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人类的生命意识_第1页
略论人类的生命意识_第2页
略论人类的生命意识_第3页
略论人类的生命意识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略论人类的生命意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认识、改造甚至征服自然,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远古时期,人类由于对自然的无知而盲目的崇拜自然。到了现代,人们利用科技的发展,在永远也无法满足的利益的驱使下,又过度开发甚至破坏自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种现象必然引起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系列思考。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古代自然哲学与美学的理解,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1.“易”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大约形成于殷周之际,传说伏羲氏始作八卦,周文王推演为六十四卦;《易传》旧说为孔子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以来陆续形成的解易作品集。自战国时代起,它被儒家奉为经典,并进而跃居为群经之首,近三千年来对中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自春秋以来,几乎历代思想家都注疏或研讨《周易》,借注解《周易》而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思想史演进的一种方式。尽管人们关于《周易》对于中国科学思想发展的影响褒贬不一,但是事实上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1)自然界是一个生成中的变异世界。“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周易·序卦传》)反映了战国以来理性主义的高涨。“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天地的伟大不在于它的伦理性,更不在于它的神秘,而只是它生长了万物。“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系辞上传),即天地最伟大的德行,是使万物生生不息。(2)自然界的变异是有规律的。“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上传)其相生相克、相反相成,概括自然界万千事物。于是,一个层次系统的世界产生出来,这是一个自发组织起来的过程,其中没有上帝的位置。(3)自然界变异的动力在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系辞上传)。刚柔也就是阴阳,天地之间的变化都是因为阴阳两种对立因素、势力的相互作用。阴阳是一切变化的根源,是确立天地万物的根本。(4)天道与人道是统一的。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是统一的。儒家之所以关心自然界的变异规律,目的在于给社会立方,确立人类行为伦理规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第一)。世界运行不止、不断变化创新,人也应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第二)。自然广阔无垠、润育万物生长,人也应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这里实际上也就道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人的行为应该是效仿自然,顺应自然。2.油松林道学的特点道是道学的核心范畴,也是中国哲学的最基本的范畴之一。殷周时期,道字首见于金文,其原始意义为道路,后来其涵义逐渐扩大,在《尚书》中被引申为黄天之道、王道和具体的道理和方法,《诗经》中的道亦为道理和方法。老子以道为其学说的最高范畴,开创了道自然观。道学的经典著作是《道德经》和《庄子》。(1)道的含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道”不仅是老子哲学的最中心的概念,也是道家、道教以及整个中国古典哲学的概念之一。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本原,是宇宙的普遍原理,是独立无依的绝对者,也是人类道德价值的最深根源。(2)道的品性。“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3)道学的特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和复归,都是道所推动的。道学主张自然界是自发运动、自组织的世界,这种自组织是合规律的道,不仅是对于天地万物的一种整体性的表述,而且是对于天地万物自发生和发展的一种概括。以上所举,虽侧重点不同,但都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的行为应顺应自然。二、人类具有利用自然的功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无处不在。人类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美。那么,美是如何在实践中产生的?人的自由创造是怎样成为美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实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践中人的自由创造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一方面,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劳动结束时所得到的成果,在劳动开始时就已经在表象中观念地存在着。这正是自由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劳动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人的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生产劳动对象上必然表现出来,成为对人的创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这就是人的目的、计划与理想的实现。人在生产过程中是按照目的、计划去积极地能动地改造自然。在改造自然时,能在自然物上引起一个预先企图的变化,并且经过这个变化,使自然物成为符合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产物,同时,这个生产物的自然形态的变化,是根据人的目的和需要所引起的。在这个过程中,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与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物化了,而对象被加工了。”这样,在生产对象被加工的同时,也就打上人的印记,表现着人的物化劳动,表现着人的目的和需要,表现着人改造自然的力量、智慧和才能。所以,人能在创造的对象中、产品中“直观自身”,美由此产生。人类不仅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美,而且在社会实践的一切领域中都创造着美、产生着美。按照这种观点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必然会得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结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发展了的人类生产活动既应遵循功利主义的原则,也应遵循超功利主义的原则。马克思认为,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改造自然界,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生活资料的功利性活动是合理的生存活动。因为这种功利性的生存活动既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但是,人类仅仅只是从事功利性活动则与动物无异,因为动物的活动也是功利性地满足其自身生命需要的活动。因此,超越功利性的活动,是人类能够超脱自身需要的狭隘束缚,从其他物种的需要出发,从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出发,去进行促进自然万物共存共荣共进的活动。人类不仅需要把自然万物当作实用对象来对待,而且需要能够把自然万物当作审美对象来看待。因此,超功利性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也是最大限度实现人类生态价值的活动。三、对自然、人与自然的认识传统文化给人类精神以伟大的解放,给经验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道路,但也有思辨性、朴素性、模糊性的局限。恩格斯曾说: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20世纪后半叶,人类意识到自然并不是人类的奴隶,人类也不是自然的奴隶。单单从统治与被统治、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并不能合理、科学和准确地把握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其他生命的关系。其实中国古代一些睿智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都提出了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这些观点是建立在自然未被清楚研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朴素的但本质是正确的认识。今天我们立足于当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已比较清楚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是天人和谐的关系,才能使人类本身得以在自然界保持其物种的身份和发展。否则,不是自然界不再发展演化,就是人类本身将被淘汰出局。今天,人类已开始采取许多行动来维持和推进这种和谐平等的演化关系。在这种自然观中,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我们当然应该认识到,人类不可能把自然界的天然属性全部转化为具有属人的社会属性的自然界,如果是那样,自然界就不再成其为自然界了。在马克思看来,人在自然之内,自然也在人之内,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关系的理论基础。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实践却是复杂的。例如,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和作用不断扩大和加深,人类把自己认识到的自然和作用到的自然进行了区分,把两者区分为“人化自然”、“人工自然”,再加上人类不曾认识的那部分自然即“天然自然”。在人类面前,一共存在这三种形态的自然。由于人类的能动作用不同,这三种自然也存在着某种复杂的转化关系。这种转化本身就体现了自然的天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之间的某种复杂关联。今天的天人和谐的自然观的确立还是人类自然观发展的雏形阶段。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这种天人和谐的自然观必定得到更多人的认识和更大的发展。四、如何理解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