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百病皆生气论治脾胃病
人体全身器官组织的机功能活动由气推动,以维持生命活动。气之在人,贵在调和,阴阳二气应调和,升与降、出与入应协调一致;反之,气的有余不足,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就会致病,故《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皆生于气”。人身脏气的生理功能在不同脏腑各不相同。健康人正气来源于胃,胃气为健康人的常气。脏气流行不息,“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其主要运动形式为升降出入。升降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出入、升降指气的运动形式,体内存在生生不息之机,叫“神机”。形体赖气化而存在,叫“气立”。如出入升降功能停止,则“神机”灭绝,“气立”无生,生化之机亦停止。出入、升降皆寄于形,所以说“无器不有”。因此,出入、升降对机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营卫之气,上输肝肾,留心污染,水谷入胃气机升降与肝、胆、脾、肺、胃均有关,但以脾胃为升降之枢纽。脾胃位居中焦属土,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纳脾运,燥湿相济。胃为水谷之海,谷食入于胃,经胃的腐熟消化作用,通过脾气将精微、津液、营卫之气上输心肺,下归肝肾,敷布四肢充养肌肉,运行周身,为身体所用,将糟粕排出体外。“食气入胃,散津于肝……浊气归心,淫津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即气血相合),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这是水谷入胃,化生精微及输布的整个过程。脾胃气机以中气左旋右转为枢纽,中气左旋为脾(己土),右旋为胃(戊土),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为肝,升于右则当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脾胃升降不失其常则安。2和胃通降,和胃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病证治基础,强调“实脾”,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认为只有脾气充实,才能使心、肝、脾、肺、肾之气俱旺。对脾胃虚寒、中阳衰微倡制理中汤、理中丸,理中焦之气以交阴阳,参、术、草益气固中,“干姜守中,焰釜薪而腾阳气”,意在升阳。对虚劳里急腹中痛时,用小建中汤。肝左,肺右,心上,肾下,脾胃处四脏之中,胃为卫之源,脾为荣之本。卫不足必以辛益之,荣不足必以甘补之,辛甘相合脾胃健,中气立而荣卫通,皆为中气虚寒阳气不布者设。其他如“泻心”消痞,“承气”降胃通腑,“麦门冬汤”滋养脾胃、降逆和中,又皆为通降胃腑而设,在脾胃病中应用颇多。后世“和胃通降”之治,实为仲景“泻心”“承气”治法之延伸。李东垣之《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引《素问·天元纪大论》中“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之说,认为“岁半以前,天气主之,在乎升浮岁半以后,地气主之,在乎降沉。”岁半以前,阳气升发,阴气长养,则万物生发繁茂;岁半以后,阳气肃杀,阴气凝敛,则万物伏藏,而“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若“顺四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饮食有节,及不暴喜怒,以颐神志,常欲四时均平,而无偏胜则安”。东垣认为脾胃内伤之所以发病,主要病机是气机失调,升降失司。他据《素问·五常政大论》“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的理论,认为“阴精所奉,脾胃既和,谷气上升”,脾胃健运,脾升胃降,清升浊降,气机调和;而“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即脾胃气虚,元气不足,清阳不升,谷气下流,致气血无所化生,是“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者亦病”。他在《脾胃论》中提到病从脾胃生者有四,皆为阳气受伤,不升反降。故东垣十分重视升发脾阳,强调人以胃气为本。3清浊升降能力证功能性胃肠病多有脾胃升降失常的表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欲不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是脾胃所生、清浊升降乖常之病证。脾胃气弱,米谷入,清气不升而反降为飧泄,如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腹泻,当升脾;浊气不降,而反上逆,则生胀为呕,为吐,为哕,为便闭,如在功能性消化不良(FD)、功能性呕吐、功能性便秘,当降胃。若“升降之气,上下不得交通”,膈咽之间,交通之气不得出入者,为逆气所作,而为胸膈满闷、为噎塞,如在功能性食管病。