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高校学术失范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近年来,学术失败成为引起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在通览国内大多相关文献之后,笔者感到关于此问题的规范性研究并不多:首先,关于学术失范的概念界定不清晰,存在使用混乱现象,如学术失范、学术腐败、学术不端、学术越轨等概念经常被混用,研究者多按自我的直观理解,径直批判主题,缺乏规范性。其次,在研究方法上,重主观感受而轻数据。大家都似乎感觉到问题严重,但是问题严重的程度究竟如何,却鲜有实证性数据的支持。再次,大多数研究往往就事论事,但对于学术界中可能存在的失范现象与整个学术体制运行间的关联分析不多。鉴于此,本研究以学术失范概念为切入点,试图以实证数据来判断:我国高校究竟是否存在学术失范现象?如果存在,失范的程度如何?它反映了学术界一种怎样的生态或者说我国学术体制处于一种怎样的运行状态?一、失范的内涵及其在社会系统中的分化何谓学术失范?国内学者对这个基本概念界定仍显不足,人们大多简单称之为一种违反学术道德的现象,或者从学术规范的字面意义予以界定,即认为学术失范是学术规范的缺失、沦丧或者违反学术规范。从众多相关研究中可以看出,研究者频繁使用的学术腐败、学术造假、学术/科研越轨、学术不端、学术道德失范、学术不良风气等概念与学术失范间的确有着某种内在关联性或者交集,但是在规范意义上,还有待进一步辨析和澄清。为便于确立一个关于学术失范的操作性定义,在此有必要再次对“失范”概念予以详尽界定。从词源学上来讲,失范(anomie)源于希腊文中的eunomia和anomia,anomia是作为前者的反义词而衍生出来的,eunomia的原意是指涉一个社会或国家的良好有序状态,而anomia则正好相反。在英文中,anomie同lawless的意义相近,表示对规范或法律的漠视。作为一个规范性的概念,“失范”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盖奥(MarieGuyau)提出来的。鉴于19世纪欧洲社会实证主义与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传统宗教伦理价值所面临的危机,盖奥认为,社会出现了一种在他看来并非反常的“道德失范”和“宗教失范”现象。对失范现象加以系统研究者,当属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Durkheim)。所谓失范,涂尔干认为,就是指一种处于精神错乱即不道德和癫狂的痛楚状态,它具有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特征。在心理学意义上,表现为人处于压力之中的一种焦躁、疲态、悲哀、消沉或过激等心理状态;在生理学意义上,则是指身体处于高度不适的困顿状态;在社会学意义上,它是一种集体性表征,意指社会处于道德滑坡和功能紊乱的一种境况。在这种境况中,由于社会的急遽转型和突现危机引起道德体系崩溃,人们或群体的行动缺乏足够的道德规范去指导和控制。与此同时,失范也带有社会整合功能紊乱的内涵,在道德体系出现危机的情形下,如果社会分工程度低,一个有效控制不同分工部分间联系的核心协调结构的疲弱以及满足整个社会系统运作所必需的群体和组织的无能,又往往带来一种社会的不协调状态。关于失范究竟是由道德失效还是功能紊乱引起,如果说涂尔干在这方面还存在模糊之处,那么默顿则很好地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对失范提供了一个相对全面和系统的理解。默顿(RobertK.Merton)认为,个体性的“失范”应该称之为anomia,而唯有社会性失范才是真正意义的“失范”(anomie),它是指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其有效性的一种社会境况(situation),在这种境况中,控制人行为的社会准则陷入崩溃的边缘,人们对社会秩序不再报以信任,社会系统之中不再存在一个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共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进而导致越轨(deviation)行为频繁发生。概言之,所谓失范就是在社会系统中合法性规范弱化甚至丧失的一种社会无序窘态。这种社会失范境况是如何形成的?默顿认为,主要是因为文化目标(culturalends)和制度指定性工具(institutionallyprescribedmeans)间存在分离,确定性文化目标所侧重的往往与制度工具所侧重的不相适应,而由制度所导致的行为相对于仪式化的文化目标更具有强制性,因此,这种状态中的个体经常处于两难困境,无法兼顾二者,因而失去平衡并产生焦虑。但这种焦虑是失范(normlessness)社会的结果,是社会失范的征兆而非单纯个体性的表征。