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前丝织品的西传与西方的纺织技术交流_第1页
唐以前丝织品的西传与西方的纺织技术交流_第2页
唐以前丝织品的西传与西方的纺织技术交流_第3页
唐以前丝织品的西传与西方的纺织技术交流_第4页
唐以前丝织品的西传与西方的纺织技术交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以前丝织品的西传与西方的纺织技术交流

在古代的交通史上,亚洲和欧洲之间存在着一条连接古代中国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的商业道路。它穿过中亚的牧场,长7000多公里,历史悠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丝绸之路是贸易的主要形式,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和科学交流做出了显著贡献。因此,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西比霍芬在19世纪称之为“丝绸之路”。20世纪以来,随着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发现的重大收获,国际社会对于“丝绸之路”开展了全方位的学术研究,作为与丝绸本身关联最紧密的纺织领域,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成了研究的热点之一,丝绸之路促进了世界纺织的发展与进步。本文重点就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纺织技术的贡献,结合考古实物展开研究。一、织物上的不对称我国是蚕桑的故乡,在世界上最早进行蚕丝的开发与利用,由此促进了纺织机具的发展与工艺技术的进步,因而我国也是代表古代纺织最高水平的丝绸工艺技术的发源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领先于世界。远在商代,我国就有了暗花丝织品,周代出现了彩色提花丝织品。在公元6世纪前,蚕桑、缫丝技术一直是我国垄断的专利,丝绸产品以其独特的风格与魅力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在向西方输出丝织品的同时,也将先进的中国纺织技术传输到西方。(一)小亚细亚地区的丝织品从文献资料看,早在希腊古典时期,诗人阿里托芬在《吕西斯特剌忒》(公元前411年)中,就提到一种名为“阿姆吉(Amorgian)”的长上衣,由名为“阿姆吉斯(Amorgis)”的绢织物制成,据考证阿姆吉斯是位于小亚细亚南岸的一个岛屿,以加工丝织物而著名。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著作中也提到小亚细亚南岸与阿姆吉斯岛相邻的科斯(Cos)岛人,他们首先生产绢织品。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公元前484~425年)曾多次提到帕提亚人(中国称之为安息人)穿华丽、昂贵、奢侈的丝织品制成的米底式长衣(Mediedress)。由此可见早在公元前4~5世纪,希腊人已对来自地中海南端的小亚细亚或来自地处伊朗高原的波斯的丝绸有所了解。(二)奢侈之风盛行如果希腊人对丝绸的了解,主要还是停留在概念上的话,那么,罗马人从公元1世纪开始,已经接触并使用丝绸实物。公元前53年的卡雷之战,帕提亚王国军队就打着用五颜六色的中国丝绸做的军旗,向入侵的罗马军团进攻,在这场大战中克拉苏和他的儿子以及数万罗马士兵毙命。