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_第1页
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_第2页
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_第3页
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_第4页
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

1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趋势和保护趋势。在文化遗产保护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联合国委员会关于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公约的签署,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本国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近来年,随着对遗产概念与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入,文化线路(CulturalRoutes)、遗产运河(HeritageCanal)、遗产廊道(HeritageCorridor)等一系列反映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整体性与延续性、体现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动态特征的跨区域的遗产,已成为国内外遗产保护领域探讨的热点[1,2,3,4,5,6,7,8,9,10,11,12,13,14,15]。对于我国的文化遗产,俞孔坚指出,当前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涉及三个层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文物保护单位。后者针对单体文化遗产,前两者针对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长期以来,这种体系实际上没有涉及如大运河等跨区域型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随着对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的重视,上述现象直到最近才开始有所转变。单霁翔指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正经历从“文物”到“文化遗产”的历史性转型。当前文化遗产的保护趋势正从重视单一要素的遗产保护,向同时重视由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混合遗产”“文化景观”保护;从重视“点”、“面”的保护转向同时重视“大型文化遗产”和“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从重视“静态遗产”的保护转向同时重视“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的保护等六个方面。因此,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应该走出历史文物和风景名胜的局限;应该从“死的”和孤立的“点”走向“活的”和联系的完整的文化景观和系统网络;应该从片面的、不平衡的封建帝王和贵族的壮丽和辉煌,走向更全面的、反映中国文明历程中独特的人民与土地关系的文化景观。中国五千年文化孕育了丝绸之路、大运河、茶马古道等数量众多的线性文化遗产。它们正是这样一类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出于人类的特定目的而形成一条重要的纽带,将一些原本不关联的城镇或村庄串联起来,构成链状的文化遗存状态,真实再现了历史上人类的活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交流互动,并赋予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载体的人文意义和文化内涵。不仅具有成为世界遗产的潜在可能性,同时构成了一个包括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由相互交错的线路构成的系统网络。它们可以包括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物质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种相关类型的遗产内容,可以形成一个新的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对改善和提高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探讨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试图从宏观层面上判别对中华民族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重要线性文化遗产,在国土尺度上建立一个集文化遗产与生态保护、休闲游憩、审美启智与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线性文化遗产网络系统,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一个彰显民族身份、延续历史文脉、保障人地关系和谐的文化“安全格局”和文化基础设施,永远留存下来服务于千秋万代。2方法本文将文献研究方法与德尔菲法(DelphiMethod)相结合,来系统全面地判别国家层面上线性文化遗产。研究框架如下图1所示:2.1重要交通线路的系统整理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以编年史为线索,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交通线路、军事工程、水利工程以及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线路进行系统整理。整理出国家层面上潜在的线性文化遗产清单,并应用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数据库。2.2专家意见意见的共享如何从浩繁的遗产信息中选取关键的最重要的部分成为国家线性文化遗产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任务。历史文化学者的集体判定无疑是最为可信的。如何将这种专家的集体智慧提取出来成为共识,便是专家问卷德尔菲法的最基本出发点。专家问卷德尔菲法基本上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步:选择相关问题的专家;就关心的问题分别咨询求得每一位专家的各自看法(专家问卷);第二步:汇总专家的看法和判断,并与所有专家分享大家的看法。以此为参照,每位专家可以修改自己的判断,并就同样问题接受第二轮的问卷调查;第三步:再次汇总专家看法,并以此为参照,每位专家可以再次修改自己的判断,并就同样问题接受第三轮的问卷调查。如此反复,直到专家们的意见达到或接近共识,这种共识便被认为是“真实的答案。”该方法为基础资料不全、影响因素较多的综合性问题进行理性的预测判断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并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因此,对于国家线性文化遗产这样一类目前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基础资料尚不完全同时影响因素比较复杂的研究主体而言。