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的概念辨析_第1页
乡村景观的概念辨析_第2页
乡村景观的概念辨析_第3页
乡村景观的概念辨析_第4页
乡村景观的概念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村景观的概念辨析

乡村景观研究在地理学和生态学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生产模式从封建制度依附土地维持生存到现代社会以商品流通创造价值的转变,景观研究的范围也从自然景观扩展到人在特殊文化脉络、社会背景交互作用下所创造的人工景观。人与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不仅造就了区域特有的景观形态,而且塑造了地区景观未来发展的环境特征和可能的发展形式及脉络。传统的乡村社会离不开农业景观及以农业景观为主调的空间特性,但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乡村不再是农业的反映,农业也不一定是乡村的主导产业。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各种动力中强调经济发展为第一的追求,导致乡村社会结构转变加速。一方面是农村产业大发展,农村景观格局不断演变;另一方面则面临着景观特色趋同、地域景观差异消失、乡村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乡村景观何去何从成为研究乡村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社会进步与人口问题等的综合课题。本文试图从乡村景观的概念入手,对乡村景观的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以期对乡村景观的发展有所裨益。1乡村景观的内涵乡村景观是相对于城市景观而言的,作为具有特定指向的景观类型,具有区别于城市景观的特定景观性质、形态与内涵。不同学者从不同学术角度对乡村景观进行了界定(表1)。如上所述,对乡村景观这一概念,不同学科、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从风景美学角度,乡村景观更多地指向风景性和观赏性;从地理学角度,乡村景观更多地指向地域性;从生态学角度,乡村景观虽然具有更全面的界定,包括地域特殊性及景观类型性,但存在过多重视自然景观而忽略人文景观的趋向。总体而言,对于乡村景观的探讨,过度关注可见的物质景观,而忽略了不太明显却又真实塑造出景观的不可见力量;过度强调视觉景观却忽视了景观的主体性。景观作为地域文化的空间缩影,意义绝非止于自然环境资源的分析。本文认为,乡村景观既需要指向其地域特殊性,也要指向景观类型性;既需关注客观的物质景观因素,也需关注主观的景观成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乡村景观:(1)乡村景观是人–地互动或交互作用之下的产物,是主体与客体的复合体。乡村景观既有主体的构成,又是客体的实在本身,其不仅表现为人通过主观观察的构成意象及主观构成意象所表现出的符号和方式,也是一种客观的环境要素组合与综合,呈现出特殊的地域或区域特征及文化特色。因此,乡村景观既具有地域特色性,也具有景观特殊性。(2)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域范围内的空间性表征,是地方特殊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与社会结构的具体表现,探讨乡村景观意义、生活空间的社会意蕴,必定要紧扣这些支配着景观变迁的要素。2乡村景观研究的发展2.1文化遗产与审美功能的并存与融合最初,对景观的理解仅仅从美学角度进行并作为绘画艺术术语而存在。景观作为一种综合的、直观的视觉感受,被早期的人们理解为美丽的田园风光。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景观的美学研究被加入人文内容,并把景观划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型。乡村的自然风光及田园文化生活作为审美信息源而存在,体现景观的审美功能,此时乡村景观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历史见证和现状表现,更是“乡土生活和乡土文化的博物馆兼史书库”。历史上我国是较早有意识地关注家园营造,并发现山水田园之美的国家之一。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乡村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成就了中国至高境界的山水园林并影响了整个东方的景观设计理念。西方对乡村景观的关注也是缘于风景画的诞生。17世纪开始,风景画在欧洲出现,18世纪,英国出现了一批风景画家和田园诗人,英国从对自然美的憧憬而萌生了田园文学,并在绘画与文学两种艺术主导下形成了早期英国的自然风景园。中西方对自然风光的关注、绘画的表达、田园式的园林营造及乡土文化景观的关注,反映了对乡村景观从忽略到以美学眼光欣赏到充分模仿利用的过程,乡村景观也开始真正走入人们的视线。2.2乡村景观的表层现象对景观的正式研究发源于地理学领域。乡村景观研究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最初是从关注诸如村落景观、土壤地形、农业地带、乡村多样性等开始的。早期的地理学家们主要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来感受乡村景观,乡村景观的外在形式、作用及类群是地理学研究的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研究视角从乡村景观的表层现象关注到引起景观变化的内在因素方面,并涉及到与景观相关的各方面研究,如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等。地理学家们开始注重用历史地理方法来分析景观的变化,认为追踪这些景观的改变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二战前,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农村聚落的历史分析、土地利用问题等,也包括一些乡村表层现象的观察及研究,如土地利用形态、乡村道路网、农舍及村落等农业活动,但涉及乡村景观的整体研究却非常少。