历史学家弗罗鲁斯认为“使罗马军团眼花缭乱的、绣金的、颜色斑斓的军旗,就是罗马人前所未见的第一批丝绸织物”,很快丝绸得到了罗马上层社会的青睐,公元前48年凯撒大帝在祝捷会上曾身穿丝绸服装,后来中国丝绸风靡整个罗马帝国,各行省的贵族也竞相效仿,……罗马有专卖中国丝绸的市场;西班牙、高卢、不列颠的罗马上流社会存在着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安敦尼王朝(公元前41~31年)时,丝织品在伦敦也像在洛阳一样普遍。埃及皇后克娄奥巴特(Cleopatra)(公元前69~30年)披丝服而临盛席,衣料细致紧密,透出身体美丽的白色乳房。查里斯·沃斯(CharlesWorth)在《罗马帝国之商路及商业》中,提到这种轻薄半透明的服装出自地中海城市提尔(Tyre今苏尔港)技巧女工之素手者。昂贵的丝绸使罗马的金银不断外流,奢侈之风盛行,公元4年罗马皇帝迪比琉斯(Tiberius)不得不下令禁止男性公民穿丝绸服装。普林尼(公元23~79年)在其《博物志》中曾提到:罗马妇女竞相穿透明的衣服来展现女性的魅力……奢侈之风盛行……远赴赛里斯国(Seres意为丝国,指中国)以取丝绸衣料,据最低估计,罗马金银每年流入印度、赛里斯国、及阿拉伯三地者,不下一万万Sesterces(罗马金币名)。(三)丝绸之路丝织品之来源然而考古实物的发现,说明中国丝绸的西传历史远比文献记载的时间要早得多。20世纪90年代初,考古学家在埃及第比斯(Thebes)21王朝时期(公元前1085~945年)女性木乃伊(30~50岁)的头发上,发现有丝束,经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科学家用红外光谱鉴定及氨基酸成分分析,确认为蚕丝纤维,并通过氨基酸消旋试验排除了丝束是后来混入的可能性,这样丝在西方埃及的应用可提前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此外德国巴登—符腾堡(Baden-wurttemberg)发现公元前7世纪的丝织品,希腊出土公元前5世纪的丝织品,这些都说明丝路上丝绸的西传早在我国商周时期前就开始了。丝路东段中亚地区也发现了公元前5世纪的实物。在原苏联的阿尔泰地区公元前5世纪的部落首领的石顶巨墓中发现了中国的丝织品,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巴泽雷克三号墓出土的双色织锦,五号墓中发现了以链式锁针绣成的凤鸟图案丝织品,阿尔泰地区地处中俄蒙三国边界,是古代草原丝绸之路上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这些精美的丝织品应是来自中国的珍贵的礼物,墓中还发现了西亚的细密羊毛织物,表明了他们也维系着丝路的中西段。古代叙利亚的重要纺织中心——帕尔米拉(Palmyra),也发现了中国汉代的丝织品,它地处丝路西段的两河流域,是古代罗马与帕提亚(安息)两大敌对帝国之间的缓冲地与重要贸易中心,交通十分发达,有自己的商队,他们从安息、波斯人手中将中国的丝织品转卖到罗马的行省及沿海各地,公元272年罗马势力东扩,罗马皇帝奥兰纳斯(Aurelianus)(公元270~275年)率领军队攻破该城,次年被夷为平地,成了废墟。20世纪30年代德、法联合考古队,在公元83~273年时期的古墓中发现了我国汉代的绢、绮、锦等丝织品,根据法国费斯特Pfister的研究,绮的组织结构为:在平纹的地组织上,经线相间隔地起三上一下的斜纹浮花,这种组织在我国的汉代使用较普遍,在我国的新疆、蒙古的诺因乌拉等丝绸之路沿线都有发现,因而费斯特Pfister称其为“汉式组织”,而我国的夏鼐先生建议称之为“汉式绮组织”更为贴切。帕尔米拉出土的汉绮,一块花纹图案由耳杯纹复合的菱形框架组成,内填左右对称的花卉与动物,无论在构图还是内容上,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编号354~25的对鸟纹绮十分相似,只是菱格内的对鸟被双角兽所替代。