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丝织业的考古学研究_第1页
汉代丝织业的考古学研究_第2页
汉代丝织业的考古学研究_第3页
汉代丝织业的考古学研究_第4页
汉代丝织业的考古学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代丝织业的考古学研究

中国纺织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起。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它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结束时,即六七千年。纺织生产活动是历代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其技术的演进和发展不仅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世界纺织史上也占有其特殊的位置。纺织产品尤其是丝织产品的流传,在汉代及以后在与周边各国,甚至世界各国的文化交往中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正是我国纺织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非比寻常的位置,成为了中国璀璨文化中绝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成为汉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因子。时至今日,我国的纺织产品特别是丝织产品仍然在国际市场上广泛流行着,尤其是其中的代表——唐装更是受到了世界上喜欢汉文化的各国友人的追捧。一、丝织技术的开始出现纺织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一环。自从纺织发生后,人类告别了兽衣、树叶遮羞的历史,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距今7000年前左右,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近几十年来,在现今黄河流域中下游的河南、陕西、山西等地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多次发掘出石制、陶制的纺轮,以及骨针和骨锥等原始的纺织和缝纫工具。但这时的纺织品还很粗糙,尚谈不上精美,在陕西半坡等遗址的陶器上面,发现印有布纹的痕迹和画有布纹的彩绘,在陶器底部发现过席子一类的编织物痕迹,可以看出是麻类纤维织成的,此时蚕丝原料尚未出现。在稍晚的时候,养蚕开始出现。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盅刑骨器上面刻有四条蚕纹,这些蚕纹作在蠕动状,头部和身上的横节纹非常清晰和逼真,这说明当时蚕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蚕的出现预示着纺织技术新阶段的到来,也预示着丝织业即将登上历史舞台。进入商代以后,以蚕丝为原料的丝织技术开始大发展,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不少关于蚕桑生产的文字,如:丝、帛、衣、裘、巾等字。在经历了周代的不断发展后,到汉代,我国的纺织技术已经开始进入一个高潮时期。二、纺织技术的进步各地丝织品的出土,尤其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为我们了解汉代的丝织业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我们了解汉代丝织业的发展描绘出了一幅丰富的画面。汉代是我纺织史上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第一个高潮阶段。这一时期纺织技术得到极大提高,出现了技术上的突破,无论在产品品种上,还是染色、印花上,甚至加工工艺上都大大地超过了前代,为成就汉代文明做出了不可抹杀的功绩。同时也为后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考古资料可以大致看出汉代丝织业的发展状况:1.汉代出土罗纱的密度和形态从文字材料上提到的丝织品名称来看,当时就已有纨、绮、缣、绨、紬、素、练、绫、绢、缟,以及锦、绣、纱、罗、缎等花色品种。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平纹的绢、纱,素色提花的绮和罗绮,以及彩色提花的锦。其中不乏精美者,出土保存较好的绢,其经密最小值为每平方厘米55-57根,纬密为经密的1/2-1/3左右。而出土的罗纱经纬比较均匀,经密每平方厘米58-64根,纬密每平方厘米40-58根。