2.3乡村景观研究方法二战后,国家和城市的发展百废待兴,乡村景观中的土地利用与规划开始受到各国学者和专家的重视,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被引入到地理学。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开展乡村景观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并强调景观生态学是将航空摄影测量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结合在一起的综合研究;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各种研究方法不断被引入和深化,乡村景观的研究面也不断扩展,从最初关注野外景观调查、景观制图、景观分类等比较传统的以描述与分类为主的领域,到进而分析景观间能量的传递过程,并借助计算机技术及3S等定量分析方法,对特定景观的动态变化历程及趋势进行研究,促使乡村景观研究从传统的经验综合和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与动态研究转变。其中北美学者更多注重乡村景观中生物-自然的研究方法,强调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欧洲学者多注重以社会、经济为核心的乡村景观规划,强调一般系统论和生物控制论共生论。景观生态学对乡村问题的关注从传统的野外调查到借助高科技手段的遥感、GIS信息处理。例如,德国Steinhardt以模糊评判理论进行中、小尺度的景观评价研究;捷克斯洛伐克景观生态规划与优化研究方法LANDEP系统;美国Forman提出的以生态价值与文化背景相融合下的景观规划原理和景观空间规划模式等,对乡村景观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4乡村景观研究的主流方向近年乡村景观研究主要有如下特点:(1)随着20世纪人文地理学的3次转型,乡村地理学出现明显的文化及后现代转向,对乡村景观中“主观”因素的重视已成为乡村景观研究中的主流方向,学者们也越来越意识到社会和文化因素在乡村景观中的重要性;(2)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美学者对乡村景观研究从过去单纯对“地”的关注转变到对“人”的关注,对个体的行为、意识、态度及性别等方面的探讨,丰富了乡村景观的研究领域,扩展了乡村景观研究的深度与广度;(3)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发展,导致对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乡村的生态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3农村景观的主要研究3.1乡村景观类型研究国外开展景观分类研究较早,主要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思想,其中北美学派对土地生态分类的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而欧洲学派的分类则更详细和广泛,除了涉及土地外,还从景观的自然度及人类对自然的干涉等各个方面对景观进行分类。国内对乡村景观分类研究最早出现在土地分类上。随着学者们对乡村景观认识的深化,对乡村景观的类型研究就从前期的土地类型和农业类型方面跨入整体乡村景观类型方面。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分类包括如下几种:金其铭等考虑到乡村景观是具有自然景观特色的人文景观类型,将乡村景观划分为乡村聚落景观和乡村非聚落景观;李振鹏提出采用功能形态分类方法,将乡村景观划分为景观区、景观类、景观亚类和景观单元4级分类体系;肖笃宁提出按人类影响程度的大小对景观进行分类,可将景观划分为自然景观、经营景观和人工景观。综合而言,景观分类的研究早期注重于以生态学和地理学的方法进行,随着“3S”技术的发展,景观分类研究逐渐趋向于与数学方法的结合及定量的应用,其目的主要在为景观评价及景观规划打下了基础。3.2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乡村景观评价的根本任务是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并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目的在于对乡村景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促进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到乡村景观问题的严重性并最早采取评估措施的国家是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对景观的评价中,美国多采用自然资源景观评价系统,而英国则从景观的资源型、美学质量、未被破坏性、空间统一性、保护价值及社会认同等方面来评价乡村景观质量。我国学者对乡村景观评价主要是从风景资源角度、生态角度及综合角度进行。刘滨谊与王云才从综合角度提出由可居度评价、可达度评价、相容度评价、敏感度评价、美景度评价等5个指标设立的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谢花林与刘黎明采用社会效应、生态质量、美感效果等3个功能指标进行乡村景观评价,并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俞孔坚从风景资源角度对景观美学质量评价的理论依据及景观评价方法和程序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丁维等从生态角度对农业生产、居民点生活、乡镇工业系统等3个亚系统进行乡村景观生态环境评价模型研究;肖笃宁探讨了景观的独特性、多样性、功效性、宜人性和美学价值等生态评价。总体上说,国外乡村景观评价最初是从视觉角度开始的,其后随着认识的深化,开始逐渐关注生态问题、社会问题及综合问题。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从最初的自然美学角度发展到综合角度,并结合GIS、模糊评价理论及环境数据可视化等新的理论与方法,推动了乡村景观评价理论及实践的大发展。