另一块汉绮的图案风格稍有变化由菱形与圆形框架相间组成,菱格内是心形十字花,圆形框架中是以联珠球为中心,上下左右都呈对称的四头狮形兽在戏耍,掺有西亚波斯风格。此外还出土了织有汉字铭文“萌”的经锦与体现沙漠风情的骆驼葡萄纹经锦。从其风格上看这些应是中国东汉时期丝织品。二、西方丝绸技术的开始(一)以取丝tyre由于地中海区域的气候温暖,衣着也比较简单、轻薄,同时也因商队的长途运输,成本的提高,更由于帕提亚和波斯对中国贸易的垄断和转手,丝绸的价格十分昂贵,因此罗马世界一般不直接消费中国高档的提花丝织品,而是将成本相对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纱线,织成适合当地的轻薄半透明的织物。普林尼曾经在《博物志》中写道:丝织物被拆解成丝线,重新纺纱、织造、染色,制成轻薄半透明的织物,以适应罗马市场的需要。擅长于此类加工的沿海城市有提尔(Tyre)及贝里图斯(Berytus今贝鲁特)、西顿(今赛达港)等。《罗马帝国之商路及商业》中也提到“丝织之地点则为提尔及贝鲁特(Berytus),亦有在科斯(Cos)者。”中国的《后汉书·西域大秦传》也有类似的记载:大秦(罗马帝国)“又常利得中国缣素,解以为胡绫绀纹”。缣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丝绸品种,是一种结构紧密、质地较厚实的平纹素织物,单位面积内经丝的根数多、以缣取丝是最经济的方法。中国丝绸的西传也给西方带去了先进的纺织技术理念,对丝的再加工促进了地中海区域各城市的纺织工艺技术的发展,在罗马帝国时代同一家庭兼管生产与销售,既是工人,又是商人,他们经常通过波斯中间人而买到中国生丝,经过纺织和染色后,又重新贩运到其他城市。(二)西亚业务的经锦传统—绢纺平纹纬锦的出现杜拉-欧罗波斯(Dura-Europos)也是古代叙利亚的纺织中心之一,该城地处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位于帕尔米拉的东方,是古代丝路的重要集散地,它将来自伊朗高原帕提亚王国的中国丝绸转运至地中海沿岸地区,该城于公元256年被毁。1933年美法联合考古队对该地进行了发掘,发现一块提花丝织品——双色平纹纬锦,织锦的图案类似于纵向排列的几何形希腊钥匙纹,每个钥匙中间有一长条横线形成对称轴。经密24根/厘米,纬密32×2根/厘米,采用双色纬线的平纹纬锦组织(此组织属于复合组织Compoundweave,西方称之为Taquete)。这块丝织品的发现,为丝路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最初费斯特(Pfister)认为织锦来自中国,但后来经与贝林格(Bellinger)共同研究后发现它的经纬线较粗约有1毫米,是加有强捻(Z捻)的绢丝,采用中国的丝再加工后而制成的,而不是通过中国传统的缫丝工艺而得到的连续长丝。从而断定它是西亚本地的产品。西亚与希腊、埃及等地的纺织原料是亚麻、羊毛与棉花,它们都是短纤维,必须通过纺纱工艺对短纤维加捻才能形成纱线。他们把纺纱工艺用于拆解后的丝的短纤维,纺制成绢丝。最重要的在组织结构上,我们知道西方早期只有采用缂织技术的纹织物(Tapestry):它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出图案花纹,即经线连续不断,彩色纬线以回纬的方式(纬线不是通梭,根据图案花纹需要在局部来回投梭织造)与经线以平纹或斜纹交织,形成花纹,它是单层织物,从严格意义上讲,它采用的不是提花技术,织机结构十分简单,类似素织机,依靠织工技艺发挥,构图自由,纹样重复性差。而中国早在西周末已经有了经线显花的提花技术,无论在效果,还是在织造机具方面,都要比西方缂织技术先进与复杂。平纹纬锦的出现,表明了一种新型组织结构的纹织物在西方的诞生,对于东西方纺织技术交流以及世界纺织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在吸收了中国平纹经锦先进提花技术的基础上,将重经结构成功地改变为重纬结构,更加符合西方纬线显花的传统。