出土丝的单丝投影宽度平均值为6.15-9.25微米,而现代家蚕丝为6-18微米;单丝截面积为77.46-120平方微米,而现代家蚕丝为168平方微米,无不透露出其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今天的水平。另外上世纪60年代,在新疆民丰县出土了汉锦和纹罗。在新疆古楼兰地区也出土了一批东汉丝织品。有“延年益寿大宜子孙”文字锦、“长寿光明”文字锦、“长乐光明”文字锦,以及瑞兽纹锦、瑞禽纹锦、波纹锦。近年来在山东日照海曲汉墓、湖北荆州马山汉墓、甘肃武威东汉墓、北京石景山区老山西汉王室贵族墓等也都发现了汉代的丝织品。这些发现虽然没有全部印证文献记载的所有品种,这主要是限于考古资料的原因,但随着考古的工作的深入和考古资料的丰富,必将会发现其他的品种,即便如此也足以印证文献的可靠性,已经可以说明了汉代就有了这些品种。汉代丝织物品种花色如此多种多样,织造如此精密,可见织造技术达到了纯熟的境地,是汉代纺织工艺空前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2.江苏铜麻黄楼和青兽药同根本材料的织机在经历了战国以及秦代的发展,由于统一局面的形成,大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汉代丝绸的生产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对汉代丝织生产机具,由于木质材料难以保存,我们很难发现实物,但从历年考古发现的画像石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机具的大概情况。当然那时的技术水平还很低,各地反映出的技术进步程度也参差不齐。比较古老的纺织技术是纺织提综的方法是用手如:沛县留城发现的纺织机具画像石。画面上有一妇女席地而坐,正在纺纱,纺车的形制和现代的基本相似,江苏铜山洪楼纺织机具画像石中织机致与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形制结构小巧的用来织罗绢和布的“腰机”相同。而一些使用较为简便脚踏提综方法的织机也开始出现,在江苏铜山县青山泉纺织机具画像石中,“左刻一织机,一人坐在织机前,右刻一纺车和纺者,旁边有一人躬身而立,正为纺者递传物件,图中没有反映调丝的画面,只刻一纺一织。图中纺机的构造,与洪楼、留城画像石图中的纺机基本相同,为‘脚踏提综斜织机’。但比洪楼的简便,经面倾角小。这种简单的织机,应为一般家庭用的小型织机。”在江苏泗洪纺织机具画像石反映出的技术水平则更加进步。“画像上刻有‘慈母投杼图’,图上有斜织机,种带架斜织机,经面和水平的机座成五六十度的倾角。操作的人既可坐着织造,又可一目了然的看到开口后经面上的经线张力是否均匀,经线有无断头。更重要的是双脚代替了手提综的繁重劳动,另外对梭子的利用,更进一步提高了织造速度。”以上的画像石反映出了我国汉代的纺织机具的基本情况,但从上面的技术水平来看,近年出土的汉代锦、绮、纹罗等这些品种多样、纹饰复杂、绚丽多彩的织品,又是难以做到的。若要完成这么复杂的工艺,必须使用提花机。而提花机却在画像石上没有见到。究其原因,从考古资料来看,出产这些精美产品的地区并不在出土以上画像石的这一区域,也许这一技术还没有普及,或者技术可能只掌握在官府手中,而画像石反映的是普通劳动人民劳动的场面,所以难以见到这一画面。尽管如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汉代应该已经出现了这一技术。3.色、青蓝色线染色织物从马王堆出土的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织物色彩很丰富,主要有朱红、深红、绛紫、墨绿,以及黄、灰、黑等色,并且侵染深透,色调也较为均匀。体现出了当时染色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了的高度。经过对样品的分析,所用染料,如朱红色是用矿物染料流化汞,即朱砂。深红色和青蓝色则用植物染料茜草和靛蓝。银灰色为硫化铅,粉白色为绢云母。染色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先染后织的线染法,见于织锦,如354-9号矩纹锦,“用红青和棕色两色丝线织成;另一种是先织后染的匹染法,用于单色织物,色泽较为匀称。”经过练染加工的织物,颜色鲜丽多彩,五色缤纷。在长沙马王堆中出土的织物值得一提的是一件朱红色菱纹罗丝锦袍,经分析证实,染料成分主要是朱砂。朱红色染料的颗粒虽大,但染得相当匀透,罗孔清晰,这反映出了我国染色技术在两千多年前,无论是运用植物性染料还是矿物性染料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程度的成就。印花技术——马王堆出土的织物,也使我们看到了汉代的印花技术,印花与绘彩相结合的织物,特别是用以制成的衣服,在考古发现中尚属初次。在纺织彩绘花纹,即《考工记》所说的“画缋之事”。印花的织物,在马王堆主要发现两种:泥金银印花纱和印花敷彩纱。4.