当这种环境持续恶化下去,譬如人们越偏好工具性的效率,社会就越不稳定,进而发展为涂尔干所谓的“失范”状态。总之,由以上涂尔干和默顿关于失范概念的界定中,大致可以赋予失范以如下内涵:第一,失范是集体性的社会和心理表征,但它可以通过个体主观感受和行为体现出来;第二,失范是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它与特定时期的社会制度设计存在关联;第三,这种制度设计带有效率取向,但往往与社会传统价值规范(文化意义上的)间存在冲突;第四,这种冲突在个体层面上表现为焦虑、无所适从、愤懑、不满、身心疲惫等心理和生理特征,在社会层面上表现为诸如犯罪、吸毒、自杀等偏差事件比例提高,进而构成涂尔干所谓的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社会事实。由“失范”的第四方面内涵可进一步引申出:评价一个社会是否处于失范状态,既可以把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社会事件作为客观社会事实来加以研究,正如涂尔干在其《自杀论》中对自杀的研究;也可以通过对个体态度和感受反映出来,如20世纪50年代开发出关于“失范”量表的史若尔(LeoSrole)的研究。史若尔曾经设计了一个五题项的量表,作为他测量社会失范的操作性定义。史若尔的五个题项分别为:1.向官员们投诉毫无意义,因为他们事实上从来不关心普通人的问题;2.在今天,最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日无酒忧”(Nowadaysapersonhastoliveprettymuchfortodayandlettomorrowtakecareofitself);3.无论有些人怎么说,现在的大多人变得越来越坏;4.让孩子出生于这样一个看不到未来的世界是不公平的;5.现在,真不知道还有谁靠得住。从史若尔的量表中不难发现,其五个极端性叙述性题项要么反映了人们对权力的不信任(制度性的)态度,要么反映了人们对日常人际关系(文化和道德意义上的)的不信任态度,或者反映了人们对当下社会的不满乃至绝望的感受。有必要说明的是,本文正是由该量表获得启发,试图设计一个关于我国学术失范程度的操作性定义。在理解有关社会失范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再来探讨关于学术失范(academicanomie)的概念。所谓学术失范,显然是以学术规范的先在性为前提。关于学术规范的最有代表性的论述是默顿所谓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主义以及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四原则的“默顿范式”。默顿的四原则与其说是学术规范,毋宁说在严格意义上反映的是早期学术人的传统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在学术活动职业化之后,它便成为学术共同体内部一系列成文或不成文规范的基本文化和伦理依据。譬如反学术近亲繁殖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防范学术认可和资源分配中的特殊主义取向,而体现了普遍主义;同行评议期刊制度设计的目的是保护优先发表权,并实现共同体内部学术思想、理论和观点的交流和共享;学术发表中相关的技术规范是为了体现对他人劳动尊重的同时,又鼓励正常的学术争鸣和学术创新,如此等等。然而,默顿的科学规范毕竟源于在科学建制化和学术活动职业化尚未成型的17世纪至19世纪,它体现了早期学术人根据自我兴趣自由探索的精神,也代表在外部权力和利益介入相对疲弱的前提下学术人的一种理想活动状态。在进说20世纪后,伴随学术职业化和外部权力和利益的广泛介说,这种学术人的理想状态或者说学术人的文化和精神传统却面临日益严峻的危机。学术的职业化使得学术人也具有了稻粱谋取向,在研究逐渐被纳入国家科学体制之后,为获取足够的资源,包括经费、学衔、有保障的工作合同以及社会声誉等等,学术人不得不应对来自机构内外的种种制度性刚性要求,如项目评审、学术评价和学术晋升考核、学术奖励等等。这些制度意义的刚性要求,正体现了默顿所谓的“制度所开出的工具”,其效率取向与传统的学术文化和精神传统日益疏离,不仅为学术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而且会引发众多偏差甚至越轨行为。譬如中外学术界所频现的剽窃、抄袭和篡改等学术不端(academicmisconduct)事件,为获取学术资源而出现的行政权力甚至学术权力的滥用情形,学术关系庸俗化(特殊主义取向)、学术研究取向日益功利化和学术成果的泡沫化,如此等等。也正是存在这种学术意义上的“失范”迹象,使得人们很自然地把学术意义的失范与制度设计联系起来。例如,有研究者指出,新浪网于2003年7月所做的一项关于我国学术腐败根源的网上调查结果显示,人们普遍认为学术制度原因比道德原因对学术失范的影响更大。