这种新型组织结构的平纹纬锦,最初应是从模拟中国的平纹经锦开始的,在纬线显花的织机上,将纬线假想为经向,进行图案花纹的设计与布局,以取得类似经锦的效果。我们在费城博物馆收藏的一块公元3世纪左右的叙利亚羊毛纹织物上可以看到这种模拟效果,这块织物长(经向)36厘米,宽(纬向)20厘米,图案描绘西亚流行的勇士狩猎的场面,一个循环长(经向)约27厘米,宽(纬向)仅约6厘米,纹样在纬向产生多个重复(残片上为3个,应是横整个幅宽),而在经向图案上下两端又分别织出类似布边的紫色条带【注文1】,因此粗看上去残片是经线显花提花织物,而实际上是纬线显花织物,这是叙利亚织工在西亚传统的织机上用纬显花的方法,在视觉效果上模仿中国平纹经锦的一种尝试。中国的经锦在西方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但这类织物的长度(实际是纬向)十分有限,最多只能达到织机的幅宽,因此织物一般用于垫套。三、萨莎模拟的斜纹纬锦西方丝织技术的革命性进步,是从斜纹纬锦的产生而开始的,随着丝路的不断开拓与发展,丝织品与原丝的贸易量也逐渐地增加,地处丝路要冲的波斯,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有中国的丝出现在波斯的市场上,中世纪初,据阿拉伯作家马松迪(Mashondi)记载:自萨珊波斯(公元226~651年)中兴后,皇帝沙普尔大败罗马,俘获了大批罗马行省——叙利亚的织工,迁至首都苏萨(Susa)与法斯省(Fars),发展了本国的丝织工业。而在此之前,波斯已经有了缂织的斜纹丝织品,由于斜纹的浮长长,更易表现丝的亮丽。斜纹纬锦在波斯的产生是多种条件因素综合的结果:来自中国的丝、优秀的叙利亚织工、传统的缂织中采用纬线显花的斜纹丝织品,三者的综合,很快将原先的平纹纬锦发展成斜纹纬锦——一种更能表现丝织品特点的纹织技术。目前所确认的早期的萨珊波斯的斜纹纬锦,有埃及安提诺Antinoe发现的斜纹纬锦残片,图案是十分简单的花卉,纹样呈轴对称,残片的纹样宽约3.3~3.8厘米,经丝采用Z捻,经密50~60根/厘米,纬丝共有五色,分区换色,每区3~4色,纬密55~58根/厘米。被认为是公元5世纪初的织品。另一块也是在该地发现的斜纹纬锦,其图案是联珠天马纹,这种联珠动物纹是波斯传统的纹样,独立的天马壮健有力,翅膀与身体的结构十分细致,在配色上运用了晕色技术富有层次感,体现了精湛的织造技艺。它被认为是公元6世纪初的织品,经丝有捻,经密15.5×4根/厘米,(结接经∶夹经=1∶3;即夹经3根经丝并列成一根,以加大纹样的宽度,这也是萨珊波斯纬锦的结构特点之一)纬线白、红、深蓝三色,无捻,纬密52×3根/厘米。公元6世纪后,斜纹纬锦很快在西方流行,并向东扩展,通过波斯东部呼罗珊地区,中亚,传入中国。欧洲各国的教堂圣物中,以及我国新疆出土的丝织品中,保存有许多以联珠动物纹为主题的风格相似的斜纹纬锦。四、东卫西方绿色技术的东方遗产(一)主片联珠球纹,或将注意事项纳入“对狮对象”的联珠球纹,可从整体上形成,这从整体上保护了主从新疆出土的考古实物中,可以发现西方纬锦对中国的影响是从纹饰开始的,波斯风格的联珠纹,大约在公元6世纪(我国南北朝时期),出现在我国传统的平纹经锦上,这些图案纹样吸收了传统的波斯联珠纹的构图,并结合中国经锦的表现手法,即图案纹样上下对称,左右不对称,(这与织造经锦的织机有关)如“对狮对象纹锦”,从残片看,左右两个联珠球纹内分别是上下对称的大象与狮子,又如“胡王锦”,残片上可见到四个联珠球纹,图案上下对称,联珠球纹内的图案也是上下对称,左侧球纹内是尾巴上翘的狮子,右侧是穿束腰衣的胡人手牵骆驼,中间织有胡王两汉字,“对饮锦”也是如此联珠球纹内两个对饮的胡人装束的男子上下对称,把织物转过90度,从纬向看人才是直立的,符合视觉习惯。这种现象十分类似于公元3世纪时,叙利亚织工模仿经锦纹样织就的平纹纬锦。