若气结胸腹胁肋,气机升降不行,不通则痛,如在功能性腹痛、功能性腹胀、胆胰功能性疾病,当通利气机。具体有以下几种治疗大法。3.1和胃降和胃对阳虚脾不升清,脾胃气弱,不能运化水谷,饮食不化精微,反生湿浊,而为泄泻者,宜补中升阳(如补中益气汤),温脾理中(如理中汤)。对胃失通降,胃肠气滞者,宜通降腑气,胃与大肠均属阳明经,主通主降,通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否则传化无由,壅滞为病。和胃降气要配合宣降肺气,肺气之肃降,有赖胃气之降,和胃降逆配宣肺肃肺之杏仁、桔梗、紫菀、枇杷叶、苏叶,可使气机灵活,否则“肺金清肃之令不行,升降之机亦窒”。肺与大肠相表里,轻清宣上,开肺气可舒展胃肠气机而通大便。3.2胃不受侮而胃气通降肝体阴而用阳,以阴血为体、以气之疏泄为用是肝的特点。肝气疏泄助脾运化而升发清阳之气,助胃受纳腐熟而下降浊阳之气。肝气疏泄条达,胃不受侮而胃气通降;若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胃气壅滞时,宜疏肝和胃,四逆散加青皮、陈皮、香附、绿萼梅等治之。若肝胃阴虚,失于濡润,润降失司,用一贯煎加味,以柔药养肝,平衡肝之阴阳,使肝气舒畅条达,养胃阴和胃气,意在润降。3.3和胃通调,和胃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下行为顺,功能性胃肠病(FGID)虽有气滞、湿阻、食积、因寒、因热等多种病因,治有温、清、消、补、化之别,但总要通调气机,顺气和中,胃方有进食受纳之功。故理气药在所必用,理气药多偏温,不宜过量久用。胃阴不足而润泽不及者,用益胃汤加佛手、香橼,使气机灵动而不燥伤津液。对虚中夹实、寒热互结、痞塞难开者,宜辛开苦降,苏叶、黄连、吴萸或干姜、黄芩、黄连或半夏、黄连等治之。3.4降逆和降逆的药胃气上逆是胃失和降的进一步发展。胃主降浊,若胃气不降反逆,则浊气、浊阴随之上逆,临床见到脾胃虚寒,阳气不足,胃气不降反逆,十二指肠液包括胆汁上逆到胃,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若脾虚不能升阳,使胸中阳微,浊气、浊阴上逆,胃内容物甚或十二指肠液上逆到食管,而引起胃食管反流病。此时应通降镇逆,镇其上逆之气,使膈胃之气恢复到顺降的状态,使浊阴随之下降。具降逆作用的药物分偏清、偏温两类,前者如竹茹、栀子、代赭石、黄连、柿蒂、莱菔子、枇杷叶,后者如生姜、干姜、良姜、丁香、吴茱萸、肉桂、半夏、苏子、苏叶、乌药、小茴香、沉香、降香、陈皮、厚朴、川椒、韭汁、刀豆等。如胃气上逆、寒气重、倒饱而胸膈满闷者,加丁香、吴萸、生姜温胃气,泄寒气,通利胸膈。3.5打开阳,打开气滞,除湿,排放浊水3.6“胃阴不高”之方叶天士创胃阴学说,认为“胃易燥”,“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对脾胃二者应加区别,胃为阳土,脾为阴土,脾为脏,胃为腑,脏宜藏,腑宜通,用各有殊,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气宜升,胃气宜降。主张降胃之法,使胃气降则和,但因胃喜润恶燥,不宜苦降或苦寒下夺之品,“所谓胃宜降则和者,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使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即“胃阴复而气降得食,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多选用玉竹、花粉、沙参、石斛、麦冬等。可用于慢性胃病之胃阴不足、胃气呃逆、胃肠津液不润而大便不行、胸膈烦热或口舌生疮时,使津液来复,胃气润降则呃逆可已;胃阴得复,则腑气润降而大便可行,阴复热清而膈热可消。临床若见膈咽不通、脘腹胀满、大便不行时,为“浊阴在上,则生胀”,《内经》称为“阴阳反作,病之逆从”,是清阳下陷而不能上升,浊气上逆而不能下降,清浊反常,所以胀。脾胃病中因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的病常见腹胀、腹泻、大便不行、胃脘痞满以及上面提到的胃食管反流病等,均应升阳、泄浊并举,使胸阳、中阳温煦,方可使阴浊之气下降。东垣《医学发明》中用木香顺气汤和沉香交泰丸,前方“以柴胡、升麻行少阳、阳明二经,发散清气,运行阳分为君,以生姜、半夏、草豆蔻仁、益智仁辛甘温,消散中寒为臣,厚朴、木香、苍术、青皮通顺滞气,当归、人参、陈皮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艺演出场地租赁免责协议
- 建筑工程大包合同
- 场站防爆灯安装施工合同(3篇)
- 家装工程设计及施工承包合同
- 电子商务产业园合作协议
- 电能行业智能电网建设与管理方案
- 居间买卖协议合同
- 物业收费管理合同
- 环境监测评估咨询服务合同
- 房子抵押还款协议书
- 怀念战友混声四部合唱简谱
-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系统-综合练习题含答案
- 安全生产投诉与举报处理培训
- 2024年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word版
- 新《安全生产法》全面解读“三管三必须”
- 印刷包装行业复工安全培训课件
- 蜜蜂的社会结构和功能
- 电气八大管理制度
- 财政投资评审项目造价咨询服务方案审计技术方案
- 中国电信应急管理整体解决方案
- 公务员年度考核登记表(电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