农学会”之举视为汪康年的作为。李智俦更向汪康年明言:农会“附庸贵馆,尚望始终提挈”。《农学报》于光绪二十三年四月(1897年5月)正式出刊。此前,报馆的筹备工作经由《时务报》宣传及士人与汪康年的书信往来,已进入实质性的推进阶段。但对于馆外各界人士而言,仅从《时务报》、《知新报》的只言片语中,只能理解其大概拟章,刊物的规模,对于刊物确切名称,究竟有哪些具体内容不甚了了。如卢靖认为:“会字古今中外皆属极美之称,独中国则有会匪、会党之禁。《农会报》可否即名为《农学报》?务农会可否即名为务农公司?”此外,《农学报》也并没有如《时务报》般标明具体的“办事诸君名氏”。加之,《农学报》没有推行试刊,在根本没看到实际报刊的期刊下,列名农会者、捐款者、代售者和报馆之间,谈不上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他们之所以会纷纷建言,热心助款,愿入农会,自然是因为汪康年,梁启超及《时务报》馆在士林阶层中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从《农学报》的创办过程来看,《农学报》和《时务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并非如罗振玉后来所回忆的:“丙申(1896)春至上海设农学报馆,聘译人译农书及杂志,由伯斧总庶务,予任笔削。及戊戌冬伯斧归,予乃兼任之,先后垂十年,译农书百余种”,“当时所谓志士,多浮华少实,顾过沪时,无不署名于农社以去”,那般容易和简单。务农会早期“经费难酬”与“无以取信”的两大难题,是在《时务报》馆鼎力相助下得以解决的。会报《农学报》实乃一批志同道合的人通力协作的结果。初期主要借助《时务报》的声望和销售渠道,而罗振玉一直参与此事。然政变后,《时务报》不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毛竹产业扶贫项目承包合同3篇
- 2025版教育信息化项目实施及合作保密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园林绿化养护与节水技术应用合同3篇
- 2025版学校门卫服务及校园安全防范协议2篇
- 2025年度新型城镇化项目卖方信贷贷款合同
- 二零二五版毛竹砍伐与生态旅游项目投资合作协议2篇
- 2025年度数据中心外接线用电环保责任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GRC构件定制化设计与施工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公司自愿离婚协议书编制指南
- 个人借款抵押车全面合同(2024版)2篇
-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的结构与行文思路 课件
- 电网调度基本知识课件
- 拉萨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 《保密法》培训课件
- 回收二手机免责协议书模板
- (正式版)JC∕T 60023-2024 石膏条板应用技术规程
- (权变)领导行为理论
- 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英语卷
- 2024年智慧工地相关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GB/T 8005.2-2011铝及铝合金术语第2部分:化学分析
- 不动产登记实务培训教程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