有人认为,学术制度供给不足是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直接根源,社会制度的缺陷是间接根源。其定义中的学术制度包括内在学术制度和外在学术制度,内在学术制度即大学内在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外在学术制度包括学术法律制度、学术评价制度、学术奖励制度。社会制度则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还有研究指出,专业学术期刊制度在学术失范现象产生过程中也应该承担“连带责任”。专业学术期刊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制度方面的缺陷,诸如论文审稿制度设计及其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专家评审把控不够严格,专家选择存在局限性,缺乏对审稿人的制约与激励机制,审稿过程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导致论文审查标准降低,多人情稿、关系稿,质量难以保障。有人认为,专业学术期刊运行中的“马太效应”也影响到期刊论文审查的公正性。例如,学术出版者往往根据学术作者是否是名人、高学历、高职称等因素来衡量作品的出版价值,陷入以作者层次作为重要取舍标准的误区。在现行学术体制中,工具色彩最为浓厚的制度莫过于学术评价,它贯穿于学术奖项评定、科研项目申请、学术职位聘任和晋升、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评定、学位点申请、重点实验室/学科评审等几乎所有学术活动过程,也是整个学术体制的核心环节。因而,它与可能存在的学术失范之间存在最为密切的联系。有学者指出,学术成就评审与学术资源分配关系过于紧密,是导致学术失范的原因之一。当前学术评价中“重量轻质”、过度推崇量化评价的取向导致学者或学术机构急功近利,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制造虚假的学术繁荣,实则学术作品质量低下,甚至通过剽窃等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方式追求数量上的优势。同行评议这一内行评价方式也可能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如评议者个人主观的学术偏好、知识结构、学术视野、人情关系、长官意志、学缘关系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评价标准和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公正性。此外,学术管理监督和惩治机制不足被认为是学术失范的另外一个影响因素。有研究者指出,在我国当前的学术体制之下,学术失范行为被查出的几率较小,而且即使查出,其惩治措施也是较轻的,是一种“低投入、高收益”的具有高回报率的风险投资行为。这暴露出了我国学术管理体制上的缺陷——缺乏执行有力的监督和惩治机制,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学术失范行为者侥幸投机心理。以上林林总总,显然易见,人们大都假定我国学术界目前已经存在一种失序或者说失范状态,且把它与学术界目前的制度设计关联起来。我们的问题是,如果失范为真,且的确与制度设计存在关联,那么究竟如何判定和测量这种失范的程度,目前的制度设计究竟与其存在怎样的关联?正是基于这一问题研究取向,本文在厘析失范概念的基础上,把学术失范界定为:在特定时期,对学术共同体成员而言,因为学术文化和伦理与制度设计价值取向间存在不平衡,从而使得学术规范处于一种低效或失效的状态。我们依此进一步确定一个操作性的定义,即学术失范的程度表现为人们对学术界整体混乱和无序状态的认可态度强弱。这种认可态度既反映为个体的焦虑水平,也体现了人们在目前学术资源分配和学术认可过程中的一种相对剥夺感。参照史若尔的失范量表,我们设计了4个题项来加以测量(详见表1)。本研究的基本理论假设是,学术失范程度与学术制度设计合理性间存在关联,有关学术制度的结构分为两个维度:机构内部维度和学术共同体维度。两个维度的变量结构图如图1。二、变量和数据分析的描述(一)数据整理和分析为了达到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结构性问卷调查方式,自编调查问卷,以高校教师群体为调查对象,通过高校教师自身的感受和态度来反映当前学术体制的运行情况。运用spss16.0对所获得的数据加以整理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工具是自编调查问卷。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问题,问卷主体主要包括高校学术制度以及学术界整体学术失范状况两方面的内容。调查问卷为综合型问卷,以结构性的题项为主,辅以一个开放式题项。