刺绣品的应用随着蚕丝的使用,丝织品的发展,刺绣工艺也逐渐兴起,刺绣工艺不仅反映出丝织业的成熟,也是丝织艺术的重要表现。我国刺绣工艺的出现也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据中国史书《尚书》记载,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了服装“衣画裳绣”的装饰,可见中国在四五千年前,刺绣品已经广为流行了。1958年,在中国长沙楚墓中出土了龙凤图案的刺绣品,这是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刺绣品,是现在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刺绣实物之一。到了汉代,刺绣品的应用就更加广泛了,出土的实物也较多。“1924年在诺言乌兰发现的匈奴王古墓遗物中,绢布上面绣有彩色的山云、鸟兽、神仙、灵芝、鱼龙等物,在流云神仙中间,还绣有‘新神灵广成寿万年’吉祥语”。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绣有花纹的40多件织物。绣品的针法,除铺绒绣锦为平绣外,其余四十件都是锁绣(或辫绣)。根据花纹的不同,又可以将锁绣品分为六种:(1)信期绣,(2)长寿绣,(3)乘云绣,(4)茱萸纹绣,(5)方棋纹绣,(6)云纹绣。这么复杂多样的品种,以及艳丽的图文,一方面表现出汉代丝织业的发展程度已经相当之高了,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丝织艺术开始成熟了。三、少数民族区域内织物物种的竞争秦汉以后,华夏族逐渐与周边各民族交流融合。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加强了,促进了周边民族的发展。中原地区和周边地区既相互影响也各自发展。有些少数民族的纺织技术甚至可以与纺织发达地区相媲美。1983年10月,广州象牙山南越王墓也出土了大量的丝织衣物和车马帷帐,其精美程度也可以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丝织物一争高下,同时汉代的印花纹版在广州南越王墓也曾有出土,凸版,青铜质地,这都可以说明当时南越国的丝绸业相当发达。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同样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我各族劳动人民早在汉代以前就在长城以北和西北地区的广阔土地上,垦拓生产,定居生活,不断吸收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长城以北和河西地区经济的发展。1971年秋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的和林格尔县,发现汉代壁画墓一座,后室的全部南壁画了一幅庄园图,图的左上部画了一大片丛林,有女子在采桑,另外还画了一些筐箔之类的器物,表明庄园内是有蚕桑之业的。”说明在那里的少数民族区域内此时也出现了蚕桑养殖,也为丝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1972年在嘉峪关市东20公里的戈壁滩上东汉晚期砖墓内,发现了大量反映有关蚕桑、丝绢的彩绘壁画和画像砖。中有采桑女在树下采桑,有童子在桑园外扬杆驱赶飞落桑树的乌鸦,还有绢帛、置有蚕茧的高足盘、丝束和有关生产工具的画面。这一方面印证了当时的河西走廊正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反映出该地是农桑繁盛、生产丝绸的地区。四、两汉的海上丝绸之路我国的丝织品很早就是重要的出口商品,也即丝绸之路早有开端。但有史记载的大规模的交往却始于汉代张骞通西域。限于资料,本文不作过多的叙述。西汉中晚期和东汉是另一重要商品交往线——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东汉(特别是后期)航船已使用风帆,大秦(罗马帝国)早已第一次由海路到达广州进行贸易;甘英出使大秦,也使中国带有官方性质的商人到达了罗马。这标志着横贯亚、非、欧三大洲的、真正意义的丝绸之路的形成。随着汉代种桑养蚕和纺织业的发展,丝织品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输出品。由于两汉版图扩张到今东南亚的部分地区,政府加强了海上丝绸之路沿海港市的管理,例如在今徐闻“置左右候官,在县南七里,积货物于此,备其所求,与交易”。在汉帝国的南部地区出现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商业城市,例如番禺、徐闻、合浦、龙编(今越南河内)、和桂林(今桂林)等。五、经济发达程度高,社会经济发达地区和地区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