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德尔菲法,请国内人文、历史与地理领域的权威专家在互不联系的前提下,对哪些是中国历史上在人口迁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交流等方面对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的线性文化遗产做出判断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以最终确定国家层面线性文化遗产清单。3结论3.1线性文化遗产的作用中国线性文化遗产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和演变、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以及政治军事等过程在中华大地上的烙印。交通线路的开辟与通畅,是人类在地理空间内开展社会活动的必要保障,行政管理与经济沟通两项最基本、最稳定的社会活动与交通体系的关系同样也是最基本、最稳定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的封建社会里,发展经济的最重要基础就是水利工程,各个朝代都将兴修水利工程作为营国的重要工作;军事工程系统如长城的修筑,在中国铁器时代对战争防御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对长城这样军事工程体系的修建成为中国古代许多封建王朝保卫国家、抵御入侵敌人最基本的战略防御手段。毫无疑问,古代交通线路、军事工程、水利工程与重大历史的事件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正是中国历史上由于人类的特定目的在线性或带状区域内形成的重要历史文化纽带,是人类活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交流互动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本研究以中国编年史为依据,参考交通、水利、军事等历史文化资料,对这些国家层面上潜在的线性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应用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中建立数据库,通过可视化途径,直观地反映出其在不同历史背景条件下的位置、方向与作用等(表1)。这个潜在数据库将作为下一步遗产线路判别的基本依据和参照。3.2线性文化遗产数据库提取按照德尔菲法,本研究选择了来自于《考古学报》、《历史研究》、《人文地理》等8份种中文核心期刊的编委共211专家形成问卷调查的专家库,他们分布于全国24个省份。从2007年3月至于2007年8月向专家寄发三轮《线性文化遗产调查问卷》,第三轮后的专家意见基本趋于一致。具体的工作过程与内容信息如表2。专家意见主要分为位置、尺度、时间及属性四个类型。按专家意见形成排除标准,将不符合标准的提名逐一排除。(1)位置:空间位置明确,重点突出。排除如华夏文明轴心线、中国文化区分界线等宽泛不明确的提名,共计65项,以及元代的全国驿传路线、春秋—唐驿传路线等重点不突出的提名,共计33项。(2)尺度:国土或区域尺度。排除如都江堰、西安城墙等尺度较小的提名9项。(3)时间: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过重要意义历史遗产。排除南水北调、京广线等目前在建及使用中的提名6项。(4)属性;属于文化遗产范畴。排除晋陕大峡谷、南岭等提名6项。最终得到提名27项。研究将获得半数(50%)以上的提名共13项入选国家线性文化遗产清单。将获得1/3(33%)———1/2(50%)以上的提名共6项列入预备清单。在文献研究形成的潜在线性文化遗产数据库中将其核对、提取后,最后形成国家线性文化遗产清单与数据库。表3包括入选清单与预备清单在内的共19项国家线性文化遗产提名。3.3特征遗产网络的构成本文尝试利用文献分析与专家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探讨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的构建途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由分属交通线路、军事工程、自然河流与水利工程以及历史主题事件四大类型的19个线性文化遗产提名组成(见表4)。从时间尺度上看,有远自先秦时期的大运河(古邗沟),秦时期的直道,驰道等,也有近代民国时期的滇缅公路以及红军长征线路等等。从空间尺度上看,既有尺度巨大的,如长度达1800余km,横跨6省2市及5大流域的大运河;又有尺度相对较小、区域性的线性遗产,如约100余km的湘西长城。从空间范围上看,覆盖了全国包括陆地与海域范围在内的所有区域。(2)提名的19个线性文化遗产在国家层面上形成了一个连续完整的线性文化遗产网络。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由总计约250,000km的线性要素所构成。它是各历史时期具有重要意义的人口迁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交流过程的重要见证,是一个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动态”与“活态”的文化遗产构成的系统网络。4未来研究方向关于上面的研究成果,需要对以下几点进行说明:(1)本文提出的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的构建更多基于宏观与战略层面的分析,即对线性文化遗产的主题、基本方向和位置进行判断。没有也不可能精确到网络的控制范围,也没能就具体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核实。这些内容还需要在各区域和地方尺度上的研究,来落实和完善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的构建。(2)中华历史绵延悠久,文化遗产浩繁,尽管所选专家在各自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权威性不容置疑,但从数量上来说仍然不可能覆盖所有领域。所以,最后结论可能会有不够全面的情况。如姚雅欣,李小青提出的南起河南省辉县博壁镇,北至山西省陵川县城的“白陉古道”等很多地区层面的潜在线性文化遗产,因没有专家提及则没有包括在讨论范围之中。另外,有的遗产即使得到了专家提名,但因提名人数较少,没能形成专家团的共识而没有列入清单。另有8个提名在第三轮问卷后仍然只获得低于三分之一专家的认同,而没有计入清单,它们是京张铁路、北伐进军线路、坎儿井、江浙地区沿海捍海塘、马可波罗来华游历路线、太行八陉、珠江及其沿线文化带、松花江—辽河线性文化带。希望能够以本研究为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全面深入。约半数以上的专家在问卷中指出,长江,黄河等虽然属于自然河流。但它们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对中国历史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沿线文化带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可以考虑作为提名入选。因此将“长江及其沿线文化带”,“黄河及其沿线文化带”等归入提名。(3)国家文物局于2007年9月开始了针对国家文物的第三次全国性普查,并将文化线路等列为了普查对象。这是本项工作得以深入开展的重要契机。在本研究得出的战略性、概念性成果的基础上,未来配合“三普”中的相关成果,更需从机构组织、技术与基础研究三个层面进行不断地开拓,才能最终实现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的总体目标。(4)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的形成,将为中国数量众多的线性文化遗产申报世界遗产的提供参考,并且为中国新的遗产保护与管理体系的形成提供重要借鉴。更为重要的是,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将那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