结构性题目采用六分等级评定法,包含了正向和反向态度两类题项。问卷实施采用调查对象自我评定、自我报告的方式,由高校教师根据自己所在院校、研究机构的实际情况及自身的感受、态度进行问卷填答。调查问卷曾经过两次试测和多次修改,剔除了其中区分度不大的相关题项。在问卷数据统计过程中,对于其中有关描述性题项因为不合乎分析需要又略有删除。(二)测量维度及问题描述本研究的因变量为学术失范整体状况(ZT),自变量包括高校内部的考评制度(KP)、学术晋升制度(JS)和内部环境保障制度(NB)(排斥行政干扰能力)以及高校外部相关的学术奖励制度(JL)、学会制度(XH)、学术期刊制度(QK)和科研资助制度(ZZ),共七个变量。每个变量下划分不同的测量维度,每个测量下设若干问题,按符合程度划分“完全符合”、“比较符合”、“有点符合”、“有点不符合”、“比较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六个等级,分别赋予1分到6分,反映被调查者对当前学术失范程度的整体感受。各变量的测量维度及问题如表1和表2。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为避免产生误导,我们设计时有意对不同题项分别采用否定和肯定叙述方式,但在统计时对所有肯定项都进行了反向赋值。(三)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本研究以在京的七所著名大学(多为985工程建设高校)教师为抽样调查的总体,采用方便加随机取样的方式,先获得七所高校中有电子信箱教师的通讯录,有500多位,并对基本信息加以编号整理,在综合专业、职称等因素后,分层随机抽取约400位教师作为调查样本。问卷调查采用网络提交、电子邮件提交、纸版问卷调查和电话沟通等多种形式,共发放了约400份问卷,回收了173份,剔除一些无效问卷之后,还剩159份有效问卷可供分析。在回收的问卷中,样本的基本特征如下:性别构成方面,男女教师比例分别为77.4%和22.6%;年龄结构方面,35岁及以下者占22.0%,35~45岁者占52.2%,45~55岁者占17.0%,56岁及以上者占8.8%;学历方面,89.3%的被调查者拥有博士及以上学历,6.9%为硕士学历,3.8%为本科学历;职称方面,34%被调查者为教授,44.0%为副教授,20.8%为讲师;在学科类型上,38.4%为文科,20.8%为理科,37.1%为工科,3.8%为农科。经过大致分析发现,虽然样本规模不大,但其特征与总体结构特征基本符合。三、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一)被调查者对“学术不轨行为也不会民事主体”的认定,有“有关学术界整体学术失范状况检测共有四个题项,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当前学术界的学术失范问题持较为悲观的态度。47.8%的被调查者不同程度地认为,(ZTI)“现在对任何一个将要开始学术生涯的年轻人来说都是糟糕的时候”;76.1%的被调查者不同程度地认为,(ZT2)“在当前中国学术界,即使制定再多的学术规范,学术不轨行为也得不到扼制”;(ZT4)85.9%的被调查者不同程度地认为,“在当下中国的学术界,学者占有的学术资源与其学术能力不成正比”;然而,大多数教师对于通过自身努力做出有价值的研究仍持较为乐观的态度,63.0%的人不同程度的认为,(ZT4)“在当前的学术环境中还是可以做出有价值的研究的”。尽管如此,这依旧说明当前学术界的学术失范问题较为突出。通过将失范状况分别与学科类型、职称、年龄与性别这四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也表明这些因素影响不显著。此外,因为问卷回收率较低,为了避免出现愿意作答者可能存在的情绪倾向所带来的偏差,我们特意做了一个特殊抽样,针对北京市某重要社会科学奖项的评审者现场发放了40份问卷,我们假定评审者身份和地位是目前学术界精英,或者说是学术权力主宰者,以此来检验他们与随机问卷作答者间的差异,评审人与随机抽样群体间对问题的回答结果虽然在第2题项即“失序程度”上有一定的差异,但也并不显著(卡方检验分别是0.76、0.07、0.21、0.58,P>0.05),这足以说明该四题项的测量结果是基本可信的。(二)简单的相关分析1.基于测量目标导向的测量:学术职务消费、学术身份认同更有力,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公正性通过相关分析(详见表6),除了无显著性相关的KP2、JS2、JS6、XH1、QK1,其他各题项与学术失范皆有显著相关。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机构内部保障制度维度上,“学校考评中,我的工作精力投入与收入不成正比”(KP1)对学术失范有显著影响。分析其中原因,很可能是学校考核带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78.6%的被调查者都不同程度地认为,“在其所在系所,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研究成果,即使教学再出色,也无法获得职称的晋升”。