唐代初期,平纹经锦仍在使用,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公元653年前后的联珠对马锦,是一块三色平纹经锦,经线共有四色,分区换色,每区三色,经密54×3根/厘米,纬密32~34根/厘米,其图案也为上下对称,一个纹样循环的经向长度为7.5厘米,纬向宽度为18厘米,有240根纬线组成,其中形成花纹的夹纬为一半,再则纹样上下对称,独立的夹纬数仅为60根,制织这样的经锦只需60片提花综2片平纹综就可以了。(二)纬向宽度不同吐鲁番阿斯塔那还出土了一块斜纹经锦,其图案与上述的联珠对马纹平纹经锦(在同一墓中出土)十分相似,上下对称,一个纹样循环内,经向长度也是7.5厘米,但纬向宽度却只有9厘米,比平纹经锦小了一半。斜纹经锦在中国的织锦中是一个新的品种,从目前的考古实物分析,斜纹经锦出现的年代大约在公元7世纪左右,它在组织结构上与平纹经锦相似,只是接结组织由平纹变为1/2斜纹,如经、纬互相交换,在外表形式上更接近西方的斜纹纬锦,但在织机与织造工艺上,与平纹经锦并无质的变化与技术上的进步可言,将素综由织平纹的两片改为织斜纹的三片就可以了。因而斜纹经锦存在的时间是相当短暂的,而且影响也极其有限。(三)从技术角度分析,主要有两种技术的区别斜纹纬锦在中国的流行,约在盛唐时期(公元7世纪中叶~8世纪中叶),其中波斯风格的联珠动物纹样占了相当的部分,尽管萨珊波斯王朝在公元651年已经被阿拉伯征服,但是这种风格的纹样在欧洲、中亚以及中国仍然流行了较长的时期,这些唐代的斜纹纬锦,有些来自前波斯地区或中亚,有些是中国生产,采用波斯风格的图案,用于出口,或以中国传统纹样进行生产,满足国内需要。由于斜纹纬锦有经锦无法替代的优点,因而很快地取代了经锦。公元8世纪后,经锦逐渐淡出舞台,纬锦成为唯一的织锦品种,直至公元10世纪后,宋锦的出现。从经锦到纬锦,在提花织物的织造工艺技术上,是一个质的飞跃,尽管中国至迟在汉代已经有了束综式提花机,但是它在织锦上应用,应是在公元7世纪左右的唐代。表面上斜纹纬锦仅是斜纹经锦转过90度,经纬互相交换而已,但是从织造技术与织机角度分析,两者间存在着质的区别,经锦是重经组织,花纹由经线形成,为了遮盖不显花的经线,经密远大于纬密,每织一纬提起的经线数为:总经根数/经线色数,是一常量,与图案花纹循环的大小无关,而纬线可分为交织纬与夹纬,交织纬由素综控制,夹纬用于形成花纹,由多综片式提花机的提花综片或束综式提花机中花本的耳子线控制,如用多综片提花造,那么提花综的片数不能太多否则影响开口的清晰度,所以花纹的纵向长度受到限制,花纹横向是否对称对装造帮助不大。如用束综式提花造,每次要提起约2000根的经线(按照古代织锦的幅宽50厘米,经密40根/厘米计算),每根经线下都吊有衢脚(用于经线的复位),那么一台织机要吊6000~7000根衢脚,每织一纬要提起约20公斤的重量(如衢脚以每根重10克计),会给提经织造与织机的构造带来很大的麻烦,事实上从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经锦图案分析,与汉以前的经锦相似,纵向循环都较短,推测多是在多综片式提花机上织造的。(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不存在束综式提花机)但纬锦是重纬组织,纬密远大于经密,从实物分析,经密一般不大于30根/厘米,其中夹经仅为一半,每织一纬提起的夹经线数是不同的,如纹样色彩均匀分布,那么约为:总经根数/纬线色数/2,远小于经锦,在总经根数相同的条件下,纬线的色彩愈多,织每纬所提起的经线就愈少,再则如在束综式提花机上织造,纹样循环纵向与横向对称都可方便装造。因而从技术角度看,用束综式提花纬锦要比用多综片式提花经锦先进,开口清晰,织造效率高,图案色彩丰富,纹样对称性好。一块公元8世纪末的五色花鸟纬锦,以五彩大团花为中心,周围绕以飞鸟和散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