我国学者进行的景观评价中,主要是借助于景观生态学方法的引进,侧重于景观评价的单个方面。因此,将景观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综合考虑景观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等,将有助于提高乡村景观的评价水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划措施。3.3景观格局研究无论生态学还是地理学,分析景观格局及其动力机制是景观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Odum和Turner对于Gerogia州近50年的景观格局演变进行了研究,并从生态学角度进行了景观发展演变的展望;Nelson介绍了关于经济、人口统计学和环境驱动力三维组合重构而成的美国西部乡村景观,并认为作用于区域的最重要的驱动力是移民,流动人口的力量正转变着区域的社会文化景观。Isabell和Sabine等人利用GIS及多变量分析方法对诺曼底地区25年来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发现导致乡村景观发生变化的主要动力来自3个方面:农业耕作的增强或废弃;城市化对景观构成的改变;地方保护政策的作用。国内乡村景观格局及演变随着生态学思想的引进而在内容及方法上不断得到完善。王仰麟提出以景观生态学理论进行农业景观格局分析;肖笃宁对辽东湾滨海湿地土地资源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湿地景观演变受自然与人为两种不同性质驱动力影响;傅伯杰以GIS、分维分析及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土区农业景观格局进行研究,建议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景观连接性;范少言等提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研究重点应放在规模与腹地、等级体系与形态、地点与位置等方面;周再知等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遥感和GIS分析了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关系,提出市场及经济发展政策的倾向性是导致景观格局阶段性变化的根源。国外乡村景观格局演变的研究不仅涉及宏观乡村景观的动态变化,且对乡村聚落景观、文化景观、农业景观等变化都有较全面的追综研究,对导致景观变化的动力因子也进行了相关分析。相对而言,国内则更多地关注景观结构、功能、动态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土地利用与农业景观是景观格局中的重要实证研究方面,但面对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乡村景观应该如何发展,则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3.4景观规划研究乡村景观规划是围绕人与景观的共生原理展开的,是地理学、生态学及景观建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国外较早开展乡村景观规划研究的是捷克、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世界农业与乡村景观规划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如著名的捷克斯洛伐克景观生态规划与优化研究方法LANDEP系统,德国Haber等人建立的以GIS与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为基础的用于集约化农业与自然保护规划的DLU策略系统,荷兰以《土地整理法》和《乡村发展的布局安排》为代表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韩国的新农村运动及日本的“CommonGoods”都是基于保护农耕地和传统乡村景观而进行的乡村景观规划的体现。国内乡村景观规划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有郭焕成等开展的“黄淮海平原乡村发展模式与乡村城镇化研究”,从乡村地理学角度总结了与农业景观相关的一些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乡村所面临的问题的增加,针对乡村景观的规划原则及方法应用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国内外的乡村景观规划主要都是从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及综合角度进行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对景观的保护及乡村景观的优化发展。4城乡景观格局的规划乡村景观是包含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等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发展演变和特定的景观特征是各种景观要素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具体反映。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下,乡村景观的面貌呈现快速的演变,各种景观问题随之而生。针对新时期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对乡村景观的研究重点应包括以下方面:(1)城市化作用下的城乡景观重构研究。城市化对于乡村景观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在产业经济活动改变的情况下,引入了许多乡村前所未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城乡发展日益紧密、城市土地需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