在科研为主的导向之下,85.5%的被调查者“将精力主要投入科研项目和论文撰写”,而仅有6.3%的人将精力主要投入教学中。在学术晋升方面,重量化、重科研、对发表刊物要求不当、向行政权力倾斜,是其中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61.6%的被调查者都不同程度地认为,“在教学和科研考核中,其所在的院校更加看重量而非质”;77%的被调查者不同程度地认为,“其所在系所晋升教师时,对学术出版物的要求不合理”,其中约56%的人认为“不合理之处在于刊物分级和计分方式”,14%的人认为“强调作者排名方式不合理”。认为有其他不合理之处的被调查者中,观点包括:“仅要求量,过于形式”、“学术出版没有钱和权有用”、“只计算SCI及英文版EI收录,抑制了人们发表中文高档次文章的积极性”等等。通过分析我们还发现,在高校教师看来,高校研究机构内部的行政力量在晋升考评中发挥着较大的影响力,除了学术标准之外,行政职务这样的非学术标准似乎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力。81.6%的被调查者不同程度地认为,在其所在的系所,担任行政性的职务更有利于职称的晋升,43%、46%和7.5%的被调查者分别认为,在其所在院校,行政权威、学术权威和教师集体的决定在教师的聘任和晋升中起关键作用,这说明学术职称晋升评价中非学术性因素的介入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公正性。此外,在机构内部环境生态上,62.3%的被调查者不同程度地认为工作中“有填不完的表格”,88.1%的人不同程度地认为“行政独揽了学术政策”,74.7%的人不同程度地感觉“与行政人员相处不和谐”。2.被调查者对本专业学会的地位和影响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言,学者都拥有两个身份和归属,一是作为机构的雇员,二是作为学术(学科)共同体中的成员。一般而言,相对于组织,学者更看重共同体的认可,并对共同体报以更高的忠诚。作为无形学院,个人对学术共同体的忠诚一般通过其对专业学会的参与热情以及对学术期刊的信赖体现出来。通过相关分析,我们发现参与专业学会活动对学术失范没有显著影响。数据分析表明,57.1%的人不认为专业学会所授予的荣誉很有分量,53.2%的被调查者不同程度地对是否加入本学科的专业学会持无所谓的态度,可见,在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心目中,专业学会的地位及其学术认可并不是特别重要,成员似乎缺乏对本专业学会的“归属感”。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国学术共同体的权威还存在问题,影响力不足。在学术期刊方面,仅有10.8%的被调查者“经常知道自己所投出去的学术文章由谁来评审”,由此可以大体推测,学术期刊的论文审查环节尚具有较好的匿名性,但也有42.4%的被调查者不同程度地认为在阅读本学科的一些权威杂志时没有什么收获,这反映出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准并不能令人信服。在外部奖励制度方面,74.1%的被调查者不同程度地认为“获奖的学术成果名不副实”,可见,大多数高校教师对学术评奖的权威性可能存在着质疑。科研经费是重要的学术资源之一,所获经费的多寡对于学科发展以及学者个人学术成长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科研资助制度方面,84.7%的被调查者不同程度地认为,“在当前的学术环境下,十年磨一剑的基础性研究很难获得经费资助”;76.1%的被调查者不同程度地认为,“最后拿到课题研究项目的人往往不是最合适的人选”;62.4%的人不同程度地感觉“课题申请指南中的课题没有多少研究价值”;79.9%的人不同程度地认为,“结题验收比课题申请容易得多”。由此可以看出,在多数被调查者看来,当前科研资助过程中确实存在急功近利、追求迅速可见的应用性科研成果的浮躁之气,所资助课题的研究价值不高,课题经费分配的公正性遭受质疑,课题监督审查程序不严。此外,52.2%的被调查者“对自己能够申请到国家课题不抱很大希望”;56.1%的被调查者不同程度地认为,“当前中国学术界的资助机制对于中青年学者的学术成长没有帮助”。(三)学术失范与传统学术工作价值因子的关系对ZT1、ZT2、ZT3、ZT4这四个原始变量和定序测量的相关自变量进行简化分析。经对原始数据的KMO检验后发现,其KMO值分别为0.693和0.788,巴莱特检验显著性皆为0.000,比较适合进行因素分析。以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素萃取,因素分析结果如表4至表6所示。从表中可知本研究对因变量仅萃取一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特征值为1.899,解释变异量为47.224%,此因素分析的结果能较好地代表原始变量(详见表7)。对相关自变量萃取了6个因子,我们分别把它们定义为:普遍主义规范因子、传统研究取向因子、程序公正性因子、传统学术工作价值因子、非学术干扰因子、行政权力介入因子,6个因子解释的总变异量为62.97%(详见表8)。我们把学术失范因子与6个因子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发现除了非学术干扰因子对学术失范有一定影响,其他因子都有显著影响(P<0.01)(详见表6)。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与学术失范最为相关的是传统普遍主义规范面临危机,普遍主义反映的是所谓实力(merit)至上原则,其反面为特殊主义取向,即在学术认可(如奖励、发表、资助)过程中,诸如校友、学缘、友谊等社会关系网络以及权力等非实力原则在其中或隐或显地发生作用,进而导致人们对传统规范倾覆的一种失落感。其次,程序公正性和传统学术工作价值因子在其中也具有显著影响。普遍主义价值规范主要是通过具体的制度环节体现出来,这些制度环节包括课题申请和验收、学术评奖以及学术职务晋升等过程中的一系列规则。当这些规则存在缺失或形同虚设、有违公正性时,会引起共同体成员内部的不满,进而让人失去对制度本身的信任;而传统学术工作价值因子主要体现为个体对传统学术工作的信念,如共同体内部自主、对教学工作带有高度的热情、学术职业并非为稻粱谋等。当学术人员为应付制度性考核而以生存为第一需要时,就会冲击传统工作伦理以及个人的工作习惯,进而带来个体的困顿和烦扰。在回归模型中,传统研究价值取向和外部行政介入因子也与学术失范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关联。就发生学意义而言,学术职业本源于研究者对自我好奇的满足,其原生态带有浓厚的淡漠功利色彩,因此,戒除浮躁、以宁静的心境从事长远的基础研究,始终是研究者最为理想的工作状态,因而行政强力介入和功利化的资助取向在很大程度上使这种理想近乎成为一种奢望。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要么主动接纳带有突出的效率化取向的制度,或可成为优势资源的享有者,要么在被动中困守传统价值而很可能处境尴尬,两者之间没有其他选择。也正是在这种两难的制度环境之中,人们更容易失去自我,往往不得不参与有利于自我竞争优势的种种资源竞争,包括行政和学术权力之争,进而突破传统的学术伦理,甚至铤而走险,违背学术人最为基本的底线,演出一系列学术不端事件。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学术工作价值因子中,关于“我看重专业学会所给予的名誉”负荷出现了负值,这无疑反映了现在学术共同体的正常生态发育还远未成熟。它也在反面证实了学术管理体制依旧强大的行政化倾向,同时又说明,作为学术自主的表征,专业学会制度以及学术共同体的权威在现行学术体制中远未建立起来。学术共同体还远不能为其成员提供一种归属感。除此之外,在因子分析中,“我对整天忙于填写表格烦透了”单项进入非学术侵扰因子中,而且负荷值很高,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浸水挡土墙路堤边坡稳定性分析-课件(-精)
- 《逆全球化粗略综述》课件
- 《输卵管与子宫》课件
- 2024年甲乙双方二手机床设备买卖合同
- 拉头生产合同范本(2篇)
- 《OCTAVE评估方法》课件
- 2025年烟台货物从业资格证考试
- 2025年宝鸡货运从业资格证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玉溪货运考试题目
- 2025年丹东c1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检测试卷(含答案)
- 【MOOC】犯罪心理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MOOC】商业银行管理学-湖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MOOC】跨文化交际入门-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护理脊柱外科出科
- 2024年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
-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写作:记叙文-人物描写(篇章)》课件
- 剧院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
- 快递员合同协议书格式
- 企业三年规划方案
- 工程设计-《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